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惡、好壞、對錯,真的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容易分辨;真假更是很難一時看透。人要溫情,但不能濫情。我們做公益是在用社會大眾的資源和信認,不能或忘相對應該背負的專業責任。(圖/取自網路)
作者/黃丙喜(國家公益發展協進會理事長)
行俠仗義是英雄豪傑的德行,古今中外都很受人尊敬。德行是去做對的、好的、善的事,但它「行易德難」。上周,九位好友相聚,茶餘飯後,大家鬥嘴鼓,討論了《優傳媒》刊出的「善意沒有你直覺的簡單」,簡要得出行易德難的見解。
行易德難,前提認知
為甚麼行易德難?德行指道德品行的素質,語出《易·節》:君子以制數度,議德行。孔子、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是《德行倫理學》的代表性人物。他們强調德行是君子的本務,唯有人本身的道德觀才是主宰他行為的根源;所以,人先要修德,後能修行和修為。
道德之難,不在道德的名詞,也不在於它的定義,而在於它在主觀、客觀、目的、義務之間綜合判斷的不易。
重要的德行包括:仁慈、公正、耐心、友誼、謙虛、慷慨、誠實、負責、自主、勤奮、勇氣、正義、機智、禮貌、忠誠、自制等等,大家一眼看似明白,但要做的對卻得思考再三。以公正、正義和忠誠為例,有它相對要參考的前提和要件,不能只有感情用事,不然就會變成某些人變相受益的工具,或是淪為偏狹的愚忠。
而其它的德行呢?也不能只有靠當下的感覺行事,仁慈、耐心、友誼、謙虛、慷慨、勇氣等等所有的德行都不能只有單一因素、目的或條件的考量,否則容易陷入「盲目摸象」或「父子騎驢」的道德判斷。
義務之前,理性思考
行俠仗義是人的義務,德國哲學家康德的道德「義務論」,講的就是做好事、做善事是人的義務。但不是要我們去絕對服從義務,而是要我們透過理性去思考,這個義務是否具有正當性、合理性,並利用理性去抵抗人的一些自私的本能與我的慾望,而是最終得去履行具正當性和合理性的義務。
道德的核心價值,在於做好事、做善事之外,更要做對事,或至少把事做對的事。道德的價值不在於行為的後果,而在於一次又一次我們利用理性戰勝本能與慾望的過程。
避免再錯,先別濫情
九位好友都是從事非營利组織經歷,值得借鏡的是,他們也都有濫情公益、公正而被誤導、誤用的痛苦經驗。「好心給雷親」這種個人的感受,事小;讓別人的立場被誤解,社會的權益被扭曲,事大。
有傷害當然不是好事。你如果滿懷好心、善心,怎麼能把好事、善事都做對呢?我們提供了五個工作的堅持,避免了一些好心被誤用的情況。
1.堅持為追求國家發展、社會正義和公衆權益三大前提;
2.堅持優先支持社會公益團體及非營利組織;
3.堅持為社會公義增動力,也為經濟權益添喉舌,理性和感性並顧;
4.堅持親身評估相關計畫,而非間接参與,確定行動之均衡價值。
5.堅持絕對遵守推動初心和決策善意,維護一切相關資料之機密,免遭外界惡意誤用。
善惡、好壞、對錯,真的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容易分辨;真假更是很難一時看透。人要溫情,但不能濫情。我們做公益是在用社會大眾的資源和信認,不能或忘相對應該背負的專業責任。
作者簡介
黃丙喜,筆耕公共政策三十年,期許為國泰民安增動力,為社會公義添喉舌。
出身新聞媒體,而後轉任台灣大型和跨國企業,赴美獲管理學博士,先後在南洋理工大學、芬蘭厄爾托大學和台灣科技大學教授IMBA和EMBA學程,並任國發會、經濟部、衛福部等政府機構專案顧問,負責政策前瞻、國會溝通和危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