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的二戰經驗和中華民國截然不同。太平洋戰爭期間,有二十萬台灣青年投入戰場,圖為當年極難考上的東京航空少年兵學校資料照,一位接受作者訪問後卻不同意公開訪問稿的該校畢業生。戰後不久即因為他的日本軍校背景,在二二八事變中,一家兩代三個男人全遭波及;因為國民黨軍對日抗戰的心態,台灣人成為國軍仇視與出氣的對象。
作者/陳婉真
近年來隨著中機不斷擾台,以及俄烏戰爭開打後,中國會不會武力攻打台灣?成為舉世關注的焦點。
國軍有沒有抵禦共軍的決心與能力?不只很多國人懷疑,相關各國也一樣關心,有關義務役役期的延長、(男女)全民皆兵的可能性等議題不斷受到討論。
相對於世界各國的緊張程度,國人對於戰爭的議題反倒表現淡定,讓外人相當困惑。
全台唯一紀念二戰台籍老兵的高雄市關懷台籍老兵文化協會,每年均舉辦春秋兩次祭典。多年前曾在高雄港邊舉行升旗儀式,共升上了日本、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軍旗,代表台灣人在二戰前後的混亂情勢中,分別當了三個不同政權的兵。最左邊的台灣兵旗卻不知什麼時候才能在現實生活中實現。
淡定的原因是麻痺?無感?無奈?還是敵我意識不清?不知為誰而戰?
擔任過日本兵及國軍的許昭榮,曾赴中國打國共內戰,目睹超過一萬五千名同袍死在戰場無人聞問,因而積極爭取設立台灣無名戰士紀念碑,最後以自焚而死,終於爭取到旗津的戰爭與和平紀念園區。圖為許昭榮撰寫的台灣兵歷史--統治者不敢承認,中華民國國防部刻意抹煞的史實。
或許都有。但最主要原因是長年以來錯誤的國家認同,導致敵我難分與國防教育內容的偏頗吧。
舉例來說,九三軍人節剛過不久,請問有多少人知道軍人節的由來?
原來是因為二次世界大戰,日本雖然於1945 年8月15日,經由天皇「玉音放送」,宣布無條件投降,但正式投降儀式是於同年 9 月 2 日,在停泊於東京灣的美軍密蘇里號戰艦上舉行,中華民國政府因而定每年的 9 月 3 日為「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並定為「軍人節」。
其實在中國戰區,日軍是於1945年9月9日,在南京市向同盟國中國戰區最高統帥蔣中正宣布投降。9月9日上午九時,中國陸軍總司令何應欽在南京陸軍總部(原黃埔軍校)大禮堂主持受降典禮。
隸屬於高雄市歷史博物館的戰爭與和平紀念公園主題館中,展示的台籍老兵大事記。明明二戰期間台灣是中國永久割讓給日本的殖民地,有二十萬台灣人為了保衛鄉土而參戰,五萬人戰死或失踪。這段歷史在戰後被國民政府刻意抹煞也就罷了,到今天事隔七十多年,國防部依舊不肯還原歷史真相,還是以中國人的史觀強加於台灣人身上,還在對日抗戰,這對那些為台灣戰死的無名戰士情何以堪?這樣製造對立的史觀,如何凝聚戰力抵禦外侮?
所以奇怪的是,為什麼是訂在密蘇里艦上簽約的第二天,而不是9月2日簽約當天?或是9月9日在南京原黃埔軍校投降那天?這就不得而知了。
但眾所皆知的是,二戰期間,蔣介石為首的國民政府軍一路被打到重慶偏安,哪有什麼能力打日本人?美軍接受日本投降和中華民國軍人有什麼關係?這個九三軍人節真是訂得莫名其妙。
再看國民黨撤退到台灣之後,取而代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則訂8月1日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建軍節」。聯俄容共時期被蔣軍嘲笑為「土八路」的匪軍,而今反倒對台灣節節進逼,逼得美國為首的西方軍事大國都不敢等閒視之。
更混亂的是,台灣在二戰期間是清朝永久割讓給日本的殖民地,全台六百萬人口中,有二十萬人擔任日本軍職(含各式軍種的日本兵及軍屬),包括前總統李登輝本人,及當今監察院長陳菊的父親、國民黨總統候選人侯友宜的父親…,許許多多被罵為「皇民」的台灣人,都曾經在二戰期間為了保衛家鄉勇敢參戰,擔任日本兵或軍屬,國民黨到今天還要說「對日抗戰」,承續的民進黨政府也不重視史實的導正,請問台灣人要和自己的父祖輩抗戰到什麼時候?
這樣的世代對抗與族群予盾如果不正視解決,台灣永遠無法凝聚全民一致的戰鬥力。
總部設在高雄的台灣基進黨也於9月8日召開記者會,質疑「國防部能不能打?敢不敢戰?」並直指台灣的國防,必須揚棄中國認同的黃埔精神,以「愛台強軍」為訴求,將「愛台」做為「強軍」的前提與目的,否則強軍永遠是口號空談。
旗津戰爭與和平紀念公園主題館外牆有一幅馬賽克壁畫,同一個人頭戴日本兵,國府軍及解放軍軍帽,以突顯那個時代台灣青年所遭遇的荒謬待遇。右方紀念碑上兩個大大的翅膀 ,是希望眾多戰死在南洋的台灣兵,特別是勇敢善戰的高砂義勇軍,傳說戰死異鄉的勇士,只要給他們一雙翅膀,他們就能飛回故鄉。七十多年來政府不聞不問的台灣勇士們啊,你們是否安然乘風飛回來了?(圖/陳婉眞攝)
台灣基進說,烏克蘭的軍隊如果充斥俄羅斯認同,還能抵抗俄羅斯侵略嗎?(烏克蘭還沒有仇視或否定自己父祖輩的悲劇歷史。)
然而,我們的國防部卻在2024年的預算中,編列4400萬元作為慶祝黃埔創校一百周年使用,意圖與中共爭奪「黃埔正統」的話語權。基進認為:
這種訴求,邏輯與「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爭取『中國正統』」如出一轍。中華民國、中國國民黨終究是無法土斷台灣的外來政權;黃埔亦然,建軍台灣逾七十年,仍然拒絕本土化。
黃埔精神最大的問題不是過時,而是中國認同:
1️⃣ 黃埔建軍史就是國共合作建軍史,標誌國共一家親。
2️⃣ 黃埔在台灣是為了維繫蔣氏政權而建構的神話。
3️⃣ 黃埔精神的核心就是中國民族主義。
台灣的退將頻繁對中國表忠,台灣的部隊共諜層出不窮,這已經造成台灣與國際社會對於台灣的國防不信賴。國防部能不能打?敢不敢戰?我們首先要叩問的,竟然不是具體的「強軍」措施,而是槍口向哪的忠誠問題,著實可悲。
以烏克蘭為師,備戰不能以避戰為核心,而應有打勝戰的決心。國防部必須「為戰爭做準備」,而不是「為避戰做準備」。
我們再來看國防部的全民國防教育網站裡,有一個所謂「國軍光榮戰史回顧」專章,其中列舉中華民國國軍對日抗戰戰役共25次;保衛台灣之各場戰役(含古寧頭、一江山、八二三)共5次。其中談到太原會戰(平型關、忻口戰鬥,民國26年9月12日至11月1日)說:
民國26年8月,日本華北方面軍,以5個師團20萬優勢兵力分津浦、平漢、平綏及張家口4路發起攻勢,企圖奪控華北、圍殲國軍主力,以達成屈服國民政府之目的。國軍第2戰區依持久作戰指導,以15個軍28萬餘人,建立內長城、忻口及太原防線遲滯、消耗日軍戰力,以利全面長期抗戰。在日軍優勢兵力猛攻下,國軍先於平型關與日軍爭奪陣地8次,次於忻口挫銳敵鋒,然因日軍增援迂迴側翼,始放棄陣地,向晉南轉進。
另林彪第115師因伏擊日軍補給支隊,全殲敵兵站守備隊步兵約一大隊,毀損汽車80餘輛,虜獲大批武器、軍品,共軍宣傳為「平型關大捷」。本次會戰是共軍於抗日戰爭中,唯一納入國軍作戰序列的戰鬥。總計國軍傷亡13萬餘人,共軍4百餘人,日軍2萬7千餘人。
全世界各大媒體不斷報導下,台灣成為地表最危險的地區,共軍隨時可能打過來,中華民國國防部卻還悠哉的舉辦航空嘉年華活動,這反叉可真大。(圖/國防部網站)
哇咧,打敗仗轉進叫光榮?還幫共匪林彪作宣傳哩!
從全民國防教育網的「國軍光榮戰史回顧」欄算起來,國軍從最後一次有戰事的八二三砲戰至今,已經足足有65年沒有戰爭了。65年來,國防部的全民國防教育到底做了哪些事情?
從網站所顯示的內容看起來,依舊不失草率交差的意味,例如在「活動成果」欄中所顯示,所謂的活動成果,不外乎諸如營區開放、儀隊競賽、走入鄉里… ,這些也敢列為成果,真是服了國防部諸長官們了。
國防部的全民國防教育網內容乏善可陳,比不上民間的黑熊學院課程內容。儀隊競賽和戰力提升有什麼關係?國防部再不加油,再繼續粉飾昇平,製造對立,敵我不分,台灣安全堪慮。(圖/國防部網站)
別的不說,請自己點選進去看看民間黑熊學院所開的課程,比你們精彩,更比你們用心多了。
只能說,國防部加油!
執政的民進黨也請加把勁,不要再說什麼對日抗戰了,勇敢面對真實的歷史,肯定父祖輩保衛台灣的犧牲與努力,才能促進族群融合,合力保衛台灣。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陳婉真,曾擔任《中國時報》記者、美國《美麗島週刊》創辦人、立法委員、國大代表、台灣產業文化觀光推展協會理事長、綠色台灣文教基金會執行長等職務。
她生於彰化縣,從小立志當新聞工作者,台灣師範大學畢業便後順利考進中國時報,仗義執言和使命必達、務實求真的精神,讓她在新聞界以犀利觀點聞名。
她在戒嚴時期挑戰禁忌,即投入政治改革,因此成為黑牢裡的政治犯,但是無畏無懼的堅持理想,不論藍綠執政,從不向威權低頭。
現在是自由撰稿人,想記錄主流媒體忽略的真實台灣故事,挖掘更多因為政權更迭而被埋沒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