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普羅大眾,大多去過博物館,雖不知博物館內部到底如何運作,才能策劃出有意義兼有價值的展覽,但館內運作的「內幕」,卻鮮少有人願意深入了解。這次「弄破碗」事件,希望能讓各界重新重視博物館典藏設備、制度、研究人員專業性等重要性,讓國內的博物館邁開大步,迎向更專業的新博物館時代!(圖/摘自網路)
作者/林明美
台北故宮博物院最近發生「弄破碗」的事件,不僅轟動台灣朝野各界,連對岸國台辦發言人馬曉光也出面關切,認為故宮典藏文物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呼籲台灣有關單位應該確保文物安全,盡到基本責任。
媒體報導故宮典藏文物在庫房中遭到毀損的有三件,其中一件是人為的不小心跌落,另外兩件是放在蒐藏櫃中,不知原因的破裂。這件普通人家一個月總要發生一兩次的「弄破碗」尋常小事,到了以保護文物為使命的國際級博物館,那可就駭人聽聞了,加上文物價值高昂,還有故意隱匿不報、黨派政治聯想等情節,那可真是沸沸騰騰了好一陣子,至今尚不能平息。
台北故宮三件破損瓷碗為「明弘治款嬌黃綠彩雙龍小碗」、「清康熙款暗龍白裏小黃瓷碗」、「清乾隆青花花卉盤」,皆價值不菲。(圖/摘自網路)
長達數百年歷史,且是國家級收藏文物的損毀,當然令人痛心疾首,但相對而言,這事件倒也引發「正視」博物館典藏制度的正面社會教育效果。
博物館平常看不見的典藏功能
大家知道博物館是非營利的社教機構,有「收藏」、「研究」、「展示」、「教育」、「休閒」等數大功能。其中最為人知的應屬「展示」、「教育」了,假日到博物館觀賞各種有趣可增加知識的「展覽」,同時帶著子女體驗精心策劃的「教育」活動,已經是現代必備的「休閒」活動之一。倒是博物館最重要的礎石「收藏」、「研究」,一般人可能不得其門而入,因而也不了解其中的重要性。
因此,經由這次不幸的「弄破碗」事件,期望能激發各界對博物館內典藏研究的重視,進而帶動對於文物典藏的專業技能與知識。
就以台北故宮博物院來說吧!1949年時,因戰亂倉促裝箱,幾經輾轉抵達台灣的這批皇朝珍寶,最後以安全考量,落腳於雙溪現址。珍寶深藏於院後山洞中,幸而安然無恙至今,定期舉辦重要展覽,並得到享譽中外的國際名聲,成為世界前數大知名博物館之一。
台北故宮典藏文物,共有將近七十萬件,院內展出文物量約二千件,因此,常有導遊對著遊客誇張的說,如果每月更換文物,也要三十年才能展完,觀眾聽到這種說法,常嘖嘖稱奇,順帶的也認為故宮努力不夠有待改進。
事實上真是這樣嗎?或許我們需要實際計算看看這說法是否正確。
故宮典藏文物,真的三十年也展不完?
首先,近七十萬件文物中,數量最多是佔半數以上,將近四十萬冊的「檔案文獻」,其次是二十一萬多冊的「善本書籍」,這兩項已經佔據將近九成的數量,其次才是一般人最喜愛的陶瓷器、玉器、繪畫等項目。
銅器-6,241件 |
繪畫-6,744件 |
陶瓷器-25,595件 |
法書-3,743件 |
玉器-13,478件 |
法帖-495件 |
漆器-773件 |
絲繡-308件 |
琺瑯器-2,520件 |
成扇-1,882件 |
雕刻-666件 |
印拓-900件 |
文具-2,379件 |
善本書籍-216,507冊 |
錢幣-6,953件 |
檔案文獻-395,551冊件 |
雜項-12,495件 |
織品-1,626件 |
台北故宮博物院典藏文物分類及數量表(摘自台北故宮博物院官網,2022/11/21)
這些文物中又有許多重複或相近的類型,不可能每件都得以展出。更重要的,每一項展覽的推出,都需經過文物分類、整理、研究、分析的過程,之後再依照主題分別策展。因此,觀眾在展廳能見到的文物,其實是經過研究人員多年的心血,才有機會與大家見面的。
這樣想想,台北故宮有多少文物能展出,應也不是那麼單純的數學計算問題吧!
透視典藏文物內幕
而從「弄破碗」事件中,我們有機會看到博物館內最核心,也是最基礎,但最不為人重視的「內幕」。也就是說,如果沒有良好的典藏分類數位系統,我們可能無法了解文物的基本資訊,包括置放位置、保存狀態、體檢結果、移動出入資料,及年代、風格分析等。因而在此次事件過後,許多專業人士也高聲呼籲台北故宮應加強文物典藏系統功能,制定SOP並確實執行。
聽說典藏不是縣級博物館的任務,中央級的才需要
為什麼使用「內幕」一詞呢?一般普羅大眾,大多去過博物館,雖不知博物館內部到底如何運作,才能策劃出有意義兼有價值的展覽,但因為去過博物館,看過許多展覽,不少外行人自認對博物館相當了解,因而也很容易指手畫腳的批評館的營運方向。而屬於館內運作的「內幕」,卻鮮少有人願意深入了解。
舉例來說,個人在縣級博物館服務時,曾規劃了功能齊全的小而美博物館組織編制,但卻在議員大人們普遍認為「縣級博物館不需要典藏研究人員,那是中央的事。」、「為什麼館內要設薪水比行政人員高的研究人員?」等強烈質疑下,二十年來,縣級博物館不再是原規劃的社教機構型態,反而漸漸偏向行政體系,缺少典藏研究人員的研發能力,甚至原比照大學標準的研究人員編制,也降為高中標準,以辦活動為主,造成縣級館所缺少策劃有內涵展覽的能力,甚至淪為一般產業或政府行銷的場所。
不要去,那只是「文物」而已
再有一次經驗是在大學剛畢業時。有一次,有機會接觸博物館典藏作業工作,但卻在老師一句「不好吧!那不過是管理文物而已,不是研究。」錯失了從文物整理分類、進而產生專題研究的機會。而這,正是有內涵的展覽所需要的基本功,也正是成千上萬博物館研究人員,從「物」的珍藏保存,進展到專業研究人員的必經途徑。
當然,前述老師的看法,是不同學科的必然,只是自己很惋惜,如果生涯中,有了那與「物」的際遇,不知會碰出什麼火花?
典藏是博物館中的危險行業
不過,可別小看典藏文物管理,其中孕藏著種種危險,必須兢兢業業,一刻不放鬆,才能長保「人」、「物」倆平安呢!
以這次「弄破碗」事件來說,有因為溫濕度等保存環境造成的「環境」損害,也有未依據SOP程序操作不當造成的「人為」毀壞,事件發生後,管理人員的焦慮悔急,大家應該都注意到了。
但是,還有一項涉及文物「真、偽」的議題,也能令人陷入官司纏訟!
之前有朋友因為購買古文物,受到外界的攻擊,認為博物館買到贗品,受到外界極大的攻擊,甚至訴諸法律。直到多年後,中國陸續出土類似文物,可供互相比對後,才得以澄清,但當事人那份委屈可真不足為外人道哩!加上後來又有展示櫃製作疑慮等問題,一時,風聲鶴唳,大家彼此常戲稱,誰說「博物館」是喝茶看報那麼輕鬆?其實是個頂級危險行業呢!
立法院國民黨團於11月1日召開記者會,要求行政院調查台北故宮「弄破碗」事件,並要求啟動文物盤點作業,確保文物典藏狀況。(圖/摘自網路)
期許化危機為轉機
當然,隨著博物館學科的發展,典藏專業的重要性,比如文物登錄系統、庫房、溫濕度、文物與人員進出等管理項目,已漸成專業,受到學界及社會重視。因而這次「弄破碗」事件,雖是不幸的文物毀壞事件,但也可視為一個轉變的契機,希望能讓各界重新重視博物館典藏設備、制度、研究人員專業性等重要性,讓國內的博物館邁開大步,迎向更專業的新博物館時代!
作者簡介
林明美,台灣桃園人,台大人類學系畢業,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碩士暨傑出校友,文化大學都市計劃博士,一生熱愛文學寫作,長期視博物館發展、文化資產、考古遺址保存為己任。
她是新北市十三行博物館創館館長,一手打造該館和八里左岸的相依共存關聯,並曾擔任國立故宮博物院及歷史博物館展覽組組長等職,現任靈鷲山生命和平大學籌備處主任。
林明美為桃園蘆竹區望族後代,家族多從事教育及治理鄉里事務,日治時期更有叔祖赴日求學或留學滿洲、創業等。偶然機緣下接觸學界相關研究出版,揭露家族自清代歷日治至現代以來,與當代社會的淵源,燃起她血液中一直存在的探索DNA。
本系列文章以她的家族為經,聯結歷代社經文化脈絡,兼具史實與趣味性,極具可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