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59年,西元1970年,輪值阿太祖掃墓的家人們,其中多人終身從事教職,而當時的青少年及兒童們,後來考取國立大學,拿到博士學位的更比比皆是。可見阿太祖風水的影響力有多麼大啊!
編輯人語
林明美是台大人類學系畢業,台北藝大傳統藝術碩士及傑出校友,文化大學都市計劃博士,一生熱愛文學寫作與博物館及文化資產考古遺址的事務,為新北市十三行博物館創館館長。
明美是桃園人,家族多代從事教育及治理鄉里事務,日據時代台灣人許多留學滿洲學醫或創業。她的阿太祖輩乃至阿公輩都有當代歷史故事,她接觸蒐集史料及族譜與中央研究院的研究,機緣了祖先與當代歴史淵源,帶出當代歷史社經文化關係,厥為「談古論今」「前世今生」之專欄。
作者/林明美
那份思念,不是一絲絲緩緩導入的,
是乍然,衝向眼底的!
那是在清明掃墓,手中拿著香,生澀的向阿太祖介紹小孫時,
那是在清明向晚,發現自己不經意,
卻意外熟練的處理祭物時……….。
猛然,塵封多年的記憶之門開啟,
遂,
展開探源之旅。
一、探源
阿爸獨子長居美國,因為疫情嚴峻無法即時返國,只得託我這已經出嫁的阿姊代為履行義務,在清明過後數天,協助堂兄弟們祭掃阿太祖墓。
阿太祖是阿公的阿公,有四個兒子,查過家譜,再對過墓碑下方刻字。果然,「四大房子孫全祀」!經過一百多年人丁繁衍,加上墓的規模不算大,到了我們這一代,墳前要同時站上百人祭祖,尚且還要小心不要踩上墳頭,那可是個不小的挑戰。是以聰明的宗親們排了祭祀輪值表,各房每八年輪一次。
阿爸過世後,今年是第三次輪到我們,前兩次大伯體恤我們家無男丁在台,默默扛起責任。大伯往生後我們知道了這事,感念在心,弟弟一家早就計畫回台掃墓,可惜疫情影響,無法成行。
最有福氣的出嫁女兒
所以,我這死後不能進祖墳,在祖譜中,也只附著在阿爸專屬的頁次中,小小一行稱「某某娘,適某」,已嫁的「外姓女兒」,膽氣十足的帶著老公、小兒子一家,祭掃阿太祖墓去也。
2022年,疫情中,如期舉行掃墓,但參加的人數少多了。
堂姑常對我說,整個林家就屬你最「福氣」了,出嫁的女兒,年年攜家帶眷回家族大公墓祭拜,現在居然還帶著一家子去掃阿太祖的墓,那是宗親都知道,最靈,最有庇佑的風水啊!堂姑指著我的鼻子,恨恨的說:「過分啊!妳!我們這些女兒都不能去呢!」。我無辜地回答:「我是代替阿弟仔去的啊!」。
是啊!就是這樣,爸媽剛過世那幾年,清明去家族公墓掃墓時,總有認識的長輩疑問:「阿妹仔,妳奈來?」,回答:「替阿弟仔來。」,長輩雖然有些疑惑,還是客氣的說:「對齁!阿弟仔在美國,妳阿爸最疼他了。」。我再答:「阮爸媽的骨灰放在這裡,我雖然是女兒,要是不來,就沒人掃墓了。」,長輩雖然眼中還是閃爍著疑問,但大多會表示認同的緩緩點頭。接下來,我會快快帶著家人依照規矩上香獻祭,只是,總覺得自己有些像小偷,跑來偷福氣什麼的。
至於背後是否有人指指點點說三道四,什麼祖先的庇佑被出嫁女兒分享了等等,那就不敢去打聽了。不過,當然也隱隱約約聽過傳聞,說老公之所以仕途順暢,那和我們年年回來祭祖肯定有關聯。
阿公去過那寒冷的滿洲國
身為女兒,對於家族的歷史其實挺無知的,長大後和弟弟聊起來,才知道阿公還在世的時候,只要和年幼的弟弟單獨相處,拙於言辭的阿公,常會有一搭沒一搭的說起他到滿州經商的種種,而這些,我自然是無緣聽聞。
弟弟大學畢業後到美國中西部求學,初遇沒日沒夜,像暴雨一般徬沱大雪時,雖然凍得手腳發麻,心中卻似乎早已了然。但是在亞熱帶台灣,從沒見過雪,哪來的經歷呢?年紀漸長,才醒覺,那是來自阿公的口述體驗啊!
至於我,沒什麼傳承義務,僅帶著淡淡的心情看待。但卻也知道我們家族龐大,宗親遍佈各地,多年前還成立親族會,修寫祖譜外,更隆重的選一座小山,挖空內部放置列祖列宗的骨灰罈,外部則華麗的規劃了庭台樓閣、水池景觀,是座超有規模的家族大公墓。每年清明掃墓至少數百人參加,來掃墓的各家車輛多到山路擠不下,必須派志工開接駁車接送,而且,祭典中,除了供品,還設自助流水席呢!
公墓背面,整座山挖空設立家族墓,清明時常有數百人祭祀。
公墓正面,清明掃墓時,年年辦法會,後代子孫虔誠祭祀。
掃墓派有專車接駁,墓旁設流水席,控肉、酸菜鴨肉湯、油飯….,這勢頭可真不小啊!
親族會規模不小,組織嚴謹,力量似乎也蠻大的。記得二十多年前要辦阿爸告別式時,我們姐弟覺得這是自己家事,也沒想到該請教長輩,後來經人提醒,才知道告別式通常應由親族會主辦,否則接待人力、抬棺人手等都成問題。糟了,闖大禍了!
所幸,當時有宗教團體及朋友們的幫忙,長輩也不計較,這才順利過關。
貴子是誰?貴子就是你啊!
那天,祭掃阿太祖墓時,會認些字,但還很稚嫩的小孫,看到墓碑左側一句「山明出貴子、孝悌從家訓」對聯,天真地問到:「誰是貴子啊?」,我開玩笑的逗他:「貴子就是你啊!你是祖先保佑下的孩子啊!」。
阿太祖墓左側,刻著「山明出貴子、孝悌從家訓」的銘文。
說完,心中卻凜然一驚,那我呢?
求學時每逢參加重要考試前,清明時節,爸媽總要準備豐盛祭品,費盡心力,搭車、轉車,帶著我們來祈求阿太祖庇佑,而眾家表、堂姊弟,也都是這麼長大的。
多年了,在學校、職場打拼,在家庭忙碌下,經年迷失在都市叢林中,以為「我」是獨立個體,「我」是自己的主宰。啊!原來,「我」竟忘了那份血脈,「我」竟忘了那份傳承,忘了那些記憶。
寡言肅靜的阿公,給我的印象是常躺在八腳眠床上,床邊總搭著滿州帶回來的羊皮羔子,空氣中瀰漫著一股霉霉的氣味。偶爾下床時,又老聳著肩跼著拖鞋,嚴嚴地披著外套圍巾,好像很怕冷的樣子。
阿公和阿爸沒什麼話談,阿爸也很少談起他,雖然知道阿公曾當過小學校長,也去過滿洲國經商,但總覺得好奇,滿州在遠遠的天邊,是什麼緣由台灣人會飄洋過海去異地經商呢?
還有,叔公們有的是小學校長、有的是鄉長,還有去日本、北京留學的,在那個王永慶還是三代貧農的時代,聽來確實還蠻傳奇的。只是這些聽聞,不過是孩童的記憶,片片段段,既不完整,也無法形成認知。加上長年的讀書和家庭、工作纏身,雖曾動念探索,卻沒心思理會。
原來,比起小孫,我更是直系的「貴子」,尋根探源之心,油然而起,從書架拿下塵封已久,厚達三大冊,阿爸看成性命似珍藏,也常在上頭修改增補資料的線裝家譜,再翻箱倒櫃找出老照片。
「我」,出發了,探源去也!
作者簡介
林明美,台灣桃園人,台大人類學系畢業,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碩士暨傑出校友,文化大學都市計劃博士,一生熱愛文學寫作,長期視博物館發展、文化資產、考古遺址保存為己任。
她是新北市十三行博物館創館館長,一手打造該館和八里左岸的相依共存關聯,並曾擔任國立故宮博物院及歷史博物館展覽組組長等職,現任靈鷲山生命和平大學籌備處主任。
林明美為桃園蘆竹區望族後代,家族多從事教育及治理鄉里事務,日治時期更有叔祖赴日求學或留學滿洲、創業等。偶然機緣下接觸學界相關研究出版,揭露家族自清代歷日治至現代以來,與當代社會的淵源,燃起她血液中一直存在的探索DNA。
本系列文章以她的家族為經,聯結歷代社經文化脈絡,兼具史實與趣味性,極具可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