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 . 影 . 人》絕交的藝術與啟示 《伊尼舍林的女妖》觀後感 - umedia 優傳媒  

新聞 / 焦點內容
書 . 影 . 人》絕交的藝術與啟示 《伊尼舍林的女妖》觀後感
2023-03-24 07:00:00
A+
A
A-

我不禁回顧一生交過的朋友,有多少是我覺得無趣的?有多少是嫌棄我乏味的?我們是否因此傷害過對方而不自知,或明知卻不顧一切。(圖/取自網路)

 

作者/陳清玉

 

《伊尼舍林的女妖》(The Banshees of Inisherin) 是一部探討友情與理想的黑色幽默劇。它赤裸裸地揭露人性的各種面相,看似荒誕離奇,實則有情有義。

 

影片的編劇兼導演馬丁麥多納(Martin McDonagh),是個怪才。他會寫劇本,會挑演員,音樂品味不俗,善用鏡頭表達人物內心的憤怒與絕望。整部片子從演員、情節到畫面,都充滿令人感傷的暴力之美。

 

情緒的樂章

一首詠嘆少女夢中與初戀不期而遇的保加利亞情歌,歡欣高昂地揭開電影的序幕。悠揚的合聲,迴盪在伊尼舍林的山峰海岸,驀地裡,柯林法洛(Colin Farrell)飾演的中年莊稼漢帕瑞克,匆匆自遠處走來,穿過碼頭,步入通往海灘的一條小徑。他面帶微笑,不時揚起濃眉,友善地與人打著招呼。眾人皆知,他此刻前往的地方,是臨海的一棟獨立小屋,裡面住著他的好友兼酒友柯姆(布蘭德葛利森,Brendan Gleeson扮演),每天下午二點,鐘聲一響,哥兒倆結伴去鎮上買醉,已是行之有年的儀式。

 

他像往常一樣敲門,柯姆卻不理不睬。他怏怏離去,一路低頭沈思,不解老友今日為何如此反常。喧囂的樂器識相地紛紛走避,只餘下木琴叮咚的回聲,伴隨他落單的靈魂。妹妹西旺聽完他的敘述,以為他和柯姆吵架。帕瑞克說我們沒吵啊,他為什麼不開門?西旺半帶調侃地說:也許柯姆不再喜歡你了。

 

無趣之罪過

西旺的話不幸言中,柯姆決定與帕瑞克斷交,理由就是不再喜歡他了。西旺質問柯姆為什麼如此決絕,柯姆無奈地說:妳哥太無趣了。柯姆希望西旺能理解他的心情,畢竟他倆是島上公認「會思考的人」(thinker),不像傻頭傻腦的帕瑞克。有一回西旺問帕瑞克會不會感到寂寞?他覺得莫名其妙,反嗆她一句:你們這些人到底有什麼毛病!但傻人也有自知之明的時候,被柯姆斷交後帕瑞克逢人就問:我是不是很無趣?甚至央求神父替他在柯姆面前說項。不堪其擾的柯姆終於爆發,當眾撂下一段駭人聽聞的狠話。

 

分手的決心

他警告帕瑞克如果繼續騷擾他,他就會自斷手指,一次一根,直到手指斷光為止。滿心委屈的帕瑞克借酒壯膽,控訴柯姆不再是好人。他對柯姆大吼:你別跟我提什麼莫札特、什麼名字怪裡怪氣的音樂家。那些人我全不在乎,在我心裡,唯有善意(niceness)最重要。柯姆說,善意有什麼用,五十年後,誰還會記得你的善意?只有音樂、繪畫和詩歌,能永存不朽。

 

這段對白,間接說明問題的癥結所在。柯姆是個醉心音樂的小提琴手,夢想有一天寫出動人的曲子。頭腦簡單的帕瑞克則有酒可喝,有妹妹、柯姆和小毛驢作伴便心滿意足。柯姆掏心掏肺向他解釋斷交的理由,是因為突然感到時間的流逝,自己卻一事無成,所以不想再浪費生命聽他談驢大便。他聽後唯一的反應是:你是不是快要死了?

 

第一根手指

看到這裡,觀眾真不知該同情誰了?馬丁曾說,他身上同時擁有這兩人的性格,有時帕瑞克佔上風,有時柯姆會跳出來大叫。2008年他們三人第一部合作的電影《殺手沒有假期》(In Bruges), 推出後佳評如潮,此番再度聯手,觀眾莫不好奇,這對情同手足的搭檔,14年後,在不同的角色裏,還會患難與共嗎?柯姆的手指能否保住? 帕瑞克會不會繼續犯傻?銀幕下的我,神經緊繃,希望一切只是幻像。

 

酒醒後的帕瑞克,從傻小子多明尼克口中得知,他前晚大鬧酒吧,竟被柯姆視為表現最有趣的一次,而且禁不住開始喜歡他了。恢復信心的帕瑞克,立刻以失言為藉口向柯姆道歉,柯姆反問他:你昨晚說了什麼?帕瑞克說不記得了,反正不是什麼好話。柯姆怒斥道:看在上帝的份上,以後別再來煩我!

(圖/取自網路)

可憐的帕瑞克,恐怕想破腦袋也想不透,柯姆為什麼說變就變。他不了解,此一時也,彼一時也。昨夜的柯姆,是酒至微醺感性大發的好兄弟,此刻的柯姆,是神智清明野心勃勃的創作家。當血淋淋的手指在門外出現,帕瑞克滿臉的錯愕,顯示他尚未摸清狀況,西旺的尖叫聲,則讓我從幻象中驚醒。

 

女巫的預言

Banshee 是愛爾蘭古代傳說中的報喪女妖,伊尼舍林(Inisherin)則是一個虛構的島嶼,它與1923年內戰即將結束的愛爾蘭大陸遙遙相對,也是故事發生的所在地。島上生活平靜純樸,無聊到令人發瘋。雜貨店老闆娘遇人就打探:最近有什麼新聞?聽到有人自殺或打老婆,興奮得好像碰到喜事。

 

片中的「女妖」,只是一個貌似女巫的老婆子。她神出鬼沒,巫言巫語,第一次在帕瑞克家現身,就斷言他和柯姆沒有未來,之後屢次示警,帕瑞克都視而不見,最後一次嚴正報喪,帕瑞克依然沒有醒悟。他在多明尼克的慫恿下,試圖以新的姿態,挽回柯姆的友誼,可嘆一念之間,幹了件違背良心的蠢事,不僅使單純的多明尼克對人性失望,更糟的是,眼看他與柯姆之間似有轉寰的餘地,也因為這件蠢事,而徹底崩裂。

 

接下來劇情的發展,用慘烈二字均不足以形容。悲劇看似結束,偏又節外生枝,血淋淋的鏡頭,一個接一個,死亡的陰影,久久散不去。難怪影評家會寄語觀眾:不要相信你眼睛所見的,就當它是個寓言故事。但寓言也好,真實也罷,觀眾很難不被它高潮迭起的情節牽動,而與劇中人物同喜同悲。

 

無情似有情

印象最深的,是柯姆斷指後與老友的一場內心戲。那日帕瑞克從雜貨店出來,猛不防被多明尼克的警察老爸揍了一頓。柯姆毫不猶豫伸出援手,扶他上馬車,拍拍他的背,拉起韁繩載他回去。一路上,帕瑞克望著老友,幾度欲言又止,終究忍不住失聲痛哭。車行至交叉路口,柯姆勒住馬,把韁繩交到帕瑞克手上,握握他的手,頭也不回地離開,從頭到尾沒說一個字,但眼神流露的哀傷,盡在無言中。帕瑞克目睹柯姆蹣跚的背影沿著山坡右轉,舉起韁繩,僂著背,往左急駛而去。銀幕上,左右兩條叉路漸行漸遠、愈分愈開。木琴、豎琴與竹笛齊鳴,合奏一曲恨別傷離的哀音。

 

卡特伯威爾(Carter Burwell) 的配樂,隨著劇情的變化而流轉。他是馬丁御用的作曲家,兩人默契十足,在馬丁授意下,卡特拋開傳統的愛爾蘭音樂,大量採用木琴、鋼片、銅鑼和竹笛為主的印度尼西亞甘美蘭(gamelan)風格,為帕瑞克量身打造的主旋律中,金屬與木製樂器的敲擊貫穿全曲,單調而重複的韻律,不僅符合帕瑞克幼稚純真的性情,也點出他內心深處的寂寞。但在某些戲劇性的時刻,卡特仍需借用布拉姆斯的聖歌(Gesange),將觀眾帶進如夢幻泡影般的世界。

(圖/取自網路)

西旺離家的那個夜晚,帕瑞克獨坐家中,抱著一動不動的小毛驢,濃眉緊蹙,滿臉哀戚。夜光下,美國女高音潔西諾曼(Jessy Norman)吟唱的《悲傷的少女》(Die Trauernde) 如泣如訴。歌詞第一段寫著:「我媽不喜歡我,我又沒有愛人。唉,我為何不死?我還在這裡做什麼?」。此時此刻,西旺如果再問帕瑞克:你會不會感到寂寞?他會怎麼回答?

 

布拉姆斯的另一首聖歌《回聲》(Anklange),在片中出現過兩次。一次在帕瑞克瘋狂報復的場景,一回是哥兒倆最後交鋒的時刻。歌詞的大意是説:一棟房子矗立於林中,孤伶伶地凝視著周遭。屋裡有位少女,寂靜的暮色中,正為她的婚紗紡絲線。德國聲樂家茱莉安班賽(Juliane Banse) 頌唱的《回聲》,雖不似《悲傷的少女》那般淒惻,卻飽含千帆過盡的滄桑,它唱出帕瑞克的孤獨,也唱出友誼走到終點的悲涼。

 

集體的表演

片中的演員全是馬丁精挑細選的愛爾蘭人,帶有濃濃的愛爾蘭腔,最傻的多明尼克和帕瑞克口音最重,有文化的西旺與柯姆口音最淺。

 

帕瑞克的角色,堪稱柯林法洛從影以來最佳的一次演出。年輕時以帥哥形象著稱的他,拍過不少差強人意的作品,步入中年,演技越發內斂。《伊》片中,他的面部表情豐富,眉毛都能演戲。最後一幕戲裡,他瞪著柯姆,兩道濃眉揪得像山,滿臉的愛、恨、委屈和遺憾,幾可媲美電影史上的經典畫面。

 

67歲的老戲骨布蘭德葛利森,更是出了名的眼睛會演戲。《殺手沒有假期》外,他為人熟知的作品還有《勇敢的心》(Braveheart)、《紐約黑幫》(Gangs of New York), 及《哈利波特》(Harry Potter)系列電影。他化身的柯姆心態不停在變,所有的情緒都透過眼神來敘述。他精通小提琴,又會作曲,片中他完成的曲子即出自本人的手筆。那首與片名相同的曲子,暗示女妖預言的悲劇即將到來,可謂馬丁的神來之筆。

 

扮演多明尼克的貝瑞柯根(Barry Keoghan),今年30歲,2020年在《愛爾蘭時報》的「50個愛爾蘭最偉大電影演員」排行中,名列27,是顆被看好的明日之星。片中他向西旺示愛的那場戲, 扭捏的肢體動作,結巴的言語表述,演活一個害羞男孩對心儀女子的愛慕之情。

 

接演西旺前,40歲的凱莉肯頓(Kerry Condon) 曾在電視和舞台活躍一陣。十八歲時,她在皇家莎士比亞公司製作的《哈姆雷特》劇裡,扮演過奧菲利亞,是歷來演出該角色中最年輕的女演員。她飾演的西旺機智果斷,為了保護哥哥,經常與與柯姆抬槓,柯姆大談莫札特對世人的影響之後,她只輕描淡寫點了一句:莫札特是十八世紀的人,不是十七世紀。

 

片中不乏類似的幽默,即連最嚴肅的死亡,也帶有嘲諷的意味。女妖的預言成真,小毛驢珍妮死得冤枉。珍妮是帕瑞克的寵物,會用鼻頭磨蹭跟他撒嬌。西旺受不了珍妮隨處大便,嚴禁牠在屋裡走動。帕瑞克卻堅持傷心的時候不可把珍妮趕到屋外。柯姆的小狗薩米,也是一個善體人意的小跟班,看到主人臉色不對,立刻就把剪刀藏起來。曲子寫完心情大好的柯姆,會拉著薩米一起跳舞。這些人與動物的溫馨互動,在在暗示動物的感情遠比人可靠。

 

集影片大成的馬丁,是英國與愛爾蘭的劇作家、編劇和導演。早期以撰寫舞台劇本聞名,2004 年初試啼鶯的短片《六槍手》(Six shooter) ,為他奪得奧斯卡最佳真人短片獎。《殺手沒有假期》後,他又拍了《瘋狗綁票令》(Seven psychopaths) 和《三塊廣告牌》(Three Billboards outside Ebbing, Missouri)。後者為法蘭西絲麥朵曼(Frances McDormand) 錦上添花,再次戴上奧斯卡影后的桂冠。但真正大放異彩,讓馬丁受到矚目的作品當推《伊尼舍林的女妖》。

(圖/取自網路)

奧斯卡對該片亦青睞有加,給予它最佳影片、導演、原創劇本、剪輯、配樂、男主、男配角(兩項)及女配九項提名,只比最火紅的《媽的多重宇宙》(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at once , 又譯: 瞬息全宇宙)少了兩項。最終它雖輸給拿下奧斯卡七項大獎的後者,成為奧斯卡的遺珠,卻被影評人公認是2022年最有深度的電影之一。

(圖/取自網路)

絕交的藝術與啟示

故事接近尾聲時,兩位老友站在海邊,面向對岸的大陸,展開一場耐人尋味的對峙。

 

柯姆先說道:你燒了我的房子,我們之間也該結束了。帕瑞克恨恨地回應:倘若當時你在屋裡,一切就會結束。柯姆轉變話題:這兩天很少聽到對岸的槍聲,感覺他們準備停火了。帕瑞克的回答暗藏玄機:我肯定戰爭很快會回來,有些事是無法翻篇的。說完深深看了柯姆一眼,彷彿把他們半生糾結的友誼,從頭到尾理了一遍。

 

他轉身離去的瞬間,被柯姆叫住,只為謝謝帕瑞克曾經照顧他的狗。帕瑞克嘴角擠出一絲笑容,鏗鏘有力地回答:任何時候(Any time)! 短短兩個字,有情又有義。

 

有人問過馬丁,結尾是什麼意思?馬丁沒有正面答覆,只說提筆寫劇本的時候,並不知道結尾會是什麽樣子,但寫到最後,結局自然就出來了。柯姆與帕瑞克的友誼是否從此終結,我其實並不在意,我更關心的是馬丁傳遞的信息? 他想借柯姆與帕瑞克幻滅的友誼,痛陳愛爾蘭的鬩牆之禍?還是警惕世人,不妥善處理人際關係,會有什麼後果?

 

我認為兩層意思都有。身為愛爾蘭人,百年前的內戰是他們民族永恆的痛,馬丁想透過柯姆與帕瑞克的絕交,反諷骨肉相殘的內戰,可説司馬昭之心,顯而易見。兩場角力中,沒有一方是贏家。如何化干戈為玉帛,把斷交的傷害降到最低,則取決於斷交的藝術。

 

我不禁回顧一生交過的朋友,有多少是我覺得無趣的?有多少是嫌棄我乏味的?我們是否因此傷害過對方而不自知,或明知卻不顧一切。柯姆這樣極端的案例,現實中極為罕見,但他敲響了警鐘,讓我們重新思考,在友情與理想發生衝突的時候,如何溫柔以待,免得傷人傷己。

 

馬丁拍片的時候,俄烏戰爭尚未開打,此刻看來,它就像一個報喪女妖的預言,戰爭不知伊於胡底,魚死網破卻已成定局,問題是,雙方是不是非走到這個地步不可?

 

古人說:君子絕交不出惡聲,但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柯姆做不到,以致兩敗俱傷,他當初下決心時,是何等悲壯,為了藝術不惜自殘,卻未曾考慮或預料會有什麼後果,我以爲這也是片子帶來的啟示。我們都應汲取教訓,不管有天大的理由,凡事都不可做得太絕,人與人之間如此,國與國之間亦如是,方是為人為國之道與絕交的藝術。

 

作者簡介

陳清玉,安徽省懷寧縣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系新聞組畢業,為紐約聖若望大學圖書館學碩士。曾擔任前中華日報副刊編輯,現為紐約皇后圖書館編目館員。 

 

我不禁回顧一生交過的朋友,有多少是我覺得無趣的?有多少是嫌棄我乏味的?我們是否因此傷害過對方而不自知,或明知卻不顧一切。(圖/取自網路)

 

作者/陳清玉

 

《伊尼舍林的女妖》(The Banshees of Inisherin) 是一部探討友情與理想的黑色幽默劇。它赤裸裸地揭露人性的各種面相,看似荒誕離奇,實則有情有義。

 

影片的編劇兼導演馬丁麥多納(Martin McDonagh),是個怪才。他會寫劇本,會挑演員,音樂品味不俗,善用鏡頭表達人物內心的憤怒與絕望。整部片子從演員、情節到畫面,都充滿令人感傷的暴力之美。

 

情緒的樂章

一首詠嘆少女夢中與初戀不期而遇的保加利亞情歌,歡欣高昂地揭開電影的序幕。悠揚的合聲,迴盪在伊尼舍林的山峰海岸,驀地裡,柯林法洛(Colin Farrell)飾演的中年莊稼漢帕瑞克,匆匆自遠處走來,穿過碼頭,步入通往海灘的一條小徑。他面帶微笑,不時揚起濃眉,友善地與人打著招呼。眾人皆知,他此刻前往的地方,是臨海的一棟獨立小屋,裡面住著他的好友兼酒友柯姆(布蘭德葛利森,Brendan Gleeson扮演),每天下午二點,鐘聲一響,哥兒倆結伴去鎮上買醉,已是行之有年的儀式。

 

他像往常一樣敲門,柯姆卻不理不睬。他怏怏離去,一路低頭沈思,不解老友今日為何如此反常。喧囂的樂器識相地紛紛走避,只餘下木琴叮咚的回聲,伴隨他落單的靈魂。妹妹西旺聽完他的敘述,以為他和柯姆吵架。帕瑞克說我們沒吵啊,他為什麼不開門?西旺半帶調侃地說:也許柯姆不再喜歡你了。

 

無趣之罪過

西旺的話不幸言中,柯姆決定與帕瑞克斷交,理由就是不再喜歡他了。西旺質問柯姆為什麼如此決絕,柯姆無奈地說:妳哥太無趣了。柯姆希望西旺能理解他的心情,畢竟他倆是島上公認「會思考的人」(thinker),不像傻頭傻腦的帕瑞克。有一回西旺問帕瑞克會不會感到寂寞?他覺得莫名其妙,反嗆她一句:你們這些人到底有什麼毛病!但傻人也有自知之明的時候,被柯姆斷交後帕瑞克逢人就問:我是不是很無趣?甚至央求神父替他在柯姆面前說項。不堪其擾的柯姆終於爆發,當眾撂下一段駭人聽聞的狠話。

 

分手的決心

他警告帕瑞克如果繼續騷擾他,他就會自斷手指,一次一根,直到手指斷光為止。滿心委屈的帕瑞克借酒壯膽,控訴柯姆不再是好人。他對柯姆大吼:你別跟我提什麼莫札特、什麼名字怪裡怪氣的音樂家。那些人我全不在乎,在我心裡,唯有善意(niceness)最重要。柯姆說,善意有什麼用,五十年後,誰還會記得你的善意?只有音樂、繪畫和詩歌,能永存不朽。

 

這段對白,間接說明問題的癥結所在。柯姆是個醉心音樂的小提琴手,夢想有一天寫出動人的曲子。頭腦簡單的帕瑞克則有酒可喝,有妹妹、柯姆和小毛驢作伴便心滿意足。柯姆掏心掏肺向他解釋斷交的理由,是因為突然感到時間的流逝,自己卻一事無成,所以不想再浪費生命聽他談驢大便。他聽後唯一的反應是:你是不是快要死了?

 

第一根手指

看到這裡,觀眾真不知該同情誰了?馬丁曾說,他身上同時擁有這兩人的性格,有時帕瑞克佔上風,有時柯姆會跳出來大叫。2008年他們三人第一部合作的電影《殺手沒有假期》(In Bruges), 推出後佳評如潮,此番再度聯手,觀眾莫不好奇,這對情同手足的搭檔,14年後,在不同的角色裏,還會患難與共嗎?柯姆的手指能否保住? 帕瑞克會不會繼續犯傻?銀幕下的我,神經緊繃,希望一切只是幻像。

 

酒醒後的帕瑞克,從傻小子多明尼克口中得知,他前晚大鬧酒吧,竟被柯姆視為表現最有趣的一次,而且禁不住開始喜歡他了。恢復信心的帕瑞克,立刻以失言為藉口向柯姆道歉,柯姆反問他:你昨晚說了什麼?帕瑞克說不記得了,反正不是什麼好話。柯姆怒斥道:看在上帝的份上,以後別再來煩我!

(圖/取自網路)

可憐的帕瑞克,恐怕想破腦袋也想不透,柯姆為什麼說變就變。他不了解,此一時也,彼一時也。昨夜的柯姆,是酒至微醺感性大發的好兄弟,此刻的柯姆,是神智清明野心勃勃的創作家。當血淋淋的手指在門外出現,帕瑞克滿臉的錯愕,顯示他尚未摸清狀況,西旺的尖叫聲,則讓我從幻象中驚醒。

 

女巫的預言

Banshee 是愛爾蘭古代傳說中的報喪女妖,伊尼舍林(Inisherin)則是一個虛構的島嶼,它與1923年內戰即將結束的愛爾蘭大陸遙遙相對,也是故事發生的所在地。島上生活平靜純樸,無聊到令人發瘋。雜貨店老闆娘遇人就打探:最近有什麼新聞?聽到有人自殺或打老婆,興奮得好像碰到喜事。

 

片中的「女妖」,只是一個貌似女巫的老婆子。她神出鬼沒,巫言巫語,第一次在帕瑞克家現身,就斷言他和柯姆沒有未來,之後屢次示警,帕瑞克都視而不見,最後一次嚴正報喪,帕瑞克依然沒有醒悟。他在多明尼克的慫恿下,試圖以新的姿態,挽回柯姆的友誼,可嘆一念之間,幹了件違背良心的蠢事,不僅使單純的多明尼克對人性失望,更糟的是,眼看他與柯姆之間似有轉寰的餘地,也因為這件蠢事,而徹底崩裂。

 

接下來劇情的發展,用慘烈二字均不足以形容。悲劇看似結束,偏又節外生枝,血淋淋的鏡頭,一個接一個,死亡的陰影,久久散不去。難怪影評家會寄語觀眾:不要相信你眼睛所見的,就當它是個寓言故事。但寓言也好,真實也罷,觀眾很難不被它高潮迭起的情節牽動,而與劇中人物同喜同悲。

 

無情似有情

印象最深的,是柯姆斷指後與老友的一場內心戲。那日帕瑞克從雜貨店出來,猛不防被多明尼克的警察老爸揍了一頓。柯姆毫不猶豫伸出援手,扶他上馬車,拍拍他的背,拉起韁繩載他回去。一路上,帕瑞克望著老友,幾度欲言又止,終究忍不住失聲痛哭。車行至交叉路口,柯姆勒住馬,把韁繩交到帕瑞克手上,握握他的手,頭也不回地離開,從頭到尾沒說一個字,但眼神流露的哀傷,盡在無言中。帕瑞克目睹柯姆蹣跚的背影沿著山坡右轉,舉起韁繩,僂著背,往左急駛而去。銀幕上,左右兩條叉路漸行漸遠、愈分愈開。木琴、豎琴與竹笛齊鳴,合奏一曲恨別傷離的哀音。

 

卡特伯威爾(Carter Burwell) 的配樂,隨著劇情的變化而流轉。他是馬丁御用的作曲家,兩人默契十足,在馬丁授意下,卡特拋開傳統的愛爾蘭音樂,大量採用木琴、鋼片、銅鑼和竹笛為主的印度尼西亞甘美蘭(gamelan)風格,為帕瑞克量身打造的主旋律中,金屬與木製樂器的敲擊貫穿全曲,單調而重複的韻律,不僅符合帕瑞克幼稚純真的性情,也點出他內心深處的寂寞。但在某些戲劇性的時刻,卡特仍需借用布拉姆斯的聖歌(Gesange),將觀眾帶進如夢幻泡影般的世界。

(圖/取自網路)

西旺離家的那個夜晚,帕瑞克獨坐家中,抱著一動不動的小毛驢,濃眉緊蹙,滿臉哀戚。夜光下,美國女高音潔西諾曼(Jessy Norman)吟唱的《悲傷的少女》(Die Trauernde) 如泣如訴。歌詞第一段寫著:「我媽不喜歡我,我又沒有愛人。唉,我為何不死?我還在這裡做什麼?」。此時此刻,西旺如果再問帕瑞克:你會不會感到寂寞?他會怎麼回答?

 

布拉姆斯的另一首聖歌《回聲》(Anklange),在片中出現過兩次。一次在帕瑞克瘋狂報復的場景,一回是哥兒倆最後交鋒的時刻。歌詞的大意是説:一棟房子矗立於林中,孤伶伶地凝視著周遭。屋裡有位少女,寂靜的暮色中,正為她的婚紗紡絲線。德國聲樂家茱莉安班賽(Juliane Banse) 頌唱的《回聲》,雖不似《悲傷的少女》那般淒惻,卻飽含千帆過盡的滄桑,它唱出帕瑞克的孤獨,也唱出友誼走到終點的悲涼。

 

集體的表演

片中的演員全是馬丁精挑細選的愛爾蘭人,帶有濃濃的愛爾蘭腔,最傻的多明尼克和帕瑞克口音最重,有文化的西旺與柯姆口音最淺。

 

帕瑞克的角色,堪稱柯林法洛從影以來最佳的一次演出。年輕時以帥哥形象著稱的他,拍過不少差強人意的作品,步入中年,演技越發內斂。《伊》片中,他的面部表情豐富,眉毛都能演戲。最後一幕戲裡,他瞪著柯姆,兩道濃眉揪得像山,滿臉的愛、恨、委屈和遺憾,幾可媲美電影史上的經典畫面。

 

67歲的老戲骨布蘭德葛利森,更是出了名的眼睛會演戲。《殺手沒有假期》外,他為人熟知的作品還有《勇敢的心》(Braveheart)、《紐約黑幫》(Gangs of New York), 及《哈利波特》(Harry Potter)系列電影。他化身的柯姆心態不停在變,所有的情緒都透過眼神來敘述。他精通小提琴,又會作曲,片中他完成的曲子即出自本人的手筆。那首與片名相同的曲子,暗示女妖預言的悲劇即將到來,可謂馬丁的神來之筆。

 

扮演多明尼克的貝瑞柯根(Barry Keoghan),今年30歲,2020年在《愛爾蘭時報》的「50個愛爾蘭最偉大電影演員」排行中,名列27,是顆被看好的明日之星。片中他向西旺示愛的那場戲, 扭捏的肢體動作,結巴的言語表述,演活一個害羞男孩對心儀女子的愛慕之情。

 

接演西旺前,40歲的凱莉肯頓(Kerry Condon) 曾在電視和舞台活躍一陣。十八歲時,她在皇家莎士比亞公司製作的《哈姆雷特》劇裡,扮演過奧菲利亞,是歷來演出該角色中最年輕的女演員。她飾演的西旺機智果斷,為了保護哥哥,經常與與柯姆抬槓,柯姆大談莫札特對世人的影響之後,她只輕描淡寫點了一句:莫札特是十八世紀的人,不是十七世紀。

 

片中不乏類似的幽默,即連最嚴肅的死亡,也帶有嘲諷的意味。女妖的預言成真,小毛驢珍妮死得冤枉。珍妮是帕瑞克的寵物,會用鼻頭磨蹭跟他撒嬌。西旺受不了珍妮隨處大便,嚴禁牠在屋裡走動。帕瑞克卻堅持傷心的時候不可把珍妮趕到屋外。柯姆的小狗薩米,也是一個善體人意的小跟班,看到主人臉色不對,立刻就把剪刀藏起來。曲子寫完心情大好的柯姆,會拉著薩米一起跳舞。這些人與動物的溫馨互動,在在暗示動物的感情遠比人可靠。

 

集影片大成的馬丁,是英國與愛爾蘭的劇作家、編劇和導演。早期以撰寫舞台劇本聞名,2004 年初試啼鶯的短片《六槍手》(Six shooter) ,為他奪得奧斯卡最佳真人短片獎。《殺手沒有假期》後,他又拍了《瘋狗綁票令》(Seven psychopaths) 和《三塊廣告牌》(Three Billboards outside Ebbing, Missouri)。後者為法蘭西絲麥朵曼(Frances McDormand) 錦上添花,再次戴上奧斯卡影后的桂冠。但真正大放異彩,讓馬丁受到矚目的作品當推《伊尼舍林的女妖》。

(圖/取自網路)

奧斯卡對該片亦青睞有加,給予它最佳影片、導演、原創劇本、剪輯、配樂、男主、男配角(兩項)及女配九項提名,只比最火紅的《媽的多重宇宙》(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at once , 又譯: 瞬息全宇宙)少了兩項。最終它雖輸給拿下奧斯卡七項大獎的後者,成為奧斯卡的遺珠,卻被影評人公認是2022年最有深度的電影之一。

(圖/取自網路)

絕交的藝術與啟示

故事接近尾聲時,兩位老友站在海邊,面向對岸的大陸,展開一場耐人尋味的對峙。

 

柯姆先說道:你燒了我的房子,我們之間也該結束了。帕瑞克恨恨地回應:倘若當時你在屋裡,一切就會結束。柯姆轉變話題:這兩天很少聽到對岸的槍聲,感覺他們準備停火了。帕瑞克的回答暗藏玄機:我肯定戰爭很快會回來,有些事是無法翻篇的。說完深深看了柯姆一眼,彷彿把他們半生糾結的友誼,從頭到尾理了一遍。

 

他轉身離去的瞬間,被柯姆叫住,只為謝謝帕瑞克曾經照顧他的狗。帕瑞克嘴角擠出一絲笑容,鏗鏘有力地回答:任何時候(Any time)! 短短兩個字,有情又有義。

 

有人問過馬丁,結尾是什麼意思?馬丁沒有正面答覆,只說提筆寫劇本的時候,並不知道結尾會是什麽樣子,但寫到最後,結局自然就出來了。柯姆與帕瑞克的友誼是否從此終結,我其實並不在意,我更關心的是馬丁傳遞的信息? 他想借柯姆與帕瑞克幻滅的友誼,痛陳愛爾蘭的鬩牆之禍?還是警惕世人,不妥善處理人際關係,會有什麼後果?

 

我認為兩層意思都有。身為愛爾蘭人,百年前的內戰是他們民族永恆的痛,馬丁想透過柯姆與帕瑞克的絕交,反諷骨肉相殘的內戰,可説司馬昭之心,顯而易見。兩場角力中,沒有一方是贏家。如何化干戈為玉帛,把斷交的傷害降到最低,則取決於斷交的藝術。

 

我不禁回顧一生交過的朋友,有多少是我覺得無趣的?有多少是嫌棄我乏味的?我們是否因此傷害過對方而不自知,或明知卻不顧一切。柯姆這樣極端的案例,現實中極為罕見,但他敲響了警鐘,讓我們重新思考,在友情與理想發生衝突的時候,如何溫柔以待,免得傷人傷己。

 

馬丁拍片的時候,俄烏戰爭尚未開打,此刻看來,它就像一個報喪女妖的預言,戰爭不知伊於胡底,魚死網破卻已成定局,問題是,雙方是不是非走到這個地步不可?

 

古人說:君子絕交不出惡聲,但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柯姆做不到,以致兩敗俱傷,他當初下決心時,是何等悲壯,為了藝術不惜自殘,卻未曾考慮或預料會有什麼後果,我以爲這也是片子帶來的啟示。我們都應汲取教訓,不管有天大的理由,凡事都不可做得太絕,人與人之間如此,國與國之間亦如是,方是為人為國之道與絕交的藝術。

 

作者簡介

陳清玉,安徽省懷寧縣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系新聞組畢業,為紐約聖若望大學圖書館學碩士。曾擔任前中華日報副刊編輯,現為紐約皇后圖書館編目館員。 

 

加入好友
優傳媒 版權所有 ©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隱私權政策 / 著作權與轉載授權 / 合作夥伴 / 法律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