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皋採菊集》蔡英文真的德不孤嗎? - umedia 優傳媒  

新聞 / 百家爭鳴
東皋採菊集》蔡英文真的德不孤嗎?
2023-04-11 07:19:00
A+
A
A-

蔡英文在以「台灣的總統」身分與麥卡錫見面時會突然冒出引用孔子之言的舉動,動機就不免令人好奇。難道是想和出訪中國大陸的馬英九別一苗頭,表示她自己也很懂得中華文化?(圖/取自網路)

 

作者/劉東皋                                                  

 

美西時間四月五日,總統蔡英文在雷根圖書館會晤美國眾議院議長麥肯錫時,發表了一段談話,但經過幾天的沉澱,兩人到底說出了什麼令台美關係更進一步的內容或訂下了什麼驚天的協議,已不復記憶(應也沒有什麼可記憶的重大事件),唯一讓我印象深刻的,除了麥肯錫仍在大談趕快賣美國武器給台灣之外,就是蔡英文所說的「德不孤必有鄰」這句話了。

 

好像,不管哪個美國政客來台灣或在美國與蔡英文見面,就是要開口閉口賣武器、賣波音給台灣;這些人到底是為了友誼還是自己利益?不言自明。而面對這樣的政客,台灣的總統蔡英文和她的團夥,卻將這些人視為「德不孤必有鄰」的好鄰居,這又好像是自我矮化與卑微的乞憐;不論從那個角度看,都不像是兩個真正有德者的往來。

 

姑不論雙方是否真有德行,蔡英文在以「台灣的總統」身分與麥卡錫見面時會突然冒出引用孔子之言的舉動,動機就不免令人好奇。難道是想和出訪中國大陸的馬英九別一苗頭,表示她自己也很懂得中華文化?

 

然而,懂中華文化並不是目的,認識中華文化、了解中華文化,乃至親近及認同中華文化,目的應在於實行中華文化。

 

「同理心」不是考試知識 而是實行內容

尤其在倫理德性上的文化,不是讀過他就懂,也不是懂了他就會行。真正懂了的人,就要努力去行,否則,懂得「德」的內涵卻不去行,那不過是假懂或虛偽的表現而已。所以,曾經在某私立科大教學生文化專題,上課時便告訴學生,教他們論語、中庸的課程,不是要他們去背這些內容,而是要去行這些內容。

 

就如同「服務管理」中的顧客服務,或管理學的溝通技巧,都教人必須要有「同理心」。但「同理心」不是用來背的,考試考一百分,不代表這個人就具有「同理心」。按照佛家所言,人都有貪嗔疑慢的劣根性,所以要修(正)行(為);一個從來不想要修正行為去除劣根性的人,又如何要他能在溝通或服務他人時能具有同理心的行為呢?

 

孔子雖說過「德不孤必有鄰」,但他也說過「觀其言而察其行」,只會嘴巴講「德不孤」,行為上卻一再悖德而行,這就不叫懂得中華文化。

 

如今台灣社會在民進黨執政後不斷去中國化及去中華文化的過程中,宣講「德」這個字似乎是很八股的事。然而,「八德」不論是叫「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或「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將「德」字化為具體的八德目,就很清楚的了解,「德」不過就是做人的基本道理。

 

德行只不過是做人的基本道理

例如,一個醫生不是應該忠於醫德、以救治病患生命為優先嗎?一個法官不是應該忠於公平正義進行裁判嗎?受撫育之恩的為人子女者不是應該盡孝悌嗎?以民為本的民主社會執政者,不是應施行仁愛信義之政嗎?追求和平不是現代民主社會的最高價值嗎?

 

就人性而言,孔子也知道「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但至少論語中所講的為政之道,必是以「仁」之「德」出發,施政在於「仁者愛人」、「為政以德」;但蔡英文執政近八年來,不論在用人取才的偏私、特別預算的浮編、萊豬的開放進口、為維護高端(股價?)而延滯了疫苗的捐贈或採購等,都只見她的師心自用、為黨為私的獨斷。既未見她是以「仁德」施政於民,所以,台灣在民進黨執政下何來「德不孤」?

 

德不孤者,應是持德或施德而吸引了同樣有德的人相聚;若只是因為軍武買賣、權位利益之各取所需而聚在一起,那應叫「一丘之貉」才對。

 

德,古注有解釋為「按直道而行」,也有解釋為「依直心而行」,並且「外得於人,謂惠澤使人得之也」。也就是說,就外在之德而言,德行,即在於施行惠澤而有益於他人。如以西方的說法,就是在於「利他」,而非只一意的循私利己。

 

為政以德才能自稱德不孤

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在三民主義就申論過「利他」與「利己」之意。革命之目的,乃在於為了「推翻專制,主張民權,以平人事之不平」;存有利他之心的革命者,推行革命是為補宗教家力有未逮之處。就孫中山的論點,利他到極致的人莫如宗教家願意完全捨己;但宗教家不講武(暴)力,無法對貪污腐敗的極權暴政施行武力推翻,以有利於人民百姓,因此不得不訴諸革命。

 

既然,施行民權,原是為了「平人事之不平」,但台灣實行所謂的直接民選以來,卑劣政客與新興權貴(包含各式各樣的黑金)利用制度缺陷與漏洞,吸食人民血汗,造成的人事之不平似乎只有更多。這豈是施行「民權」之目的?

 

觀諸蔡英文與麥卡錫因「軍購利益」與「政權利益」相互取暖的過程,也實在看不出兩人或兩「國」有什麼「德不孤」的「遠鄰」內涵。

 

唯一值得欣慰的是,蔡英文突然心血來潮口出深具「中華文化」內涵的成語,還引起一眾綠營民代、及高雄市長陳其邁的附和,雖然有泛藍學者質疑蔡英文「德不配位」、不配講這句話,但至少代表,中華文化的智慧之言,仍深植於台灣;而蔡英文在美國本土突發此語,或有意在台灣重新思考「再復興」中華文化?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作者簡介

劉東皋,祖籍山東齊東縣,台灣高雄人,淡江大學統計系畢、朝陽科大企管研究所碩士、大葉大學管理研究所管理博士。曾任經濟日報、台灣日報、新新聞周刊、台灣醒報,並陸續在中部數家私立大學兼課。2014年創辦自媒體中報雜誌至今,持續關注台灣社會表面現象的背後實相,記錄當代台灣社會的思想所在。

蔡英文在以「台灣的總統」身分與麥卡錫見面時會突然冒出引用孔子之言的舉動,動機就不免令人好奇。難道是想和出訪中國大陸的馬英九別一苗頭,表示她自己也很懂得中華文化?(圖/取自網路)

 

作者/劉東皋                                                  

 

美西時間四月五日,總統蔡英文在雷根圖書館會晤美國眾議院議長麥肯錫時,發表了一段談話,但經過幾天的沉澱,兩人到底說出了什麼令台美關係更進一步的內容或訂下了什麼驚天的協議,已不復記憶(應也沒有什麼可記憶的重大事件),唯一讓我印象深刻的,除了麥肯錫仍在大談趕快賣美國武器給台灣之外,就是蔡英文所說的「德不孤必有鄰」這句話了。

 

好像,不管哪個美國政客來台灣或在美國與蔡英文見面,就是要開口閉口賣武器、賣波音給台灣;這些人到底是為了友誼還是自己利益?不言自明。而面對這樣的政客,台灣的總統蔡英文和她的團夥,卻將這些人視為「德不孤必有鄰」的好鄰居,這又好像是自我矮化與卑微的乞憐;不論從那個角度看,都不像是兩個真正有德者的往來。

 

姑不論雙方是否真有德行,蔡英文在以「台灣的總統」身分與麥卡錫見面時會突然冒出引用孔子之言的舉動,動機就不免令人好奇。難道是想和出訪中國大陸的馬英九別一苗頭,表示她自己也很懂得中華文化?

 

然而,懂中華文化並不是目的,認識中華文化、了解中華文化,乃至親近及認同中華文化,目的應在於實行中華文化。

 

「同理心」不是考試知識 而是實行內容

尤其在倫理德性上的文化,不是讀過他就懂,也不是懂了他就會行。真正懂了的人,就要努力去行,否則,懂得「德」的內涵卻不去行,那不過是假懂或虛偽的表現而已。所以,曾經在某私立科大教學生文化專題,上課時便告訴學生,教他們論語、中庸的課程,不是要他們去背這些內容,而是要去行這些內容。

 

就如同「服務管理」中的顧客服務,或管理學的溝通技巧,都教人必須要有「同理心」。但「同理心」不是用來背的,考試考一百分,不代表這個人就具有「同理心」。按照佛家所言,人都有貪嗔疑慢的劣根性,所以要修(正)行(為);一個從來不想要修正行為去除劣根性的人,又如何要他能在溝通或服務他人時能具有同理心的行為呢?

 

孔子雖說過「德不孤必有鄰」,但他也說過「觀其言而察其行」,只會嘴巴講「德不孤」,行為上卻一再悖德而行,這就不叫懂得中華文化。

 

如今台灣社會在民進黨執政後不斷去中國化及去中華文化的過程中,宣講「德」這個字似乎是很八股的事。然而,「八德」不論是叫「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或「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將「德」字化為具體的八德目,就很清楚的了解,「德」不過就是做人的基本道理。

 

德行只不過是做人的基本道理

例如,一個醫生不是應該忠於醫德、以救治病患生命為優先嗎?一個法官不是應該忠於公平正義進行裁判嗎?受撫育之恩的為人子女者不是應該盡孝悌嗎?以民為本的民主社會執政者,不是應施行仁愛信義之政嗎?追求和平不是現代民主社會的最高價值嗎?

 

就人性而言,孔子也知道「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但至少論語中所講的為政之道,必是以「仁」之「德」出發,施政在於「仁者愛人」、「為政以德」;但蔡英文執政近八年來,不論在用人取才的偏私、特別預算的浮編、萊豬的開放進口、為維護高端(股價?)而延滯了疫苗的捐贈或採購等,都只見她的師心自用、為黨為私的獨斷。既未見她是以「仁德」施政於民,所以,台灣在民進黨執政下何來「德不孤」?

 

德不孤者,應是持德或施德而吸引了同樣有德的人相聚;若只是因為軍武買賣、權位利益之各取所需而聚在一起,那應叫「一丘之貉」才對。

 

德,古注有解釋為「按直道而行」,也有解釋為「依直心而行」,並且「外得於人,謂惠澤使人得之也」。也就是說,就外在之德而言,德行,即在於施行惠澤而有益於他人。如以西方的說法,就是在於「利他」,而非只一意的循私利己。

 

為政以德才能自稱德不孤

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在三民主義就申論過「利他」與「利己」之意。革命之目的,乃在於為了「推翻專制,主張民權,以平人事之不平」;存有利他之心的革命者,推行革命是為補宗教家力有未逮之處。就孫中山的論點,利他到極致的人莫如宗教家願意完全捨己;但宗教家不講武(暴)力,無法對貪污腐敗的極權暴政施行武力推翻,以有利於人民百姓,因此不得不訴諸革命。

 

既然,施行民權,原是為了「平人事之不平」,但台灣實行所謂的直接民選以來,卑劣政客與新興權貴(包含各式各樣的黑金)利用制度缺陷與漏洞,吸食人民血汗,造成的人事之不平似乎只有更多。這豈是施行「民權」之目的?

 

觀諸蔡英文與麥卡錫因「軍購利益」與「政權利益」相互取暖的過程,也實在看不出兩人或兩「國」有什麼「德不孤」的「遠鄰」內涵。

 

唯一值得欣慰的是,蔡英文突然心血來潮口出深具「中華文化」內涵的成語,還引起一眾綠營民代、及高雄市長陳其邁的附和,雖然有泛藍學者質疑蔡英文「德不配位」、不配講這句話,但至少代表,中華文化的智慧之言,仍深植於台灣;而蔡英文在美國本土突發此語,或有意在台灣重新思考「再復興」中華文化?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作者簡介

劉東皋,祖籍山東齊東縣,台灣高雄人,淡江大學統計系畢、朝陽科大企管研究所碩士、大葉大學管理研究所管理博士。曾任經濟日報、台灣日報、新新聞周刊、台灣醒報,並陸續在中部數家私立大學兼課。2014年創辦自媒體中報雜誌至今,持續關注台灣社會表面現象的背後實相,記錄當代台灣社會的思想所在。

加入好友
優傳媒 版權所有 ©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隱私權政策 / 著作權與轉載授權 / 合作夥伴 / 法律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