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明溱敗選,最主要的原因是他自己,侯友宜責的人設形象而常與國民黨若即若離,但他偏又是國民黨提名支持的新北市長。未來他若要代表國民黨參選總統,那些曾被他視而未見或背離的國民黨人會願意全心支持他嗎?(圖/取自網路)
作者/劉東皋
南投縣第二選區立委補選,國民黨提名的前縣長林明溱以不到兩千票的差距輸給了民進黨提名人蔡培慧。藍營部分人士因新北市長侯友宜未在選前與藍營各縣市長前來為林明溱站台,也未如郭台銘那樣發臉書支持,而將侯視為可疑戰犯之一。不過,林明溱的敗選,首要責任在林明溱,其次是國民黨提名策略的失策,最後才能怪侯友宜。
原已宣布不再參選的林明溱,為何會同意國民黨以徵召方式再投入立委補選,外人難以得知;雖然泛綠名嘴說他是為了鞏固地盤以後傳給兒子,但國民黨的便宜行事,只以為這個選區是藍營囊中物,而徵召已過「賞味期」的林明溱,是最大的失策。就一位外縣市民眾而言,突然看到國民黨徵召才卸任縣長、又已年過七十的林明溱回鍋選立委,心中浮起的字眼就是:「太過期了吧!」
「過了賞味期」是台中市前市長胡志強在敗給林佳龍20萬票後,對自己敗選的分析主因之一。試想,連胡志強這種魅力型的政治人物,都有過了賞味期的一天,實在說,林明溱過期的跡象應該更明顯。但國民黨中央卻還徵召他、並自以為勝券在握(林的民調初期高出蔡培慧10餘個百分點),在輕敵、輕忽的情況下,終吃了一次難堪的敗仗。
說「難堪」,是因為這一選區自林明溱選上立委以來,到現任縣長許淑華參選立委期間都大勝的區域,此次一敗,林明溱可謂晚節不保。
最後這一敗實屬難堪
從得票數來看,林明溱、許淑華在第二選區都曾拿下七萬多到八萬多選票,這次補選林僅取得四萬三千多票,顯示有許多藍營過去支持者這次並未出來投票給林。蔡培慧僅以四萬五千多便贏得勝選,林明溱會失去眾多藍營支持者,自身責任自然最大。
除了大意、輕敵,林明溱在地方擔任立委、縣長太久,加上南投縣就那麼多人口,林家自以為勢力無邊,可能因而導致失去了誠心待民的行事作風,進而也失去了縣民的支持。
一名過去是林洋港老縣長的支持者在選前投書媒體,便表示此次他寧願在家不投票,也不支持林明溱,理由就是林明溱已失去「阿港伯精神」;早年林洋港樂於提攜後進,但林明溱卻一直在扶植自己兒子;且林洋港也不會當眾口出對女性不尊重的話,等等。
此外,參選本屆南投縣議員並當選的阿港伯的長孫林儒暘說,林洋港的精神就是「人要講誠立信」。但林明溱在「誠」字上已多有失漏,他兒子長期擔任縣長特助支領高薪(以林的選舉補助款支出),他又以選舉得票補助款興建購買在當地堪稱豪宅的住所供其兒子居住。
阿港伯精神講誠立信
就父子感情而言,林明溱在私情上的舉措或許沒有錯,但多數淳樸的南投縣民大概會以林洋港的精神與之對照,並質疑「選舉補助款不是應該多用於公共事務上才合理嗎?」在許多南投縣民眼裡,尤其是年輕人心目中,林明溱是否太過於徇私而不夠以誠待民?
林明溱是否因做了太久的民代與縣長而失去了「待民以誠」的態度,因非其縣民,也不曾多了解。但從林洋港的精神對照他現今的行事作風與縣民的反映、及林明溱已過「賞味期」而不自知的選戰過程,恐都早已種下他的敗因。
至於,侯友宜在最後時刻不站台、不讚聲,並不必然是林明溱敗選之因。就算侯去站台,便能多跑出兩千票支持林明溱嗎?應該不見得。只能說,這次蔡培慧的勝選,是團結的民進黨戰勝渙散大意的國民黨,而團結與渙散的主因,便在於候選人的背景條件與人設形象的差異上。
侯友宜最大的困境在於,他為要維持「超越藍綠」的個人形象設定,而一直與國民黨保持若即若離的態勢。但他既是國民黨提名支持的新北市長,在某些重要時刻,如林明溱的選前之夜,他總不能像一個中立選民那樣,與林明溱或國民黨保持一定的距離。否則,一旦國民黨提名他參選總統,當初被他視而未見或背離的國民黨人,又如何會全心支持他?侯友宜縱不是林明溱敗選的戰犯,但卻是與國民黨難以一心的存在,這是未來他要代表國民黨參選總統的一大難題。
賴清德簡訊外縣市也催票
最後,順帶一提民進黨在副總統賴清德總領下是如何打南投選戰的。選前的星期三晚上忽然接到一通賴清德簡訊,指名道姓說:「XXX,您好,我是賴清德,南投要改變,立委補選很關鍵,請您當培慧分身,幫忙打10通電話,催票、集中選票、返鄉投票,3/4全力支持1號蔡培慧。」
過去完全沒有採訪過賴清德、與他也素不相識,這通簡訊,或許是他的幕僚從過去參選過台中市議員、立委或市長的幕僚群所建檔案中一起傳出;可見賴清德的競選團隊用心到連外縣市可以連絡上的人都廣發簡訊催票。
美麗島電子報董事長吳子嘉在國民黨2022大勝後,內部又為立委、總統大選之爭而亂成一團,不免氣到說:「國民黨人就是不能吃三天飽飯!」每次勝選後,許多人藍營入士便又驕慢起來,從不認真反思,選民是討厭民進黨,而不是喜歡國民黨。這次南投縣的敗選,豈不就是選民再一次討厭國民黨大於民進黨的徵兆?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作者簡介
劉東皋,祖籍山東齊東縣,台灣高雄人,淡江大學統計系畢、朝陽科大企管研究所碩士、大葉大學管理研究所管理博士。曾任經濟日報、台灣日報、新新聞周刊、台灣醒報,並陸續在中部數家私立大學兼課。2014年創辦自媒體中報雜誌至今,持續關注台灣社會表面現象的背後實相,記錄當代台灣社會的思想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