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羅灣(Broadwater)河岸旁,開枝散葉的黃槿提供遊客陰涼的休憩場所。(圖/作者提供)
作者/林明美
個人之前曾寫過一篇「村姑變英雄」的故事,描述台灣海邊不起眼,尋常村姑般的黃槿樹,卻原來是清末的「清法戰爭」中,因為枝葉繁茂,成為阻擋法軍登陸滬尾的大英雄。
沒想到,這次到了澳洲黃金海岸,不只海岸邊,連公園、馬路旁,也處處見到黃槿。只是這回,黃槿不是村姑,也不是英雄,卻是在國際著名海岸旁,張開雙臂,提供烈日下陰涼所在,如同母親般,呵護來自世界各地的人群。
所以,本文的主角,自然是在澳洲黃金海岸,再遇到黃槿後,驚艷連連的故事了。
黃金海岸布羅灣(Broadwater)附近海岸,遍植木麻黃防風林,圖中人物為作者與夫婿。(圖/作者提供)
我們穿越了嗎?迎面飛來台灣海邊常見植物
抵達位於昆士蘭州,布里斯本著名的黃金海岸第二天,友人開車帶我們到住處附近海邊閒逛。尚未下車,已發現路邊植物蠻眼熟,下車再定睛一瞧,天哪!開著滿樹黃花的「黃槿」、大圓葉子的「血桐」、海岸邊大片的「木麻黃」樹林,再加上沙灘上,爬著小紫花的「馬鞍藤」?
且慢!我們穿越了嗎?飛了將近九小時,從北半球來到南半球,我們又回到台灣海邊了嗎?
友人來自台灣,雖已移民黃金海岸近30年,但為何兩地海邊植物相如此相似,一時卻也無法回答。經過一番資料搜索後,發現了有趣的共通點,那就是北回歸線經過台灣嘉義、花蓮地區,而南回歸線則穿過澳洲昆士蘭州中海岸,因而其下議院選區又名為「南回歸線」選區。
北回歸線穿過台灣嘉義、花蓮,南回歸線穿過澳洲昆士蘭省,兩處雖分屬南、北半球,但海岸植物相卻有驚人的相似。(圖/取自網路)
澳洲昆士蘭省與台灣雖然分處南、北半球,且分別有南、北迴歸線穿過,個人雖非地理學家,但卻也能從氣候上感覺到兩者的相似度,加上遍佈海岸的植物相,到處是黃槿、血桐、木麻黃,不由得一時目眩神迷,直把他鄉作故鄉。
再查這些植物的原產地,怵目驚心發現,台灣海岸常見的防風林「木麻黃」的原產地居然是澳洲。北部海邊到處可見,因樹皮、枝條折斷處氧化後成紅色,彷彿流血而稱為「血桐」的原產地是台灣、中國大陸、菲律賓、琉球,以及澳洲。而「黃槿」的原產地則是中國大陸廣東、菲律賓群島、太平洋群島、南洋群島、印度、錫蘭等地。
這些植物雖都是太平洋海邊常見的濱海植物,但身處南半球,卻仍能見到與位在北半球的故鄉台灣,具有如此高相似度的海岸景觀,內心掀起一陣波動。遙想,或許數千年前划著獨木舟,曾偶然抵達此處的南島族人,也有相同的感受吧!
黃槿、血桐、木麻黃
個人一向偏愛「黃槿」,不只因為她是台灣清法滬尾戰役的英雄,也因她一年四季,總能開出朵朵黃花,笑臉迎賓。至於常伴生於黃槿旁的「血桐」,因為名字有些嚇人,一直沒能引起我的關注。
但這次在黃金海岸,發現「血桐」葉片直徑有些比人臉還大,既像古代作戰的盾牌,也像小象的耳朵,因而英文稱為「象耳」(Elephant's Ear )。葉片為了要吸收大量的陽光,拼命往上長,遠看如同一把大傘,提供良好的遮蔭場所。
至於台灣離島蘭嶼「達悟族」的稱呼就更有趣了,飛魚季節時,男性族人忙著捕魚,無暇劈柴,而血桐枝幹鬆軟耐燃的特性,適合女性劈柴升火烹煮飛魚,因而族人稱血桐為「女人柴」。
黃金海岸海邊,大的像小象耳朵的血桐葉,葉脈呈現星羅棋布的紫紅色,不禁令人聯想起原住民的黥面紋飾。(圖/作者提供)
再仔細觀察,發現黃金海岸某些「血桐」的葉片上,清楚的遍佈紫紅色葉脈,不由得聯想起原住民的黥面習俗,想來在模仿動物、植物的紋飾中,「血桐」葉脈應該也是創意發想之一吧!
拉開木麻黃一節一節的綠色小枝節,是我們女孩的玩具之一。(圖/取自網路)
至於木麻黃,那更是熟悉的很。我們童年時沒甚麼玩具,女生們只能摘花弄草。比如拔下幸運草花,勾著草莖,比賽誰的最強勁。更常玩的,就是摘下木麻黃的綠色小枝節,一節節的拉開玩耍。
台灣可能是南島語族的原鄉
看到黃金海岸這些與台灣相近的海岸植物,不禁想起八○年代初期,澳洲考古學家彼德‧貝爾伍德(Peter Bellwood)和美國語言學家白樂詩(Robert Blust)提出「南島民族台灣原鄉論」,認為南島語族最初的起源是在六千年前的中國,而後遷移至台灣及菲律賓。
彼德‧貝爾伍德從考古學發現的證據,提出台灣是南島語族原鄉的說法,其他許多科學家也試圖從血液、唾液、頭髮及動、植物基因,找尋南島語族祖先遷徙的蛛絲馬跡,但不同基因類型研究,產生不同答案,迄今尚無定論。
從地理位置上看,澳洲並不在南島語族分布區中,其原住民據說是來自數萬年前「走出非洲」的非洲移民,南島語系的族人僅可能路過此處無緣留下。但澳洲考古學者提出台灣是南島語族原鄉的論述,卻受到南島語族族群極大的認同。
南島語系是世界上分佈最廣的族群,西起非洲東南的馬達加斯加島,東到復活島,北起台灣,南到紐西蘭。 (圖/取自網路)
總而言之,雖然目前的研究尚「缺乏足夠的科學證據」,卻仍隱含著一項事實,即南島語族應來自目前已不使用南島語的中國大陸東南部,之後到達台灣,而因台灣原住民仍保留南島語,因而成為南島語系最北端的地理區位。
因而,多數紐西蘭的原住民,相信自己的原鄉來自台灣。個人在二十年前,曾有機會遇到來台演出的紐西蘭原住民舞團,他們對於能來到原鄉台灣,感到無比興奮,像遇見親人般,抓著我說個不停呢!
黃金海岸邊開紫花,爬滿沙灘的馬鞍藤,像極了淡水沙崙海邊景色。(圖/作者提供)
後來呢?
友人因為事業與子女教育因素,二十多年前移居澳洲黃金海岸,早已落戶生根,一子二女也分別成為當地優秀的律師與醫療人員,一家子在台灣與澳洲間來來往往,習慣兩地的生活環境。尤其是友人在介紹當地的氣候、人文、食物、環境時,總是一再對我們強調:「是不是和台灣很像?」。
是啊!真的很像,無論是北回歸線還是南回歸線旁,咱們落地就能生根,開枝散葉,就像那黃槿、血桐、木麻黃,還有爬了滿沙灘的馬鞍藤!
林明美,台灣桃園人,台大人類學系畢業,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碩士暨傑出校友,文化大學都市計劃博士,一生熱愛文學寫作,長期視博物館發展、文化資產、考古遺址保存為己任。
她是新北市十三行博物館創館館長,一手打造該館和八里左岸的相依共存關聯,並曾擔任國立故宮博物院及歷史博物館展覽組組長等職,現任靈鷲山生命和平大學籌備處主任。
林明美為桃園蘆竹區望族後代,家族多從事教育及治理鄉里事務,日治時期更有叔祖赴日求學或留學滿洲、創業等。偶然機緣下接觸學界相關研究出版,揭露家族自清代歷日治至現代以來,與當代社會的淵源,燃起她血液中一直存在的探索DNA。
本系列文章以她的家族為經,聯結歷代社經文化脈絡,兼具史實與趣味性,極具可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