俠客會客室》善意沒有你直覺那麼單純! - umedia 優傳媒  

新聞 / 百家爭鳴
俠客會客室》善意沒有你直覺那麼單純!
2022-09-09 07:00:00
A+
A
A-

直覺已經做出了道德判斷,為什麼還需要道德推理呢? 對於道德倫理,我們從小在家或在校就被教育,所以,直覺上每個人都以為自己能很容易判斷是非和好壞,也不難分辨是否受到傷害及有違公平。(圖/取自網路)

 

作者/黃丙喜(國家公益發展協進會理事長)

 

「別濫用公益和公正的善意」上周在《優傳媒》刊登出來後,出乎意料之外,引起許多讀者來訊鼓勵。他們指出台灣長年的政黨惡鬥、販賣濫情,已經讓我們在許多道德倫理和公共議題的判斷上,落入在朝、在野,強者、弱者的二元對立的直觀,忽略了善意沒有我們直覺得那麼單純。

 

道德不是只有傷害和公平

在大學教授「倫理決策」近十五年,起初同學的反應總覺得善惡之心,人人都有,是非、好壞的判斷也不難。經過日常生活、工作,以及全球一些政治、商業上失德案件的研討,大家才發現,倫理所涉及的因素、領域和層次,比直覺思考的複雜許多,再經腦神經科學和心理學的印證,也才認識到理性和感性在倫理決策上都不能或缺,要適時適地妥善並用。

 

英國哲學家休謨(David Hume)說:「人類總是憑著情緒快速做出道德判斷,推理只是在事後尋找理由。」近十年來愈來愈多的腦神經和認知、社會心理學的實驗證明了休謨的觀點是有道理的,符合人在做道德、倫理上常有的偏見和謬誤。

 

社會心理學家海德特( Jonathan Haidt ) 在《好人總是自以為是 (The Righteous Mind)》中舉了「騎象人」的隱喻。騎象人代表「推理能力」,大象代表「感性直覺」。推理能力固然在人類發展歷程中很有用,但騎象人普遍不清楚大象做了什麼,依舊是大象的代言人,善於在事後找出理由來證明大象的行為是合理、正當的,就像休謨說的:「理性始終都是直覺的僕人。」

 

情緒的狗和牠的理性尾巴

道德之刃,凝聚人心,也使人目盲。每個人在談到心中視為神聖的目標時,都是目盲得無法視物。行俠仗義的善意也是一刀兩刃,在打抱不平、關愛弱勢的公平正義大旗下,我們不自知地關閉了對權益、利害相關的各方都要有的同理之心。

 

理性和感性對人的認知和決策上的影響,心理學家馬格立斯(Howard Margolis)認為有兩種不同的認知程序在運作:一是「明白現象」,一是「提出論點」。「明白現象」是大腦進行快速、自動又直覺的處理過程。「提出論點」則是針對如何達到結論,他人如何做出這樣的判斷,做出有意識的推理方法。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康納曼(Daniel Kaheman)說得大腦決策中的「系統一的感性」和「系統二以理性」是相同的見解。

 

善意決定之難在於,當騎象人無法妥善解釋大象的判斷時,就會出現「道德錯愕」,但人們不會因此改變自己的判斷,而會改用含糊的字眼如「不妥」、「令人噁心」來解釋自己的判斷。我詢問過不少友人為何發現善意有被誤用之初,而沒當機立斷糾正對方,主因正是人類這種道德錯愕的反應。

 

好人難做,善心難為

直覺已經做出了道德判斷,為什麼還需要道德推理呢? 對於道德倫理,我們從小在家或在校就被教育,所以,直覺上每個人都以為自己能很容易判斷是非和好壞,也不難分辨是否受到傷害及有違公平。事實上,它的領域還涉及正當、正義、義務、權益的價值,以及相對性、雙效性等等層次的客觀考量,不能只有個人或特定團體的主觀的期待。例如:轉型正義,四個字,每個字都義正嚴辭,被賦予法律化,更好像替天行道;然而,稍不注意,並加以監督,它就會變成打擊異己的政黨工具。

 

人的大腦約1.4公斤,佔人體重的5%左右,它每天卻消耗我們25%的能量。動腦不是人類喜歡的本性,而道德、倫理、善惡的相關的判斷,隨著世界環境和人際關係得愈趨複雜卻愈來愈難。善人很受人尊重,為社會信任,卻是很多的「難為」堆砌出來的。社會公正和公益人士要依理行事了!

 

真假:善意的最先也是最後的透視

眼見不一定為真。表象和真相的距離十分遙遠,就像醫生診斷病情,靠他累積多年的經驗和知識,還要依賴現代醫學儀器的探測、透視和掃瞄。因為,人體像世間事,表皮之一下埋藏的病因、慾念太多。世間不一定險惡,但人心各有不同,做好事可以有溫情,卻不能被濫情誤用!

 

作者簡介

黃丙喜,筆耕公共政策三十年,期許為國泰民安增動力,為社會公義添喉舌。

出身新聞媒體,而後轉任台灣大型和跨國企業,赴美獲管理學博士,先後在南洋理工大學、芬蘭厄爾托大學和台灣科技大學教授IMBA和EMBA學程,並任國發會、經濟部、衛福部等政府機構專案顧問,負責政策前瞻、國會溝通和危機管理。

直覺已經做出了道德判斷,為什麼還需要道德推理呢? 對於道德倫理,我們從小在家或在校就被教育,所以,直覺上每個人都以為自己能很容易判斷是非和好壞,也不難分辨是否受到傷害及有違公平。(圖/取自網路)

 

作者/黃丙喜(國家公益發展協進會理事長)

 

「別濫用公益和公正的善意」上周在《優傳媒》刊登出來後,出乎意料之外,引起許多讀者來訊鼓勵。他們指出台灣長年的政黨惡鬥、販賣濫情,已經讓我們在許多道德倫理和公共議題的判斷上,落入在朝、在野,強者、弱者的二元對立的直觀,忽略了善意沒有我們直覺得那麼單純。

 

道德不是只有傷害和公平

在大學教授「倫理決策」近十五年,起初同學的反應總覺得善惡之心,人人都有,是非、好壞的判斷也不難。經過日常生活、工作,以及全球一些政治、商業上失德案件的研討,大家才發現,倫理所涉及的因素、領域和層次,比直覺思考的複雜許多,再經腦神經科學和心理學的印證,也才認識到理性和感性在倫理決策上都不能或缺,要適時適地妥善並用。

 

英國哲學家休謨(David Hume)說:「人類總是憑著情緒快速做出道德判斷,推理只是在事後尋找理由。」近十年來愈來愈多的腦神經和認知、社會心理學的實驗證明了休謨的觀點是有道理的,符合人在做道德、倫理上常有的偏見和謬誤。

 

社會心理學家海德特( Jonathan Haidt ) 在《好人總是自以為是 (The Righteous Mind)》中舉了「騎象人」的隱喻。騎象人代表「推理能力」,大象代表「感性直覺」。推理能力固然在人類發展歷程中很有用,但騎象人普遍不清楚大象做了什麼,依舊是大象的代言人,善於在事後找出理由來證明大象的行為是合理、正當的,就像休謨說的:「理性始終都是直覺的僕人。」

 

情緒的狗和牠的理性尾巴

道德之刃,凝聚人心,也使人目盲。每個人在談到心中視為神聖的目標時,都是目盲得無法視物。行俠仗義的善意也是一刀兩刃,在打抱不平、關愛弱勢的公平正義大旗下,我們不自知地關閉了對權益、利害相關的各方都要有的同理之心。

 

理性和感性對人的認知和決策上的影響,心理學家馬格立斯(Howard Margolis)認為有兩種不同的認知程序在運作:一是「明白現象」,一是「提出論點」。「明白現象」是大腦進行快速、自動又直覺的處理過程。「提出論點」則是針對如何達到結論,他人如何做出這樣的判斷,做出有意識的推理方法。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康納曼(Daniel Kaheman)說得大腦決策中的「系統一的感性」和「系統二以理性」是相同的見解。

 

善意決定之難在於,當騎象人無法妥善解釋大象的判斷時,就會出現「道德錯愕」,但人們不會因此改變自己的判斷,而會改用含糊的字眼如「不妥」、「令人噁心」來解釋自己的判斷。我詢問過不少友人為何發現善意有被誤用之初,而沒當機立斷糾正對方,主因正是人類這種道德錯愕的反應。

 

好人難做,善心難為

直覺已經做出了道德判斷,為什麼還需要道德推理呢? 對於道德倫理,我們從小在家或在校就被教育,所以,直覺上每個人都以為自己能很容易判斷是非和好壞,也不難分辨是否受到傷害及有違公平。事實上,它的領域還涉及正當、正義、義務、權益的價值,以及相對性、雙效性等等層次的客觀考量,不能只有個人或特定團體的主觀的期待。例如:轉型正義,四個字,每個字都義正嚴辭,被賦予法律化,更好像替天行道;然而,稍不注意,並加以監督,它就會變成打擊異己的政黨工具。

 

人的大腦約1.4公斤,佔人體重的5%左右,它每天卻消耗我們25%的能量。動腦不是人類喜歡的本性,而道德、倫理、善惡的相關的判斷,隨著世界環境和人際關係得愈趨複雜卻愈來愈難。善人很受人尊重,為社會信任,卻是很多的「難為」堆砌出來的。社會公正和公益人士要依理行事了!

 

真假:善意的最先也是最後的透視

眼見不一定為真。表象和真相的距離十分遙遠,就像醫生診斷病情,靠他累積多年的經驗和知識,還要依賴現代醫學儀器的探測、透視和掃瞄。因為,人體像世間事,表皮之一下埋藏的病因、慾念太多。世間不一定險惡,但人心各有不同,做好事可以有溫情,卻不能被濫情誤用!

 

作者簡介

黃丙喜,筆耕公共政策三十年,期許為國泰民安增動力,為社會公義添喉舌。

出身新聞媒體,而後轉任台灣大型和跨國企業,赴美獲管理學博士,先後在南洋理工大學、芬蘭厄爾托大學和台灣科技大學教授IMBA和EMBA學程,並任國發會、經濟部、衛福部等政府機構專案顧問,負責政策前瞻、國會溝通和危機管理。

加入好友
優傳媒 版權所有 ©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隱私權政策 / 著作權與轉載授權 / 合作夥伴 / 法律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