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夫插秧,是一株一株地插;工人砌磚,也是一塊一塊地砌。值此汽車產業改朝換代的時候,正是將台灣累積40餘年的電子業技術再度發揚光大的時候。(圖/取自網路)
作者/李貴敏
自國民政府播遷來台後推行的經濟政策,從耕者有其田、食品加工業、輕工業的陸續發展,可說水到渠成。但從輕工業轉型至重工業時,中鋼的興建,雖還算成功;但之後的大汽車廠及重車廠的合作,卻都踢到鐵板。
失敗原因林林總總,尤其汽車產業沒能發展成功,始終是政府心中的痛。畢竟,透過汽車產業的「火車頭」工業特質,應可帶動機械、電子、橡膠、塑膠、鋼鐵、玻璃、油漆等相關產業的發展。當時如能發展成功,則一年20萬輛汽車百分百的自製率,台灣的產業如今或許又是另一番風貌了!
還好當時的行政院科技顧問會議,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前院長賽馳博士及德儀(TI)公司董事長海格第建議及協助下,積極投入並發展電子與資訊產業,而奠定了今日的電子、電信、資訊科技發展與應用;並從上游的IC設計、晶圓代工,一直到下游組裝、整機等產業鏈。不論是台積電或是其他在國際電子產業佔有舉足輕重角色的公司,也都是從那時逐步發展起來!
如今伴隨著全球暖化,各國對於碳排放的問題逐漸重視。從京都議定書、巴黎協定,一直到近期的格拉斯哥氣候公約,許多國家已經確定2035年開始禁售燃油汽車,只能銷售電動汽車。台灣則希望在2040年起只有電動汽車的交易。
從各國限制燃油汽車銷售的趨勢來看,全球汽車產業將會有翻天覆地的變化,電動汽車也將逐漸位居主流地位。彭博新能源財經 (BNEF)認為電動汽車銷量將在 2025 年升至 2060 萬輛;而國際能源總署 (IEA) 調查報告也指出,預計 2030 年全球電動汽車數量將達 1.45 億輛。
在燃油車時代,台灣的汽車產業始終被批評無法將燃油車中最重要的零件-引擎做好;但進入電動車時代,引擎沒了,改用馬達。而一台燃油車需要的晶片大約40種,但電動車需要的晶片數則高達150種;甚至隨著車輛功能逐漸提升,所需的晶片數量也祗會越來越多。
眾所周知,晶片產業正是台灣幾十年來深根發展最好的產業,全球產業迄今也深切依賴台灣晶片的供應。足見台灣已具備發展電動車的優勢!
其次,由於電池也是電動車中重要的要素;而台灣的電池產業,也正與其他各國同步發展。另外,電池主要材料-正極、負極、隔離膜、電解液,台灣也均有致力研發、生產的廠商。只要繼續持之以恆,相信一定會有好成績!
雖然,目前國產電動車品牌,只有裕隆的納智捷,以及鴻海即將推出的新車;但據說蘋果電動車可能找鴻海代工。另外,在施振榮先生的微笑曲線中,雖然代工是利潤最低的做法,但這仍是台灣產業中最擅長的一塊,而值得藉力使力,快速切入。
何況,高承恕等專家也曾表示台灣代工業,是將同學、校友間人脈關係發展到淋漓盡致的體現,此從科學園區廠商間產品的相互快速支援,往往祗憑一句話即可驗証。期待台灣今後還能利用這種獨特優勢將電動車代工產業發揚光大。當然,建立自有品牌,才能將利潤極大化。因此,更希望台灣的電動車產業終能有自有品牌,並成為台灣日後的核心產業之一。
農夫插秧,是一株一株地插;工人砌磚,也是一塊一塊地砌。值此汽車產業改朝換代的時候,正是將台灣累積40餘年的電子業技術再度發揚光大的時候。我們曾經以一步一腳印的方式,逐步發展並在全球電子產業中佔有至關重要的地位。如今更是台灣再度嶄露頭角,完成過往未竟之志的時候。
雖然在風雲際會的燃油汽車產業關鍵發展中沒有跟上,在英風浩氣的大汽車廠政策制定上沒能執行好,但在電動車取代燃油車的產業大局下,應可如水之就下,沛然匯流,一發不可收拾的契機。就此,政府真應秉持過往發展電子產業的精神,大力支持;而產業界更要掌握此一千載難逢的機會,奮發向上,以開創台灣產業界新的輝煌時刻。
作者簡介
李貴敏,國立政治大學法學碩士、美國太平洋大學法學博士及法學碩士,國立交通大學兼任教授及東吳大學兼任副教授。金典律師事務所創辦人、Baker McKenzie 國際資深合夥人、海基會財經顧問。
立法院第十屆第一、二會期優秀司法正義立法委員,口袋國會評鑑立法院第十屆第一、二會期司法法制委員會優質立委,口袋國會評鑑立法院第十屆第三會期全院表現優質立法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