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子隨筆》玩味唐詩《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 umedia 優傳媒  

新聞 / 百家爭鳴
薛子隨筆》玩味唐詩《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2022-06-07 07:00:00
A+
A
A-

《既是夕陽無限好,何須惆悵怨黃昏》的心態,來看待這個孤鳥政權。這是“境由心造”,青山夕陽,任君選擇了。(圖/取自網路)

 

作者/薛中鼎  

 

唐朝詩人李商隱有首詩,可謂家喻戶曉。詩如下:

 

詩名《登樂遊原》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詩的内涵,似乎淺白易懂。敘説詩人當天黃昏時期,心情不佳,就駕車到附近的

古原散心。詩人看到斜陽美景,彩霞滿天,不禁慨嘆,美景無限,太陽即將下山。

 

一首好詩,都會有讓人遐思想像,細細品味的空間。這首詩,不是表面的那麽淺白,詩的内涵,值得好好玩味。

 

首先,詩的名稱《登樂遊原》,就耐人尋味。

 

《樂遊原》是位於京城長安東南方的一個小山丘。自古以來,詩人墨客,都喜歡登《樂遊原》,面朝西北,眺望繁華的長安城。長安城,在當時規模之大,世界第一。

 

登樂遊原的文人,必然會想到,李白的詩《憶秦娥.簫聲咽》:

 

“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

年年柳色,灞陵傷別。

 

樂遊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

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這首詩的前段,是李白懷念他在長安的女友。後段,是在慨嘆《西風殘照,漢家陵闕》,隱喻的含義,就是國家動盪不安,令人憂心。

 

李商隱這首詩的名稱,與他的詩句,一做對照,詩的含義,也就清楚了。

 

李商隱登上樂遊原,眺望繁華的長安城,剛好是望向西北,一片夕陽美景,紅霞滿天。《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中,所謂的“夕陽無限好”,隱喻的就是“搖搖欲墜的大唐王朝”了。

 

在李商隱逝世的五十年後,一度無比輝煌的大唐王朝,就覆滅了。

 

李商隱是晚唐詩人,歷經唐文宗、武宗、宣宗三朝。當時的唐朝,處於嚴重的黨派之爭。

 

李商隱才華高妙,少年得意,在恩師令狐楚的指導下,25歲中進士。李商隱的才華,也受到他的長官涇原節度使王茂元的賞識,王茂元把女兒許配給了李商隱。

 

很不幸的是,令狐楚屬於所謂的《牛黨》(牛僧孺爲首);而王茂元屬於所謂的《李黨》(李德裕爲首)。李商隱的恩師與岳父,是分屬兩黨的重量級人物。

 

後來的演變,是兩黨都無法接受李商隱,李商隱在仕途,完全無法發展。

 

李商隱恩師令狐楚的兒子令狐綯,是李商隱少年時期的好友,後來成爲當朝宰相,權力很大。李商隱寫了一首很有名的《無題詩》,就是寫給令狐綯的。其詩如下:

 

《無題》: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萊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爲探看。

 

李商隱這首詩,在訴説自己的困境。最後兩句話,幾乎是在做“悲情懇求”了。

 

“蓬萊此去無多路”指的是詩人自覺無路可走,只能寄望於令狐綯的協助;“青鳥殷勤爲探看”指的是他好像是隻青鳥,多次求見,都無法如願,只能徒勞無功的“殷勤探看”。

 

我想像,李商隱性格敏感纖細,所以他的詩,寫的很隱晦,含義耐人尋思。

 

李商隱有好幾首有名的詩,都是《無題》詩。也就是説,他沒有給詩下標題。

 

在唐朝,詩人寫詩,一般都會給一個標題,就像我們寫文章,會下標題一樣。

 

李商隱喜歡寫《無題》詩,大概就是要讀者,自行發揮想像力,給個標題吧。

 

李商隱還有一首很有名的《無題》詩,也是特別耐人尋味,這首詩的前段是:

 

“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

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我想像這首詩,是寫給他的妻子王晏媄的。“身無彩鳳雙飛翼”隱喻他自己處在兩黨黨爭之間,得不到雙方祝福,如同是缺乏了“雙飛翼”,無法像七彩鳳凰般的任意翺翔。

 

李商隱詩的風格,與白居易完全不同。白居易就怕人看不懂他的詩;李商隱似乎很享受,他與他的知音之間的,“心有靈犀一點通”的心靈相扣的觸動。

 

我們了解李商隱的背景,再來看他的《登樂遊原》詩,感覺應該不同。

 

這首詩一開頭,輕描淡寫的一句話,《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中的“向晚意不適”,也許是“將沉重的不如意,以清淡的落筆描述”,是種“輕筆畫重彩”的表述方式了。

 

附記1:

 

那年,第一位華裔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先生,決定與小他五十餘歲的翁帆女士結成連理。我印象中,有位記者問楊振寧先生,是否會有“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感嘆。

 

楊振寧先生的回答極好。他說:

 

“既是夕陽無限好,何須惆悵怨黃昏”。

 

對照詩人李商隱與大科學家楊振寧先生,我認爲,兩人都是才子,各有千秋,我都極爲佩服。

 

附記2:

 

如果在今天,參考李商隱的詩《登樂遊原》,要重寫一首類似的詩,我可以這樣寫:

 

詩名《登華興中學》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陽明;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詩的標題“華興中學”,是兩蔣時期的歷史標記,已屬前朝遺跡。所以我用的標題,顯示這首詩,有懷古含義。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陽明》,表示我為疫情所苦,心情不順,開車上了陽明山。我駐足於“華興中學”附近,往下遠望臺北市,一方面哀悼兩蔣王朝的政權更迭;一方面憂慮這個“中華民國在台灣”的名不正言不順的孤鳥政權,是“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了吧。

 

當然,我們也可以《既是夕陽無限好,何須惆悵怨黃昏》的心態,來看待這個孤鳥政權。這是“境由心造”,青山夕陽,任君選擇了。

 

作者簡介

薛中鼎,大學讀理科,有比較嚴格的邏輯訓練,後來在政大讀企管碩士,美國讀管理科學博士。

大約有北方遊牧民族的基因,所以換了些不同的工作領域,在美國、北京與台灣都生活多年。雖然“遊牧”四方, 對於中國文學與歷史,尤其是文學與歷史的關聯性,以及歷史變遷的邏輯性,一直有濃厚的興趣。喜歡嘗試著以百年後歷史學家的角度,來分析探討當下的現象與問題。

 

《既是夕陽無限好,何須惆悵怨黃昏》的心態,來看待這個孤鳥政權。這是“境由心造”,青山夕陽,任君選擇了。(圖/取自網路)

 

作者/薛中鼎  

 

唐朝詩人李商隱有首詩,可謂家喻戶曉。詩如下:

 

詩名《登樂遊原》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詩的内涵,似乎淺白易懂。敘説詩人當天黃昏時期,心情不佳,就駕車到附近的

古原散心。詩人看到斜陽美景,彩霞滿天,不禁慨嘆,美景無限,太陽即將下山。

 

一首好詩,都會有讓人遐思想像,細細品味的空間。這首詩,不是表面的那麽淺白,詩的内涵,值得好好玩味。

 

首先,詩的名稱《登樂遊原》,就耐人尋味。

 

《樂遊原》是位於京城長安東南方的一個小山丘。自古以來,詩人墨客,都喜歡登《樂遊原》,面朝西北,眺望繁華的長安城。長安城,在當時規模之大,世界第一。

 

登樂遊原的文人,必然會想到,李白的詩《憶秦娥.簫聲咽》:

 

“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

年年柳色,灞陵傷別。

 

樂遊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

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這首詩的前段,是李白懷念他在長安的女友。後段,是在慨嘆《西風殘照,漢家陵闕》,隱喻的含義,就是國家動盪不安,令人憂心。

 

李商隱這首詩的名稱,與他的詩句,一做對照,詩的含義,也就清楚了。

 

李商隱登上樂遊原,眺望繁華的長安城,剛好是望向西北,一片夕陽美景,紅霞滿天。《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中,所謂的“夕陽無限好”,隱喻的就是“搖搖欲墜的大唐王朝”了。

 

在李商隱逝世的五十年後,一度無比輝煌的大唐王朝,就覆滅了。

 

李商隱是晚唐詩人,歷經唐文宗、武宗、宣宗三朝。當時的唐朝,處於嚴重的黨派之爭。

 

李商隱才華高妙,少年得意,在恩師令狐楚的指導下,25歲中進士。李商隱的才華,也受到他的長官涇原節度使王茂元的賞識,王茂元把女兒許配給了李商隱。

 

很不幸的是,令狐楚屬於所謂的《牛黨》(牛僧孺爲首);而王茂元屬於所謂的《李黨》(李德裕爲首)。李商隱的恩師與岳父,是分屬兩黨的重量級人物。

 

後來的演變,是兩黨都無法接受李商隱,李商隱在仕途,完全無法發展。

 

李商隱恩師令狐楚的兒子令狐綯,是李商隱少年時期的好友,後來成爲當朝宰相,權力很大。李商隱寫了一首很有名的《無題詩》,就是寫給令狐綯的。其詩如下:

 

《無題》: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萊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爲探看。

 

李商隱這首詩,在訴説自己的困境。最後兩句話,幾乎是在做“悲情懇求”了。

 

“蓬萊此去無多路”指的是詩人自覺無路可走,只能寄望於令狐綯的協助;“青鳥殷勤爲探看”指的是他好像是隻青鳥,多次求見,都無法如願,只能徒勞無功的“殷勤探看”。

 

我想像,李商隱性格敏感纖細,所以他的詩,寫的很隱晦,含義耐人尋思。

 

李商隱有好幾首有名的詩,都是《無題》詩。也就是説,他沒有給詩下標題。

 

在唐朝,詩人寫詩,一般都會給一個標題,就像我們寫文章,會下標題一樣。

 

李商隱喜歡寫《無題》詩,大概就是要讀者,自行發揮想像力,給個標題吧。

 

李商隱還有一首很有名的《無題》詩,也是特別耐人尋味,這首詩的前段是:

 

“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

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我想像這首詩,是寫給他的妻子王晏媄的。“身無彩鳳雙飛翼”隱喻他自己處在兩黨黨爭之間,得不到雙方祝福,如同是缺乏了“雙飛翼”,無法像七彩鳳凰般的任意翺翔。

 

李商隱詩的風格,與白居易完全不同。白居易就怕人看不懂他的詩;李商隱似乎很享受,他與他的知音之間的,“心有靈犀一點通”的心靈相扣的觸動。

 

我們了解李商隱的背景,再來看他的《登樂遊原》詩,感覺應該不同。

 

這首詩一開頭,輕描淡寫的一句話,《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中的“向晚意不適”,也許是“將沉重的不如意,以清淡的落筆描述”,是種“輕筆畫重彩”的表述方式了。

 

附記1:

 

那年,第一位華裔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先生,決定與小他五十餘歲的翁帆女士結成連理。我印象中,有位記者問楊振寧先生,是否會有“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感嘆。

 

楊振寧先生的回答極好。他說:

 

“既是夕陽無限好,何須惆悵怨黃昏”。

 

對照詩人李商隱與大科學家楊振寧先生,我認爲,兩人都是才子,各有千秋,我都極爲佩服。

 

附記2:

 

如果在今天,參考李商隱的詩《登樂遊原》,要重寫一首類似的詩,我可以這樣寫:

 

詩名《登華興中學》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陽明;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詩的標題“華興中學”,是兩蔣時期的歷史標記,已屬前朝遺跡。所以我用的標題,顯示這首詩,有懷古含義。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陽明》,表示我為疫情所苦,心情不順,開車上了陽明山。我駐足於“華興中學”附近,往下遠望臺北市,一方面哀悼兩蔣王朝的政權更迭;一方面憂慮這個“中華民國在台灣”的名不正言不順的孤鳥政權,是“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了吧。

 

當然,我們也可以《既是夕陽無限好,何須惆悵怨黃昏》的心態,來看待這個孤鳥政權。這是“境由心造”,青山夕陽,任君選擇了。

 

作者簡介

薛中鼎,大學讀理科,有比較嚴格的邏輯訓練,後來在政大讀企管碩士,美國讀管理科學博士。

大約有北方遊牧民族的基因,所以換了些不同的工作領域,在美國、北京與台灣都生活多年。雖然“遊牧”四方, 對於中國文學與歷史,尤其是文學與歷史的關聯性,以及歷史變遷的邏輯性,一直有濃厚的興趣。喜歡嘗試著以百年後歷史學家的角度,來分析探討當下的現象與問題。

 

加入好友
優傳媒 版權所有 ©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隱私權政策 / 著作權與轉載授權 / 合作夥伴 / 法律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