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子隨筆》文學與音樂欣賞的進階性 - umedia 優傳媒  

新聞 / 百家爭鳴
薛子隨筆》文學與音樂欣賞的進階性
2022-07-19 07:00:00
A+
A
A-

唐朝的文人,把中國文字“精簡表達藝術”,發揮到了極致。唐詩以極其精簡優美的文辭形式,表達了極爲豐富的敘事與精神内涵。從自己所喜愛的作品,做出反思,也許更能明白,自己真實的個性,與偏好取向。(圖/取自網路)

 

作者/薛中鼎          

 

文學與音樂,都是我們精神生活的要素。我對文學與音樂,都有很大興趣。我認識到,我們欣賞文學與音樂,伴隨著自己的成長,所欣賞的作品,也會有“進階性”的變化。

 

慢慢的,我們會發現,我們所欣賞的作品,其實也反映了我們自身的性向,與生活經驗所帶給我們的“新領悟”。

 

我在此隨性的,與讀友分享,我對文學欣賞的“進階性”經驗。

 

1.杜牧的詩《綠葉成蔭子滿枝》

 

唐朝詩人杜牧,寫了不少極爲優美的《詠史詩》與《抒懷詩》。我在此,姑且不談他的《詠史詩》,只談他的幾首《抒懷詩》。重點在於説明,我對於詩的欣賞的“進階性”變化。

 

杜牧的《抒懷詩》,家喻戶曉的有兩首。

 

《清明》詩: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遣懷》詩:

“落魄江湖載酒行,楚腰纖細掌中輕;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

 

我歲月漸長,他另外兩首“少爲人知”的詩,更多的得到了我的偏愛,其中一首如下。

 

《嘆花》詩:

“自是尋春去較遲,不需惆悵怨芳時;狂風落盡深紅色,綠葉成蔭子滿枝。”

 

據説,杜牧年輕時,在揚州工作,對於一位少女,十分喜愛,暗自決定,將來娶她爲妻。之後,杜牧換了工作,離開揚州。再幾年,重回故地,尋訪佳人,已爲人妻母。

 

詩名《嘆花》,詩中文句,都是隱喻含義。前兩句話,責怪自己來的晚了,頗爲惆悵,“自是尋春去較遲,不需惆悵怨芳時”;後兩句“狂風落盡深紅色,綠葉成蔭子滿枝”,嘆花期已落,葉綠結子。

 

本文所引的前兩首詩,《清明》與《遣懷》,寫的很好,但是所感泛泛。這首《嘆花》詩,有明顯的“針對性”,談到了自己親歷的情感波瀾。

 

我讀《嘆花》詩,更能感受杜牧在作品中,所流露的感情投入與深度悵惘。佳人是否成爲眷屬,畢竟是直接影響到,他的一生幸福。

 

也許就是因爲錯過了心屬的機緣,才有後來放浪不羈的“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吧。

 

人與人之間,錯過了一個“花季”,也許就錯過了一生。

 

杜牧另一首詩,可能與《嘆花》故事有關。詩如下:

 

《贈別》詩:

“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春風十里揚州路,捲上珠簾總不如。”

 

這首詩,是杜牧離開揚州時所作,也許是寫給《嘆花》佳人的。

 

詩的意思是説,這位佳人,正值“豆蔻年華”。春風十里揚州路上,捲起珠簾,沒有任何其他姑娘,能與她媲美。成語“豆蔻年華”,來自於這首詩。

 

我推想,杜牧喜歡這位少女,寫了《贈別》詩給她,心中充滿期望。幾年之後,杜牧重返揚州,奈何佳人已是“狂風落盡深紅色,綠葉成蔭子滿枝。”杜牧在詩中,用了“狂風落盡“這樣的重筆,顯示事情的變化,帶給他很大的震撼。

 

《嘆花》詩,結合了《贈別》詩,説的是真實人生遺憾,令我非常感動。

 

我對“嘆花”詩,有高度偏愛。

 

用大衆化的説法,來描述杜牧三首詩的故事,就是從《豆蔻年華》,走向了《綠葉成蔭子滿枝》,再走向了《贏得青樓薄倖名》,劇情是連貫的。

 

杜牧另外有首出遊的詩,也很合乎我的“品味”。詩如下:

 

《山行》詩: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杜牧駕車出遊,進入山區。時屬深秋,楓葉如花。杜牧停車賞景,山坡斜徑、白雲人家、霜葉的艷麗,超越了早春的紅花,詩人流連忘返,不覺天色向晚。

 

我也常駕車,到山間野外出遊。所以《停車坐愛楓林晚》的情境,會進入我的生活日常。我不喝酒,《借問酒家何處有》,不進入我的生活日常。

 

所以,雖然《清明》詩的名氣,遠大於《山行》詩,我對《山行》的偏愛,超過了《清明》。

 

從欣賞《清明》與《遣懷》,進階到更多的欣賞《嘆花》、《贈別》、與《山行》,其實是反映了,我個人自身對於感情故事的經歷與領悟,以及個人生活的取向與内涵。

 

杜牧是中國第一流的“詠史”詩人。他寫下了多首,極爲優美的“詠史詩”,譬如《題烏江亭》,《赤壁》,與《八陣圖》等。但這都不是本文的討論範圍,在此不做多論。

 

2.王昌齡的詩《玉顔不及寒鴉色》

 

我第一次讀到王昌齡的詩,是在高中國文課,讀到他的 《出塞》詩: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這首詩,氣勢磅礴,有人譽爲唐詩壓卷之作,評價很高。

 

多年後,我認識到,我會更偏愛,王昌齡的另一首,比較“凄冷”的詩。詩如下。

 

《長信秋詞》

“奉帚平明金殿開,且將團扇暫徘徊;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

 

這首詩,有些“典故”,先略作説明。

 

詩名《長信秋詞》,説的是“長信宮”秋天故事。長信宮是漢成帝時,班婕妤所居宮殿。班婕妤知識淵博,才貌俱佳,爲人賢德,是嬪妃的典範。

 

班婕妤出身名門。著名的《漢書》作者班固,威震西域的英雄班超,都是她家晚輩。

 

古樂府中有《怨歌行》一篇,據傳聞,是班婕妤所著。《怨歌行》中,把嬪妃命運,比作絲質的團扇。天氣熱的時候,團扇備受主人所愛,隨身携帶。秋天一到,主人隨手將團扇抛棄,毫無“舊情”可言。

 

所以,團扇就怕秋之將至。

 

詩中的“昭陽”,代表“昭陽宮”。是漢成帝寵幸的趙飛燕所居宮殿。趙飛燕是一般史家公認,導致西漢亡國的“禍水”。

 

這首詩的含義,就是說,才德具備的嬪妃,在秋天早上,只能打掃宮殿,拿著團扇自我哀憐。美麗的玉顔,不如來自昭陽殿的寒鴉,更有機會親近皇帝。

 

這首詩寫得極爲凄美。以“長信”、“昭陽”來隱喻説故事;以“團扇”、“玉顔”、“寒鴉”來隱喻發抒情懷。

 

基本上,這首詩,是在訴說宮廷競爭,“劣幣驅逐良幣”。嬌美的玉顔,不敵醜陋的寒鴉,現實是殘酷的。

 

這首詩,表達意念的方式,非常“婉約”,而實質内涵,又非常現實凄涼。所以,特別耐人尋味反思。

 

王昌齡的《出塞》詩,雄壯遼闊;他的《長信秋詞》,婉約深邃。對於我來説,更加有感偏愛於他的《長信秋詞》。因爲《長信秋詞》描述故事,更貼近我們每個人都有機會體會到的生活日常。

 

王昌齡是才子,既能寫出第一等的《出塞詩》;也能寫出第一等的《宮怨詩》,令我深為佩服。

 

唐朝是一個中華文化極爲璀璨的朝代。唐朝的文人,把中國文字“精簡表達藝術”,發揮到了極致。唐詩以極其精簡優美的文辭形式,表達了極爲豐富的敘事與精神内涵。

 

從自己所喜愛的作品,做出反思,也許更能明白,自己真實的個性,與偏好取向。

 

下一篇我再來隨意談談,我聽西洋音樂的“進階性”。如何從隨波逐流,慢慢的聼出了,什麽樣歌,才是真正打動了自己心弦的歌。

 

注:古樂府《怨歌行》,傳爲班婕妤所著,全文如下:

“新裂齊紈素,皎潔如霜雪。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常恐秋節至,涼飚奪炎熱。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

(作者不代表本網立場)

作者簡介

薛中鼎,大學讀理科,有比較嚴格的邏輯訓練,後來在政大讀企管碩士,美國讀管理科學博士。

大約有北方遊牧民族的基因,所以換了些不同的工作領域,在美國、北京與台灣都生活多年。雖然“遊牧”四方, 對於中國文學與歷史,尤其是文學與歷史的關聯性,以及歷史變遷的邏輯性,一直有濃厚的興趣。喜歡嘗試著以百年後歷史學家的角度,來分析探討當下的現象與問題。

唐朝的文人,把中國文字“精簡表達藝術”,發揮到了極致。唐詩以極其精簡優美的文辭形式,表達了極爲豐富的敘事與精神内涵。從自己所喜愛的作品,做出反思,也許更能明白,自己真實的個性,與偏好取向。(圖/取自網路)

 

作者/薛中鼎          

 

文學與音樂,都是我們精神生活的要素。我對文學與音樂,都有很大興趣。我認識到,我們欣賞文學與音樂,伴隨著自己的成長,所欣賞的作品,也會有“進階性”的變化。

 

慢慢的,我們會發現,我們所欣賞的作品,其實也反映了我們自身的性向,與生活經驗所帶給我們的“新領悟”。

 

我在此隨性的,與讀友分享,我對文學欣賞的“進階性”經驗。

 

1.杜牧的詩《綠葉成蔭子滿枝》

 

唐朝詩人杜牧,寫了不少極爲優美的《詠史詩》與《抒懷詩》。我在此,姑且不談他的《詠史詩》,只談他的幾首《抒懷詩》。重點在於説明,我對於詩的欣賞的“進階性”變化。

 

杜牧的《抒懷詩》,家喻戶曉的有兩首。

 

《清明》詩: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遣懷》詩:

“落魄江湖載酒行,楚腰纖細掌中輕;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

 

我歲月漸長,他另外兩首“少爲人知”的詩,更多的得到了我的偏愛,其中一首如下。

 

《嘆花》詩:

“自是尋春去較遲,不需惆悵怨芳時;狂風落盡深紅色,綠葉成蔭子滿枝。”

 

據説,杜牧年輕時,在揚州工作,對於一位少女,十分喜愛,暗自決定,將來娶她爲妻。之後,杜牧換了工作,離開揚州。再幾年,重回故地,尋訪佳人,已爲人妻母。

 

詩名《嘆花》,詩中文句,都是隱喻含義。前兩句話,責怪自己來的晚了,頗爲惆悵,“自是尋春去較遲,不需惆悵怨芳時”;後兩句“狂風落盡深紅色,綠葉成蔭子滿枝”,嘆花期已落,葉綠結子。

 

本文所引的前兩首詩,《清明》與《遣懷》,寫的很好,但是所感泛泛。這首《嘆花》詩,有明顯的“針對性”,談到了自己親歷的情感波瀾。

 

我讀《嘆花》詩,更能感受杜牧在作品中,所流露的感情投入與深度悵惘。佳人是否成爲眷屬,畢竟是直接影響到,他的一生幸福。

 

也許就是因爲錯過了心屬的機緣,才有後來放浪不羈的“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吧。

 

人與人之間,錯過了一個“花季”,也許就錯過了一生。

 

杜牧另一首詩,可能與《嘆花》故事有關。詩如下:

 

《贈別》詩:

“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春風十里揚州路,捲上珠簾總不如。”

 

這首詩,是杜牧離開揚州時所作,也許是寫給《嘆花》佳人的。

 

詩的意思是説,這位佳人,正值“豆蔻年華”。春風十里揚州路上,捲起珠簾,沒有任何其他姑娘,能與她媲美。成語“豆蔻年華”,來自於這首詩。

 

我推想,杜牧喜歡這位少女,寫了《贈別》詩給她,心中充滿期望。幾年之後,杜牧重返揚州,奈何佳人已是“狂風落盡深紅色,綠葉成蔭子滿枝。”杜牧在詩中,用了“狂風落盡“這樣的重筆,顯示事情的變化,帶給他很大的震撼。

 

《嘆花》詩,結合了《贈別》詩,説的是真實人生遺憾,令我非常感動。

 

我對“嘆花”詩,有高度偏愛。

 

用大衆化的説法,來描述杜牧三首詩的故事,就是從《豆蔻年華》,走向了《綠葉成蔭子滿枝》,再走向了《贏得青樓薄倖名》,劇情是連貫的。

 

杜牧另外有首出遊的詩,也很合乎我的“品味”。詩如下:

 

《山行》詩: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杜牧駕車出遊,進入山區。時屬深秋,楓葉如花。杜牧停車賞景,山坡斜徑、白雲人家、霜葉的艷麗,超越了早春的紅花,詩人流連忘返,不覺天色向晚。

 

我也常駕車,到山間野外出遊。所以《停車坐愛楓林晚》的情境,會進入我的生活日常。我不喝酒,《借問酒家何處有》,不進入我的生活日常。

 

所以,雖然《清明》詩的名氣,遠大於《山行》詩,我對《山行》的偏愛,超過了《清明》。

 

從欣賞《清明》與《遣懷》,進階到更多的欣賞《嘆花》、《贈別》、與《山行》,其實是反映了,我個人自身對於感情故事的經歷與領悟,以及個人生活的取向與内涵。

 

杜牧是中國第一流的“詠史”詩人。他寫下了多首,極爲優美的“詠史詩”,譬如《題烏江亭》,《赤壁》,與《八陣圖》等。但這都不是本文的討論範圍,在此不做多論。

 

2.王昌齡的詩《玉顔不及寒鴉色》

 

我第一次讀到王昌齡的詩,是在高中國文課,讀到他的 《出塞》詩: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這首詩,氣勢磅礴,有人譽爲唐詩壓卷之作,評價很高。

 

多年後,我認識到,我會更偏愛,王昌齡的另一首,比較“凄冷”的詩。詩如下。

 

《長信秋詞》

“奉帚平明金殿開,且將團扇暫徘徊;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

 

這首詩,有些“典故”,先略作説明。

 

詩名《長信秋詞》,説的是“長信宮”秋天故事。長信宮是漢成帝時,班婕妤所居宮殿。班婕妤知識淵博,才貌俱佳,爲人賢德,是嬪妃的典範。

 

班婕妤出身名門。著名的《漢書》作者班固,威震西域的英雄班超,都是她家晚輩。

 

古樂府中有《怨歌行》一篇,據傳聞,是班婕妤所著。《怨歌行》中,把嬪妃命運,比作絲質的團扇。天氣熱的時候,團扇備受主人所愛,隨身携帶。秋天一到,主人隨手將團扇抛棄,毫無“舊情”可言。

 

所以,團扇就怕秋之將至。

 

詩中的“昭陽”,代表“昭陽宮”。是漢成帝寵幸的趙飛燕所居宮殿。趙飛燕是一般史家公認,導致西漢亡國的“禍水”。

 

這首詩的含義,就是說,才德具備的嬪妃,在秋天早上,只能打掃宮殿,拿著團扇自我哀憐。美麗的玉顔,不如來自昭陽殿的寒鴉,更有機會親近皇帝。

 

這首詩寫得極爲凄美。以“長信”、“昭陽”來隱喻説故事;以“團扇”、“玉顔”、“寒鴉”來隱喻發抒情懷。

 

基本上,這首詩,是在訴說宮廷競爭,“劣幣驅逐良幣”。嬌美的玉顔,不敵醜陋的寒鴉,現實是殘酷的。

 

這首詩,表達意念的方式,非常“婉約”,而實質内涵,又非常現實凄涼。所以,特別耐人尋味反思。

 

王昌齡的《出塞》詩,雄壯遼闊;他的《長信秋詞》,婉約深邃。對於我來説,更加有感偏愛於他的《長信秋詞》。因爲《長信秋詞》描述故事,更貼近我們每個人都有機會體會到的生活日常。

 

王昌齡是才子,既能寫出第一等的《出塞詩》;也能寫出第一等的《宮怨詩》,令我深為佩服。

 

唐朝是一個中華文化極爲璀璨的朝代。唐朝的文人,把中國文字“精簡表達藝術”,發揮到了極致。唐詩以極其精簡優美的文辭形式,表達了極爲豐富的敘事與精神内涵。

 

從自己所喜愛的作品,做出反思,也許更能明白,自己真實的個性,與偏好取向。

 

下一篇我再來隨意談談,我聽西洋音樂的“進階性”。如何從隨波逐流,慢慢的聼出了,什麽樣歌,才是真正打動了自己心弦的歌。

 

注:古樂府《怨歌行》,傳爲班婕妤所著,全文如下:

“新裂齊紈素,皎潔如霜雪。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常恐秋節至,涼飚奪炎熱。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

(作者不代表本網立場)

作者簡介

薛中鼎,大學讀理科,有比較嚴格的邏輯訓練,後來在政大讀企管碩士,美國讀管理科學博士。

大約有北方遊牧民族的基因,所以換了些不同的工作領域,在美國、北京與台灣都生活多年。雖然“遊牧”四方, 對於中國文學與歷史,尤其是文學與歷史的關聯性,以及歷史變遷的邏輯性,一直有濃厚的興趣。喜歡嘗試著以百年後歷史學家的角度,來分析探討當下的現象與問題。

加入好友
優傳媒 版權所有 ©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隱私權政策 / 著作權與轉載授權 / 合作夥伴 / 法律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