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社會長期以來陷於國家認同困境,在「中華民國」或「台灣共和國」不斷擺盪,元凶是來自民進黨黨綱宣示要建立新而獨立的「台灣共和國」,然而南韓卻沒有國家認同之問題。隱性台獨在台灣社會上滋生與蔓延,導致人民與年輕人對國家認同之混亂,誰之過? (圖/取自網路)
作者/黃世澤(資深媒體人)
南韓國會14日表決通過在野各黨第二度提出的尹錫悅總統彈劾案,歷經6小時的戒嚴又解嚴之風波,堪稱是南韓走向民主後最大的政治鬧劇。
南韓於1987年進入民主化,過去45年來未再有總統發布戒嚴。南韓民主之路曾經付出慘痛的代價,所以今天南韓人民格外珍惜這得來不易的民主與自由。尹錫悅是南韓史上第三位被國會通過彈劾案的總統,前兩位分別是2004年的盧武鉉及2016年的朴槿惠,其他的卸任總統均因貪汙或弊案而鋃鐺入獄, 故民間流傳有所謂的「青瓦台魔咒」。
尹錫悅總統宣布戒嚴,主因是國會朝小野大,尹錫悅總統的各項政策與預算案常受到國會杯葛,無法順利推展施政而心生怨恨,於是鋌而走險宣布戒嚴,欲封鎖國會、逮捕反對黨之國會議員,剷除親北韓之勢力與政敵,尹錫悅總統 妄想一人獨裁。若仔細,尹錫悅誤判情勢導致戒嚴曇花一現,落得狼狽下台非意外。
這場戒嚴鬧劇亦反映了南韓的政黨互鬥嚴重,經濟法展受挫,物價與房價高漲,青年失業率攀高、出口競爭力衰退,對中國的雙邊貿易出現嚴重的逆差,人民生活痛苦指數節節高升,似與台灣成難兄難弟。
南韓社會歷經1979年朴正熙總統遭槍殺,軍政府立即發布戒嚴,及震驚國際的光州事件,一路走來,好不容易於1987年進入完全民主化。今天南韓的人民有高度的民主與人權素養,無法接受總統假借名義貿然實施戒嚴,此舉必遭人民之反對以失敗收場。此次戒嚴案經證實是國防部長金龍顯所建議,事後他也被收押禁見。
金龍顯是尹錫悅總統的高中同學,兩人之交情自不在話下,但是一個是總統,一個是軍事最高首長,兩人卻密謀戒嚴,並企圖逮捕反對黨國會議員,涉嫌內亂與叛國罪,顯見兩人之缺乏民主、人權與法治之素養。
民主政治的精義是政府有權有責,三權分立又互相制衡。民主政治的運作須仰賴分權制衡的國會立法權與獨立之司法權,避免行政獨大、濫權。尹錫悅的濫權戒嚴、 遭彈劾,台灣執政黨應引以為戒。二戰結束後,歷經冷戰迄今,台灣與南韓距離近,國情亦相仿,同樣都面對敵國之威脅。今日,台灣與與韓國也同樣面臨朝小野大,法案不易過關。
台灣實質上是總統制,總統權力很大,卻不受國會監督。目前台灣的國會三黨都不過半,造成朝小野大之局面。美國的參眾兩院的席次,也常常是朝小野大,但是美國的總統展現出傑出的領導力,以個人之威望及溝通能力,不僅說服在野黨,也說服美國民眾,終讓很多民生法案順利通過。賴總統的個性是鴨霸、不妥協與不溝通,在競選總統期間及當選後,賴總統從來不去拜會在野黨之領袖。遇到賴總統不喜歡之法案,即使是按正常程序經三讀通過之法案,他硬是要送大法官會議。大法官都是民進黨所提名,遂變成賴總統之打手,導致賴總統的行政權獨大,立法權與司法權無法有效制衡總統的濫權,這也是目前台灣政局紛爭不斷之主因。
近日以來,民進黨立委、親綠學者、媒體與側翼,紛紛以「隱形民主政變」、「立院政變」等名詞來攻擊在野黨藉多數優勢,甚至連《立法院職權行使法》的修訂通過,都可以被無限上綱到「國家憲政秩序如同遭遇政變」。不禁讓人想起,賴清德在參選總統時,公開稱中華民國憲法是台灣的災難,最後卻宣誓遵守憲法,當上中華民國總統。台灣社會長期以來陷於國家認同困境,在「中華民國」或「台灣共和國」不斷擺盪,元凶是來自民進黨黨綱宣示要建立新而獨立的「台灣共和國」,然而南韓卻沒有國家認同之問題。隱性台獨在台灣社會上滋生與蔓延,導致人民與年輕人對國家認同之混亂,誰之過?
「政變」、「災難」這些說法,不僅無助於立院僵局,社會也愈益形分裂。當國家認同錯亂,如何團結一致對外呢? 分裂的台灣絕對無法應付武力強大的中共,現台海及區域安問題正惡化中,會同步牽動東北亞及東南亞局勢,甚至美國自身的安全,執政者可不慎乎?
(文章祇屬作者觀點,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