俠客會客室》象牙塔內的蛋頭學者 - umedia 優傳媒  

新聞 / 百家爭鳴
俠客會客室》象牙塔內的蛋頭學者
2023-03-10 07:00:00
A+
A
A-

「學者們的很多見解已經落後現實十五年,因為寫成書本和論文可能已經慢了十年,他讀博士又花了三到五年。」人的價值本來就在他的內涵,而不在於表相的虛浮或繁華。八股的訓詁學真的應該結束了!(圖/取自網路)

 

作者/黃丙喜(國家公益發展協進會理事長)

 

「任何一個有智力的笨蛋都可以把事情搞得更大、更複雜,也更激烈。往相反的方向前進則需要天份,以及很大的勇氣。」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愛因斯坦被認為是世上最聰明的人。他專長科學研究,在人文社會領域的修為、睿智和遠見也是令人折服。讀他留下的語錄,輕鬆、快樂又有收穫。每次演講,我都喜歡用他的這句話開頭。

 

想法和做法重要,不是格式

「格式的現代訓詁學」是台灣一些學者自豪自己的論文寫作功力,卻不自知地被套在格式的牢籠中的愚昧。這些人有很高的學歷,理論滿嘴,卻沒有象牙塔外的實務經驗,搞不清楚學術論文和產業研究目的不同、性質的差異,一切按照博士論文的規格來要求產業研究。更可怕的是,不少政府單位卻常錯聘這類蛋頭型的學者來當計劃評審,主事官員又不敢挺身說明計劃目的和規格。得標業者寫結案報告時的痛苦可想而知。

 

這種食古不化的歪風,最近在官員和學者的自保心態上變本加厲。九合一選戰捲起的「論文抄襲」風波,讓政府機構現在對於委辦民間的研究報告紛紛加上嚴守「學術論文格式和倫理」的規定。這是政治性驚恐的杯弓蛇影。

 

名校簡化,蛋頭加嚴加框

「框架效應」是行為經濟學知名的理論之一,實證人的認知缺陷。蛋頭學者如美國前總统尼克森說的:教授們可以想入非非,鑽進荒唐可笑的學問堆。當權者卻必須牢牢盯著後果、影響和效益。領導人物是跟具體的事實打交道的。好了,台灣現在的學者從沒當過一天官,但敢對政府和行政治理說三道四,而不理會官方說法。很多學者沒在企業做過一天事,卻敢東拼西揍別人的理論,就大言不慚地教創業創新。教書固然不一定要實務經驗,但教學相長的肚量是要有的,不然就別怪人家師道不尊。

 

簡單,其實真不簡單

學術化鑽牛角尖的笑話已經多如牛毛。方程式是科學數字的簡單之美,它讓人在最短的時間和最大的空間裡,快樂地找到大家溝通交流最認同的程式。鑽牛角尖的學術研究卻自以為是地往相反的方向走。

 

論文是國際學術界溝通交流的著作,其最重的核心要素是三言:言之有據、言之有物和言之成理。其中,言之有據是基本前提。論文中的文獻註腳要彰顯的就是這個要素,這個內容的重點和真意為何?是誰說的?甚麼時候說的?在那裏說的?讓人可以清楚地找得到。

 

誰說的?何時說的?在哪裡說的?三個構成了註腳的方程式。所以,註腳除了編號,接下來依序得註上誰說的(私人或法人)+何時說的(年、月、日)+在哪裡說的(文章或書本名稱+出版者〔章或頁〕或活動機構)。

 

接下去的不同也很容易識別,私人就是著作者名,法人的標示由大而小;單篇文章加〈〉標點,書本加《》符號;何時呢?按刊出載體露出頻率的不同,報紙傳媒標年月日,雜誌標出刊期的年月,書本標年即可;章和頁,基本上有頁即可,要加標上章,更有助閱讀者容易查到出處,算是貼心的加分。至於來自網路資訊的資料,最後加上「取自」那個網路站址,就完工了。為何?因為這樣標,天下的文章還會錯漏地絕對只是萬分之一。

 

天下事本來就沒十全十美。文獻的註腳能依據上述標法就算完善了。因為,讀者看到這個標示就能够清楚確知「言之有據」,不是胡謅的亂說;而且,做學問的重點在於其後的言之有物和言之成理,不能陷於吊書袋的「把簡易有序的註腳格式」,變成「複雜的訓詁賣弄和吹毛求疵的陷阱」,故意以此來比表面知識層級的高低,而不是腦子有無創意、胸有無點墨和肚子有無涵養。

 

好事,年輕學者敢有興革

象牙塔裡的教授善於把簡單的事搞得很複雜,總是認為他們手中的那把尺才是尺,凡事都用學術論文的規格,從門縫裡檢視不同類的研究報告。他們大談張善政和林智堅選舉期間出現的研究抄襲的爭議,卻不知道這兩者的根本差異,還沾沾自喜自己學術論文的嚴謹,真的是風馬牛不相及,竹蒿鬥菜刀。

 

這些目光如豆的學者在的政府專案評核的場所,目中無人的評語,以及漫無標準地濫加一些合約裡沒有的項目。政府主辦單位多半靜默不語,甚或業者隱忍。前行政院副院長杜紫軍在官場任卻敢主動跳出來說公道話,點醒一些學者的傲慢。

 

格式和規範當然重要,但即或號稱「簡明版」的註解也要六頁才說得明白,這豈不生了病?更雞蛋裡挑骨頭的是,很多標示硬要前行跟後行不同格,完全違背世界通用文字軟體的使用習慣。這不是象牙塔的無知和傲慢,甚麼才是象牙塔的無知和傲慢!

 

任何真理都是「暫時為真」,「放諸四海而皆準」的研究成果是不切實際的期待。蛋頭學者令人討厭的另一理由是,目光如豆,沉迷於拉邦結派搞利益圈,又想安穩地坐在太師椅上做結論。甚麼時代了,還有這種奇思妙想!

 

革新,系统動力學會有勇氣

沒有論點的論文普遍存在今天只求刊登數量的學術考評環境,進而養成學者陷入文獻綜述的資料堆中,自己爬不出來,也看不到別人的創見。

 

二十年前在跨國企業服務,為一項大型投資設廠案請學者們作環境影響評估,洋洋灑灑十幾大冊,卻欠缺可行改善對策。當時的董事長說:「學者們的很多見解已經落後現實十五年,因為寫成書本和論文可能已經慢了十年,他讀博士又花了三到五年。」

 

還好,歐美大學有關學術論文的格式正在放寬,香港、新加坡也都跟進了。在台灣,中華系统動力學會最近更向簡明推進了一大步,將文獻参考的標註法簡化成三條規格,好記、好用也好懂,贏得大家讚賞。

 

人的價值本來就在他的內涵,而不在於表相的虛浮或繁華。八股的訓詁學真的應該結束了!

 

黃丙喜,筆耕公共政策三十年,期許為國泰民安增動力,為社會公義添喉舌。

出身新聞媒體,而後轉任台灣大型和跨國企業,赴美獲管理學博士,先後在南洋理工大學、芬蘭厄爾托大學和台灣科技大學教授IMBA和EMBA學程,並任國發會、經濟部、衛福部等政府機構專案顧問,負責政策前瞻、國會溝通和危機管理。 

 

「學者們的很多見解已經落後現實十五年,因為寫成書本和論文可能已經慢了十年,他讀博士又花了三到五年。」人的價值本來就在他的內涵,而不在於表相的虛浮或繁華。八股的訓詁學真的應該結束了!(圖/取自網路)

 

作者/黃丙喜(國家公益發展協進會理事長)

 

「任何一個有智力的笨蛋都可以把事情搞得更大、更複雜,也更激烈。往相反的方向前進則需要天份,以及很大的勇氣。」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愛因斯坦被認為是世上最聰明的人。他專長科學研究,在人文社會領域的修為、睿智和遠見也是令人折服。讀他留下的語錄,輕鬆、快樂又有收穫。每次演講,我都喜歡用他的這句話開頭。

 

想法和做法重要,不是格式

「格式的現代訓詁學」是台灣一些學者自豪自己的論文寫作功力,卻不自知地被套在格式的牢籠中的愚昧。這些人有很高的學歷,理論滿嘴,卻沒有象牙塔外的實務經驗,搞不清楚學術論文和產業研究目的不同、性質的差異,一切按照博士論文的規格來要求產業研究。更可怕的是,不少政府單位卻常錯聘這類蛋頭型的學者來當計劃評審,主事官員又不敢挺身說明計劃目的和規格。得標業者寫結案報告時的痛苦可想而知。

 

這種食古不化的歪風,最近在官員和學者的自保心態上變本加厲。九合一選戰捲起的「論文抄襲」風波,讓政府機構現在對於委辦民間的研究報告紛紛加上嚴守「學術論文格式和倫理」的規定。這是政治性驚恐的杯弓蛇影。

 

名校簡化,蛋頭加嚴加框

「框架效應」是行為經濟學知名的理論之一,實證人的認知缺陷。蛋頭學者如美國前總统尼克森說的:教授們可以想入非非,鑽進荒唐可笑的學問堆。當權者卻必須牢牢盯著後果、影響和效益。領導人物是跟具體的事實打交道的。好了,台灣現在的學者從沒當過一天官,但敢對政府和行政治理說三道四,而不理會官方說法。很多學者沒在企業做過一天事,卻敢東拼西揍別人的理論,就大言不慚地教創業創新。教書固然不一定要實務經驗,但教學相長的肚量是要有的,不然就別怪人家師道不尊。

 

簡單,其實真不簡單

學術化鑽牛角尖的笑話已經多如牛毛。方程式是科學數字的簡單之美,它讓人在最短的時間和最大的空間裡,快樂地找到大家溝通交流最認同的程式。鑽牛角尖的學術研究卻自以為是地往相反的方向走。

 

論文是國際學術界溝通交流的著作,其最重的核心要素是三言:言之有據、言之有物和言之成理。其中,言之有據是基本前提。論文中的文獻註腳要彰顯的就是這個要素,這個內容的重點和真意為何?是誰說的?甚麼時候說的?在那裏說的?讓人可以清楚地找得到。

 

誰說的?何時說的?在哪裡說的?三個構成了註腳的方程式。所以,註腳除了編號,接下來依序得註上誰說的(私人或法人)+何時說的(年、月、日)+在哪裡說的(文章或書本名稱+出版者〔章或頁〕或活動機構)。

 

接下去的不同也很容易識別,私人就是著作者名,法人的標示由大而小;單篇文章加〈〉標點,書本加《》符號;何時呢?按刊出載體露出頻率的不同,報紙傳媒標年月日,雜誌標出刊期的年月,書本標年即可;章和頁,基本上有頁即可,要加標上章,更有助閱讀者容易查到出處,算是貼心的加分。至於來自網路資訊的資料,最後加上「取自」那個網路站址,就完工了。為何?因為這樣標,天下的文章還會錯漏地絕對只是萬分之一。

 

天下事本來就沒十全十美。文獻的註腳能依據上述標法就算完善了。因為,讀者看到這個標示就能够清楚確知「言之有據」,不是胡謅的亂說;而且,做學問的重點在於其後的言之有物和言之成理,不能陷於吊書袋的「把簡易有序的註腳格式」,變成「複雜的訓詁賣弄和吹毛求疵的陷阱」,故意以此來比表面知識層級的高低,而不是腦子有無創意、胸有無點墨和肚子有無涵養。

 

好事,年輕學者敢有興革

象牙塔裡的教授善於把簡單的事搞得很複雜,總是認為他們手中的那把尺才是尺,凡事都用學術論文的規格,從門縫裡檢視不同類的研究報告。他們大談張善政和林智堅選舉期間出現的研究抄襲的爭議,卻不知道這兩者的根本差異,還沾沾自喜自己學術論文的嚴謹,真的是風馬牛不相及,竹蒿鬥菜刀。

 

這些目光如豆的學者在的政府專案評核的場所,目中無人的評語,以及漫無標準地濫加一些合約裡沒有的項目。政府主辦單位多半靜默不語,甚或業者隱忍。前行政院副院長杜紫軍在官場任卻敢主動跳出來說公道話,點醒一些學者的傲慢。

 

格式和規範當然重要,但即或號稱「簡明版」的註解也要六頁才說得明白,這豈不生了病?更雞蛋裡挑骨頭的是,很多標示硬要前行跟後行不同格,完全違背世界通用文字軟體的使用習慣。這不是象牙塔的無知和傲慢,甚麼才是象牙塔的無知和傲慢!

 

任何真理都是「暫時為真」,「放諸四海而皆準」的研究成果是不切實際的期待。蛋頭學者令人討厭的另一理由是,目光如豆,沉迷於拉邦結派搞利益圈,又想安穩地坐在太師椅上做結論。甚麼時代了,還有這種奇思妙想!

 

革新,系统動力學會有勇氣

沒有論點的論文普遍存在今天只求刊登數量的學術考評環境,進而養成學者陷入文獻綜述的資料堆中,自己爬不出來,也看不到別人的創見。

 

二十年前在跨國企業服務,為一項大型投資設廠案請學者們作環境影響評估,洋洋灑灑十幾大冊,卻欠缺可行改善對策。當時的董事長說:「學者們的很多見解已經落後現實十五年,因為寫成書本和論文可能已經慢了十年,他讀博士又花了三到五年。」

 

還好,歐美大學有關學術論文的格式正在放寬,香港、新加坡也都跟進了。在台灣,中華系统動力學會最近更向簡明推進了一大步,將文獻参考的標註法簡化成三條規格,好記、好用也好懂,贏得大家讚賞。

 

人的價值本來就在他的內涵,而不在於表相的虛浮或繁華。八股的訓詁學真的應該結束了!

 

黃丙喜,筆耕公共政策三十年,期許為國泰民安增動力,為社會公義添喉舌。

出身新聞媒體,而後轉任台灣大型和跨國企業,赴美獲管理學博士,先後在南洋理工大學、芬蘭厄爾托大學和台灣科技大學教授IMBA和EMBA學程,並任國發會、經濟部、衛福部等政府機構專案顧問,負責政策前瞻、國會溝通和危機管理。 

 

加入好友
優傳媒 版權所有 ©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隱私權政策 / 著作權與轉載授權 / 合作夥伴 / 法律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