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講台灣人的故事》第一篇『貴子』之二 : 祖厝 - umedia 優傳媒  

新聞 / 談古論今
開講台灣人的故事》第一篇『貴子』之二 : 祖厝
2022-08-19 07:00:00
A+
A
A-

1964年1月2日首屆家族春宴後,於林家頂社祖厝德門居前家族合影。摘自林氏祖譜。

 

編輯人語

 

林明美是台大人類學系畢業,台北藝大傳統藝術碩士及傑出校友,文化大學都市計劃博士,一生熱愛文學寫作與博物館及文化資產考古遺址的事務,為新北市十三行博物館創館館長。

明美是桃園人,家族多代從事教育及治理鄉里事務,日據時代台灣人許多留學滿洲學醫或創業。她的阿太祖輩乃至阿公輩都有當代歷史故事,她接觸蒐集史料及族譜與中央研究院的研究,機緣了祖先與當代歴史淵源,帶出當代歷史社經文化關係,厥為「談古論今」「前世今生」之專欄。

 

作者/林明美     

 

那份思念,不是一絲絲緩緩導入的,

是乍然,衝向眼底的!

那是在清明掃墓,手中拿著香,生澀的向阿太祖介紹小孫時,

那是在清明向晚,發現自己不經意,

卻意外熟練的處理祭物時……….

猛然,塵封多年的記憶之門開啟,

遂,

展開探源之旅。

 

二、祖厝

 

這位風水極靈,傳說會出貴子的阿太祖,是阿公的阿公,是繼第一代先祖在乾隆十年,西元1745年,從泉州渡海來台後的第四代。

 

羅漢腳先祖揮淚別寡母  渡海來台做長工

話說來台第一代羅漢腳先祖可拼命了。為了生活,毅然揮別家鄉的老母、幼弟,與宗親一起偷渡黑水溝來台尋找生路。幸運的,在當時渡海十人中僅有六、七人能活命的情況下,羅漢腳先祖在觀音山腳的八里坌平安下船,並且尋到一份每年工資銀圓二元,包吃住,替地主牧牛耕田的工作。

 

啊!思想起,我們這位唐山公羅漢腳該是如何的節衣縮食啊?六年後,竟得以銀圓八元,購得林口附近約五甲的土地,從此揮別打工生涯,逐步「起家」了。

 

節衣縮食,起家啦!

從這第一筆土地開始,他又在盆地邊緣的沼澤荒地間,陸續買進多筆土地,甚至還雇工耕田,家道遂逐漸興盛。

 

不是說渡海來台的早期移民,清政府不許攜眷,因此「只有唐山公,沒有唐山媽」嗎?羅漢腳先祖果然就是如此,十五歲孤家寡人離鄉遠渡,夜夜衾寒枕涼,直到三十三年後,四十八歲時,才娶妻生子,可惜次年,幼子才半歲大,他老人家就駕鶴西歸了。

 

是什麼原因過了這麼長的時間才成家呢?想來第一代先祖原來並沒有在台落地生根的打算,是以刻苦打拼只想掙錢還鄉。不料來台三十年後,隔海聽聞寡母已於家鄉薨逝,大慟之餘,絕了還鄉的念頭,這才邀請早已成家的弟弟,帶著三名幼子渡海依親。弟弟來台不到一年,拋下幼子病逝。

 

先祖這才迎親成家,隔不久後卻又積勞成疾撒手人寰。可憐他不到一歲的獨生子,後跟著寡母再嫁,終卻不知去處。因而我們的第二代祖先,其實是弟弟唯一僅存的血脈流傳下來的。

 

第二代先祖的最大功勞,是生下一位帶著四名弟弟再次開疆闢土,奠定林家基礎的長子天賜公。

 

偉男子天賜公

這位長子,屬於來台第三代,在家譜中描述為:「體格魁梧、口大如虎、天生聰慧、賦性剛毅、為人誠樸、律己謹嚴、度量如海,為時人敬仰稱讚」,是「天賜」的偉男子。因此,在天旱地裂農收無門的情況下,傳說他所耕土地:「每午黑雲遽聚該地上空,大雨沛然而下,灌溉所植甘藷,不惟豐收,價格且高,時人以奇蹟論之。」。

 

是吧!有這樣的人神共助,不發達也難吧?祖譜記載,天賜公在承耕林本源家族水田時,旁人是難耕賠本,他卻「年益增收」,第一年收穫,地主得二,先祖得一;第二年地主得半,先祖亦得半;第三年地主得一,先祖得其二;第四年更不用說了,天公保佑,增產、再增產!

 

除了耕田外,他還長袖善舞,兼營染布和「土壟間」米穀買賣,屢蒙上蒼眷顧,即使遇到閩粵械鬥亂世,原定米穀買賣契約取消,卻在次年米價大漲,不賠反賺。

 

傳奇故事一籮筐

這位屢創經濟奇蹟的偉男子,傳說中也文武雙全,頭面極廣。當年漳泉械鬥時,曾任林本源之子收租時的保鑣,安全護送他返抵板橋家園。

 

天賜公極講信義,購買祖厝附近所承耕大筆土地時,與原地主間曾傳出一幕清代名著「鏡花緣」中「君子國」的「互謙互讓」之爭。也就是對方出價後,他說:「承蒙您的好意,但您的土地太好了,我必須再加價五十銀圓才能買。」,地主謙讓:「不,不,其實沒那麼好,我必須再減價五十銀圓,才能賣您。」。

 

就這樣「好讓不爭、惟善為寶」(「鏡花緣」書中描述君子國人民買賣時的用語),經過買賣雙方一番君子間的爭辯,最終以「一千零五十」元銀圓,購得二十甲水田與山林地,成為祖厝發展根基,而先祖也與地主成了終身好友。

 

天賜公的傳奇可多的說不完了。比如村人將懨懨一息的病豬賣給他,他卻能養的黑黑壯壯的,賣方看他養的好,又想把豬要回去,他二話不說居然真還給他了。鄰居的牛病了,寄放他家牛舍飼養,沒幾天卻病好了,生龍活虎的嚼草踢腿。

 

他自己家的孩子病危,連道士都吩咐準備冥紙了,他回家一看,大罵道士無能,親自抱起孩子撫弄全身,居然把孩子救活了。還有,傳說鄉人發生大規模械鬥,他從中縱橫勸說斡旋,居然平息一場大械鬥。

 

阿太祖墓的右側刻著:「為人和氣鄉里親,治事以道富貴臨」,想來就是這個意思吧!

 

建祖厝  辦學堂

除了這些傳奇外,更值得一提的,他帶領眾兄弟及他們的下一代,也就是第四代的三十多位男丁及家眷近百餘口,以購自福州的建材,興建頗具規模,傳統閩式三合院,有正廳及兩側東西護龍的祖厝。

 

祖厝正廳掛著不忘故鄉、厚望子孫賢達的對聯,廳內安坐歷代祖先及媽祖、觀音、土地等神明,廳外是曬榖納涼的大庭、外庭,外庭外圍築起圍牆,圍牆外挖池成塘。

 

早期盜賊橫行,族群械鬥事件常起,天賜公興建的祖厝,除了提供各房子孫居住外,還擁有強大的禦敵防守功能。比如圍牆東西端,分別建有東、西門樓及數棟擺放槍、刀、木、石的槍櫃樓。東側以池塘為屏障,上設有活動木橋,平時作為交通,有敵來襲時則吊開木橋,阻絕通路。

 

西側後方有山屏障,建有西門,通往專供林家子弟讀書的「學堂」。學堂旁建有敵情瞭望台,學堂後是花園。至於後山及東西圍牆周圍,則密植刺竹,人馬不得通行。

 

清光緒年間祖厝平面圖,由留學日本學園藝的叔祖於1963年繪製。摘自林氏祖譜。

 

第三代先祖不僅能文能武、又農又商,還特別重視子孫教育,在自家設立學堂,天賜公聘他屘弟擔任專任師資教育下一代。學堂中日日書聲朗朗,第四代子侄輩中,有六人參加臺北府府學考試(當時分為府、縣二級儒學考試),一時名傳鄉里,號稱「六君子」。雖然祖譜中沒有記載考試結果,不過,能參加府試,在當時以務農為主的鄉里,應該就夠門楣發光、祖墳冒青煙吧!

 

光緒十七年(1891年),天賜公啟建祖厝的十四年後,他的兒子,第四代先祖,「六君子」之一的為恩公,也就是學堂的專任教師,曾帶著子姪一起回唐山謁祖修譜,回台後又再次增建祖厝門樓、圍牆、茶寮、學堂等。我們家保存的祖譜,就是那次回唐山帶回的資料再增補而成的。

 

祖厝遠景,1963年攝。摘自林氏祖譜。

 

祖厝東門林進池塘近景,1963年拍攝。摘自林氏祖譜。

 

建祖厝那年,到底世界發生什麼大事?

祖厝是同治十二年,1873年,天賜公六十八歲時開始興建的。

 

1873年,試想想,當時國際間是何種景象呢?那年,發生全球第一次金融危機!那年,德、奧、俄三國聯盟,防止遭受外國侵略!那年,挪威人阿莫爾發現痲瘋病不是個人做了壞事,遭受天譴,而是感染痲瘋桿菌所造成!那年,清政府的海關業務由英國人總管,英國人遂代表中國,以官方名義首次參加在維也納舉辦的世界博覽會!同年,莫內創作了印象派重要畫作「日出印象」!

 

而在慈禧太后掌政下的清政府,又是個什麼情景呢?清政府在同治年間,歷經太平天國、回民起義等叛亂,興起「洋務運動」,開始派留學生出國學習西方科技。同治十二年,六歲就登基的同治皇帝,在這一年正月終於親政,可惜第二年就因病崩逝了。此時清軍剛平定陝甘與雲南回亂,慈禧太后全盤掌握清政府,而清政府也在內憂外患中開始邁入國際紛爭中。

 

台灣又是怎樣呢?之前六年,也就是同治六年時,發生「羅發號事件」(又稱羅妹號事件),位在台灣南部的原住民斯卡羅人殺死誤闖該地的美軍商船羅發號船員,造成外交事件,雙方簽訂「南岬之盟」。之後一年,也就是同治十三年時,台灣爆發「牡丹灣事件」,清政府與日本在北京訂立「台事北京專約」,清政府承認台灣原住民殺害日軍,給予日軍大量撫恤金及購買日軍修築之房舍道路,日軍退出台灣。

 

這樣看來,當時清政府忙著國際糾紛,自顧都不暇,哪有餘力照管遠在南方邊陲的台灣?所以,就像當時島內的許多家族一般,天賜公帶領眾男丁,蓋了一座堅固的城池堡壘,並組織子弟成立防衛隊。這間祖厝,孕育了許多傑出的後代,也在1895年馬關條約割讓台灣,引發抗日起義事件及其後的二二八事件中,發揮了很大的保家衛鄉功能。至於詳情,那就容後再告訴各位了。

 

話說得有點遠,得回到主題了。

 

作者簡介

林明美,台灣桃園人,台大人類學系畢業,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碩士暨傑出校友,文化大學都市計劃博士,一生熱愛文學寫作,長期視博物館發展、文化資產、考古遺址保存為己任。

她是新北市十三行博物館創館館長,一手打造該館和八里左岸的相依共存關聯,並曾擔任國立故宮博物院及歷史博物館展覽組組長等職,現任靈鷲山生命和平大學籌備處主任。

林明美為桃園蘆竹區望族後代,家族多從事教育及治理鄉里事務,日治時期更有叔祖赴日求學或留學滿洲、創業等。偶然機緣下接觸學界相關研究出版,揭露家族自清代歷日治至現代以來,與當代社會的淵源,燃起她血液中一直存在的探索DNA。

本系列文章以她的家族為經,聯結歷代社經文化脈絡,兼具史實與趣味性,極具可讀性。

 

1964年1月2日首屆家族春宴後,於林家頂社祖厝德門居前家族合影。摘自林氏祖譜。

 

編輯人語

 

林明美是台大人類學系畢業,台北藝大傳統藝術碩士及傑出校友,文化大學都市計劃博士,一生熱愛文學寫作與博物館及文化資產考古遺址的事務,為新北市十三行博物館創館館長。

明美是桃園人,家族多代從事教育及治理鄉里事務,日據時代台灣人許多留學滿洲學醫或創業。她的阿太祖輩乃至阿公輩都有當代歷史故事,她接觸蒐集史料及族譜與中央研究院的研究,機緣了祖先與當代歴史淵源,帶出當代歷史社經文化關係,厥為「談古論今」「前世今生」之專欄。

 

作者/林明美     

 

那份思念,不是一絲絲緩緩導入的,

是乍然,衝向眼底的!

那是在清明掃墓,手中拿著香,生澀的向阿太祖介紹小孫時,

那是在清明向晚,發現自己不經意,

卻意外熟練的處理祭物時……….

猛然,塵封多年的記憶之門開啟,

遂,

展開探源之旅。

 

二、祖厝

 

這位風水極靈,傳說會出貴子的阿太祖,是阿公的阿公,是繼第一代先祖在乾隆十年,西元1745年,從泉州渡海來台後的第四代。

 

羅漢腳先祖揮淚別寡母  渡海來台做長工

話說來台第一代羅漢腳先祖可拼命了。為了生活,毅然揮別家鄉的老母、幼弟,與宗親一起偷渡黑水溝來台尋找生路。幸運的,在當時渡海十人中僅有六、七人能活命的情況下,羅漢腳先祖在觀音山腳的八里坌平安下船,並且尋到一份每年工資銀圓二元,包吃住,替地主牧牛耕田的工作。

 

啊!思想起,我們這位唐山公羅漢腳該是如何的節衣縮食啊?六年後,竟得以銀圓八元,購得林口附近約五甲的土地,從此揮別打工生涯,逐步「起家」了。

 

節衣縮食,起家啦!

從這第一筆土地開始,他又在盆地邊緣的沼澤荒地間,陸續買進多筆土地,甚至還雇工耕田,家道遂逐漸興盛。

 

不是說渡海來台的早期移民,清政府不許攜眷,因此「只有唐山公,沒有唐山媽」嗎?羅漢腳先祖果然就是如此,十五歲孤家寡人離鄉遠渡,夜夜衾寒枕涼,直到三十三年後,四十八歲時,才娶妻生子,可惜次年,幼子才半歲大,他老人家就駕鶴西歸了。

 

是什麼原因過了這麼長的時間才成家呢?想來第一代先祖原來並沒有在台落地生根的打算,是以刻苦打拼只想掙錢還鄉。不料來台三十年後,隔海聽聞寡母已於家鄉薨逝,大慟之餘,絕了還鄉的念頭,這才邀請早已成家的弟弟,帶著三名幼子渡海依親。弟弟來台不到一年,拋下幼子病逝。

 

先祖這才迎親成家,隔不久後卻又積勞成疾撒手人寰。可憐他不到一歲的獨生子,後跟著寡母再嫁,終卻不知去處。因而我們的第二代祖先,其實是弟弟唯一僅存的血脈流傳下來的。

 

第二代先祖的最大功勞,是生下一位帶著四名弟弟再次開疆闢土,奠定林家基礎的長子天賜公。

 

偉男子天賜公

這位長子,屬於來台第三代,在家譜中描述為:「體格魁梧、口大如虎、天生聰慧、賦性剛毅、為人誠樸、律己謹嚴、度量如海,為時人敬仰稱讚」,是「天賜」的偉男子。因此,在天旱地裂農收無門的情況下,傳說他所耕土地:「每午黑雲遽聚該地上空,大雨沛然而下,灌溉所植甘藷,不惟豐收,價格且高,時人以奇蹟論之。」。

 

是吧!有這樣的人神共助,不發達也難吧?祖譜記載,天賜公在承耕林本源家族水田時,旁人是難耕賠本,他卻「年益增收」,第一年收穫,地主得二,先祖得一;第二年地主得半,先祖亦得半;第三年地主得一,先祖得其二;第四年更不用說了,天公保佑,增產、再增產!

 

除了耕田外,他還長袖善舞,兼營染布和「土壟間」米穀買賣,屢蒙上蒼眷顧,即使遇到閩粵械鬥亂世,原定米穀買賣契約取消,卻在次年米價大漲,不賠反賺。

 

傳奇故事一籮筐

這位屢創經濟奇蹟的偉男子,傳說中也文武雙全,頭面極廣。當年漳泉械鬥時,曾任林本源之子收租時的保鑣,安全護送他返抵板橋家園。

 

天賜公極講信義,購買祖厝附近所承耕大筆土地時,與原地主間曾傳出一幕清代名著「鏡花緣」中「君子國」的「互謙互讓」之爭。也就是對方出價後,他說:「承蒙您的好意,但您的土地太好了,我必須再加價五十銀圓才能買。」,地主謙讓:「不,不,其實沒那麼好,我必須再減價五十銀圓,才能賣您。」。

 

就這樣「好讓不爭、惟善為寶」(「鏡花緣」書中描述君子國人民買賣時的用語),經過買賣雙方一番君子間的爭辯,最終以「一千零五十」元銀圓,購得二十甲水田與山林地,成為祖厝發展根基,而先祖也與地主成了終身好友。

 

天賜公的傳奇可多的說不完了。比如村人將懨懨一息的病豬賣給他,他卻能養的黑黑壯壯的,賣方看他養的好,又想把豬要回去,他二話不說居然真還給他了。鄰居的牛病了,寄放他家牛舍飼養,沒幾天卻病好了,生龍活虎的嚼草踢腿。

 

他自己家的孩子病危,連道士都吩咐準備冥紙了,他回家一看,大罵道士無能,親自抱起孩子撫弄全身,居然把孩子救活了。還有,傳說鄉人發生大規模械鬥,他從中縱橫勸說斡旋,居然平息一場大械鬥。

 

阿太祖墓的右側刻著:「為人和氣鄉里親,治事以道富貴臨」,想來就是這個意思吧!

 

建祖厝  辦學堂

除了這些傳奇外,更值得一提的,他帶領眾兄弟及他們的下一代,也就是第四代的三十多位男丁及家眷近百餘口,以購自福州的建材,興建頗具規模,傳統閩式三合院,有正廳及兩側東西護龍的祖厝。

 

祖厝正廳掛著不忘故鄉、厚望子孫賢達的對聯,廳內安坐歷代祖先及媽祖、觀音、土地等神明,廳外是曬榖納涼的大庭、外庭,外庭外圍築起圍牆,圍牆外挖池成塘。

 

早期盜賊橫行,族群械鬥事件常起,天賜公興建的祖厝,除了提供各房子孫居住外,還擁有強大的禦敵防守功能。比如圍牆東西端,分別建有東、西門樓及數棟擺放槍、刀、木、石的槍櫃樓。東側以池塘為屏障,上設有活動木橋,平時作為交通,有敵來襲時則吊開木橋,阻絕通路。

 

西側後方有山屏障,建有西門,通往專供林家子弟讀書的「學堂」。學堂旁建有敵情瞭望台,學堂後是花園。至於後山及東西圍牆周圍,則密植刺竹,人馬不得通行。

 

清光緒年間祖厝平面圖,由留學日本學園藝的叔祖於1963年繪製。摘自林氏祖譜。

 

第三代先祖不僅能文能武、又農又商,還特別重視子孫教育,在自家設立學堂,天賜公聘他屘弟擔任專任師資教育下一代。學堂中日日書聲朗朗,第四代子侄輩中,有六人參加臺北府府學考試(當時分為府、縣二級儒學考試),一時名傳鄉里,號稱「六君子」。雖然祖譜中沒有記載考試結果,不過,能參加府試,在當時以務農為主的鄉里,應該就夠門楣發光、祖墳冒青煙吧!

 

光緒十七年(1891年),天賜公啟建祖厝的十四年後,他的兒子,第四代先祖,「六君子」之一的為恩公,也就是學堂的專任教師,曾帶著子姪一起回唐山謁祖修譜,回台後又再次增建祖厝門樓、圍牆、茶寮、學堂等。我們家保存的祖譜,就是那次回唐山帶回的資料再增補而成的。

 

祖厝遠景,1963年攝。摘自林氏祖譜。

 

祖厝東門林進池塘近景,1963年拍攝。摘自林氏祖譜。

 

建祖厝那年,到底世界發生什麼大事?

祖厝是同治十二年,1873年,天賜公六十八歲時開始興建的。

 

1873年,試想想,當時國際間是何種景象呢?那年,發生全球第一次金融危機!那年,德、奧、俄三國聯盟,防止遭受外國侵略!那年,挪威人阿莫爾發現痲瘋病不是個人做了壞事,遭受天譴,而是感染痲瘋桿菌所造成!那年,清政府的海關業務由英國人總管,英國人遂代表中國,以官方名義首次參加在維也納舉辦的世界博覽會!同年,莫內創作了印象派重要畫作「日出印象」!

 

而在慈禧太后掌政下的清政府,又是個什麼情景呢?清政府在同治年間,歷經太平天國、回民起義等叛亂,興起「洋務運動」,開始派留學生出國學習西方科技。同治十二年,六歲就登基的同治皇帝,在這一年正月終於親政,可惜第二年就因病崩逝了。此時清軍剛平定陝甘與雲南回亂,慈禧太后全盤掌握清政府,而清政府也在內憂外患中開始邁入國際紛爭中。

 

台灣又是怎樣呢?之前六年,也就是同治六年時,發生「羅發號事件」(又稱羅妹號事件),位在台灣南部的原住民斯卡羅人殺死誤闖該地的美軍商船羅發號船員,造成外交事件,雙方簽訂「南岬之盟」。之後一年,也就是同治十三年時,台灣爆發「牡丹灣事件」,清政府與日本在北京訂立「台事北京專約」,清政府承認台灣原住民殺害日軍,給予日軍大量撫恤金及購買日軍修築之房舍道路,日軍退出台灣。

 

這樣看來,當時清政府忙著國際糾紛,自顧都不暇,哪有餘力照管遠在南方邊陲的台灣?所以,就像當時島內的許多家族一般,天賜公帶領眾男丁,蓋了一座堅固的城池堡壘,並組織子弟成立防衛隊。這間祖厝,孕育了許多傑出的後代,也在1895年馬關條約割讓台灣,引發抗日起義事件及其後的二二八事件中,發揮了很大的保家衛鄉功能。至於詳情,那就容後再告訴各位了。

 

話說得有點遠,得回到主題了。

 

作者簡介

林明美,台灣桃園人,台大人類學系畢業,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碩士暨傑出校友,文化大學都市計劃博士,一生熱愛文學寫作,長期視博物館發展、文化資產、考古遺址保存為己任。

她是新北市十三行博物館創館館長,一手打造該館和八里左岸的相依共存關聯,並曾擔任國立故宮博物院及歷史博物館展覽組組長等職,現任靈鷲山生命和平大學籌備處主任。

林明美為桃園蘆竹區望族後代,家族多從事教育及治理鄉里事務,日治時期更有叔祖赴日求學或留學滿洲、創業等。偶然機緣下接觸學界相關研究出版,揭露家族自清代歷日治至現代以來,與當代社會的淵源,燃起她血液中一直存在的探索DNA。

本系列文章以她的家族為經,聯結歷代社經文化脈絡,兼具史實與趣味性,極具可讀性。

 

加入好友
優傳媒 版權所有 ©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隱私權政策 / 著作權與轉載授權 / 合作夥伴 / 法律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