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水」的「罔市」嬸婆,雖名「罔市」,可卻生命力超級旺盛,活得精彩。
作者/林明美
清炒空心菜
說起來,我那親朋讚嘆,手巧,很會料理的阿母,似乎沒有正式教過我如何做菜。
反倒是在嬸婆家的廚房,嬸婆站在灶前,一手拿鍋鏟,一手舀水瓢,嘴裡叨叨念地教我:「阿妹子,炒空心菜時,先放油,蒜頭爆香,空心菜後下鍋後再撒些水,蓋上鍋蓋悶一下,就會很脆很好吃。」。
那道清炒空心菜,扮演了我的烹調啟蒙。而當時嬸婆那爽朗的笑臉和俐落的身手,雖時隔近50年,卻還像昨日一般清晰。
阿母是一位很能幹的女子,料理、洋裁、鑽空子找副業貼補家用,樣樣都行,已然是極具行動力的林家媳婦。但比起嬸婆,總還差了那麼一點點。
最「水」的「罔市」嬸婆,雖名「罔市」,可卻生命力超級旺盛,活得精彩。
嬸婆雖閨名「罔市」,意思是「只是女兒啦!隨便養養」,但卻是個生命力超級旺盛的女人,凡事都可以說出一套套的道理,加上中氣十足、不急不徐、有條有理,容貌又長得美,我笑稱她為最「水」(美)的嬸婆時,她總是邊謙讓,邊笑呵呵的開心。
嬸婆左嘴角上那顆黑痣,映在白皙的皮膚上,笑起來時格外顯眼。當然,罵起人來,也是天搖地動。
她在家中忙前忙後,一手總理所有事物,加上又有三位聽話的女兒隨時奉召服侍。那場面,可真是威風八面、虎虎生風啊!
助產士嬸婆
不僅如此,嬸婆在鄉裡可是個響噹噹,榮登鄉內風雲榜「走路有風」的人物呢!就那個時代而言,她擁有非常專業豐富的學經歷。從臺北帝國大學醫學部附設護理助產本科畢業後,才20歲出頭,就先後擔任過大園機場救護隊長,台大醫院護理長等職。
24歲,經媒妁介紹,從鄰村嫁到我們頂厝林家,從此成為叔公背後那不可或缺的大幫手。
年輕時的罔市嬸婆與元昱叔公,顏值很高吧!
婚後生育二男三女的全家福。
嬸婆婚後連續生養二男三女,為了方便照顧家庭,遂轉任蘆竹鄉衛生所的「助產士」,前後長達20多年,經驗之豐富,可以說,當地從民國42年到66年間出生的小孩,幾乎都是她親手迎接到這世上的。
說起嬸婆這個「助產士」的職業婦女身份,相較於阿母的全職主婦,不僅讓年幼時的我感到好奇,也覺得有股神秘味兒。
小孩到底從哪生出來啊?
在我這呆傻的阿妹子看來,懷孕、生小孩,應該算是世上最神秘的事情了。記得幼時阿母曾因流產住院,阿爸帶著我們進入診所探望時,先是聞到刺鼻的怪味(想來應該是消毒水味吧),再看到病房昏暗燈光下,和平常完全不一樣,靜靜躺在床上一動不動的阿母,小小的我嚇壞了,不敢靠近阿母,直往阿爸背後躲去,小小的心裡只想著,這不是阿母,我的阿母到底被誰偷了去?
當然,這雖只不過是傻小孩的無知。長大後卻也還鬧過笑話。有一次,我去探望一位剛生產的朋友,聊著聊著,居然天真地問她孩子究竟是從哪裡生出來的?那位朋友,看著已經是大學生的我,驚訝的愣住,一時不知如何作答。
哎呀!都是老師的錯啦,從來不教這個。
這樣,您應該就能理解,為什麼「助產士」嬸婆讓我印象如此深刻,又如此敬畏的原因吧!
生贏雞酒香,生輸四塊板
早期台灣極度缺乏醫療,那時代,女人生產時,禍福與否全憑天意,真的是「生贏雞酒香,生輸四塊板」,因難產而枉死的孕婦胎兒不計其數。傳統「產婆」(或稱穩婆)幫忙接生的慣俗,也就應運而生。
到了日治時期,1897年,也就是馬關條約後,日本接收台灣的第三年,日本政府開始制度性的訂立醫療系統,設立「看護婦養成所」,開啟公立護士的養成教育。其後,又陸續制定助產婦修業課程規範,及辦理「產婆」訓練班等,但初期僅限日本女性才有資格擔任,因而台灣產婦與日本「產婆」間,常因言語不通,惹出事端。
「罔市」嬸婆,18歲時取得台北帝國大學醫學部附屬醫院的看護婦養成所之結業證書。
直到1907年,台灣總督府才開始公費招收台籍女性,開設一至兩年的「產婆」速成訓練班,另外,婦女或自行參加產婆考試及格,或取得地方長官許可的合格證書等,也可以擔任「產婆」。
1923年,台灣總督府規定醫院本科的畢業生,不需考試,可直接取得「助產士」資格,也就是民間俗稱的「新式產婆」。
民國47年(1958),嬸婆34歲,獲得內政部頒發的護士證書。
說到這裡,各位應該了解經過訓練的「助產士」對社會的重要性了吧!
可咱家嬸婆並不僅是速成班出身,如前所說,嬸婆是臺北帝大醫學部護理助產本科畢業,苦讀護理及助產的四年課程後,再實習一年,合計五年的正科訓練,有「看護婦」、「產婆」等證書,理論與實務兼具!
就是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嬸婆從日治時期的專業學習,邁入戰後的職場歷練。在她擔任「助產士」的二十多年間,恰是台灣助產士最盛行的黃金時期。在民國40-60年間,醫療設施、人力不足,大環境又鼓勵生育,民風也保守,產前照護或生產過程,都需要助產士的專業。那個年代,台灣全島的新生兒,包括我們這群戰後嬰兒潮,由「助產士」接生的比例高達五成以上。
1972年後,台灣醫療體系逐漸邁向完善,產婦接受產科醫生接生的比例,大於「助產士」,也就是民眾選擇至醫院生產,取代在家生產的風潮漸增,因而社會對「助產士」的需求也就日益消退。因而嬸婆也在次年,從「助產士」的崗位上退休。
永遠的鄉長娘
不過,這只是從「助產士」的職位上退下來罷了,她老人家可是越活越精神呢!之前一頭工作,一頭生育兒女,操持家務,退休後,還是在政界發展的老公的好搭檔。認真幽默的叔公當了10年的鄉長,嬸婆也當了10年熱心公益的「鄉長娘」,另外還擔任鄉內婦聯會主委、調解委員會主席等職,這般身兼數職,真不知她是怎麼個三頭六臂!
嬸婆家就在鬧區,左鄰右舍熟悉得家人似的,我有幾次跟著嬸婆出門,一路上,招呼這家,呼喚那家,話匣子一開,一陣亂彈,那真是「大珠小珠落玉盤」,怎的一個熱鬧了得!
嬸婆的三位女兒,雖都受高等教育,甚至成為醫生、教師等受人尊敬的職位,但卻是出了名的孝女。她們自己常笑稱「嬸婆」是掌權的慈禧太后,女兒們則是隨換隨到,伺候在側的小李子們。
叔公是阿公的幼弟,年紀相差不少,因而嬸婆的兒女,年紀也和我們差不多,熟悉得很,但卻是我們的姑姑、叔叔輩。不懂事的我們,小時老隨著嬸婆的口吻,直接呼喚他們的小名,嬸婆似乎也沒糾正過,直到長大了,才知道改口。
身為嬸婆的女兒,三位姑姑,雖總是抱怨受日本教育的嬸婆,極端重男輕女,對女兒們的照顧視為理所當然,但卻仍是嬸婆忠誠的「女兵部隊」,常戲稱嬸婆為慈禧太后,而她們則是無怨無悔,隨傳隨到的小李子們。母女情緣極深!
我這個晚輩,看著呼風喚雨的嬸婆,覺得真是有趣,婚後有空時也會去看看她,聽她親切的叫聲「阿妹子」,話話家常,說說故事。
三十多年前,叔公兩次中風,臥病長達八年,全賴嬸婆和三位姑姑輪番照顧,但嬸婆還是一貫的爽朗,直到老來兩個兒子先後離世,自己也患病了,聲勢稍弱,但仍指揮若定,以96歲高齡辭世,結束她精彩的一生。
作者簡介
林明美,台灣桃園人,台大人類學系畢業,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碩士暨傑出校友,文化大學都市計劃博士,一生熱愛文學寫作,長期視博物館發展、文化資產、考古遺址保存為己任。
她是新北市十三行博物館創館館長,一手打造該館和八里左岸的相依共存關聯,並曾擔任國立故宮博物院及歷史博物館展覽組組長等職,現任靈鷲山生命和平大學籌備處主任。
林明美為桃園蘆竹區望族後代,家族多從事教育及治理鄉里事務,日治時期更有叔祖赴日求學或留學滿洲、創業等。偶然機緣下接觸學界相關研究出版,揭露家族自清代歷日治至現代以來,與當代社會的淵源,燃起她血液中一直存在的探索DNA。
本系列文章以她的家族為經,聯結歷代社經文化脈絡,兼具史實與趣味性,極具可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