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講台灣人的故事》第一篇『貴子』之三:庇蔭 - umedia 優傳媒  

新聞 / 談古論今
開講台灣人的故事》第一篇『貴子』之三:庇蔭
2022-08-26 07:00:00
A+
A
A-

昭和9年(1934年),去日本、滿州留學前,五位林家子弟西裝革履的合影留念。其中左二為要去滿州經商的阿公林元文,左三為去滿州學醫的叔公林元晃。

 

編輯人語

林明美是台大人類學系畢業,台北藝大傳統藝術碩士及傑出校友,文化大學都市計劃博士,一生熱愛文學寫作與博物館及文化資產考古遺址的事務,為新北市十三行博物館創館館長。

明美是桃園人,家族多代從事教育及治理鄉里事務,日據時代台灣人許多留學滿洲學醫或創業。她的阿太祖輩乃至阿公輩都有當代歷史故事,她接觸蒐集史料及族譜與中央研究院的研究,機緣了祖先與當代歴史淵源,帶出當代歷史社經文化關係,厥為「談古論今」「前世今生」之專欄。

 

作者/林明美     

 

那份思念,不是一絲絲緩緩導入的,

是乍然,衝向眼底的!

那是在清明掃墓,手中拿著香,生澀的向阿太祖介紹小孫時,

那是在清明向晚,發現自己不經意,

卻意外熟練的處理祭物時……….

猛然,塵封多年的記憶之門開啟,

遂,

展開探源之旅。

 

三、庇蔭

 

繼第四代六君子之後,第五代據傳也善於讀書,有多人在縣內被視為才子。一家都是讀書人

 

到了第六、七代,也就是祖父、伯父那輩,那可真稱得上是群英會聚,滿家族的讀書人。在當時經歷清末、民初、日治等大時代變遷下,林家人可還是以讀書為首要任務,不只在台灣接受日本教育,讀師範、工專,出洋到日本留學,還有到滿州讀醫科大學後留下來開設醫院,成為滿州人口中,從「醫生島」(台灣)來的醫生。

 

  這些可不是隨便說說唬人的,是有具體數據可以查考的。

 

根據1964年修訂的家譜記載,在第六代子弟中,以國學(漢學)聞名的,有六人;包括阿公在內,進修日本新學的有五人(另外,年紀與第六代差不多的第七代也有好幾人),留學日本的有六人,以及留日後再轉道滿洲或北京等地,繼續修讀學位等數人。

 

  昭和8年8月8日(1933年),林家子弟赴昔日稱為草山的陽明山旅遊紀念。

 

到了第七代,父親那輩,那真不必多說了,讀大學、專科、高中職的,比比皆是。對了,這時留學的熱門地點,已經不再是日本、中國,而是逐漸轉向美利堅共和國了。

 

去公所辦事,怎麼從鄉長到技工都姓林

除了出洋留學外,這些叔公、伯叔等,不知道是傳承祖訓還是家族癖好,考上政府官職,在地方當公務員、教書的,那真是前仆後繼,一個接一個!

 

算算有農會、水利會、警界、中小學、鄉公所等等,真可以說是奠定台灣社會基礎的中堅。其中祖厝所隸屬的鄉公所,應該算是族親工作的第一志願吧!從第一任到第七任鄉長,只有第三任鄉長不是咱家叔公!公所內秘書、職員、送公文的,頭上大大寫著一個「林」字的,可多了去了,也難怪鄉公所曾被鄉民戲稱為「林公所」。

 

因為阿太祖仙去的時辰好啊!

為什麼家族讀書風氣如此之盛?移民生計困難,文獻記載,一般平民多從事農、工、商等業,而「卒業於學者,十不得一焉」!

 

咱家渡海來台第一、二代先祖,也是打工換宿討生活的。轉變至此,是因為第三代先祖天賜公選了靈山寶地蓋祖厝?還是因為天賜公在一百多年前就設立家族學堂,延師教授自家子侄,晴耕雨讀的家風傳承?答案究竟為何?在父執輩多已凋零的情形下,自不敢妄加揣測。

 

不過,第四代移民子弟阿太祖墓的風水極佳,庇蔭我們這房無數子孫成龍成鳳的故事,倒是自小聽熟的。

 

阿太祖是天賜公的次子,雖然家譜中以八個字形容他是「資稟穎異、興旺隆洽」,不過,想來應該不是太出色,既不是當時赫赫有名的「六君子」之一,沒有機會參加台北府學考試,祖譜上也沒有記載其他特殊事件。但是,他的兒孫卻在學業、職業上表現相當亮眼,尤其「林公所」的前後六任鄉長,都是他的直系孫輩。

 

  為什麼呢?傳說,是阿太公仙去的時辰好。

 

  這是什麼跟什麼啊?

 

都是唐山風水師選的啦!

我們這房每逢清明掃墓,虔誠祭拜阿太祖後,在等待阿太祖享用祭品及焚燒紙錢尚饗的空擋中,反正閒著也是閒著,總會有某位長輩再次提起阿太祖墓的風水故事,版本雖有小差異,但大體相似。

 

結果總在一陣熱烈討論,驚疑、哄笑,信者恆信,不信者恆嘲笑的情形下,隨著祭拜結束,明年再口舌交戰。

 

  傳說是這樣的:

 

清末,慈禧太后開給皇室風水師許多嚴苛條件,要求為她找一處理想墓園,這位風水師遍尋不獲,無法覆命,太后又派人追捕,三十六計走為上策,只好一路亂竄,從北方逃到南方,竟無容身之處,最後只好渡海逃往台灣。

 

初到島上,到達祖厝附近時,饑寒交迫,狼狽不堪。那時正逢阿太祖仙去,家屬忙著辦喪事,但看到風水師落魄如此,好意提供餐食解飢。風水師感念這份善心,遂主動提出要幫忙選擇一處可以庇蔭字孫的好風水。

 

看啊選的,挑中了這處後有修竹茂林靠山,前有一望無際台地,遠處直對著觀音山的風水。當時,唐山的師傅與閩南來的村民,雙方言語無法溝通,據說是在比手畫腳的情形下選定的。

 

祖先有庇蔭,後代一定是拿筆的!

觀音山峰峰連綿,遠眺類似文人案几上的筆架,阿太祖從此長眠於此,這門地理,也因而傳說後代必多出文人、文官。

 

各位請注意,是拿筆的,不是拿算盤的喔!是以宗親在商界發達的例子,似乎後來也沒怎麼聽說。

 

前面提到長輩的傳說略有差異,這差異就在,哈哈……,連慈禧太后都來到故事中了,也未免太牽拖了啦!

 

  不過,這墓,是由唐山來的風水師選的吉地倒是沒有爭議的。

 

難怪家族中要參加聯考或正在讀書的子孫,父母總會帶著我們參加清明掃墓,祈求阿太祖保佑。

 

這傳說可不能輕忽喔!據說靈驗到光聽說過這門地理的鄉親,也要千方百計託關係,要求宗親夾帶祭拜分享庇蔭呢!而且當年建設家族公墓,將零星散在各處的祖先遺骨集中放置公墓時,阿太祖的墓就沒人敢碰,怕壞了風水!

 

歷經百多年來的都市變動,阿太祖墓目前位於路邊,隨著過幾年馬路又要拓寬,傳說風水氣數也快敗了。

 

今年聽說地方上要拓寬馬路,不知是否會有影響,那,恐怕又是另一個故事了。而我們的後代未來是拿筆或拿鋤頭,嗯,這……,恐怕不好說了!

有了祖先的庇蔭,希望下一代還是能拿筆啊!

照片四人中,林家姊弟二人各加上配偶,其中有三人是博士!

 

因為,我們家三姊弟都能讀書順遂,一路考上好大學;表姐妹、堂姑、堂叔等也多是國立大學畢業,出洋留學;當然,早在日治時期,祖父、各房叔公們在各行各業都能出人頭地,比起其他各房宗親,明顯的成績傲人。

 

其實,都是阿太祖的庇蔭啊!

 

 

作者簡介

林明美,台灣桃園人,台大人類學系畢業,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碩士暨傑出校友,文化大學都市計劃博士,一生熱愛文學寫作,長期視博物館發展、文化資產、考古遺址保存為己任。

她是新北市十三行博物館創館館長,一手打造該館和八里左岸的相依共存關聯,並曾擔任國立故宮博物院及歷史博物館展覽組組長等職,現任靈鷲山生命和平大學籌備處主任。

林明美為桃園蘆竹區望族後代,家族多從事教育及治理鄉里事務,日治時期更有叔祖赴日求學或留學滿洲、創業等。偶然機緣下接觸學界相關研究出版,揭露家族自清代歷日治至現代以來,與當代社會的淵源,燃起她血液中一直存在的探索DNA。

本系列文章以她的家族為經,聯結歷代社經文化脈絡,兼具史實與趣味性,極具可讀性。

 

昭和9年(1934年),去日本、滿州留學前,五位林家子弟西裝革履的合影留念。其中左二為要去滿州經商的阿公林元文,左三為去滿州學醫的叔公林元晃。

 

編輯人語

林明美是台大人類學系畢業,台北藝大傳統藝術碩士及傑出校友,文化大學都市計劃博士,一生熱愛文學寫作與博物館及文化資產考古遺址的事務,為新北市十三行博物館創館館長。

明美是桃園人,家族多代從事教育及治理鄉里事務,日據時代台灣人許多留學滿洲學醫或創業。她的阿太祖輩乃至阿公輩都有當代歷史故事,她接觸蒐集史料及族譜與中央研究院的研究,機緣了祖先與當代歴史淵源,帶出當代歷史社經文化關係,厥為「談古論今」「前世今生」之專欄。

 

作者/林明美     

 

那份思念,不是一絲絲緩緩導入的,

是乍然,衝向眼底的!

那是在清明掃墓,手中拿著香,生澀的向阿太祖介紹小孫時,

那是在清明向晚,發現自己不經意,

卻意外熟練的處理祭物時……….

猛然,塵封多年的記憶之門開啟,

遂,

展開探源之旅。

 

三、庇蔭

 

繼第四代六君子之後,第五代據傳也善於讀書,有多人在縣內被視為才子。一家都是讀書人

 

到了第六、七代,也就是祖父、伯父那輩,那可真稱得上是群英會聚,滿家族的讀書人。在當時經歷清末、民初、日治等大時代變遷下,林家人可還是以讀書為首要任務,不只在台灣接受日本教育,讀師範、工專,出洋到日本留學,還有到滿州讀醫科大學後留下來開設醫院,成為滿州人口中,從「醫生島」(台灣)來的醫生。

 

  這些可不是隨便說說唬人的,是有具體數據可以查考的。

 

根據1964年修訂的家譜記載,在第六代子弟中,以國學(漢學)聞名的,有六人;包括阿公在內,進修日本新學的有五人(另外,年紀與第六代差不多的第七代也有好幾人),留學日本的有六人,以及留日後再轉道滿洲或北京等地,繼續修讀學位等數人。

 

  昭和8年8月8日(1933年),林家子弟赴昔日稱為草山的陽明山旅遊紀念。

 

到了第七代,父親那輩,那真不必多說了,讀大學、專科、高中職的,比比皆是。對了,這時留學的熱門地點,已經不再是日本、中國,而是逐漸轉向美利堅共和國了。

 

去公所辦事,怎麼從鄉長到技工都姓林

除了出洋留學外,這些叔公、伯叔等,不知道是傳承祖訓還是家族癖好,考上政府官職,在地方當公務員、教書的,那真是前仆後繼,一個接一個!

 

算算有農會、水利會、警界、中小學、鄉公所等等,真可以說是奠定台灣社會基礎的中堅。其中祖厝所隸屬的鄉公所,應該算是族親工作的第一志願吧!從第一任到第七任鄉長,只有第三任鄉長不是咱家叔公!公所內秘書、職員、送公文的,頭上大大寫著一個「林」字的,可多了去了,也難怪鄉公所曾被鄉民戲稱為「林公所」。

 

因為阿太祖仙去的時辰好啊!

為什麼家族讀書風氣如此之盛?移民生計困難,文獻記載,一般平民多從事農、工、商等業,而「卒業於學者,十不得一焉」!

 

咱家渡海來台第一、二代先祖,也是打工換宿討生活的。轉變至此,是因為第三代先祖天賜公選了靈山寶地蓋祖厝?還是因為天賜公在一百多年前就設立家族學堂,延師教授自家子侄,晴耕雨讀的家風傳承?答案究竟為何?在父執輩多已凋零的情形下,自不敢妄加揣測。

 

不過,第四代移民子弟阿太祖墓的風水極佳,庇蔭我們這房無數子孫成龍成鳳的故事,倒是自小聽熟的。

 

阿太祖是天賜公的次子,雖然家譜中以八個字形容他是「資稟穎異、興旺隆洽」,不過,想來應該不是太出色,既不是當時赫赫有名的「六君子」之一,沒有機會參加台北府學考試,祖譜上也沒有記載其他特殊事件。但是,他的兒孫卻在學業、職業上表現相當亮眼,尤其「林公所」的前後六任鄉長,都是他的直系孫輩。

 

  為什麼呢?傳說,是阿太公仙去的時辰好。

 

  這是什麼跟什麼啊?

 

都是唐山風水師選的啦!

我們這房每逢清明掃墓,虔誠祭拜阿太祖後,在等待阿太祖享用祭品及焚燒紙錢尚饗的空擋中,反正閒著也是閒著,總會有某位長輩再次提起阿太祖墓的風水故事,版本雖有小差異,但大體相似。

 

結果總在一陣熱烈討論,驚疑、哄笑,信者恆信,不信者恆嘲笑的情形下,隨著祭拜結束,明年再口舌交戰。

 

  傳說是這樣的:

 

清末,慈禧太后開給皇室風水師許多嚴苛條件,要求為她找一處理想墓園,這位風水師遍尋不獲,無法覆命,太后又派人追捕,三十六計走為上策,只好一路亂竄,從北方逃到南方,竟無容身之處,最後只好渡海逃往台灣。

 

初到島上,到達祖厝附近時,饑寒交迫,狼狽不堪。那時正逢阿太祖仙去,家屬忙著辦喪事,但看到風水師落魄如此,好意提供餐食解飢。風水師感念這份善心,遂主動提出要幫忙選擇一處可以庇蔭字孫的好風水。

 

看啊選的,挑中了這處後有修竹茂林靠山,前有一望無際台地,遠處直對著觀音山的風水。當時,唐山的師傅與閩南來的村民,雙方言語無法溝通,據說是在比手畫腳的情形下選定的。

 

祖先有庇蔭,後代一定是拿筆的!

觀音山峰峰連綿,遠眺類似文人案几上的筆架,阿太祖從此長眠於此,這門地理,也因而傳說後代必多出文人、文官。

 

各位請注意,是拿筆的,不是拿算盤的喔!是以宗親在商界發達的例子,似乎後來也沒怎麼聽說。

 

前面提到長輩的傳說略有差異,這差異就在,哈哈……,連慈禧太后都來到故事中了,也未免太牽拖了啦!

 

  不過,這墓,是由唐山來的風水師選的吉地倒是沒有爭議的。

 

難怪家族中要參加聯考或正在讀書的子孫,父母總會帶著我們參加清明掃墓,祈求阿太祖保佑。

 

這傳說可不能輕忽喔!據說靈驗到光聽說過這門地理的鄉親,也要千方百計託關係,要求宗親夾帶祭拜分享庇蔭呢!而且當年建設家族公墓,將零星散在各處的祖先遺骨集中放置公墓時,阿太祖的墓就沒人敢碰,怕壞了風水!

 

歷經百多年來的都市變動,阿太祖墓目前位於路邊,隨著過幾年馬路又要拓寬,傳說風水氣數也快敗了。

 

今年聽說地方上要拓寬馬路,不知是否會有影響,那,恐怕又是另一個故事了。而我們的後代未來是拿筆或拿鋤頭,嗯,這……,恐怕不好說了!

有了祖先的庇蔭,希望下一代還是能拿筆啊!

照片四人中,林家姊弟二人各加上配偶,其中有三人是博士!

 

因為,我們家三姊弟都能讀書順遂,一路考上好大學;表姐妹、堂姑、堂叔等也多是國立大學畢業,出洋留學;當然,早在日治時期,祖父、各房叔公們在各行各業都能出人頭地,比起其他各房宗親,明顯的成績傲人。

 

其實,都是阿太祖的庇蔭啊!

 

 

作者簡介

林明美,台灣桃園人,台大人類學系畢業,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碩士暨傑出校友,文化大學都市計劃博士,一生熱愛文學寫作,長期視博物館發展、文化資產、考古遺址保存為己任。

她是新北市十三行博物館創館館長,一手打造該館和八里左岸的相依共存關聯,並曾擔任國立故宮博物院及歷史博物館展覽組組長等職,現任靈鷲山生命和平大學籌備處主任。

林明美為桃園蘆竹區望族後代,家族多從事教育及治理鄉里事務,日治時期更有叔祖赴日求學或留學滿洲、創業等。偶然機緣下接觸學界相關研究出版,揭露家族自清代歷日治至現代以來,與當代社會的淵源,燃起她血液中一直存在的探索DNA。

本系列文章以她的家族為經,聯結歷代社經文化脈絡,兼具史實與趣味性,極具可讀性。

 

加入好友
優傳媒 版權所有 ©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隱私權政策 / 著作權與轉載授權 / 合作夥伴 / 法律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