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戴立寧
學的不是文學,只是:偶而舞文弄墨,做一首不登大雅的詩、填兩闕自以為是的詞,聊以自娛。
學的是法律;法律人習慣了循規蹈矩,在固有條條框框裡掙扎/圖存。等到年紀大了/退休了; 突然想起孔老夫子的話:「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篇》)。不禁懷疑:都七老八十了,人生進入到另一個階段,還真要老在這些框架裡打轉嗎 ?!
2016年12月,武俠小說迷的我,終於有機會專程拜望少年時就仰慕的武林泰斗武當山;如此勝事,怎可無詩? 於是乎在登山之前,僅憑印象,草詩一首:
歲末上武當
風狂雪飄揚
輕舒八卦掌
柔弱勝鋼強
12月1日那一天,千辛萬苦、氣喘吁吁,終於登上了武當山 最高的金頂;北風呼號,晴日當空。為了存真紀實, 乃改寫:
歲末上武當
無雪也無霜
陽光罩金頂
北風吼松崗
沒有自信;特地請一位精通古詩詞的年輕朋友為我校閱。她說:「末.光.松」三字平仄不合,要調整;並建議改為:
寒冬上武當
無雪也無霜
晴日照金頂
北風嘯翠崗
我可是一個自以為是的大男人,總是覺得這一改,雖然說婉約雅緻,卻有一點女兒態;所以動筆,改成:
寒冬上武當
無雪亦無霜
晴日罩金頂
怒風吼斷崗
從此之後,平仄難辨,成了短板/痛腳/罩門;寫詩填詞,總是:困厄不已、痛苦不堪。
新冠病毒施虐的這段期間,困守家中,無所事事;本來就喜歡唐詩宋詞,年輕時也曾寫過新詩,於是乎奮起舊筆,無事找事。
關於宋詞,初中課本裡岳飛的《滿江紅》,最是印象深刻。「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的豪邁,讓人熱血沸騰。(時過境遷,據說:岳飛的《滿江紅》已被消失於教科書,因為它有礙於民族和睦/團結。)
2022年4月25日,因為惡疫久滯, 頗多感懷, 得句:〈疫情未了,心不老,人卻老了〉,本來想續一首新詩;也不知那來的「靈感」,這不是《滿江紅》的開頭嗎? 何不跟著語氣/思路填下去,完成一闕《滿江紅》:
疫中抒情 滿江紅
疫情未了
心不老 人卻老了
憑欄處
山高霧裊 枝頭妖繞
雲聚雲散總關情
花開花落莫自擾
少年時
夜夜醉笙歌 不覺曉
矇矓中 月色皎
夢裡意 情難表
數舊歡 不堪往事悄悄
奈何疫中莊生蝶
不若春日孟浩鳥
頭白了
有多少溫柔 忘不了
詞是填了,句型我就依新詩的方式排列;韻腳由電腦查《平水韻》,也不成問題;餘下來還是:平仄怎麼辦?現學現賣?已嫌太晚;求助於外?人家麻煩、自己也麻煩 …。
台灣疫情加劇,確診日增超過6萬;800億的防疫預算被花得無影無蹤,說得天花亂墜的超前部署,淪為國際笑談。《時代雜誌》寓之為「世界最會吹噓的新冠防疫(The world’s most vaunted COVID-19 defense)
疫情如此,被勾引起來了的情緒,跟著感覺走,再接再厲,再填了一闕《滿江紅》:
台灣淪陷記 滿江紅
台灣淪陷
一瞬間 一劑難求
極目處
人人口罩 欲語還休
朝中魑魅笑多金
人間蒼生哭無舟
曾幾時
呼朋且高歌 不知羞
酒味濃 琴聲幽
美人兮 多溫柔
今朝醉 又何妨明日憂
博士有才留青史
小人無行攀綠樓
數往事
多少年辛勤 一葉秋
俗語說得好:文章是自己的好;自己還滿喜歡所填、未必符合傳統的兩闕不同調性的《滿江紅》。老問題,平仄的事如何解決?總不能把「填詞」說成「打油」吧!
詞,無非是早年流行歌的歌詞,曲譜早就有了,後來者只是為舊譜填上新詞;所以要順應節拍,古人用「填」這個動詞來形容 詞的寫作,真是妙極了。時間久遠,中文文字的讀音和所代表的意義,或多或少,有了些變動;我們還要拘泥古人的讀音/意思 來 搭配/填寫 今人的歌詞嗎?何不今人填詞用字,用今人的讀音;歌曲要流行,就要順應時代潮流啊!
既然如此,再接再厲,用蘇東坡曾填過的《定風波》來訴說我的想法。
論今人填宋詞 定風坡
何必再為平仄惱
讀來順暢就是好
方言俗語皆入詩
何妨
酒渣酒糟都是寶
何必苦吟學賈島
推敲
意浮氣燥心如搗
多情卻被無情擾
頓悟
天涯何處不芳草
突然有了種仙俠小說裡經常出現的:「境界突破」感。「隨著汙穢物不斷被逼出體內,身體越來越光潔;每塊肌肉,每塊骨頭,每個細胞,都毫無雜質,晶瑩剔透。開始洗髓伐骨了…。」(南閑:《都市悍賊》154節)。
既然洗髓伐骨了,一不做、二不休;再填一闕。《青玉案》是一闕很受歡迎的詞牌,從宋 歐陽修到清 納蘭性德都曾填過;辛棄疾的尤其著名。為此,我步辛詞原韻,還抄用了他傳世著名的那一小段,借古人口沫,澆自己塊壘:
感時 青玉案
三年苦疫無處去
數當朝
毀多譽
八千億超前部署
疫苗試劑
一塌糊塗
屈指無是處
皚皚白雪無處覓
恍若因風起柳絮
眾裏尋他千百度
驀然回首
那錢卻在
燈火闌珊處
早就是「隨心所欲、不逾矩」的年齡了,何必還介意那些條條框框、平平仄仄;我大學畢業於東吳,突然想起了母校的英文校訓:Unto a full grown man。哈哈,勇敢地跳出來吧;找回自己,做個真正的熟齡人!
(圖/取自網路)
作者簡介
戴立寧,一輩子的法律人。在法學院做了10年的學生;教了40多年的書;偶然的際遇,做了26年的公務員,從基層到高階。也曾寫過些雜文,月旦人物、評議時事。〈隨想錄〉無非是重操舊筆,隨興隨緣隨想,記錄些所見所聞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