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為何需要教中華文化─陳時中「時中」了嗎?
孔子讚譽君子是「時中」之人,可想見,陳時中的父母為他取名「時中」,本意或許是要他學習中庸精神,追求至誠之天理。當許國泰痛責民進黨內如今是「國之將亡,必有妖孽」時,陳時中可曾細想過,有無辱沒了父母為其取名之期望?(圖/取自網路)
作者/劉東皋
最近為了周玉蒄之亂,民進黨前立委許國泰又重批民進黨如今是「國之將亡必有妖孽;黨之將亡也必有妖孽。」他指責今天執政的民進黨高層團夥箝制新聞媒體言論自由的程度比國民黨當政時更有過之,枉費鄭南榕為了言論自由而自焚犧牲。
前些日與久已離開《經濟日報》的老同事聊起,她憶及「國之將亡必有妖孽」之語,多年前即被時任台北縣議員的韓國瑜用來痛批前縣長尤清。這位曾經在小學社區課程教過親子兒童讀經班論語課程的老同事,和我討論起這句話的出處,我告訴她,出處即在中庸。而中庸此語,是在深論「誠」與「至誠」的重要,更以「如神」形容「至誠」。
至誠之道可以前知 故至誠如神
中庸二十四章,對於「至誠」是這麼說的:「至誠之道,可以前知。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見乎蓍龜,動乎四體。福禍將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誠如神。」
中庸二十章中,即將「誠」視為(定義為)「天之道」。中庸在此所定義的「誠」,筆者釋之為「誠真」之理、即是「真」道的真。亦即,天道(及天體)運行,都有所必然遵循的「天理」,此天理「誠真」之存在,萬物不欺。所以中庸說:「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天生就誠真之人,是難得一見的聖人;多數人則透過學習追求道,才能達到誠真的境界。
自二十一章至二十三章,中庸便在說明,聖人得以「自誠明」,因為聖人本具誠真之心而自然明白萬事萬物的道理;此一「誠真」之理,原是與生俱有之本性。但對於一般非生而知之的聖人、只能學而知之的多數人,則能夠「自明誠」;透過學習而能了解明白誠真之理,也就是經由教化而得之。但不論是自誠明、或自明誠的人,當兩者都明白了「誠者天之道」的真理之後,其實都一樣能達到誠和明的境界,因此說:「誠者明矣,明者誠矣。」
達於誠真之境必能教化
對於一些「困而知之」的人,雖只能「曲而致之」,經過曲折漸進之路才得到誠真之理的理解與領悟,但最終也能進而顯明誠真之理,並感動他人、促成人心、事物的改變(變革),最終仍能起到化育的作用。其結論即是:「唯天下至誠而能化。」
經過前面幾章的循序解釋,在第二十四章便闡明,一個達到「至誠」的人,便可具有預知「國之將興必有禎祥,國之將亡必有妖孽」之能,福禍可預知。所以最後一句便總結說:「故至誠如神。」而達到至誠的人,不論是生而知之、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者,便能發揮天理之本性,並推及他人及事物,進而「可以參天地之化育」。
中庸將「誠」之理視為「天之道」,此誠真之理,我認為,這裡的「誠」,有如道門修行的最高境界「真人」之真;也如同佛門所言的本性「真如」之真;而基督教則將耶穌所言的聖經皆視之為真理,其真理之中心所在則為「神即是愛」,但人必須先認識自己的罪並「真誠」的在神的面前承認有罪。這些真理的存在,都在於一個人本有之「誠真」上。
天理昭昭,真實不欺。不過,儒家終究是入世的、非宗教的,其所注重的乃在於人倫義理的通達與萬物之化育,因此,以誠為真,作為天理之教(化)。
孔子的君子小人之辨
然而,不是人人皆願追求至誠天理。中庸第二章中,孔子便說:「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從中庸後章談誠之道,回頭來看前面孔子對君子與小人之辨,便可解釋,一位願修德行以追求至誠真理的讀書人,自我言行之要求,期能遵循中庸致中和之理,所行要能合乎時宜,順(天)時合(天)理而行,這也便是依誠之道而行。然而那些不修德行的卑劣小人,言行作為完全是反中庸之理,既全無追求誠真之心,行事便肆無忌憚,擅走偏鋒極端以嘩眾取寵。
而一旦乖戾小人當道,妖孽橫行,誠真之道(與人)難以彰顯時,至誠之人便能預知「國之將亡」了。雖然,筆者未知韓國瑜或許國泰是否為至誠之人,自己也非至誠者,但至少我們彼此都誠實的一致認同,孔夫子此言乃是千古不悖之真理。
孔子讚譽君子是「時中」之人,可想見,陳時中的父母為他取名「時中」,本意或許是要他學習中庸精神,追求至誠之天理。
但如今看來,對照他在主持防疫期間有無為了高端而阻滯疫苗採購、或有無在慈濟等民間團體捐贈疫苗時予以阻攔,萬華是否為防疫破口,有無會議記錄、為何封存採購案長達三十年等種種前後言行;以及他在參選台北市長初期就走偏鋒推出廁所偷窺門文宣,並常讓周玉蒄時有獨家採訪內容,長期與周玉蒄時相類聚的過往等。當許國泰痛責民進黨內如今是「國之將亡,必有妖孽」時,陳時中可曾細想過,有無辱沒了父母為其取名之期望?
劉東皋,祖籍山東齊東縣,台灣高雄人,淡江大學統計系畢、朝陽科大企管研究所碩士、大葉大學管理研究所管理博士。曾任經濟日報、台灣日報、新新聞周刊、台灣醒報,並陸續在中部數家私立大學兼課。2014年創辦自媒體中報雜誌至今,持續關注台灣社會表面現象的背後實相,記錄當代台灣社會的思想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