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萬欽瞭望國際》從台北看美國輿論思考因應俄烏戰爭的戰略問題 - umedia 優傳媒  

新聞 / 百家爭鳴
戴萬欽瞭望國際》從台北看美國輿論思考因應俄烏戰爭的戰略問題
2022-05-25 07:06:00
A+
A
A-

美國長期研究國際政治及安全問題的專家、教授和新聞人,在全球中數目最多。所以,拜登政府對俄烏戰爭的因應戰略,將不斷被輿論檢視及批評。台灣自己的處境特殊,保持自己對俄羅斯的政策有若干迴旋空間,應該算是明智的。(圖/取自網路)

 

美國已經是贏家》

 

作者/戴萬欽(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博士,曾任淡江大學國際學院院長)

 

普丁5月9日在紅場閱兵演講中解釋,他是迫於無奈才對烏克蘭動「先制」軍事行動。俄烏戰爭已經打了三個月了。俄羅斯和烏克蘭都是輸家,而未派兵直接參戰的美國,則大抵是個贏家。

 

而不要逼迫俄羅斯動用戰術核子武器,也不要和俄軍直接交火,也依然是符合美國的利益。俄羅斯副總理鮑里索夫,在5月18日說明,俄羅斯不會首先動用核子武器。他強調普丁在2020年6月2日所簽字的俄羅斯核武嚇阻政策的指令,便訂定了這樣的政策。

 

上周,大約2439名的烏克蘭指揮官和戰士,走出馬立波市亞述鋼鐵廠的地道向俄軍投降,並沒有就讓俄羅斯扭轉局勢,成為戰爭的贏家。

 

倒是,美國參議院在19日,又通過撥款400億美元緊急援助烏克蘭,已經引發了共和黨中若干孤立主義傾向人士,批評金額太大。

 

這種批評聲音讓人覺得,拜登政府對俄烏戰爭的現行戰略,未必能夠十拿九穩得到兩大黨精英的持續支持。

 

尤其,《紐約時報》在21日刊出社論,對拜登政府現在的回應戰略,提出了不少質疑。

 

而目前,拜登總統已經在訪問韓國後抵達日本。美國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在18日,刻意和中共的楊潔篪主任通過電話。拜登政府依然將中共視為,是美國國家利益的頭號威脅者。

 

拜登23日甚至公開表示,他會在必要時動用美軍介入,幫助台灣。日本輿論現在對日本是否應該成為擁有核子武器的國家,已經有愈來愈多的討論。

 

輿論主張戰略不能夠脫離現實》

 

高齡99歲的季辛吉,最近對英國《金融時報》說,現在的國際戰略結構,不同於冷戰時代,已經是「一個全新的時代」。

 

拜登政府和美國輿論,一直都不主張美國應當要和俄羅斯直接交戰。但是在過去三個月當中,拜登政府介入俄烏戰爭的目標,已經出現了不少變化。

 

拜登對普丁個人的態度,尤其引人注目。拜登曾經脱口説出,不能夠讓普丁繼續掌權。

 

拜登的意圖,彷彿是希望俄烏戰爭能夠進行到逼成普丁跌下總統寶座。美國甚至有人接著説,希望戰爭能夠進行到將普丁作為戰爭罪犯審判,而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在4月下旬進入烏克蘭時,則是公開説,拜登政府援助烏克蘭的目標是,要造成俄羅斯的軍力永遠弱化。衆議院議長裴洛西則主張,美國一定要幫助烏克蘭獲得勝利。

 

美國國內的確有許多人,固然支持美國領導北約組織對烏克蘭抗俄提供武器支援,但是反對美國採取脫離現實狀況的戰略目標。

 

《紐約時報》5月21日的社論,力陳拜登政府必須顧及現實,不宜過度拉高美國介入俄烏戰爭的目標。《紐約時報》認為,拜登政府尤其應該避免追逐虛幻的勝利目標。

 

《紐約時報》雖然主張美國不宜採取姑息俄羅斯的政策,但是也研判,俄羅斯在未來數年之內的外交及經濟情勢,必然會相當艱辛。

 

美國國會正在討論是否通過法案,將凍結及扣押的俄羅斯黃金和外滙儲備,用在補償烏克蘭被俄軍攻擊所遭受的損失。而英國對俄羅斯的經濟制裁力道,也很強勁,尤其在對付普丁的親人方面。

 

停火協議及和平條約問題》

 

美國的新聞評論人杜塞特(Ross Douthat)認為,美國目前在對付俄羅斯上所獲致的成功,已經遭遇到兩個新的戰略困境。

 

其一是俄烏之間任何持久的和平,都必須要求俄羅斯放棄一些目前所佔據的烏克蘭領土。但是,如果對峙情勢長久僵持,很容易再度引發低程度的軍事衝突。

 

其二則是,烏克蘭部隊如果要實現以武力奪回目前被俄軍佔領的領土,一定得要依靠美國繼續提供大量的武器和軍事力量介入。

 

而英國戰略專家查邁爾(Malcolm Chalmers)則是研判,烏克蘭可能會希望襲擊部署在克里米亞的俄羅斯軍隊。但是,俄羅斯絕對不會在克里米亞半島問題上,做出讓步,甚至會把攻擊克里米亞視為「紅線」。

 

《紐約時報》主張,拜登政府不可追求虛幻的勝利,必須再加以清楚設定政策的目標。

 

《紐約時報》認為,美國應該要告訴烏克蘭的澤倫斯基總統和民衆,美國和北約在幫助對抗俄羅斯軍事行動上的極限,包括在提供武器和經費上的上限。

 

該報認為:俄羅斯在未來幾年中,都必然要承受遭到孤立的痛苦及經濟因為遭到制裁而衰退。該報強調,反正普丁將必然在歷史記載上被譴責。

 

尤其,該報批評,拜登説出不能讓普丁繼續掌控俄羅斯,並不能夠幫助俄鳥兩國的和平談判早一點獲致協議。

 

針對俄烏兩國的和談陷入僵局的問題,《紐約時報》指出,最後畢竟是要由烏克蘭自己痛苦地做出決定。因為在戰場上苦戰和死亡的是烏克蘭的部隊,而被俄羅斯摧毀的,是烏克蘭人民的家園。

 

該報強調,最後還是要由烏克蘭人自己決定,願意接受的是什麼樣的和平條件。尤其是要由烏克蘭的領導人,來決定願意在領土問題上做出什麼樣的妥協,而和俄羅斯達成停火協議及和平條約。

 

而澤倫斯基在4月17日接受美國CNN電視台訪問時曾經宣稱,烏克蘭將會對俄羅斯進行長達10年的抗戰。

 

台灣如何看這場戰爭》

有俄羅斯友人日前詢問,何以台灣有不少人批評俄羅斯在這場戰爭中的立場?

 

筆者簡單的回答為:原因之一是,他們視烏克蘭為民主國家。烏克蘭自1992年開始的總統,迄今沒有任職超過兩個任期的。所以儘管烏克蘭官方忌憚和台灣往來,台灣人並未放在心上。

 

原因之二是,不少台灣人擔憂中共一直威脅到台灣的生存安全,而俄羅斯和中共存有密切的戰略夥伴關,所以俄羅斯被視為是偏袒中共的。

 

原因之三是,不少台灣人認為美國是台灣科技經濟文化和安全問題的重要夥伴,也才比較支持美國在俄烏戰爭中的立場。

 

美國中央情報局局長柏恩斯,日前發言說,中共領導人習近平,最近應該覺得很鬱悶,因為他的名聲在普丁決定對基輔動武中受到了傷害。

 

筆者的俄羅斯的友人認為,俄羅斯的外交和安全政策,其實受到中共態度影響的比重很低。

 

筆者的回答是,台灣人畢竟目前很難判斷普丁在下令俄軍攻擊基輔時,他究竟有沒有認定中共的態度,是一定會是支持他的。

 

另外,俄羅斯也有友人提出,台灣看待俄烏戰爭的態度,應該要和美國所持的態度,保持一定區別,才算是符合台灣自身的國家利益。

 

這種說法強調,俄羅斯是有份量可以影響中共對台灣的決策盤算。但是,筆者的看法為,中共一旦決定攻打台灣時,未必就會事先徵求俄羅斯的支持。

 

毛澤東在1958年發動823砲戰時,就未事先知會蘇聯領導人赫魯雪夫。而俄羅斯也未必會在中共向他尋求支持時,就提出反對的看法。

 

台灣在現實上沒有力量,也沒有必要,故意和美國對待俄羅斯的政策,大唱反調。但是,台灣仍然可以在自己對俄羅斯的政策上,保有一些可以拿捏的彈性。台灣目前的回應,也的確和日本不同。

 

結語》

 

美國是個多元開放的國家。美國長期研究國際政治及安全問題的專家、教授和新聞人,在全球中數目最多。

 

所以,拜登政府對俄烏戰爭的因應戰略,將不斷被輿論檢視及批評。

 

台灣自己的處境特殊,保持自己對俄羅斯的政策有若干迴旋空間,應該算是明智的。

 

美國長期研究國際政治及安全問題的專家、教授和新聞人,在全球中數目最多。所以,拜登政府對俄烏戰爭的因應戰略,將不斷被輿論檢視及批評。台灣自己的處境特殊,保持自己對俄羅斯的政策有若干迴旋空間,應該算是明智的。(圖/取自網路)

 

美國已經是贏家》

 

作者/戴萬欽(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博士,曾任淡江大學國際學院院長)

 

普丁5月9日在紅場閱兵演講中解釋,他是迫於無奈才對烏克蘭動「先制」軍事行動。俄烏戰爭已經打了三個月了。俄羅斯和烏克蘭都是輸家,而未派兵直接參戰的美國,則大抵是個贏家。

 

而不要逼迫俄羅斯動用戰術核子武器,也不要和俄軍直接交火,也依然是符合美國的利益。俄羅斯副總理鮑里索夫,在5月18日說明,俄羅斯不會首先動用核子武器。他強調普丁在2020年6月2日所簽字的俄羅斯核武嚇阻政策的指令,便訂定了這樣的政策。

 

上周,大約2439名的烏克蘭指揮官和戰士,走出馬立波市亞述鋼鐵廠的地道向俄軍投降,並沒有就讓俄羅斯扭轉局勢,成為戰爭的贏家。

 

倒是,美國參議院在19日,又通過撥款400億美元緊急援助烏克蘭,已經引發了共和黨中若干孤立主義傾向人士,批評金額太大。

 

這種批評聲音讓人覺得,拜登政府對俄烏戰爭的現行戰略,未必能夠十拿九穩得到兩大黨精英的持續支持。

 

尤其,《紐約時報》在21日刊出社論,對拜登政府現在的回應戰略,提出了不少質疑。

 

而目前,拜登總統已經在訪問韓國後抵達日本。美國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在18日,刻意和中共的楊潔篪主任通過電話。拜登政府依然將中共視為,是美國國家利益的頭號威脅者。

 

拜登23日甚至公開表示,他會在必要時動用美軍介入,幫助台灣。日本輿論現在對日本是否應該成為擁有核子武器的國家,已經有愈來愈多的討論。

 

輿論主張戰略不能夠脫離現實》

 

高齡99歲的季辛吉,最近對英國《金融時報》說,現在的國際戰略結構,不同於冷戰時代,已經是「一個全新的時代」。

 

拜登政府和美國輿論,一直都不主張美國應當要和俄羅斯直接交戰。但是在過去三個月當中,拜登政府介入俄烏戰爭的目標,已經出現了不少變化。

 

拜登對普丁個人的態度,尤其引人注目。拜登曾經脱口説出,不能夠讓普丁繼續掌權。

 

拜登的意圖,彷彿是希望俄烏戰爭能夠進行到逼成普丁跌下總統寶座。美國甚至有人接著説,希望戰爭能夠進行到將普丁作為戰爭罪犯審判,而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在4月下旬進入烏克蘭時,則是公開説,拜登政府援助烏克蘭的目標是,要造成俄羅斯的軍力永遠弱化。衆議院議長裴洛西則主張,美國一定要幫助烏克蘭獲得勝利。

 

美國國內的確有許多人,固然支持美國領導北約組織對烏克蘭抗俄提供武器支援,但是反對美國採取脫離現實狀況的戰略目標。

 

《紐約時報》5月21日的社論,力陳拜登政府必須顧及現實,不宜過度拉高美國介入俄烏戰爭的目標。《紐約時報》認為,拜登政府尤其應該避免追逐虛幻的勝利目標。

 

《紐約時報》雖然主張美國不宜採取姑息俄羅斯的政策,但是也研判,俄羅斯在未來數年之內的外交及經濟情勢,必然會相當艱辛。

 

美國國會正在討論是否通過法案,將凍結及扣押的俄羅斯黃金和外滙儲備,用在補償烏克蘭被俄軍攻擊所遭受的損失。而英國對俄羅斯的經濟制裁力道,也很強勁,尤其在對付普丁的親人方面。

 

停火協議及和平條約問題》

 

美國的新聞評論人杜塞特(Ross Douthat)認為,美國目前在對付俄羅斯上所獲致的成功,已經遭遇到兩個新的戰略困境。

 

其一是俄烏之間任何持久的和平,都必須要求俄羅斯放棄一些目前所佔據的烏克蘭領土。但是,如果對峙情勢長久僵持,很容易再度引發低程度的軍事衝突。

 

其二則是,烏克蘭部隊如果要實現以武力奪回目前被俄軍佔領的領土,一定得要依靠美國繼續提供大量的武器和軍事力量介入。

 

而英國戰略專家查邁爾(Malcolm Chalmers)則是研判,烏克蘭可能會希望襲擊部署在克里米亞的俄羅斯軍隊。但是,俄羅斯絕對不會在克里米亞半島問題上,做出讓步,甚至會把攻擊克里米亞視為「紅線」。

 

《紐約時報》主張,拜登政府不可追求虛幻的勝利,必須再加以清楚設定政策的目標。

 

《紐約時報》認為,美國應該要告訴烏克蘭的澤倫斯基總統和民衆,美國和北約在幫助對抗俄羅斯軍事行動上的極限,包括在提供武器和經費上的上限。

 

該報認為:俄羅斯在未來幾年中,都必然要承受遭到孤立的痛苦及經濟因為遭到制裁而衰退。該報強調,反正普丁將必然在歷史記載上被譴責。

 

尤其,該報批評,拜登説出不能讓普丁繼續掌控俄羅斯,並不能夠幫助俄鳥兩國的和平談判早一點獲致協議。

 

針對俄烏兩國的和談陷入僵局的問題,《紐約時報》指出,最後畢竟是要由烏克蘭自己痛苦地做出決定。因為在戰場上苦戰和死亡的是烏克蘭的部隊,而被俄羅斯摧毀的,是烏克蘭人民的家園。

 

該報強調,最後還是要由烏克蘭人自己決定,願意接受的是什麼樣的和平條件。尤其是要由烏克蘭的領導人,來決定願意在領土問題上做出什麼樣的妥協,而和俄羅斯達成停火協議及和平條約。

 

而澤倫斯基在4月17日接受美國CNN電視台訪問時曾經宣稱,烏克蘭將會對俄羅斯進行長達10年的抗戰。

 

台灣如何看這場戰爭》

有俄羅斯友人日前詢問,何以台灣有不少人批評俄羅斯在這場戰爭中的立場?

 

筆者簡單的回答為:原因之一是,他們視烏克蘭為民主國家。烏克蘭自1992年開始的總統,迄今沒有任職超過兩個任期的。所以儘管烏克蘭官方忌憚和台灣往來,台灣人並未放在心上。

 

原因之二是,不少台灣人擔憂中共一直威脅到台灣的生存安全,而俄羅斯和中共存有密切的戰略夥伴關,所以俄羅斯被視為是偏袒中共的。

 

原因之三是,不少台灣人認為美國是台灣科技經濟文化和安全問題的重要夥伴,也才比較支持美國在俄烏戰爭中的立場。

 

美國中央情報局局長柏恩斯,日前發言說,中共領導人習近平,最近應該覺得很鬱悶,因為他的名聲在普丁決定對基輔動武中受到了傷害。

 

筆者的俄羅斯的友人認為,俄羅斯的外交和安全政策,其實受到中共態度影響的比重很低。

 

筆者的回答是,台灣人畢竟目前很難判斷普丁在下令俄軍攻擊基輔時,他究竟有沒有認定中共的態度,是一定會是支持他的。

 

另外,俄羅斯也有友人提出,台灣看待俄烏戰爭的態度,應該要和美國所持的態度,保持一定區別,才算是符合台灣自身的國家利益。

 

這種說法強調,俄羅斯是有份量可以影響中共對台灣的決策盤算。但是,筆者的看法為,中共一旦決定攻打台灣時,未必就會事先徵求俄羅斯的支持。

 

毛澤東在1958年發動823砲戰時,就未事先知會蘇聯領導人赫魯雪夫。而俄羅斯也未必會在中共向他尋求支持時,就提出反對的看法。

 

台灣在現實上沒有力量,也沒有必要,故意和美國對待俄羅斯的政策,大唱反調。但是,台灣仍然可以在自己對俄羅斯的政策上,保有一些可以拿捏的彈性。台灣目前的回應,也的確和日本不同。

 

結語》

 

美國是個多元開放的國家。美國長期研究國際政治及安全問題的專家、教授和新聞人,在全球中數目最多。

 

所以,拜登政府對俄烏戰爭的因應戰略,將不斷被輿論檢視及批評。

 

台灣自己的處境特殊,保持自己對俄羅斯的政策有若干迴旋空間,應該算是明智的。

 

加入好友
優傳媒 版權所有 ©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隱私權政策 / 著作權與轉載授權 / 合作夥伴 / 法律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