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凡看西潮》女王的鑽石 查爾斯三世的挑戰 - umedia 優傳媒  

新聞 / 談古論今
王凡看西潮》女王的鑽石 查爾斯三世的挑戰
2022-11-09 07:00:00
A+
A
A-

 

伊莉莎白二世過世後,許多跡象顯示,一個對英國追討歷史債的變局正在展開,英國王室的「帝國王冠」與權杖上的鑽石,還能閃耀多久?歷史正向前走著。 (圖/取自網路)

 

作者/王 凡

 

伊莉莎白二世以九十六歲耆壽辭世,她一生活在基督信仰中,也享盡人間的榮華富貴。她的祖父喬治五世首創英國國君聖誕演說與祝福,成為王室傳統,伊莉莎白二世在年度演講中一向強調信仰的多元性、包容性,所以她能得到世界其他宗教信徒對她的尊重。

 

世人對她的高度接納,也成就了她一生登峰造極的美譽。這位女王生前向全世界展現了對自己基督信仰的虔誠、內斂,同時又充滿包容與同理心,全球的宗教人士都在嚴密觀察她的宗教作為,她擔任英國女王這個動見觀瞻的職位,對於信仰既身體力行又謹小慎微,表現得可圈可點。

 

無形與有形的遺產

從亨利八世西元一五三四年創立英國國教開始,英國國君在就任時,也同時接下英國國教的最高總督(Supreme Governor)與信仰捍衛者(Defender of the Faith)頭銜。英國國教雖然也是在馬丁路德宗教改革時期從羅馬天主教分裂出來,但與這個改革無關,並不具有什麼神學上的重大意義。在英國,所謂的「新教」,其根源與亨利八世的離婚、再婚有關,也與民族主義有關,指的是英國獨特的國家宗教,而「英國國教」隨著十六世紀帝國主義與殖民風潮的大興,也在人類歷史中寫下許多恩恩怨怨的篇章。

 

西方新教國家的經濟動力是新教改革的意外發展,資本主義帶有很強的宗教性,但為了發展自家經濟以壯大國力,帝國主義者對於殖民地的剝削從未手軟。

 

所幸新教強調讀經,讀經就是教育,在英國殖民地中,學生入學率往往比其他國家的殖民地高四到五倍,印度即是一例,一百年前在今日的克拉拉邦,人民的識字率高達百分之五十五。英國傳教士雖努力於宣教與發展教育,卻未能對殖民地的人民付出聖經所要求的憐憫與人道平等。而政府的橫徵暴斂、剝削壓榨更失去殖民地的忠誠,印度如此,新大陸也是如此,因而有美國獨立戰爭以及綿延近百年的印度獨立運動,與無數的殖民地抗暴行動。

 

十六、七世紀的英國清教徒相信,是上帝將異國他鄉土地與財富賜給他們,如當時的名牧師約翰・柯頓(John Cotton)所言,上帝讓亞當、挪亞的子孫往世界空曠處殖民,隨處皆可自由居住,無需向原住民購買土地,所有的辛勤所得,也都屬於自己的。

 

英國人認為,原罪的概念說明人性本惡,所以在殖民地對於「外邦人」的政策上,使用專制暴力也屬合理合法。因為聖經經文可以自由解讀,史家眼中的清教徒在美洲新大陸屠殺印地安人從無罪惡感,消滅不進教會、悖離上帝意旨的原住民無需任何理由。

 

兩次世界大戰終結了這個「日不落帝國」的輝煌歷史,伊莉莎白二世的父親喬治六世因為千絲萬縷的國事纏擾與長期抽煙而英年早逝,女王登基時,二戰已經結束,世界各處的英國殖民地紛紛獨立,大英帝國逐漸解體。在她史無前例的統治過程中,雖然世局紛亂,國力日衰,國內政局不安,她始終倚靠基督信仰,以一生嚴謹的言行,來詮釋一位君王、女性與基督徒的角色,為當代英國人的生命做出最好的典範,這是她七十年君王生涯留給英國人最寶貴的無形遺產,足堪後世傳頌。

 

然而伊莉莎白女王遺產裡的諸多珍稀珠寶,也標誌著她傳承自英帝國輝煌盛世中,許多無可抹滅的不光彩歷史。世人因著伊莉莎白二世的優雅、智慧,而給當代的英國相當好的印象分數,如南非與印度始終與英國保持良好關係,但這並不表示過去的歷史恩怨與奪命劫財之恨可以一筆勾銷。許多非洲國家在伊莉莎白生前,就已經不斷索討當年被殖民英軍所強占的本土文化藝術與珠寶珍品。今年八月上旬,倫敦一家博物館就允諾歸還一八九七年英軍在南奈及利亞所在地貝南王國(Kingdom of Benin)的血腥戰役中,所劫掠的七十二件藝術文物給奈及利亞,文物中的貝南銅器與雕塑品,是十六世紀貝南王宮中的重要裝飾物。奈及利亞形容這些寶物是英軍當年透過剝削、壓榨、種族歧視、殺戮所攫取。

 

而伊莉莎白二世本人在最重要的國家慶典場合中,所配戴的王冠,與手執的權杖上最碩大、晶瑩的鑽石,更述說著幾百年前的英國殖民地上的不堪過往。鑽石中最著名的,是「光之山」與「庫里南」鑽石。

 

光之山鑽石

「光之山」(Koh-i-Noor,英文為Mountain of Light)是一顆產於印度的大鑽石,挖掘出來的原鑽,重七百九十三克拉,據最早的文獻紀錄,它原本於十六世紀蒙兀兒帝國征服印度時所佔有,後為波斯人所劫,然後落在阿富汗人之手,又為印度人所持。1840年代,英國在一場戰役後兼併印度旁遮普邦,在大肆劫掠土地與財富時,英國的東印度公司得到了這個鑽石,並將之送到英國本土,獻給當時的維多莉亞女王。

 

在經過切割後,「光之山」成為一百零五點六克拉的橢圓形美鑚,先後出現在亞歷山德拉(Alexandra)王后與瑪麗(Mary)王后的王冠上,一九五三年伊莉莎白女王就職時,這顆鑽石就裝飾在王太后(Queen Mother)的王冠上,從此便與王太后王冠上的兩千八百多個珠寶同在,以迄於今。

 

由於爭奪此鑽所引來的戰爭、殺戮、死亡太多,王室傳說男人配戴「光之山」不吉,所以都是王后配戴。多年來伊朗、巴基斯坦、塔里班統治下的阿富汗,以及印度等國都曾經宣稱對「光之山」的所有權。在伊莉莎白女王去世後,這顆光彩晶亮鑽石的歸屬爭議立即興起波瀾,印度人民大聲索討,指稱英國過去是從戰爭、死亡、饑荒、豪奪中,積攢自己國家的財富,而這件寶物正是從印度偷竊得來。其實,在印度獨立的一九四七年、伊莉莎白女王就職的一九五三年,印度政府都曾要求英國歸還這顆鑽石,英國政府始終充耳不聞,不予回應。

 

庫里南鑽石

庫里南鑽石(Cullinan Diamond)也稱為「非洲之星」(Star of Africa),是迄今為止,世界所發現的最大的鑽石,出土原石重量三千一百零六點七五克拉,發掘於一九〇五年的南非川斯瓦爾(Transvaal)省的私人礦區,為省府所購買,兩年後送往殖民宗主國英國作為英王愛德華七世(Edward VII)的生日賀禮,後被切割為九大顆,依重量以「庫里南」一世至九世命名。

 

伊莉莎白女王在重要場合所戴的王冠叫「帝國皇冠」(Imperial State Crown),三百一十七點四克拉的「庫里南二世」(Cullinan II)鑽石就鑲嵌其上。而重達五百三十點四克拉的「庫里南一世」,是當今世界最大的鑽石,被稱為「非洲大星」(Great Star of Africa),則嵌在女王手執的權杖上。其他七顆庫里南鑽石及九十六顆碎鑽,則成為伊莉莎白女王的私人收藏。歷來英國王室所有的王冠與珠寶都放置在倫敦塔(Tower of London)的「珍寶館」(Jewel House)內公開展示。

 

伊莉莎白二世去世後,南非朝野立即高喊原璧歸還,不僅是那兩顆巨鑽,其他的鑽石、碎鑽,以及南非黃金,都要歸還。在許多南非人眼中,英國當年在南非佔有居民的土地,挖礦尋寶,得此稀世珍石,取之不義,是竊盜行徑。南非大學非洲史教授本雅拉(Everisto Benyera)更稱「非洲大星」是「血鑽」。

 

若干年來,其他從英國殖民地獨立的國家也都在發聲,要求英國歸還殖民時期強奪的文物珍寶,甚至索討在英軍侵犯佔領與統治時的殺戮中死亡的人命賠償。

 

查爾斯三世的挑戰

伊莉莎白二世一生遵從聖經教導,身姿柔軟,兢兢業業,恪盡本職,成為世界女君王的垂範。即位的查爾斯三世已年臻耄耋,歲月必然使他變得更成熟穩健,對於世界觀與人生價值觀應該早有不同於年輕時的看法。他有幸得到母親離世後英國人迴轉給他的高度寵愛與尊敬,英國人對王室的支持度目前還看不出有什麼墜落危機,但蜜月期有多長?

   

人世間許多無形遺產,往往是及身而絕,難以傳承。光陰不留情,查爾斯三世必須很快到位。而有形的資產如戰利品,卻牽連著歷史與民族感情,他繼承了母親所有的物質遺產,有些遺產在訴說大英帝國盛世時的輝煌與驕傲的同時,也展示著這個曾為「日不落帝國」的世界殖民過程中殘酷征戰、血腥屠殺、強制同化、巧取豪奪的史篇,這才是查爾斯三世面臨的挑戰。

 

女王在世時的謙和身姿暫時壓低了當年受壓迫的諸殖民地國家的抗議聲量,但她的時代延續著殖民時代的剝削、壓迫慣例,而殖民主義的本質就是奴役與掠奪。伊莉莎白二世過世後,許多跡象顯示,一個對英國追討歷史債的變局正在展開,英國王室的「帝國王冠」與權杖上的鑽石,還能閃耀多久?歷史正向前走著。 

(本文經校園雜誌授權刊載)

作者簡介

王凡,資深媒體人,專欄作家,北京大學哲學博士。曾任中廣記者、節目製作人、主持人,以及駐溫哥華特派記者。

 

伊莉莎白二世過世後,許多跡象顯示,一個對英國追討歷史債的變局正在展開,英國王室的「帝國王冠」與權杖上的鑽石,還能閃耀多久?歷史正向前走著。 (圖/取自網路)

 

作者/王 凡

 

伊莉莎白二世以九十六歲耆壽辭世,她一生活在基督信仰中,也享盡人間的榮華富貴。她的祖父喬治五世首創英國國君聖誕演說與祝福,成為王室傳統,伊莉莎白二世在年度演講中一向強調信仰的多元性、包容性,所以她能得到世界其他宗教信徒對她的尊重。

 

世人對她的高度接納,也成就了她一生登峰造極的美譽。這位女王生前向全世界展現了對自己基督信仰的虔誠、內斂,同時又充滿包容與同理心,全球的宗教人士都在嚴密觀察她的宗教作為,她擔任英國女王這個動見觀瞻的職位,對於信仰既身體力行又謹小慎微,表現得可圈可點。

 

無形與有形的遺產

從亨利八世西元一五三四年創立英國國教開始,英國國君在就任時,也同時接下英國國教的最高總督(Supreme Governor)與信仰捍衛者(Defender of the Faith)頭銜。英國國教雖然也是在馬丁路德宗教改革時期從羅馬天主教分裂出來,但與這個改革無關,並不具有什麼神學上的重大意義。在英國,所謂的「新教」,其根源與亨利八世的離婚、再婚有關,也與民族主義有關,指的是英國獨特的國家宗教,而「英國國教」隨著十六世紀帝國主義與殖民風潮的大興,也在人類歷史中寫下許多恩恩怨怨的篇章。

 

西方新教國家的經濟動力是新教改革的意外發展,資本主義帶有很強的宗教性,但為了發展自家經濟以壯大國力,帝國主義者對於殖民地的剝削從未手軟。

 

所幸新教強調讀經,讀經就是教育,在英國殖民地中,學生入學率往往比其他國家的殖民地高四到五倍,印度即是一例,一百年前在今日的克拉拉邦,人民的識字率高達百分之五十五。英國傳教士雖努力於宣教與發展教育,卻未能對殖民地的人民付出聖經所要求的憐憫與人道平等。而政府的橫徵暴斂、剝削壓榨更失去殖民地的忠誠,印度如此,新大陸也是如此,因而有美國獨立戰爭以及綿延近百年的印度獨立運動,與無數的殖民地抗暴行動。

 

十六、七世紀的英國清教徒相信,是上帝將異國他鄉土地與財富賜給他們,如當時的名牧師約翰・柯頓(John Cotton)所言,上帝讓亞當、挪亞的子孫往世界空曠處殖民,隨處皆可自由居住,無需向原住民購買土地,所有的辛勤所得,也都屬於自己的。

 

英國人認為,原罪的概念說明人性本惡,所以在殖民地對於「外邦人」的政策上,使用專制暴力也屬合理合法。因為聖經經文可以自由解讀,史家眼中的清教徒在美洲新大陸屠殺印地安人從無罪惡感,消滅不進教會、悖離上帝意旨的原住民無需任何理由。

 

兩次世界大戰終結了這個「日不落帝國」的輝煌歷史,伊莉莎白二世的父親喬治六世因為千絲萬縷的國事纏擾與長期抽煙而英年早逝,女王登基時,二戰已經結束,世界各處的英國殖民地紛紛獨立,大英帝國逐漸解體。在她史無前例的統治過程中,雖然世局紛亂,國力日衰,國內政局不安,她始終倚靠基督信仰,以一生嚴謹的言行,來詮釋一位君王、女性與基督徒的角色,為當代英國人的生命做出最好的典範,這是她七十年君王生涯留給英國人最寶貴的無形遺產,足堪後世傳頌。

 

然而伊莉莎白女王遺產裡的諸多珍稀珠寶,也標誌著她傳承自英帝國輝煌盛世中,許多無可抹滅的不光彩歷史。世人因著伊莉莎白二世的優雅、智慧,而給當代的英國相當好的印象分數,如南非與印度始終與英國保持良好關係,但這並不表示過去的歷史恩怨與奪命劫財之恨可以一筆勾銷。許多非洲國家在伊莉莎白生前,就已經不斷索討當年被殖民英軍所強占的本土文化藝術與珠寶珍品。今年八月上旬,倫敦一家博物館就允諾歸還一八九七年英軍在南奈及利亞所在地貝南王國(Kingdom of Benin)的血腥戰役中,所劫掠的七十二件藝術文物給奈及利亞,文物中的貝南銅器與雕塑品,是十六世紀貝南王宮中的重要裝飾物。奈及利亞形容這些寶物是英軍當年透過剝削、壓榨、種族歧視、殺戮所攫取。

 

而伊莉莎白二世本人在最重要的國家慶典場合中,所配戴的王冠,與手執的權杖上最碩大、晶瑩的鑽石,更述說著幾百年前的英國殖民地上的不堪過往。鑽石中最著名的,是「光之山」與「庫里南」鑽石。

 

光之山鑽石

「光之山」(Koh-i-Noor,英文為Mountain of Light)是一顆產於印度的大鑽石,挖掘出來的原鑽,重七百九十三克拉,據最早的文獻紀錄,它原本於十六世紀蒙兀兒帝國征服印度時所佔有,後為波斯人所劫,然後落在阿富汗人之手,又為印度人所持。1840年代,英國在一場戰役後兼併印度旁遮普邦,在大肆劫掠土地與財富時,英國的東印度公司得到了這個鑽石,並將之送到英國本土,獻給當時的維多莉亞女王。

 

在經過切割後,「光之山」成為一百零五點六克拉的橢圓形美鑚,先後出現在亞歷山德拉(Alexandra)王后與瑪麗(Mary)王后的王冠上,一九五三年伊莉莎白女王就職時,這顆鑽石就裝飾在王太后(Queen Mother)的王冠上,從此便與王太后王冠上的兩千八百多個珠寶同在,以迄於今。

 

由於爭奪此鑽所引來的戰爭、殺戮、死亡太多,王室傳說男人配戴「光之山」不吉,所以都是王后配戴。多年來伊朗、巴基斯坦、塔里班統治下的阿富汗,以及印度等國都曾經宣稱對「光之山」的所有權。在伊莉莎白女王去世後,這顆光彩晶亮鑽石的歸屬爭議立即興起波瀾,印度人民大聲索討,指稱英國過去是從戰爭、死亡、饑荒、豪奪中,積攢自己國家的財富,而這件寶物正是從印度偷竊得來。其實,在印度獨立的一九四七年、伊莉莎白女王就職的一九五三年,印度政府都曾要求英國歸還這顆鑽石,英國政府始終充耳不聞,不予回應。

 

庫里南鑽石

庫里南鑽石(Cullinan Diamond)也稱為「非洲之星」(Star of Africa),是迄今為止,世界所發現的最大的鑽石,出土原石重量三千一百零六點七五克拉,發掘於一九〇五年的南非川斯瓦爾(Transvaal)省的私人礦區,為省府所購買,兩年後送往殖民宗主國英國作為英王愛德華七世(Edward VII)的生日賀禮,後被切割為九大顆,依重量以「庫里南」一世至九世命名。

 

伊莉莎白女王在重要場合所戴的王冠叫「帝國皇冠」(Imperial State Crown),三百一十七點四克拉的「庫里南二世」(Cullinan II)鑽石就鑲嵌其上。而重達五百三十點四克拉的「庫里南一世」,是當今世界最大的鑽石,被稱為「非洲大星」(Great Star of Africa),則嵌在女王手執的權杖上。其他七顆庫里南鑽石及九十六顆碎鑽,則成為伊莉莎白女王的私人收藏。歷來英國王室所有的王冠與珠寶都放置在倫敦塔(Tower of London)的「珍寶館」(Jewel House)內公開展示。

 

伊莉莎白二世去世後,南非朝野立即高喊原璧歸還,不僅是那兩顆巨鑽,其他的鑽石、碎鑽,以及南非黃金,都要歸還。在許多南非人眼中,英國當年在南非佔有居民的土地,挖礦尋寶,得此稀世珍石,取之不義,是竊盜行徑。南非大學非洲史教授本雅拉(Everisto Benyera)更稱「非洲大星」是「血鑽」。

 

若干年來,其他從英國殖民地獨立的國家也都在發聲,要求英國歸還殖民時期強奪的文物珍寶,甚至索討在英軍侵犯佔領與統治時的殺戮中死亡的人命賠償。

 

查爾斯三世的挑戰

伊莉莎白二世一生遵從聖經教導,身姿柔軟,兢兢業業,恪盡本職,成為世界女君王的垂範。即位的查爾斯三世已年臻耄耋,歲月必然使他變得更成熟穩健,對於世界觀與人生價值觀應該早有不同於年輕時的看法。他有幸得到母親離世後英國人迴轉給他的高度寵愛與尊敬,英國人對王室的支持度目前還看不出有什麼墜落危機,但蜜月期有多長?

   

人世間許多無形遺產,往往是及身而絕,難以傳承。光陰不留情,查爾斯三世必須很快到位。而有形的資產如戰利品,卻牽連著歷史與民族感情,他繼承了母親所有的物質遺產,有些遺產在訴說大英帝國盛世時的輝煌與驕傲的同時,也展示著這個曾為「日不落帝國」的世界殖民過程中殘酷征戰、血腥屠殺、強制同化、巧取豪奪的史篇,這才是查爾斯三世面臨的挑戰。

 

女王在世時的謙和身姿暫時壓低了當年受壓迫的諸殖民地國家的抗議聲量,但她的時代延續著殖民時代的剝削、壓迫慣例,而殖民主義的本質就是奴役與掠奪。伊莉莎白二世過世後,許多跡象顯示,一個對英國追討歷史債的變局正在展開,英國王室的「帝國王冠」與權杖上的鑽石,還能閃耀多久?歷史正向前走著。 

(本文經校園雜誌授權刊載)

作者簡介

王凡,資深媒體人,專欄作家,北京大學哲學博士。曾任中廣記者、節目製作人、主持人,以及駐溫哥華特派記者。

加入好友
優傳媒 版權所有 ©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隱私權政策 / 著作權與轉載授權 / 合作夥伴 / 法律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