陳婉真說故事》敬悼台籍日本兵蘇遜卿先生 - umedia 優傳媒  

新聞 / 談古論今
陳婉真說故事》敬悼台籍日本兵蘇遜卿先生
2025-02-27 06:00:00
A+
A
A-

蘇煥智四叔蘇遜卿先生走了

 

作者/陳婉真

 

我幾年前訪問過的蘇煥智四叔蘇遜卿先生走了,已辦完告別式。

 

我也是前天才從蘇煥智那邊得知這訊息,我目前人在國外,只能寫一篇短文來緬懷先人,以下這篇是我的補充:

 

蘇遜卿是前台南縣長蘇煥智的四叔,蘇煥智就讀高中時一度住在四叔家,感覺四叔就是那種傳統受日本教育人士的典型——做事一絲不苟,處世說一不二,蘇煥智坦言,以一個高中生的眼光來說,他其實相當敬畏四叔,而四叔的為人處事,也自然成為他學習的典範。

 

蘇遜卿是在日治時期自願前去當兵的,因為那個時代的台灣人,都以能夠當兵為榮,他們認為在戰時,當兵就是繳納「血稅」,是國民應盡的義務,即便為國捐軀,也是一種很光榮的事。

 

我在最近這十幾年間,有感於日治時代人士逐漸凋零,而在1940-1950前後,因為台灣發生諸如戰爭、改朝換代等巨大變革,許多他們那一代的故事被埋沒,而那一代的台灣人,也成為被噤聲的一代——使用的語言文字要全部換過、許多價值觀要全面改過,昔日被日本人看不在眼裡的敵人,變成今日的頂頭上司、國共內戰中屢敗屢退的軍頭,成為「偉大領袖」,這是何等錯亂的戰前戰後大轉折。

 

不記得是怎麼開始的,我和「高雄市關懷台籍老兵文化協會」相約,每次哪裡有台籍日本兵的訊息,我們就一起去作訪問,文字部分主要由我訪問,回來後寫成訪問稿,絕大部分刊登在《優傳媒》電子報;影像部分協會另有專人整理,將製作成台籍日本兵的紀錄片。這應該是最後一批二戰台灣人從軍的口述訪談。

 

監察院院長陳菊自己的父親也曾是台籍日本兵的一員,加上她在高雄期間,對因爭取台籍老兵權益自焚而死的許昭榮的故事知之甚祥,因而主動告訴協會,將補助一些經費給協會,好好把這段被埋沒的二戰台灣兵故事整理成冊。

 

老兵協會感動之餘,趕緊把我寫的一些訪問稿(還必須是未曾獲得經費補助的篇章)提出送審,想不到一些審查的蛋頭學者意見超多,說什麼撰稿者不具學術背景、所挑選的受訪者(如蘇煥智的叔叔、葉菊蘭的父親、何春木的弟弟⋯⋯),過分偏綠(請問:侯友宜的父親也當過少年工,他敢受訪嗎?)

 

這是在蔡英文任內全面執政時的狀況,若換成現在,恐怕預算會被凍結、甚至刪到零元也不奇怪。

 

而其實他們後來找的學者很多是太年輕,根本聽不懂日治時期使用的語言,一再刪改的結果,一些文獻上有關日治末期台灣人當兵的軍種等相關資料是整理得更為齊全,但有些文字的使用,則受到黨國史觀的毒害,以致誤用的情形也所在多有。

 

總而言之,感謝蘇四叔等人願意受訪,讓那段太平洋戰爭的歷史,足以留下一些更真實的印象,譬如很多日本人是被徵召到了高雄,才知道接下來就是要搭船上戰場了,他們趕緊在哈馬星終點車站,把預先寫好的家書丟下火車,高雄在地人撿到後,就幫戰士們把這寶貴的家書寄回日本家中,這是戰時特有的景象,其實是何等辛酸的另類訣別方式。

 

(附)

作者/蘇煥智

 

敬愛的堂哥蘇守政教授(照片左)2/24上午凌晨1:50仙逝,令人深深的不捨!

 

尤其是2/25上午他父親蘇遜卿(我的四叔,享年104歲)即將舉辦告別式,更讓人惆悵!

 

堂兄是台北藝術大學教授曾任科技與藝術中心主任。他不但為人謙謙君子,勇於任事,很有研究精神,愛好歷史文化;他曾用超過10年的時間編輯我們村的村史及蘇氏家族的族譜,這在台灣可能是極少數有這種精神情懷的人。

 

堂哥是我四叔蘇遜卿的次子,四叔是日據時期早期的攝影師,當時的攝影是一門結合科技與藝術的新興科技。二戰期間參加「台灣特別志願兵訓練營」當日本兵(比李登輝早一期受訓),被派往菲律賓巴丹島。戰後在高雄開設照像館,生產興隆。但因國民黨白色恐怖統治,而於1959年被捕遭誅連判刑十年,直到1970年才被釋放。

 

1973年我高二下,從佳里北門高中插班轉學到高雄中學,住宿伙食在二、三姐家,晚上及假日到四叔家自修,終於如願考上台大物理系。四叔家提供的自修環境,對我幫助很大。堂哥的書也成為我的客外讀物及知識的啟蒙。例如當時的台灣社會力分析。

 

四叔自幼聰穎,無論輕商、投資都很成功,就連運動、養生也皆保養得宜,直到100歲時仍然耳聰目明,身體硬朗,步履穩健輕盈。後來因騎摩托車發生車禍身體開始走下坡,而發生小中風,住院期間又被新冠肺炎感染。

四叔豐富的生命經歷,幸好陳婉真幫他作了專訪,留下可貴的紀錄可供參考。國家人權檔案館也有相關的紀錄檔案!

 

陳婉真,曾擔任《中國時報》記者、美國《美麗島週刊》創辦人、立法委員、國大代表、台灣產業文化觀光推展協會理事長、綠色台灣文教基金會執行長等職務。

她生於彰化縣,從小立志當新聞工作者,台灣師範大學畢業便後順利考進中國時報,仗義執言和使命必達、務實求真的精神,讓她在新聞界以犀利觀點聞名。

她在戒嚴時期挑戰禁忌,即投入政治改革,因此成為黑牢裡的政治犯,但是無畏無懼的堅持理想,不論藍綠執政,從不向威權低頭。

現在是自由撰稿人,想記錄主流媒體忽略的真實台灣故事,挖掘更多因為政權更迭而被埋沒的歷史。

蘇煥智四叔蘇遜卿先生走了

 

作者/陳婉真

 

我幾年前訪問過的蘇煥智四叔蘇遜卿先生走了,已辦完告別式。

 

我也是前天才從蘇煥智那邊得知這訊息,我目前人在國外,只能寫一篇短文來緬懷先人,以下這篇是我的補充:

 

蘇遜卿是前台南縣長蘇煥智的四叔,蘇煥智就讀高中時一度住在四叔家,感覺四叔就是那種傳統受日本教育人士的典型——做事一絲不苟,處世說一不二,蘇煥智坦言,以一個高中生的眼光來說,他其實相當敬畏四叔,而四叔的為人處事,也自然成為他學習的典範。

 

蘇遜卿是在日治時期自願前去當兵的,因為那個時代的台灣人,都以能夠當兵為榮,他們認為在戰時,當兵就是繳納「血稅」,是國民應盡的義務,即便為國捐軀,也是一種很光榮的事。

 

我在最近這十幾年間,有感於日治時代人士逐漸凋零,而在1940-1950前後,因為台灣發生諸如戰爭、改朝換代等巨大變革,許多他們那一代的故事被埋沒,而那一代的台灣人,也成為被噤聲的一代——使用的語言文字要全部換過、許多價值觀要全面改過,昔日被日本人看不在眼裡的敵人,變成今日的頂頭上司、國共內戰中屢敗屢退的軍頭,成為「偉大領袖」,這是何等錯亂的戰前戰後大轉折。

 

不記得是怎麼開始的,我和「高雄市關懷台籍老兵文化協會」相約,每次哪裡有台籍日本兵的訊息,我們就一起去作訪問,文字部分主要由我訪問,回來後寫成訪問稿,絕大部分刊登在《優傳媒》電子報;影像部分協會另有專人整理,將製作成台籍日本兵的紀錄片。這應該是最後一批二戰台灣人從軍的口述訪談。

 

監察院院長陳菊自己的父親也曾是台籍日本兵的一員,加上她在高雄期間,對因爭取台籍老兵權益自焚而死的許昭榮的故事知之甚祥,因而主動告訴協會,將補助一些經費給協會,好好把這段被埋沒的二戰台灣兵故事整理成冊。

 

老兵協會感動之餘,趕緊把我寫的一些訪問稿(還必須是未曾獲得經費補助的篇章)提出送審,想不到一些審查的蛋頭學者意見超多,說什麼撰稿者不具學術背景、所挑選的受訪者(如蘇煥智的叔叔、葉菊蘭的父親、何春木的弟弟⋯⋯),過分偏綠(請問:侯友宜的父親也當過少年工,他敢受訪嗎?)

 

這是在蔡英文任內全面執政時的狀況,若換成現在,恐怕預算會被凍結、甚至刪到零元也不奇怪。

 

而其實他們後來找的學者很多是太年輕,根本聽不懂日治時期使用的語言,一再刪改的結果,一些文獻上有關日治末期台灣人當兵的軍種等相關資料是整理得更為齊全,但有些文字的使用,則受到黨國史觀的毒害,以致誤用的情形也所在多有。

 

總而言之,感謝蘇四叔等人願意受訪,讓那段太平洋戰爭的歷史,足以留下一些更真實的印象,譬如很多日本人是被徵召到了高雄,才知道接下來就是要搭船上戰場了,他們趕緊在哈馬星終點車站,把預先寫好的家書丟下火車,高雄在地人撿到後,就幫戰士們把這寶貴的家書寄回日本家中,這是戰時特有的景象,其實是何等辛酸的另類訣別方式。

 

(附)

作者/蘇煥智

 

敬愛的堂哥蘇守政教授(照片左)2/24上午凌晨1:50仙逝,令人深深的不捨!

 

尤其是2/25上午他父親蘇遜卿(我的四叔,享年104歲)即將舉辦告別式,更讓人惆悵!

 

堂兄是台北藝術大學教授曾任科技與藝術中心主任。他不但為人謙謙君子,勇於任事,很有研究精神,愛好歷史文化;他曾用超過10年的時間編輯我們村的村史及蘇氏家族的族譜,這在台灣可能是極少數有這種精神情懷的人。

 

堂哥是我四叔蘇遜卿的次子,四叔是日據時期早期的攝影師,當時的攝影是一門結合科技與藝術的新興科技。二戰期間參加「台灣特別志願兵訓練營」當日本兵(比李登輝早一期受訓),被派往菲律賓巴丹島。戰後在高雄開設照像館,生產興隆。但因國民黨白色恐怖統治,而於1959年被捕遭誅連判刑十年,直到1970年才被釋放。

 

1973年我高二下,從佳里北門高中插班轉學到高雄中學,住宿伙食在二、三姐家,晚上及假日到四叔家自修,終於如願考上台大物理系。四叔家提供的自修環境,對我幫助很大。堂哥的書也成為我的客外讀物及知識的啟蒙。例如當時的台灣社會力分析。

 

四叔自幼聰穎,無論輕商、投資都很成功,就連運動、養生也皆保養得宜,直到100歲時仍然耳聰目明,身體硬朗,步履穩健輕盈。後來因騎摩托車發生車禍身體開始走下坡,而發生小中風,住院期間又被新冠肺炎感染。

四叔豐富的生命經歷,幸好陳婉真幫他作了專訪,留下可貴的紀錄可供參考。國家人權檔案館也有相關的紀錄檔案!

 

陳婉真,曾擔任《中國時報》記者、美國《美麗島週刊》創辦人、立法委員、國大代表、台灣產業文化觀光推展協會理事長、綠色台灣文教基金會執行長等職務。

她生於彰化縣,從小立志當新聞工作者,台灣師範大學畢業便後順利考進中國時報,仗義執言和使命必達、務實求真的精神,讓她在新聞界以犀利觀點聞名。

她在戒嚴時期挑戰禁忌,即投入政治改革,因此成為黑牢裡的政治犯,但是無畏無懼的堅持理想,不論藍綠執政,從不向威權低頭。

現在是自由撰稿人,想記錄主流媒體忽略的真實台灣故事,挖掘更多因為政權更迭而被埋沒的歷史。

加入好友
優傳媒 版權所有 ©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隱私權政策 / 著作權與轉載授權 / 合作夥伴 / 法律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