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軍進入台北城想像圖,日本畫家石川寅治繪製。(摘自網路)
作者/林明美
說來真是有趣,從第一代先祖在乾隆十年(1745)來台至今,不到300年的時間,7、8代後人,卻對文化認同,有極大的差異。
唐山到台灣
第一代先祖自福建冒險渡海來台,雖後來在島上開枝散葉,但自然認為祖籍在內地,毫無疑問是清政府國民,一脈傳承的自是傳統儒家文化及科舉思想,也就是所謂的唐山文化。
可到了光緒21年(1895)乙未年,清政府戰敗後簽訂馬關條約,將台灣割讓日本,其後日本整整治理台灣五十年,在日本文化的治理下,整體社會環境產生巨大變動。
先祖是抗日義士
日本接收台灣後,因為文化及民族的差異,島上各地義軍紛起抗日。至乙未年末,台灣北部義軍大舉圍攻臺北城,分別從坪頂、觀音山、大溪、松山等四路進攻,雙方激戰肉搏。同日,爆發芝山巖事件,全台譁然。
1895乙未年,清政府戰敗,割讓台灣予日本,全台忽逢巨變,抗日義軍四起,林家先祖也是當時義軍領袖之一,率領家族子姪攻打日軍,後慘遭槍斃身亡。
此圖為2015年,臺灣歷史博物館主題特展海報。(摘自網路)
此圖為2016年六堆客家文化園區,在乙未戰爭二甲子後舉辦紀念特展「義起雲勇」海報。(摘自網路)
我們的曾祖父及曾曾祖父那輩,多人加入乙未年的義勇軍抗日,真的是「義起雲勇」。結果啊!歷史早就給我們血淋淋的教訓,損傷是何其慘重啊!
受聘為阮兜學堂教師的阿太祖么弟為恩公,就是自坪頂進攻台北城那支義軍的領袖。他帶領林家子姪多人組成義軍,自乙未十一月二十六日起,在坪頂崩坡等處與日軍大戰整整四日,戰況慘烈,咱家義士,奮不顧身全力參戰。
三日後,日軍先遣隊假測量道路之需,到祖厝附近偵查形勢,並在學堂茂林齋留宿。第二天離開前,還留下良民證與號碼旗表示善意。沒想到,七天後,日軍進攻坑子社,大隊兵馬佔據祖厝,設立臨時本部。
日本浮世繪,主題為乙未戰爭之「台灣陸軍攻擊圖」,戰況慘烈。(摘自網路)
被日軍槍斃,光復後入祀忠烈祠
日軍視為恩公為義軍領袖,祖厝所在地是抗日大本營,正磨刀霍霍。沒想到,在家族男丁均已逃離現場的情況下,為恩公為拯救村民,居然帶著子侄及其他義士,舉著日軍之前贈送的號碼旗,前來議和。
這可不是自己送上門的肥羊嗎?日軍二話不說,全數逮捕囚禁。眾子侄都是為恩公的家族學生,著急得不得了,有人就跑去保良局(民間紳商成立的保良組織)求救兵。當時擔任保良局長的是為恩公的堂弟,與日本人關係良好,趕緊發「保良證」給子侄帶回去當作信物,猜想日本人應會看情面放人。
沒想到,日本人二話不說,犯罪的、說情的,全數逮捕!
1895年6月,日軍攻下基隆砲台。(摘自網路)
其後日軍復大肆搜捕,幾位偷跑去打探消息的子弟,靠著機靈,東竄西逃,傳說有人躲在祖厝內的床後,驚險萬分,靠著眾婦女掩護,才得以保住性命。
為恩公等義士被捕的第二天上午,日軍燒毀阮兜學堂;傍晚,在坑子社赤塗崎王厝對面山坡,槍斃眾義士。其中兩位族親,有幸槍斃未死,藉假死逃過一劫。但日軍發現後,展開日夜搜捕,地方驚擾不安,長達半年之久。
那天,是1896年1月25日,時年42歲的為恩公,與才29歲,正當英年的阿太祖的長子維給公,相繼壯烈就義。直至台灣光復後,二人受封,入祀桃園忠烈祠,這段抗日史實亦列入縣誌。
這真是一段慘烈的故事!當時應該想不到,阮兜會從初期的抗日義士,發展成為後期日治時期的良民吧!這真可以說是活生生地,見證了一段本土「文化變遷」的過程吧!
日本文化
以光緒29年(1903)出生的祖父為例,當時日人已統治台灣將近10年,台人逐漸適應日式生活,接受日本教育制度,慢慢成為所謂的「順民」。
祖父輩的族人幼時讀公學校、及長進入師範或專科學校,人人說的都是日語,讀的是日文書,要深造也必須去日本,學成後再從事教職、公職等各行業。可以說,這時代的人,多數以學習「日本文化」為目標吧!
1923年,日本統治中期,社會較為穩定,皇太子裕仁訪問台灣,照片攝於高雄驛前。(摘自網路)
光復後,國民政府來台接管,祖父、外祖父這代人又忙著適應新環境,重新翻出「漢文」,自學說起「普通話」,學習「中國文化」。幸運的,還有機會回到專業,發揮所長。無法適應的,則與新社會脫節,在歷史洪流中上漸漸引退。
二二八事變官民衝突
不幸的是,又碰上1947年大型官民衝突「二二八事變」,家族中的叔公輩因為擔任地方行政長官,不幸捲入紛爭,有的受傷,有的被槍斃,也有的逃亡多年後入獄服刑。數十年後雖也有的獲冤獄賠償,但到底人生已過去一大半,後繼無力啊!
到了阿爸阿母這代,求學時雖也是日式教育,但到底時間不長,至1949年左右,仍屬青壯,較容易學習新語言,融入新社會。但或許因為經歷「二二八事變」的政治事件,阿爸一生謹小慎微,奉公守法,絕不碰政治,加上阿爸的國語一直說得不流利,也很少結交外省同事。
阿母雖個性活潑,也不斷發展出各種副業補貼家用,但一直是專職家庭主婦,印象中,似乎很少聽她用國語談話,倒是閩南語、日語夾雜使用,流利得很。
到了我們這一代,也就是一般所稱的戰後嬰兒潮,長輩們的日語環境,已經離我們很遙遠了。只有阿母梳妝台架上的幾排「日文」小說、「主婦生活」,及阿母與朋友間的日語聊天,還讓我們意識到「日本教育」是真正發生過的事實。
「反攻大陸」,拯救大陸同胞,是我們中小學時,隨處可見的精神標語。(摘自網路)
美國文化
過去在淡水河海口,遠遠常見有大型船艦停泊,大家總傳說是美國第七艦隊巡航,小小年紀也無從判斷真假,不過,到了我們這一代,「美國文化」倒真的總是環繞身旁。從舅舅們赴美留學常寄回來的美麗照片,到三民主義課中,讀到國父孫中山先生提到的資本社會的拖拉斯(trust)連鎖企業,一切一切都新鮮極了。
「來來來,來台大,去去去,去美國」,想盡辦法移民美國,賺美元,住洋房,是我們這代曾經擁有的目標。(圖摘自網路)
因而在我們這代成長過程中,除了老是有「反攻大陸」的戰爭憂慮外,國外的定義,在艷羨富裕生活的心態下,似乎濃縮為「美國」,因而學習「美語」及「美國文化」,似乎是當時代知識份子共同的目標。
阮兜的歷史自然也是本土社會的縮影,短短一百來年,從唐山人,到日本人,再到中國人、美國人,想想,還真不知後代家人們的文化認同又將如何呢?
至於與美國文化有關的初接觸,那不僅有趣極了,也發生了人生中第一次的種種「囧」事,且容後再慢慢細數。
作者簡介
林明美,台灣桃園人,台大人類學系畢業,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碩士暨傑出校友,文化大學都市計劃博士,一生熱愛文學寫作,長期視博物館發展、文化資產、考古遺址保存為己任。
她是新北市十三行博物館創館館長,一手打造該館和八里左岸的相依共存關聯,並曾擔任國立故宮博物院及歷史博物館展覽組組長等職,現任靈鷲山生命和平大學籌備處主任。
林明美為桃園蘆竹區望族後代,家族多從事教育及治理鄉里事務,日治時期更有叔祖赴日求學或留學滿洲、創業等。偶然機緣下接觸學界相關研究出版,揭露家族自清代歷日治至現代以來,與當代社會的淵源,燃起她血液中一直存在的探索DNA。
本系列文章以她的家族為經,聯結歷代社經文化脈絡,兼具史實與趣味性,極具可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