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婉真說故事》海賊窟最美沙灘——好美寮的前世今生 - umedia 優傳媒  

新聞 / 談古論今
陳婉真說故事》海賊窟最美沙灘——好美寮的前世今生
2022-07-13 07:00:00
A+
A
A-

日治時期種植的海岸防風林,近年因為地層下陷海水倒灌,一大片防風林被淹沒形成湖泊,湖上突起物即為淹死的樹幹,形成夢幻而美麗的"美漾森林",成為民眾喜愛的拍照及賞景秘境。(圖/以下皆係陳婉真攝)

 

作者/陳婉真

 

原本是朋友傳來一則海灘流失,眾人努力造灘有成的影片,想去實地看看,想不到卻成了和台灣4百年歷史的驚奇邂逅。

 

它是位於嘉義縣布袋鎮的好美里,近年以「3D彩繪村」成為許多人前往拍照的景點,也有一片占地一百多公頃、高聳的木麻黃防風林,前幾年因地層下陷海水倒灌,淹死不少老樹。林務局緊急在防風林開挖數條溝渠,最大片的水面形成一個水中浮現殘存枯木的美麗湖泊,為了和阿里山堰塞湖形成的「水漾森林」名稱有所區別。這裡被命名為「美漾森林」,識途的人會來拍婚紗,或純粹來欣賞大自然秘境。

 

為搶救海岸防風林,林務局在森林區挖了數條大水溝,成為"美漾森林"內的特殊美麗景觀。

 

造灘運動則是因為台灣沿海過多人工設施,大的如六輕、彰濱工業區、布袋港等工程,導致河川出海口及海洋洋流改變。使得原本的沙灘流失,海岸線越來越內縮,防風林也被侵蝕殆盡,東北季風來時飛沙走石,岸邊的農漁路被風沙堆成一堆堆小沙丘,路旁的養殖魚塭很快就被海沙填滿,魚貝類死亡,造成漁民很大的困擾及損失。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新塭教會的長老蔡信得說,他記得以前鄉人曾經受雇在沙灘上樹立圍籬,海沙碰到圍籬就被攔截在圍籬邊成堆,過沒多久,海沙慢慢堆高,掩蓋住原本的圍籬,隨即種植木麻黃及馬鞍藤等海邊植物。同樣的方法,再於木麻黃和沙灘間稍微往外推進,繼續築籬攔沙種樹。

 

可別小看這小小的竹圍籬,把它架設在沙灘上,如左後方及有前方的兩排圍籬,看得出已逐漸被沙掩蓋,成功的把海浪推上岸的細沙留在沙灘上。攔沙有成之後,隨即在沙地上種植爬藤植物馬鞍藤,讓海沙固定不流失。

 

就這樣,只花了4年的時間,原本飛沙走石的海岸邊,約2層樓高的木麻黃已經成林。再往外灘繼續種植木麻黃,不但海沙留住了,海岸多了一大片防風林,防風林外的海灘面積日益擴大,成為台灣西海岸少數平坦美麗的沙灘。即便是疫情期間,由於海邊寬濶,風和日麗,許多父母帶著小朋友前往戲水,也為地方觀光帶來商機。

 

「我們是海賊的後代。明朝鄭芝龍和顏思齊就是以這一帶為根據地,變成台海之間呼風喚雨的海盜。」蔡信得說。他還說,布袋以蔡姓為最大姓,是海盜蔡牽的後代,知名的政治人物如蔡同榮、蔡啟芳都是布袋人,蔡啟芳還要叫蔡同榮叔公,至於他們是不是海賊的後裔已經無可考,只能聽聽就好。

 

不過,這個古名為「魍港」(荷蘭語:Wankan)、「蚊港」或是「虎尾寮」的小港口,的確是距離澎湖最近的港口,距今3百多年前的明朝年間。一整片被稱為「倒風內海」的大潟湖,位置在現在的台南市北門、新營、學甲、佳里、鹽水、下營、麻豆等區沿海一帶,是台灣最大的內海。整個倒風內海的形狀看來就像個大布袋,每到冬天,北風就會從內海北邊的出海口「倒」進這片寬闊的內海。而今日的布袋鎮,剛好位在布袋口,因而名為「布袋口」或「布袋嘴」。

 

圖片左前方海上的船隻,是澎湖駛往布袋港的定期航班。布袋港和馬公是台澎航線最短距離,以往因為布袋港的開發造成南邊的好美里海岸流失,近年來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發動嘉義中會一百多所教會志工定期前來造灘,已經成為附近民眾喜愛前來的美麗沙灘。

 

至於布袋鎮最南端「虎尾寮」名稱的由來,則是因為八掌溪河道經常改道變遷,地形地貌不時在變,在河海交接處的地形看起來像老虎擺尾一般,因以得名。三百多年來的滄海桑田,這片內海因為逐漸淤塞,現在已經連成一片陸地,居民以魚業為主業,放眼望去幾乎都是魚塭,其中以養殖文蛤最多,是重要的文蛤產地。

 

傳說這裡是海盜定居的第一城、是鄭成功到台灣後特別前來看望當年父親鄭芝龍的海盜基地,因而也是鄭成功所到全台最北的一個據點。

 

根據學者翁佳音的考證,它更是荷蘭人尚未到安平前,到台灣的第一站、第一港。是荷蘭人在台灣建城設關的第一個據點,類似今日的海關,便於向往來商船收取租稅,建城時間為1635年,城名為「菲立辛根堡」(Vlissingen)和「青峰闕砲台」,城堡後來沉入海中,青峰闕砲台也早已滅失。

 

這裡曾是台灣4百年來,海盜及荷蘭人的重要據點,沒落以後因海岸平坦,數十年前走私風氣盛行時,曾發生民宅被置放走私物品的情況。近年目睹民眾自發性的圍籬攔沙築灘有成,主管機關也加緊在尚未造林的海岸邊攔沙植樹造林,不出幾年,這裡將成為更大更美的西海岸最美海灘。

 

在地人說,在本地最高處的林投山(又稱「目屎流山」,意指出海遊子看到這山就知道已經到家,因而感動流淚)原本有一處萬人塚。數十年前遷葬時,發現屍骨的遺骸特別長,應是荷蘭人所遺留,砲台遺址也在該處,但已不見踪跡。

 

魍港還有一個「台灣第一」,那就是太聖宮供奉的媽祖,據歷史學者石萬壽教授考據,媽祖神像是鄭芝龍、顏思齊率部眾來台時所帶來,這項考據並獲得教育部(當時尚無文化部的設立,文資保存業務屬教育部主管)於1995年認證:「魍港太聖宮之媽祖聖像,經本部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施行細則第九條之規定,委請專家評鑑,鑑定結果為明末媽祖像。」是台灣最早獲得認證,也是至今唯一的明朝媽祖神像。

 

在魍港太聖宮廟柱上,特別貼有"明朝媽祖"的說明,這尊媽祖的命運多舛,曾經兩度媽祖廟被大水沖毁而流落民間,荷蘭時期還曾被荷蘭駐軍收留至砲台,因而被稱為"衙門媽" 。

 

可以想見,這尊來台4百年的媽祖充滿故事傳說,傳說之一是荷蘭時期媽祖廟被大水沖毁,當時駐守在青峰闕砲台的荷蘭士兵,特別把媽祖迎入砲台加以保護,因而被稱為「衙門媽」。

 

另外就是媽祖神像底部被剔出一個窟窿,原來是信眾有疑難雜症前往求醫的,媽祖會指示乩童派藥方,嚴重的並指示剔底部一小片薄片一起煎服,即能藥到病除,日積月累下就被挖出一個大窟窿了。

 

台灣最古老的媽祖婆,既不在台南 ,也不在鹿港,而是在布袋鎮好美里的太聖宮,傳說是海盜鄭芝龍帶過來的,是經教育部認證具有文資身分的明朝媽祖。

 

也曾傳說1934年八掌溪改道前,媽祖曾洩露天機,指示說該地將發生「山變海,海變山,塞銃港,開魍港」的大變故,要求家家戶戶備酒菜辦桌犒賞四方神祗,但居民並不盡信。導致大水來襲時,因媽祖洩露天機,媽祖廟也被沖毁,媽祖流落民間一甲子後,才得以重建今日的太聖宮。

 

看起來這尊全台最老的媽祖來台之後,成為台灣的命運共同體,4百年來天災地變全都經歷過,而今依然默默守護這片濱海小鎮。

 

作者簡介

陳婉真,曾擔任《中國時報》記者、美國《美麗島週刊》創辦人、立法委員、國大代表、台灣產業文化觀光推展協會理事長、綠色台灣文教基金會執行長等職務。

她生於彰化縣,從小立志當新聞工作者,台灣師範大學畢業便後順利考進中國時報,仗義執言和使命必達、務實求真的精神,讓她在新聞界以犀利觀點聞名。

她在戒嚴時期挑戰禁忌,即投入政治改革,因此成為黑牢裡的政治犯,但是無畏無懼的堅持理想,不論藍綠執政,從不向威權低頭。

現在是自由撰稿人,想記錄主流媒體忽略的真實台灣故事,挖掘更多因為政權更迭而被埋沒的歷史。

 

日治時期種植的海岸防風林,近年因為地層下陷海水倒灌,一大片防風林被淹沒形成湖泊,湖上突起物即為淹死的樹幹,形成夢幻而美麗的"美漾森林",成為民眾喜愛的拍照及賞景秘境。(圖/以下皆係陳婉真攝)

 

作者/陳婉真

 

原本是朋友傳來一則海灘流失,眾人努力造灘有成的影片,想去實地看看,想不到卻成了和台灣4百年歷史的驚奇邂逅。

 

它是位於嘉義縣布袋鎮的好美里,近年以「3D彩繪村」成為許多人前往拍照的景點,也有一片占地一百多公頃、高聳的木麻黃防風林,前幾年因地層下陷海水倒灌,淹死不少老樹。林務局緊急在防風林開挖數條溝渠,最大片的水面形成一個水中浮現殘存枯木的美麗湖泊,為了和阿里山堰塞湖形成的「水漾森林」名稱有所區別。這裡被命名為「美漾森林」,識途的人會來拍婚紗,或純粹來欣賞大自然秘境。

 

為搶救海岸防風林,林務局在森林區挖了數條大水溝,成為"美漾森林"內的特殊美麗景觀。

 

造灘運動則是因為台灣沿海過多人工設施,大的如六輕、彰濱工業區、布袋港等工程,導致河川出海口及海洋洋流改變。使得原本的沙灘流失,海岸線越來越內縮,防風林也被侵蝕殆盡,東北季風來時飛沙走石,岸邊的農漁路被風沙堆成一堆堆小沙丘,路旁的養殖魚塭很快就被海沙填滿,魚貝類死亡,造成漁民很大的困擾及損失。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新塭教會的長老蔡信得說,他記得以前鄉人曾經受雇在沙灘上樹立圍籬,海沙碰到圍籬就被攔截在圍籬邊成堆,過沒多久,海沙慢慢堆高,掩蓋住原本的圍籬,隨即種植木麻黃及馬鞍藤等海邊植物。同樣的方法,再於木麻黃和沙灘間稍微往外推進,繼續築籬攔沙種樹。

 

可別小看這小小的竹圍籬,把它架設在沙灘上,如左後方及有前方的兩排圍籬,看得出已逐漸被沙掩蓋,成功的把海浪推上岸的細沙留在沙灘上。攔沙有成之後,隨即在沙地上種植爬藤植物馬鞍藤,讓海沙固定不流失。

 

就這樣,只花了4年的時間,原本飛沙走石的海岸邊,約2層樓高的木麻黃已經成林。再往外灘繼續種植木麻黃,不但海沙留住了,海岸多了一大片防風林,防風林外的海灘面積日益擴大,成為台灣西海岸少數平坦美麗的沙灘。即便是疫情期間,由於海邊寬濶,風和日麗,許多父母帶著小朋友前往戲水,也為地方觀光帶來商機。

 

「我們是海賊的後代。明朝鄭芝龍和顏思齊就是以這一帶為根據地,變成台海之間呼風喚雨的海盜。」蔡信得說。他還說,布袋以蔡姓為最大姓,是海盜蔡牽的後代,知名的政治人物如蔡同榮、蔡啟芳都是布袋人,蔡啟芳還要叫蔡同榮叔公,至於他們是不是海賊的後裔已經無可考,只能聽聽就好。

 

不過,這個古名為「魍港」(荷蘭語:Wankan)、「蚊港」或是「虎尾寮」的小港口,的確是距離澎湖最近的港口,距今3百多年前的明朝年間。一整片被稱為「倒風內海」的大潟湖,位置在現在的台南市北門、新營、學甲、佳里、鹽水、下營、麻豆等區沿海一帶,是台灣最大的內海。整個倒風內海的形狀看來就像個大布袋,每到冬天,北風就會從內海北邊的出海口「倒」進這片寬闊的內海。而今日的布袋鎮,剛好位在布袋口,因而名為「布袋口」或「布袋嘴」。

 

圖片左前方海上的船隻,是澎湖駛往布袋港的定期航班。布袋港和馬公是台澎航線最短距離,以往因為布袋港的開發造成南邊的好美里海岸流失,近年來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發動嘉義中會一百多所教會志工定期前來造灘,已經成為附近民眾喜愛前來的美麗沙灘。

 

至於布袋鎮最南端「虎尾寮」名稱的由來,則是因為八掌溪河道經常改道變遷,地形地貌不時在變,在河海交接處的地形看起來像老虎擺尾一般,因以得名。三百多年來的滄海桑田,這片內海因為逐漸淤塞,現在已經連成一片陸地,居民以魚業為主業,放眼望去幾乎都是魚塭,其中以養殖文蛤最多,是重要的文蛤產地。

 

傳說這裡是海盜定居的第一城、是鄭成功到台灣後特別前來看望當年父親鄭芝龍的海盜基地,因而也是鄭成功所到全台最北的一個據點。

 

根據學者翁佳音的考證,它更是荷蘭人尚未到安平前,到台灣的第一站、第一港。是荷蘭人在台灣建城設關的第一個據點,類似今日的海關,便於向往來商船收取租稅,建城時間為1635年,城名為「菲立辛根堡」(Vlissingen)和「青峰闕砲台」,城堡後來沉入海中,青峰闕砲台也早已滅失。

 

這裡曾是台灣4百年來,海盜及荷蘭人的重要據點,沒落以後因海岸平坦,數十年前走私風氣盛行時,曾發生民宅被置放走私物品的情況。近年目睹民眾自發性的圍籬攔沙築灘有成,主管機關也加緊在尚未造林的海岸邊攔沙植樹造林,不出幾年,這裡將成為更大更美的西海岸最美海灘。

 

在地人說,在本地最高處的林投山(又稱「目屎流山」,意指出海遊子看到這山就知道已經到家,因而感動流淚)原本有一處萬人塚。數十年前遷葬時,發現屍骨的遺骸特別長,應是荷蘭人所遺留,砲台遺址也在該處,但已不見踪跡。

 

魍港還有一個「台灣第一」,那就是太聖宮供奉的媽祖,據歷史學者石萬壽教授考據,媽祖神像是鄭芝龍、顏思齊率部眾來台時所帶來,這項考據並獲得教育部(當時尚無文化部的設立,文資保存業務屬教育部主管)於1995年認證:「魍港太聖宮之媽祖聖像,經本部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施行細則第九條之規定,委請專家評鑑,鑑定結果為明末媽祖像。」是台灣最早獲得認證,也是至今唯一的明朝媽祖神像。

 

在魍港太聖宮廟柱上,特別貼有"明朝媽祖"的說明,這尊媽祖的命運多舛,曾經兩度媽祖廟被大水沖毁而流落民間,荷蘭時期還曾被荷蘭駐軍收留至砲台,因而被稱為"衙門媽" 。

 

可以想見,這尊來台4百年的媽祖充滿故事傳說,傳說之一是荷蘭時期媽祖廟被大水沖毁,當時駐守在青峰闕砲台的荷蘭士兵,特別把媽祖迎入砲台加以保護,因而被稱為「衙門媽」。

 

另外就是媽祖神像底部被剔出一個窟窿,原來是信眾有疑難雜症前往求醫的,媽祖會指示乩童派藥方,嚴重的並指示剔底部一小片薄片一起煎服,即能藥到病除,日積月累下就被挖出一個大窟窿了。

 

台灣最古老的媽祖婆,既不在台南 ,也不在鹿港,而是在布袋鎮好美里的太聖宮,傳說是海盜鄭芝龍帶過來的,是經教育部認證具有文資身分的明朝媽祖。

 

也曾傳說1934年八掌溪改道前,媽祖曾洩露天機,指示說該地將發生「山變海,海變山,塞銃港,開魍港」的大變故,要求家家戶戶備酒菜辦桌犒賞四方神祗,但居民並不盡信。導致大水來襲時,因媽祖洩露天機,媽祖廟也被沖毁,媽祖流落民間一甲子後,才得以重建今日的太聖宮。

 

看起來這尊全台最老的媽祖來台之後,成為台灣的命運共同體,4百年來天災地變全都經歷過,而今依然默默守護這片濱海小鎮。

 

作者簡介

陳婉真,曾擔任《中國時報》記者、美國《美麗島週刊》創辦人、立法委員、國大代表、台灣產業文化觀光推展協會理事長、綠色台灣文教基金會執行長等職務。

她生於彰化縣,從小立志當新聞工作者,台灣師範大學畢業便後順利考進中國時報,仗義執言和使命必達、務實求真的精神,讓她在新聞界以犀利觀點聞名。

她在戒嚴時期挑戰禁忌,即投入政治改革,因此成為黑牢裡的政治犯,但是無畏無懼的堅持理想,不論藍綠執政,從不向威權低頭。

現在是自由撰稿人,想記錄主流媒體忽略的真實台灣故事,挖掘更多因為政權更迭而被埋沒的歷史。

 

加入好友
優傳媒 版權所有 ©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隱私權政策 / 著作權與轉載授權 / 合作夥伴 / 法律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