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婉真說故事》百年台灣頌 萬里傳鄉情 - umedia 優傳媒  

新聞 / 談古論今
陳婉真說故事》百年台灣頌 萬里傳鄉情
2022-05-25 07:00:00
A+
A
A-

 

郭芝苑紀念音樂會今年5月5日在愛爾蘭都柏林舉行。愛爾蘭參議員霍爾肯(左1)說,女高音左涵瀛(左2)讓他體會到台語的力量。右1為駐愛爾蘭大使楊子葆 ,右2為管風琴家菲德利克.里瓦爾(Frédéric Rivoal)。

 

作者/陳婉真

 

當武漢肺炎持續肆虐各國,很多人已經兩年多無法出國的此刻,卻有一位台灣作曲家的作品突破時空限制,分別於法國巴黎及愛爾蘭都柏林舉辦音樂會,讓歐洲愛樂人士透過管風琴改編氣勢磅礡的管弦樂曲與歌劇選曲音樂而進一步了解台灣。

 

這位作曲家就是來自苗栗苑裡的郭芝苑。

 

他出生於1921年,和台灣文化協會同一年誕生,去年剛好是他的百年冥誕。

 

他於9年前過世,卻因為他的同鄉後輩阮文池及女兒阮秀慈的努力,當政府在四處舉辦文協百年活動時,「郭芝苑百歲誕辰紀念音樂會」也在全台各處舉辦。

 

阮文池和郭芝苑年紀相差40歲,兩人卻在推廣台語藝術歌曲的紮根工作上合作無間,阮文池有能力把鄉間的門外漢訓練組成合唱團,郭芝苑也源源不絕提供他的創作,這些都成為台灣文化的瑰寶。(圖/阮文池提供)

 

國寶級作曲家郭芝苑(1921-2013),曾兩度赴日求學,並勤於創作。作品包含藝術歌曲、鋼琴曲、室內樂、協奏曲、合唱曲,甚至大型歌劇、管絃樂都有,非常豐富多元。他擅長將大量台灣文化元素如南北管、歌仔戲、京劇、原住民、客家民謠等融入作品,因此被尊為「台灣現代民族音樂之父」。

 

去年他的百年誕辰紀念音樂會,除了有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台灣音樂館、國立台灣交響樂團共同主辦音樂會及作品展、座談會外,「苗栗縣郭芝苑音樂協進會」也規劃多場音樂會演出,以慶祝緬懷。這應是台灣第一次為作曲家舉辦如此隆重的百年慶典。

 

郭芝苑曾兩度獲頒國家文藝獎、吳三連基金會文藝獎、行政院文化獎、總統二等景星勳章等,並獲靜宜大學頒贈榮譽博士。他的告別式獲頒總統褒揚令。郭芝苑的代表作有台語藝術歌曲《紅薔薇》、《小協奏曲-為鋼琴與弦樂團》、交響樂《唐山過台灣》、《台灣頌》...等,作曲風格受到法國現代樂派、東歐與蘇聯國民樂派作曲家影響極深。

 

也因為「郭芝苑百歲誕辰紀念音樂會」的舉辦,在台北國家音樂廳及高雄衛武營演出時,演出單位充分運用現場的管風琴,並邀請法國管風琴家菲德利克.里瓦爾(Frédéric Rivoal),把郭芝苑的管弦樂作品,改編為擁有許多音色、且音量不輸管弦樂團的管風琴演出,現場演出效果相當好。

 

郭芝苑音樂協進會音樂總監阮秀慈提出特別說明,她説,把管弦樂曲改編成管風琴曲,是西方3、4百年前就開始的傳統。由於她的父親阮文池在郭芝苑後20年的人生中,指導通霄及苑裡兩地的合唱團,獲得郭芝苑的全力支持,兩人共同的理念是要推動「台語藝術歌曲運動」並透過音樂的力量,建立台灣人的民族自信心,因此非常了解郭芝苑推動音樂的理念與作法。而且阮秀慈從小就曾受郭芝苑指導並彈奏他的作品,她知道郭芝苑對於改編曲是持開放的態度,她說,為了推動台灣音樂,提高演出的機會,只要認真的演出,郭芝苑本人並不介意別人改編他的作品,包括曾經親自用電子琴與鋼琴改編他自己的鋼琴協奏曲,甚至把自己的藝術歌曲改編成流行歌曲演出等等,尤其他自己坎坷的作曲生涯就是從改編曲開始的。

 

阮文池的女兒阮秀慈從小在爸爸和芝苑先的調教下,就開始彈奏郭芝苑的作品,上圖是她彈琴時郭芝苑在旁邊幫她打拍子,郭芝苑是很嚴格的老師。長大後阮秀慈赴法國巴黎高等音樂學院深造,目前擔任郭芝苑音樂協會音樂總監。把郭芝苑的作品成功推廣到國外,背後最大的功臣就是阮秀慈。(圖/阮文池提供)

 

畢業於巴黎高等音樂學院,本身為大鍵琴、管風琴演奏家的阮秀慈於是利用她在巴黎的人際關係,委託管風琴家菲德利克.里瓦爾協助,經過他長久用心的研究、改編及演出後,除了在紀念音樂會中演出之外,他更設計一套音樂會,於今年3月27日,在法國聖瑪麗·德安東尼教堂(Sainte-Marie d’Antony)演出郭芝苑的作品,大獲好評。

 

管風琴家菲德利克.里瓦爾(Frédéric Rivoal)演奏時的神情,為了充分演出郭芝苑作品的精神,他花了很多時間與精神努力揣摩,因此每場演出都相當成功。(圖/駐愛爾蘭台北辦事處提供)

 

除了巴黎音樂界對郭芝苑作品的「驚艷」之外,台灣駐愛爾蘭大使楊子葆得知這場音樂會後深受感動,主動聯繫協進會,並敲定於5月5日晚上,在都柏林第4 區聖巴爾多祿茂教堂(Saint Bartholomew's Church)舉辦郭芝苑紀念音樂會。

 

這是郭芝苑作品在愛爾蘭的首次發表,也是第一次有台灣人的音樂創作在愛爾蘭公開演出。楊子葆在宣傳方面非常用心,代表處從宣告當天起每天發文,還加上影片與錄音輔助宣傳,直到演出當日為止。

 

楊子葆也特別點出兩地的相似點來喚起共鳴:包括愛爾蘭是一個島,約是台灣的2.3倍。加上愛爾蘭也曾有過被殖民歷史(他們被英國統治了400年)。更重要的是,歌曲是以台語為本創作的,在台灣的某個時代講台語是個禁忌;相對的,愛爾蘭有兩個官方語言,也就是英語與愛爾蘭語,在努力維持母語的傳承上,台灣與愛爾蘭雙方都是如此。

 

「我們是苑裡在地一個小小的協進會,資源嚴重不足,雖然『芝苑先』(阮文池對郭芝苑的尊稱)創作了很多管弦樂曲,但以我們的能力,別說要聘請像樣的管弦樂團出國演出,即便在國內演奏也有困難,幸虧秀慈的努力,以她的人際關係與年輕人的創意,改以管風琴演出,加上管風琴家非常用心去體會並改編芝苑先的作品,可以用非常少的經費,成功的在國外演出,這對我們而言也是很大的鼓勵。」郭芝苑音樂協進會創辦人阮文池說。

 

畢業於紐約市立大學布魯克林分校(Brooklyn College of The 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音樂學院的阮文池,回台後曾在陳文輝創辦的華陶窯演唱,並分別在苑裡鎮農會與通霄鎮各指導一團合唱團,在陳文輝的介紹下認識長他40歲的郭芝苑。

 

阮文池的正業是在靜宜大學任教,懷抱滿滿對台灣社會改革的熱情下,他和郭芝苑充分合作,他教合唱團唱歌並進而組織一個室內合唱團,郭芝苑則源源不斷供應他的創作歌曲,在兩人的通力合作之下,讓原本才華橫溢卻缺少演出的郭芝苑作品有了更多的演出機會。

 

陳水扁當選台北市長時,郭芝苑特別創作管弦樂曲《大台北》相贈,後來又改編成為《台灣頌》。

 

「芝苑先雖然不擅交際,很少和外界有聯繫,對台灣的愛與對後輩的期許卻是熱情澎湃,他寫《台灣頌》的目的和芬蘭作曲家西貝流士寫《芬蘭頌》一樣,由於19世紀俄羅斯帝國侵佔芬蘭,西貝流士為了一項對抗俄羅斯帝國的愛國慶典而寫成的交響詩,希望喚起芬蘭人的愛國心。芝苑先的《台灣頌》同樣是希望籍由音樂的力量,鼓舞台灣人民的愛國心。」阮文池說。

 

郭芝苑是台灣人受過正規音樂教育,並以西洋古典音樂方式創作的第一代。郭芝苑曾說,他於1936年第一次到日本東京就讀中學時,才聽到真正的西洋古典音樂。當時他就夢想能成為一位演奏家,但還沒想到要作曲。「因為在西洋音樂中那麼多的傑作,我們東方人只有吸收欣賞而已,還能再寫出什麼傑作呢?」不過他後來接觸到東歐的民族樂派與日本的現代民族樂派後,才確定了作曲的方向和決心。

 

戰後郭芝苑雖然曾經在台灣省立交響樂團(今國立台灣交響樂團)工作,除了創作大型的管弦樂曲之外,他自己表示,其實他最喜歡寫歌曲,因為歌曲才能真正貼近大部分的聽眾,但有很長一段時間因為外來政權打壓母語,他無法以自己的母語創作,形成失語的一代,直到1990年代台灣解嚴後,創作空間開濶很多,郭芝苑卻感嘆自己已經老了。

 

2001年12月5日是郭芝苑80歲生日,靜宜大學特別選在那天頒予名譽音樂博士學位。前排左二是前校長陳振貴,右一是郭老師的二兒子郭泉嶽 ,後排右2是阮文池。(圖/阮文池提供)

 

所幸他活得够久,從1993到2013的二十年間,他創作了為數眾多的台語歌曲,期間發表了三冊台語歌曲集,用如同苦行僧的方式舉辦超過600埸以上的音樂會和演講會,除了自己的創作以外,他也鼓勵年輕人用自己的母語創作歌曲,因為他相信,藝術創作來自於生活,有什麼生活就創作什麼樣的作品,作品一定要真實不虛偽,因而能把他自己活在鄉下市場周邊及宮廟等本土曲調充分融入創作中,讓人聽來既熟悉卻又氣勢磅礡,在這次國外演出時更令異國朋友驚艷。

 

而這些深具功力的樂曲,更多虧阮文池父女的多方推廣,終於在老中青三代合作之下,讓郭芝苑的作品突破時空限制、無懼疫情的肆虐,傳播到世界各地。

 

我們衷心期待他的《台灣頌》能成為未來台灣的國歌。

 

作者簡介

陳婉真,曾擔任《中國時報》記者、美國《美麗島週刊》創辦人、立法委員、國大代表、台灣產業文化觀光推展協會理事長、綠色台灣文教基金會執行長等職務。

她生於彰化縣,從小立志當新聞工作者,台灣師範大學畢業便後順利考進中國時報,仗義執言和使命必達、務實求真的精神,讓她在新聞界以犀利觀點聞名。

她在戒嚴時期挑戰禁忌,即投入政治改革,因此成為黑牢裡的政治犯,但是無畏無懼的堅持理想,不論藍綠執政,從不向威權低頭。

現在是自由撰稿人,想記錄主流媒體忽略的真實台灣故事,挖掘更多因為政權更迭而被埋沒的歷史。

 

郭芝苑紀念音樂會今年5月5日在愛爾蘭都柏林舉行。愛爾蘭參議員霍爾肯(左1)說,女高音左涵瀛(左2)讓他體會到台語的力量。右1為駐愛爾蘭大使楊子葆 ,右2為管風琴家菲德利克.里瓦爾(Frédéric Rivoal)。

 

作者/陳婉真

 

當武漢肺炎持續肆虐各國,很多人已經兩年多無法出國的此刻,卻有一位台灣作曲家的作品突破時空限制,分別於法國巴黎及愛爾蘭都柏林舉辦音樂會,讓歐洲愛樂人士透過管風琴改編氣勢磅礡的管弦樂曲與歌劇選曲音樂而進一步了解台灣。

 

這位作曲家就是來自苗栗苑裡的郭芝苑。

 

他出生於1921年,和台灣文化協會同一年誕生,去年剛好是他的百年冥誕。

 

他於9年前過世,卻因為他的同鄉後輩阮文池及女兒阮秀慈的努力,當政府在四處舉辦文協百年活動時,「郭芝苑百歲誕辰紀念音樂會」也在全台各處舉辦。

 

阮文池和郭芝苑年紀相差40歲,兩人卻在推廣台語藝術歌曲的紮根工作上合作無間,阮文池有能力把鄉間的門外漢訓練組成合唱團,郭芝苑也源源不絕提供他的創作,這些都成為台灣文化的瑰寶。(圖/阮文池提供)

 

國寶級作曲家郭芝苑(1921-2013),曾兩度赴日求學,並勤於創作。作品包含藝術歌曲、鋼琴曲、室內樂、協奏曲、合唱曲,甚至大型歌劇、管絃樂都有,非常豐富多元。他擅長將大量台灣文化元素如南北管、歌仔戲、京劇、原住民、客家民謠等融入作品,因此被尊為「台灣現代民族音樂之父」。

 

去年他的百年誕辰紀念音樂會,除了有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台灣音樂館、國立台灣交響樂團共同主辦音樂會及作品展、座談會外,「苗栗縣郭芝苑音樂協進會」也規劃多場音樂會演出,以慶祝緬懷。這應是台灣第一次為作曲家舉辦如此隆重的百年慶典。

 

郭芝苑曾兩度獲頒國家文藝獎、吳三連基金會文藝獎、行政院文化獎、總統二等景星勳章等,並獲靜宜大學頒贈榮譽博士。他的告別式獲頒總統褒揚令。郭芝苑的代表作有台語藝術歌曲《紅薔薇》、《小協奏曲-為鋼琴與弦樂團》、交響樂《唐山過台灣》、《台灣頌》...等,作曲風格受到法國現代樂派、東歐與蘇聯國民樂派作曲家影響極深。

 

也因為「郭芝苑百歲誕辰紀念音樂會」的舉辦,在台北國家音樂廳及高雄衛武營演出時,演出單位充分運用現場的管風琴,並邀請法國管風琴家菲德利克.里瓦爾(Frédéric Rivoal),把郭芝苑的管弦樂作品,改編為擁有許多音色、且音量不輸管弦樂團的管風琴演出,現場演出效果相當好。

 

郭芝苑音樂協進會音樂總監阮秀慈提出特別說明,她説,把管弦樂曲改編成管風琴曲,是西方3、4百年前就開始的傳統。由於她的父親阮文池在郭芝苑後20年的人生中,指導通霄及苑裡兩地的合唱團,獲得郭芝苑的全力支持,兩人共同的理念是要推動「台語藝術歌曲運動」並透過音樂的力量,建立台灣人的民族自信心,因此非常了解郭芝苑推動音樂的理念與作法。而且阮秀慈從小就曾受郭芝苑指導並彈奏他的作品,她知道郭芝苑對於改編曲是持開放的態度,她說,為了推動台灣音樂,提高演出的機會,只要認真的演出,郭芝苑本人並不介意別人改編他的作品,包括曾經親自用電子琴與鋼琴改編他自己的鋼琴協奏曲,甚至把自己的藝術歌曲改編成流行歌曲演出等等,尤其他自己坎坷的作曲生涯就是從改編曲開始的。

 

阮文池的女兒阮秀慈從小在爸爸和芝苑先的調教下,就開始彈奏郭芝苑的作品,上圖是她彈琴時郭芝苑在旁邊幫她打拍子,郭芝苑是很嚴格的老師。長大後阮秀慈赴法國巴黎高等音樂學院深造,目前擔任郭芝苑音樂協會音樂總監。把郭芝苑的作品成功推廣到國外,背後最大的功臣就是阮秀慈。(圖/阮文池提供)

 

畢業於巴黎高等音樂學院,本身為大鍵琴、管風琴演奏家的阮秀慈於是利用她在巴黎的人際關係,委託管風琴家菲德利克.里瓦爾協助,經過他長久用心的研究、改編及演出後,除了在紀念音樂會中演出之外,他更設計一套音樂會,於今年3月27日,在法國聖瑪麗·德安東尼教堂(Sainte-Marie d’Antony)演出郭芝苑的作品,大獲好評。

 

管風琴家菲德利克.里瓦爾(Frédéric Rivoal)演奏時的神情,為了充分演出郭芝苑作品的精神,他花了很多時間與精神努力揣摩,因此每場演出都相當成功。(圖/駐愛爾蘭台北辦事處提供)

 

除了巴黎音樂界對郭芝苑作品的「驚艷」之外,台灣駐愛爾蘭大使楊子葆得知這場音樂會後深受感動,主動聯繫協進會,並敲定於5月5日晚上,在都柏林第4 區聖巴爾多祿茂教堂(Saint Bartholomew's Church)舉辦郭芝苑紀念音樂會。

 

這是郭芝苑作品在愛爾蘭的首次發表,也是第一次有台灣人的音樂創作在愛爾蘭公開演出。楊子葆在宣傳方面非常用心,代表處從宣告當天起每天發文,還加上影片與錄音輔助宣傳,直到演出當日為止。

 

楊子葆也特別點出兩地的相似點來喚起共鳴:包括愛爾蘭是一個島,約是台灣的2.3倍。加上愛爾蘭也曾有過被殖民歷史(他們被英國統治了400年)。更重要的是,歌曲是以台語為本創作的,在台灣的某個時代講台語是個禁忌;相對的,愛爾蘭有兩個官方語言,也就是英語與愛爾蘭語,在努力維持母語的傳承上,台灣與愛爾蘭雙方都是如此。

 

「我們是苑裡在地一個小小的協進會,資源嚴重不足,雖然『芝苑先』(阮文池對郭芝苑的尊稱)創作了很多管弦樂曲,但以我們的能力,別說要聘請像樣的管弦樂團出國演出,即便在國內演奏也有困難,幸虧秀慈的努力,以她的人際關係與年輕人的創意,改以管風琴演出,加上管風琴家非常用心去體會並改編芝苑先的作品,可以用非常少的經費,成功的在國外演出,這對我們而言也是很大的鼓勵。」郭芝苑音樂協進會創辦人阮文池說。

 

畢業於紐約市立大學布魯克林分校(Brooklyn College of The 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音樂學院的阮文池,回台後曾在陳文輝創辦的華陶窯演唱,並分別在苑裡鎮農會與通霄鎮各指導一團合唱團,在陳文輝的介紹下認識長他40歲的郭芝苑。

 

阮文池的正業是在靜宜大學任教,懷抱滿滿對台灣社會改革的熱情下,他和郭芝苑充分合作,他教合唱團唱歌並進而組織一個室內合唱團,郭芝苑則源源不斷供應他的創作歌曲,在兩人的通力合作之下,讓原本才華橫溢卻缺少演出的郭芝苑作品有了更多的演出機會。

 

陳水扁當選台北市長時,郭芝苑特別創作管弦樂曲《大台北》相贈,後來又改編成為《台灣頌》。

 

「芝苑先雖然不擅交際,很少和外界有聯繫,對台灣的愛與對後輩的期許卻是熱情澎湃,他寫《台灣頌》的目的和芬蘭作曲家西貝流士寫《芬蘭頌》一樣,由於19世紀俄羅斯帝國侵佔芬蘭,西貝流士為了一項對抗俄羅斯帝國的愛國慶典而寫成的交響詩,希望喚起芬蘭人的愛國心。芝苑先的《台灣頌》同樣是希望籍由音樂的力量,鼓舞台灣人民的愛國心。」阮文池說。

 

郭芝苑是台灣人受過正規音樂教育,並以西洋古典音樂方式創作的第一代。郭芝苑曾說,他於1936年第一次到日本東京就讀中學時,才聽到真正的西洋古典音樂。當時他就夢想能成為一位演奏家,但還沒想到要作曲。「因為在西洋音樂中那麼多的傑作,我們東方人只有吸收欣賞而已,還能再寫出什麼傑作呢?」不過他後來接觸到東歐的民族樂派與日本的現代民族樂派後,才確定了作曲的方向和決心。

 

戰後郭芝苑雖然曾經在台灣省立交響樂團(今國立台灣交響樂團)工作,除了創作大型的管弦樂曲之外,他自己表示,其實他最喜歡寫歌曲,因為歌曲才能真正貼近大部分的聽眾,但有很長一段時間因為外來政權打壓母語,他無法以自己的母語創作,形成失語的一代,直到1990年代台灣解嚴後,創作空間開濶很多,郭芝苑卻感嘆自己已經老了。

 

2001年12月5日是郭芝苑80歲生日,靜宜大學特別選在那天頒予名譽音樂博士學位。前排左二是前校長陳振貴,右一是郭老師的二兒子郭泉嶽 ,後排右2是阮文池。(圖/阮文池提供)

 

所幸他活得够久,從1993到2013的二十年間,他創作了為數眾多的台語歌曲,期間發表了三冊台語歌曲集,用如同苦行僧的方式舉辦超過600埸以上的音樂會和演講會,除了自己的創作以外,他也鼓勵年輕人用自己的母語創作歌曲,因為他相信,藝術創作來自於生活,有什麼生活就創作什麼樣的作品,作品一定要真實不虛偽,因而能把他自己活在鄉下市場周邊及宮廟等本土曲調充分融入創作中,讓人聽來既熟悉卻又氣勢磅礡,在這次國外演出時更令異國朋友驚艷。

 

而這些深具功力的樂曲,更多虧阮文池父女的多方推廣,終於在老中青三代合作之下,讓郭芝苑的作品突破時空限制、無懼疫情的肆虐,傳播到世界各地。

 

我們衷心期待他的《台灣頌》能成為未來台灣的國歌。

 

作者簡介

陳婉真,曾擔任《中國時報》記者、美國《美麗島週刊》創辦人、立法委員、國大代表、台灣產業文化觀光推展協會理事長、綠色台灣文教基金會執行長等職務。

她生於彰化縣,從小立志當新聞工作者,台灣師範大學畢業便後順利考進中國時報,仗義執言和使命必達、務實求真的精神,讓她在新聞界以犀利觀點聞名。

她在戒嚴時期挑戰禁忌,即投入政治改革,因此成為黑牢裡的政治犯,但是無畏無懼的堅持理想,不論藍綠執政,從不向威權低頭。

現在是自由撰稿人,想記錄主流媒體忽略的真實台灣故事,挖掘更多因為政權更迭而被埋沒的歷史。

加入好友
優傳媒 版權所有 ©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隱私權政策 / 著作權與轉載授權 / 合作夥伴 / 法律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