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身是屬於老派的政治人物,對於各種媒材缺乏「美感品味」的認知;當官箴越做越大,手掌越來越冷,老派政治人物找不到的,不只是瞄準新興選民的準星。致命的是,他們多半已經忘記初衷!(圖/取自網路)
作者/杜聖聰
幾個藍營老朋友在中秋節聚首,談的問題只有一個。為什麼那些連任的市議員,這次重返戰場拜票綁樁,卻發現手感不對了,怎麼跑怎麼卡?過去處理政治文宣傳單的朋友發現,大家都喜歡用會臉書的小朋友,但用下去之後卻發現怪怪的,「臉書不是年輕人在用的嗎?」怎麼一放在政治文宣就功力盡失?
這個問題很小,回答起來不是那麼容易。首先,傳播媒介已經改變了。以新竹市為例,現在應該有超過八成以上的合格選民持有「行動上網」的4G手機。沒有手機和只會用手機打電話的合格選民,大概只剩下1成左右。
那麼,從2018年到2022年這四年間,合格選民透過數位上網重構了自己的「網路社群」。只看到Line的早安文、各種同溫層的連結,一天只要接受十個網路訊息,四年下來至少超過15000個訊息。所以,過去以傳單為主的政治訴求,一場選舉了不起八張、十張,如何能抵過資訊海量的轟炸?從今天開始推估,候選人的臉書至少還要釋出200個以上的訴求或訊息,才能圈粉成功。
如果臉書總則數低於這個數字,有膽的你們就試試吧,慢走不送!
反過來說,資訊固然海量,但資訊垃圾一樣海量,大幅分散選民的注意力。老派候選人如果不能從設定議題、勤走基層,讓在地服務「實體和網路兼具」,那麼,一遇到這三年來的疫情封城,阻斷人們互通有無的通路,隔絕人際互動往來的溫度。從2020年疫情封城以來到現在,平添多少交流的關卡。難怪這些老派的政治人物,只能徒呼負負,根本接觸不到選民。
對於傳遞訊息的訴求,這四年下來也有許多改變。過去的傳單是選前操作,但現在的政治訊息的傳遞,圈粉需要每天問候。一天至少兩三次,一個人至少要有臉書、IG、Youtube、Podcast等管道;形式也從文字、相片、影片、漫畫、懶人包各種都有;在內容方面,有的是自己團隊創作,有的則是議題分享;在基調方面,必須掌握「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自媒體基調,是一種朋友般的交談,而不是生硬照搬的電子布告欄。
進一步來說,這是一種「複合式」的融媒體宣傳。別說是廣播、電視、報紙、雜誌等影音文本,全部「平行」融合在一起;在「垂直」的產製流程裡,包括要書寫、拍攝相片、拍攝影片、編輯版面、剪輯影音、製作動畫以及字幕特效與後製。對了,你以為「橫式拍攝」可以一票玩到底,卻不知道「豎頻拍攝」的直拍,越來越成為觀影的王道。
這些,只是「技巧」而已。如果,涉及到政治人物應對進退該拿捏的「內容」分寸?遇到問題是要直接論述?還是用說故事的方式感動人心?還是要用第三人效果,找啦啦隊來代言?還是要找側翼來帶風向?還是要找網紅來圈粉?另外,遇到人家潑髒水時,到底是要直接面對?還是臉不紅、氣不喘地「以拖待變」?又或者「以撥代打」,滑不溜丟讓對手難以捉摸?
你,真的確定找個年輕的社群小編就可以?
如果不能熟諳政策執行和政治行銷,找到不懂的人來充當「與選民接觸最多」的操盤手。後果,當然可想而知。尤其是,自己本身是屬於老派的政治人物,對於各種媒材缺乏「美感品味」的認知,呈現出來的整體視覺就像是拼裝車? 你確定新手上路可以駕輕就熟?真的是不知者無畏,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11月26日的選票,會狠很地給你一巴掌!
造成這種窘境的,正好是這些老派政治人物自己的不求甚解。本來就不用功;又剛好碰到疫情肆虐,加上這幾年數位轉型,已經大幅翻轉選民的接收訊息習慣。更重要的是,他們已經忘了初衷,忘記過去一張又一張握出來「選票的溫度」。
當官箴越做越大,手掌越來越冷,老派政治人物找不到的,不只是瞄準新興選民的準星;更致命的是,他們多半已經忘記初衷!
作者簡介
杜聖聰,銘傳大學廣播電視學系主任,中天電視台、三立電視台、壹電視新聞倫理委員會委員,以及吳舜文新聞獎評審委員、社會光明面報導奬評審委員。
曾任玄奘大學廣播電視與新聞學系主任、中央廣播電台新聞部採訪主任、勁報與中天電視政治中心副主任、新新聞周刊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