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講台灣人的故事》來去滿洲做生意 - umedia 優傳媒  

新聞 / 談古論今
開講台灣人的故事》來去滿洲做生意
2022-09-02 07:00:00
A+
A
A-

東北八怪特色之一 :「反穿皮襖毛在外」,既可以保暖又可以防濕(圖/取自網路)。

 

作者/林明美    

 

反穿皮襖的阿公

小時候,全家去阿伯家祭祖是過年的大事,而容顏瘦削嚴肅的阿公,和總是很慈愛的阿嬤則是明顯的對比。

 

當時看到的阿公,常穿著一件毛絨絨的羊皮襖、遮耳羊毛帽,還倨著背,縮著頸,似乎冷颼颼的。那情景,看在我們這些一天到晚喊熱,阿嬤說是屁股三把火的小孩眼中,真是詭異啊!

 

記憶中,阿公的八腳眠床離大廳不遠,床邊卻總搭著那件白白灰灰的羊皮羔子。那毛茸茸的皮裘,長大後回想起來,大概是東北八怪之一「反穿皮襖毛在外」的皮襖吧!當然,應該也是子路回答孔子:「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中的「裘」!

 

而那「裘」,是日治時期,阿公去滿州(今之長春)經商帶回來的。

 

我不清楚阿公從滿洲到底帶了多少寶貝回來。記得的,還有一個深綠色,帶鎖,重重的鐵盒子,聽說是他在滿州做生意時放錢的箱子。後來給了阿弟,阿弟珍重的在裡面藏了一些寶貝,可惜後來搬家後鐵盒也不知所終了。

 

童年的我覺得阿公沈默少言,不易親近,即使是過年例行發壓歲錢的時候,也言語不多,倒是阿弟是傳承的男丁,阿公高興時會和他多說幾句。至於我,排行老二的「阿妹子」,上有阿姐,下有阿弟,重要性很有限,待遇自然差多了。

 

說起阿公,還真不能忘記他是日治時期,台北師範學院畢業的高材生,家譜中讚他「博學善講,為吾林進修日本新學之冠」,歷任小學教員、主任、校長,縣政府課長等職,應該屬於當時受新式日本教育的高級知識份子,為何不在教職穩定待著,幹嘛千里迢迢搭船渡海,到那天寒地凍的滿洲做生意呢?

 

前面第一位,就是去滿州經商前,穿著西裝拿著手杖,帥氣的阿公。

 

小時候也曾好奇地問過阿爸,但阿爸和阿公不算親近,問不出個所以然。也問過跟隨阿嬤,千里尋夫去滿州的大姑姑,可惜當時,她才讀小學一、二年級,年紀太小,就記得學校和同學,對於大人的事可沒掛在心上。

 

阿公在滿州經商時,當時才7、8歲的大姑姑隨著阿嬤去長春居住,盛裝打扮的照片。

 

因而,這疑問也就只是模模糊糊的掛念著。

 

偶爾讀到有關「滿洲國」的記述時,總會心中一動,想起如果沒有特殊的原因,也沒有親友在滿州,個性內向的阿公應該不會拋家棄子,奔走這條遠路?

 

看過知名客籍作家鍾理和的「原鄉人」電影,劇中為了同姓結婚不能見容於鄉里,毅然帶著台妹拋棄一切,私奔到滿洲奉天。電影中雖也略描述台灣與滿州之間的關係,但阿公和這段歷史究竟有何關聯?

 

動手動腦找線索

幾年前剛從工作單位退下來時,曾動念鑽研這段過往,卻懶怠未能動手。機緣來自今年清明掃阿太祖墓,在焚香祝禱時,心隨念轉,似有一股力量催促。

 

回家後開始查找厚達三大冊的家譜,遍尋不獲有關阿公去滿州的資料,正失望,卻赫然發現中央研究院有一系列關於「日治時期在滿州的台灣人」研究論文出版,更寶貴的是,有二十多篇當時去滿州求學或經商人士的個人訪談紀錄。

 

這些訪談紀錄中,有沒有對於阿公的隻字片語?有沒有某人認識阿公?

 

答案是:「沒有」!

 

不死心,再查!

 

沒有直接提及,說不定有間接線索?

 

啊哈!(請注意,第二個字「哈」請讀二聲)

 

其中一篇被訪問人提到從台灣剛去長春時,曾和去滿州學醫的表哥「林元晃」同住一陣子。

 

「林元….」?這可是咱家和阿公同輩的排名,難道,是咱家子弟?

 

既有假設就必須驗證,數十年來熟讀著名英國推理女作家「阿嘉莎.克莉絲蒂」的推理小說,這下完全派上用場,拿起放大鏡,對著家譜細細查對。

 

真的有「譜」了!確是咱家阿公的堂兄弟。

 

真相大白

家譜上記得清清楚楚的,這位醫生是阿太祖弟弟的親孫,也就是比阿公小四歲,去滿州留學前一起住在祖厝的堂弟,應該尊稱為叔公。

 

興奮之餘,立刻拿起電話,諮詢對咱家歷史極為通曉的堂姑,她卻茫然不知:「沒聽我阿爸說過這個人呢!」。再問當年和阿嬤一起飄洋過海,今年九十四歲,記憶力比我們還好的大姑姑,可她卻搖頭:「有這個人嗎?不記得了。」。接著,卻興奮的說起:「記得那時住在我們店後的日本太太,會來帶我去逛百貨店,我常穿的美麗和服是阿叔從東京帶回來送我的呢!」。

 

咦?哪個阿叔?噢!可惜不是我心中希望的那位!

 

也是!輩份上差了三代,親疏上離了好幾房,二十七歲就渡海就讀滿洲醫科大學,畢業後留下開業,卻又在三十七歲時英年早逝,只有遺骨歸故里,連在滿洲結親的當地望族妻,再嫁後也失去聯繫。親友們沒聽說過這位「滿洲叔公」,也是可以理解的。

 

前面提到,推測阿公會去滿州,應是有親友因素,那麼,阿公這位去滿州學醫的遠房堂弟,年齡和阿公相近,又同住祖厝,會不會是促成阿公去滿州經商的因素之一?

 

為啥猜測是「之一」呢?不瞞各位,阿爸還在的時候,隱約說過,阿公和女人之間似乎屢有瓜葛,換句話說,就是大家口中的比較「風流」啦。

 

嗯!會不會是去滿州躲感情債?

 

印證起阿公去滿州第二年,平時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阿嬤,居然不辭艱辛,隻身帶著兩位稚齡女兒,跨海遠赴滿洲找老公,嗯!想來也不是沒有可能吧!

 

訪談長輩的線索嘎然而止,想想,只能怨自己年紀一把,才想追尋將近九十年前的舊事,知情的長輩們早等不及仙逝了。

 

苦思中,憶起中研院學者文中曾提及,她收集到日治時期去滿州求學、經商、從政的台灣人約有六、七百位,這些人中會不會碰巧有阿公的紀錄?

 

學者快速回應我的電郵,同步寄來三份與阿公有關的檔案。

 

真相大白 !

 

來去滿州賣自行車

31歲,去滿州經商的阿公,正當青壯,當時已經育有二男二女,為什麼阿嬤卻將兩個兒子寄放他處,卻帶兩名幼女同行呢?原來,阿公的多桑很有遠見,擔心他們一家在長春會合後,萬一此間樂,不思蜀,那傳宗接代的事兒怎麼辦?是以扣下兩名重要的小男丁作為人質,由阿公的兄弟負責照顧。

 

這兩名「駐台」代表,就是我阿爸和阿伯。

 

學者給的兩份資料,一份是當時新竹州核發,昭和九年八月份「外國旅卷」名冊,其中清清楚楚地記載著,阿公申請去滿洲奉天實業考察,滿州叔公申請到滿州醫科大學留學,兩人同天出發,目的地都是滿州奉天。兩人登記的住家地址相同,都住在咱們蘆竹的坑子祖厝中。

 

另一份資料則顯示次年,元晃叔公趁回台省親之便,帶著我們阿嬤和兩名幼女,赴長春探親。阿公、阿嬤在長春前後待了兩年多,阿嬤就因為懷孕,帶著女兒們先回台待產,阿公則約一年後才回台。

 

日治時期,從台灣去滿洲國必須申請核可才能成行,所幸有這些官方文件,今日才能留下寶貴線索。

 

滿洲叔公的目的地是去滿洲醫科大學留學,合理推想,出發前應該已經獲得入學許可,而阿公則是趁著堂弟到滿州求學的機會,一起去滿州探探做生意的可能性吧!

 

日治時期去滿洲奮鬥的台灣人可不少,根據史料,從1932年日本在東北建立「滿洲國」開始到1945年日本戰敗為止,13年間,去滿州尋找機會的台灣人前仆後繼,據說多達五千人呢。

 

其主要原因,除了受日式教育、通曉日語的台灣人,能快速地融入當地社會外,滿洲國也比照日本人的待遇對待台灣人。因而,無論是求學、從商或覓公職,都比在台灣機會高。而在滿州發展的台灣人中,也有擔任滿洲國政府高官、溥儀御醫等重要台籍人士。

 

在滿洲國的兩、三年間,阿公在長春鬧街上,開店做起自行車(當時也稱腳踏車)買賣生意。

 

各位還記得電影「末代皇帝」中,中國最後一位少年皇帝溥儀,騎著自行車興奮的奔馳在皇城內的鏡頭嗎?

 

百多年前,自行車是稀有的洋貨舶來品,稱為「洋馬兒」,皇帝溥儀熱愛自行車,曾收藏二十多輛,甚至不惜破壞文化資產,鋸掉好幾處宮門門檻,以便自由自在無障礙騎乘。至今還留存下來的其中一輛,就是英國三槍牌自行車!

 

自行車在清朝末年,可是時髦的「洋馬兒」呢!(圖/摘自網路)

 

電影「末日皇帝」中,少年溥儀在宮中騎乘自行車的鏡頭。(圖/摘自網路)

 

原來是文青阿公

即使在阿公去滿洲國的那40年代,自行車仍是昂貴的洋玩藝兒,我孩童時期認知中的阿公,是那麼保守內向,卻怎麼會做起那麼時髦的自行車買賣?聽說店內也常高朋滿座,有台灣留學生、同鄉聚會開講?難道……,阿公曾是今日所稱的「文青」?

 

沒錯,記得小時,阿公也曾在市區最熱鬧的電影院前,開過彼時流行的泡茶館,撞球間的生意。阿爸阿母剛結婚時,就住在茶館樓上,所以小時候曾抱過我的叔叔、阿姨可多了去了。

 

不過,請注意,不是「那」種茶館,是正經的那種喔!

 

阿公年輕時,看來確是現代年輕人口中的「文青」,有一股追尋時尚的渴望,有過小確幸,也有過想一展長才的抱負吧!

 

而身為高等教育知識份子,卻不想按部就班任公職,老想闖盪江湖,甚至渡海遠赴滿洲,想來應該也是有冒險精神吧!

 

只是,阿太祖的風水只庇蔭拿筆的,要保佑拿算盤的似乎有些困難,因此,就跟在台灣的其他嘗試一般,阿公在滿州的自行車買賣,沒幾年就關門畫下句點,因而也草草結束滿州之旅,趕在日本戰敗前早早回台。

 

作者簡介

林明美,台灣桃園人,台大人類學系畢業,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碩士暨傑出校友,文化大學都市計劃博士,一生熱愛文學寫作,長期視博物館發展、文化資產、考古遺址保存為己任。

她是新北市十三行博物館創館館長,一手打造該館和八里左岸的相依共存關聯,並曾擔任國立故宮博物院及歷史博物館展覽組組長等職,現任靈鷲山生命和平大學籌備處主任。

林明美為桃園蘆竹區望族後代,家族多從事教育及治理鄉里事務,日治時期更有叔祖赴日求學或留學滿洲、創業等。偶然機緣下接觸學界相關研究出版,揭露家族自清代歷日治至現代以來,與當代社會的淵源,燃起她血液中一直存在的探索DNA。

本系列文章以她的家族為經,聯結歷代社經文化脈絡,兼具史實與趣味性,極具可讀性。

東北八怪特色之一 :「反穿皮襖毛在外」,既可以保暖又可以防濕(圖/取自網路)。

 

作者/林明美    

 

反穿皮襖的阿公

小時候,全家去阿伯家祭祖是過年的大事,而容顏瘦削嚴肅的阿公,和總是很慈愛的阿嬤則是明顯的對比。

 

當時看到的阿公,常穿著一件毛絨絨的羊皮襖、遮耳羊毛帽,還倨著背,縮著頸,似乎冷颼颼的。那情景,看在我們這些一天到晚喊熱,阿嬤說是屁股三把火的小孩眼中,真是詭異啊!

 

記憶中,阿公的八腳眠床離大廳不遠,床邊卻總搭著那件白白灰灰的羊皮羔子。那毛茸茸的皮裘,長大後回想起來,大概是東北八怪之一「反穿皮襖毛在外」的皮襖吧!當然,應該也是子路回答孔子:「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中的「裘」!

 

而那「裘」,是日治時期,阿公去滿州(今之長春)經商帶回來的。

 

我不清楚阿公從滿洲到底帶了多少寶貝回來。記得的,還有一個深綠色,帶鎖,重重的鐵盒子,聽說是他在滿州做生意時放錢的箱子。後來給了阿弟,阿弟珍重的在裡面藏了一些寶貝,可惜後來搬家後鐵盒也不知所終了。

 

童年的我覺得阿公沈默少言,不易親近,即使是過年例行發壓歲錢的時候,也言語不多,倒是阿弟是傳承的男丁,阿公高興時會和他多說幾句。至於我,排行老二的「阿妹子」,上有阿姐,下有阿弟,重要性很有限,待遇自然差多了。

 

說起阿公,還真不能忘記他是日治時期,台北師範學院畢業的高材生,家譜中讚他「博學善講,為吾林進修日本新學之冠」,歷任小學教員、主任、校長,縣政府課長等職,應該屬於當時受新式日本教育的高級知識份子,為何不在教職穩定待著,幹嘛千里迢迢搭船渡海,到那天寒地凍的滿洲做生意呢?

 

前面第一位,就是去滿州經商前,穿著西裝拿著手杖,帥氣的阿公。

 

小時候也曾好奇地問過阿爸,但阿爸和阿公不算親近,問不出個所以然。也問過跟隨阿嬤,千里尋夫去滿州的大姑姑,可惜當時,她才讀小學一、二年級,年紀太小,就記得學校和同學,對於大人的事可沒掛在心上。

 

阿公在滿州經商時,當時才7、8歲的大姑姑隨著阿嬤去長春居住,盛裝打扮的照片。

 

因而,這疑問也就只是模模糊糊的掛念著。

 

偶爾讀到有關「滿洲國」的記述時,總會心中一動,想起如果沒有特殊的原因,也沒有親友在滿州,個性內向的阿公應該不會拋家棄子,奔走這條遠路?

 

看過知名客籍作家鍾理和的「原鄉人」電影,劇中為了同姓結婚不能見容於鄉里,毅然帶著台妹拋棄一切,私奔到滿洲奉天。電影中雖也略描述台灣與滿州之間的關係,但阿公和這段歷史究竟有何關聯?

 

動手動腦找線索

幾年前剛從工作單位退下來時,曾動念鑽研這段過往,卻懶怠未能動手。機緣來自今年清明掃阿太祖墓,在焚香祝禱時,心隨念轉,似有一股力量催促。

 

回家後開始查找厚達三大冊的家譜,遍尋不獲有關阿公去滿州的資料,正失望,卻赫然發現中央研究院有一系列關於「日治時期在滿州的台灣人」研究論文出版,更寶貴的是,有二十多篇當時去滿州求學或經商人士的個人訪談紀錄。

 

這些訪談紀錄中,有沒有對於阿公的隻字片語?有沒有某人認識阿公?

 

答案是:「沒有」!

 

不死心,再查!

 

沒有直接提及,說不定有間接線索?

 

啊哈!(請注意,第二個字「哈」請讀二聲)

 

其中一篇被訪問人提到從台灣剛去長春時,曾和去滿州學醫的表哥「林元晃」同住一陣子。

 

「林元….」?這可是咱家和阿公同輩的排名,難道,是咱家子弟?

 

既有假設就必須驗證,數十年來熟讀著名英國推理女作家「阿嘉莎.克莉絲蒂」的推理小說,這下完全派上用場,拿起放大鏡,對著家譜細細查對。

 

真的有「譜」了!確是咱家阿公的堂兄弟。

 

真相大白

家譜上記得清清楚楚的,這位醫生是阿太祖弟弟的親孫,也就是比阿公小四歲,去滿州留學前一起住在祖厝的堂弟,應該尊稱為叔公。

 

興奮之餘,立刻拿起電話,諮詢對咱家歷史極為通曉的堂姑,她卻茫然不知:「沒聽我阿爸說過這個人呢!」。再問當年和阿嬤一起飄洋過海,今年九十四歲,記憶力比我們還好的大姑姑,可她卻搖頭:「有這個人嗎?不記得了。」。接著,卻興奮的說起:「記得那時住在我們店後的日本太太,會來帶我去逛百貨店,我常穿的美麗和服是阿叔從東京帶回來送我的呢!」。

 

咦?哪個阿叔?噢!可惜不是我心中希望的那位!

 

也是!輩份上差了三代,親疏上離了好幾房,二十七歲就渡海就讀滿洲醫科大學,畢業後留下開業,卻又在三十七歲時英年早逝,只有遺骨歸故里,連在滿洲結親的當地望族妻,再嫁後也失去聯繫。親友們沒聽說過這位「滿洲叔公」,也是可以理解的。

 

前面提到,推測阿公會去滿州,應是有親友因素,那麼,阿公這位去滿州學醫的遠房堂弟,年齡和阿公相近,又同住祖厝,會不會是促成阿公去滿州經商的因素之一?

 

為啥猜測是「之一」呢?不瞞各位,阿爸還在的時候,隱約說過,阿公和女人之間似乎屢有瓜葛,換句話說,就是大家口中的比較「風流」啦。

 

嗯!會不會是去滿州躲感情債?

 

印證起阿公去滿州第二年,平時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阿嬤,居然不辭艱辛,隻身帶著兩位稚齡女兒,跨海遠赴滿洲找老公,嗯!想來也不是沒有可能吧!

 

訪談長輩的線索嘎然而止,想想,只能怨自己年紀一把,才想追尋將近九十年前的舊事,知情的長輩們早等不及仙逝了。

 

苦思中,憶起中研院學者文中曾提及,她收集到日治時期去滿州求學、經商、從政的台灣人約有六、七百位,這些人中會不會碰巧有阿公的紀錄?

 

學者快速回應我的電郵,同步寄來三份與阿公有關的檔案。

 

真相大白 !

 

來去滿州賣自行車

31歲,去滿州經商的阿公,正當青壯,當時已經育有二男二女,為什麼阿嬤卻將兩個兒子寄放他處,卻帶兩名幼女同行呢?原來,阿公的多桑很有遠見,擔心他們一家在長春會合後,萬一此間樂,不思蜀,那傳宗接代的事兒怎麼辦?是以扣下兩名重要的小男丁作為人質,由阿公的兄弟負責照顧。

 

這兩名「駐台」代表,就是我阿爸和阿伯。

 

學者給的兩份資料,一份是當時新竹州核發,昭和九年八月份「外國旅卷」名冊,其中清清楚楚地記載著,阿公申請去滿洲奉天實業考察,滿州叔公申請到滿州醫科大學留學,兩人同天出發,目的地都是滿州奉天。兩人登記的住家地址相同,都住在咱們蘆竹的坑子祖厝中。

 

另一份資料則顯示次年,元晃叔公趁回台省親之便,帶著我們阿嬤和兩名幼女,赴長春探親。阿公、阿嬤在長春前後待了兩年多,阿嬤就因為懷孕,帶著女兒們先回台待產,阿公則約一年後才回台。

 

日治時期,從台灣去滿洲國必須申請核可才能成行,所幸有這些官方文件,今日才能留下寶貴線索。

 

滿洲叔公的目的地是去滿洲醫科大學留學,合理推想,出發前應該已經獲得入學許可,而阿公則是趁著堂弟到滿州求學的機會,一起去滿州探探做生意的可能性吧!

 

日治時期去滿洲奮鬥的台灣人可不少,根據史料,從1932年日本在東北建立「滿洲國」開始到1945年日本戰敗為止,13年間,去滿州尋找機會的台灣人前仆後繼,據說多達五千人呢。

 

其主要原因,除了受日式教育、通曉日語的台灣人,能快速地融入當地社會外,滿洲國也比照日本人的待遇對待台灣人。因而,無論是求學、從商或覓公職,都比在台灣機會高。而在滿州發展的台灣人中,也有擔任滿洲國政府高官、溥儀御醫等重要台籍人士。

 

在滿洲國的兩、三年間,阿公在長春鬧街上,開店做起自行車(當時也稱腳踏車)買賣生意。

 

各位還記得電影「末代皇帝」中,中國最後一位少年皇帝溥儀,騎著自行車興奮的奔馳在皇城內的鏡頭嗎?

 

百多年前,自行車是稀有的洋貨舶來品,稱為「洋馬兒」,皇帝溥儀熱愛自行車,曾收藏二十多輛,甚至不惜破壞文化資產,鋸掉好幾處宮門門檻,以便自由自在無障礙騎乘。至今還留存下來的其中一輛,就是英國三槍牌自行車!

 

自行車在清朝末年,可是時髦的「洋馬兒」呢!(圖/摘自網路)

 

電影「末日皇帝」中,少年溥儀在宮中騎乘自行車的鏡頭。(圖/摘自網路)

 

原來是文青阿公

即使在阿公去滿洲國的那40年代,自行車仍是昂貴的洋玩藝兒,我孩童時期認知中的阿公,是那麼保守內向,卻怎麼會做起那麼時髦的自行車買賣?聽說店內也常高朋滿座,有台灣留學生、同鄉聚會開講?難道……,阿公曾是今日所稱的「文青」?

 

沒錯,記得小時,阿公也曾在市區最熱鬧的電影院前,開過彼時流行的泡茶館,撞球間的生意。阿爸阿母剛結婚時,就住在茶館樓上,所以小時候曾抱過我的叔叔、阿姨可多了去了。

 

不過,請注意,不是「那」種茶館,是正經的那種喔!

 

阿公年輕時,看來確是現代年輕人口中的「文青」,有一股追尋時尚的渴望,有過小確幸,也有過想一展長才的抱負吧!

 

而身為高等教育知識份子,卻不想按部就班任公職,老想闖盪江湖,甚至渡海遠赴滿洲,想來應該也是有冒險精神吧!

 

只是,阿太祖的風水只庇蔭拿筆的,要保佑拿算盤的似乎有些困難,因此,就跟在台灣的其他嘗試一般,阿公在滿州的自行車買賣,沒幾年就關門畫下句點,因而也草草結束滿州之旅,趕在日本戰敗前早早回台。

 

作者簡介

林明美,台灣桃園人,台大人類學系畢業,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碩士暨傑出校友,文化大學都市計劃博士,一生熱愛文學寫作,長期視博物館發展、文化資產、考古遺址保存為己任。

她是新北市十三行博物館創館館長,一手打造該館和八里左岸的相依共存關聯,並曾擔任國立故宮博物院及歷史博物館展覽組組長等職,現任靈鷲山生命和平大學籌備處主任。

林明美為桃園蘆竹區望族後代,家族多從事教育及治理鄉里事務,日治時期更有叔祖赴日求學或留學滿洲、創業等。偶然機緣下接觸學界相關研究出版,揭露家族自清代歷日治至現代以來,與當代社會的淵源,燃起她血液中一直存在的探索DNA。

本系列文章以她的家族為經,聯結歷代社經文化脈絡,兼具史實與趣味性,極具可讀性。

加入好友
優傳媒 版權所有 ©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隱私權政策 / 著作權與轉載授權 / 合作夥伴 / 法律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