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本京深談花旗》俄烏相爭:美軍工獲利 - umedia 優傳媒  

新聞 / 百家爭鳴
李本京深談花旗》俄烏相爭:美軍工獲利
2022-05-11 07:00:00
A+
A
A-

美國在烏克蘭忍受戰爭之無情熱火之際,卻有了豐富的收穫。白宮的軍國主義因而大肆發揮,成為國際間之超軍事大國。(圖/取自網路)

 

作者/李本京 (中華戰略學會副理事長)

 

前言

 

猶如一名算命師,拜登早在2022年二月初即定言俄將於二月十六日侵烏,並宣稱這是一個可靠的情資。事實是,到了這一天,「西線無戰事」,什麼事都沒發生。然而這並未澆熄拜登之「愛講話習慣」。終於在二月二十四日俄軍向烏國開戰。令人不瞭解的是,為何拜登之如此「渴望」一場二戰後發生在歐洲的大規模國際戰爭。

 

戰爭開始後,世上有不少國家期盼雙方有話好說,以談判代替對抗。唯有拜登不作此言,而起勁地譴責俄羅斯,喚起盟友們一起對抗俄羅斯。這場美國以烏為代理人的戰爭,烏克蘭必然是最大的輸家,因為戰爭發生在烏國境內。待戰爭結束,烏國將田園荒蕪,屋倒牆毀,要想復原非三、五十年不可。這場戰爭的第二個輸家就是俄羅斯,在美國全力運作下,俄羅斯遭受到世紀級制裁,經濟瀕臨崩潰。

 

然而美國卻是大的獲利者,首先徵得烏克蘭為代理人。烏人員死傷嚴重,當前就有近千萬難民(國內約有四百萬,國際難民近五百萬),導致烏國元氣大傷,國運走衰。

 

對美國而言,則遍地紅利,成為唯一的收穫者,其中最大也最重要的收穫就是成功地收攏與國成為反中、俄之側翼,並將俄羅斯拖垮,使其從一個大國變成小一號的中等國家。

 

世界最大規模之軍工集團

 

美國自二戰結束後,因緣際會作了自由世界盟主(Hegemony)。待拜登上台後立即披上好戰軍頭之披風,帶領美國走向世界。如就軍事預算而言,美國之高檔預算非同小可,其2023年編就之軍事預算高達8130億美元,較全球所有國家加起來之總數還要多。也就在同一時間,美國軍事用品之行銷全球,其數目也較所有國之軍品販售總數為多。美國不愧是當前國際上第一名之軍事大國。中國落在第二名,其軍費約在3000億之下。俄羅斯則僅達700億左右。

 

事實是拜登較川普更熱衷發展軍事,其2021年軍費僅為7680億,如今急升至8130億。其意義即在於美國當今首要大事即是整軍經武,這樣作有利於持續坐上國際霸權之寶座。

 

在這一光鮮亮麗的建軍口號下,立即獲利的就是美國特產之「軍工複合體」Military Industry Complex)。可以預見的是,美國在未來四年將不成比例地連續數年急速加碼增加軍費,每年大幅度急速增加軍費 (speeding budget)將成常態。苦的是納稅人將付出更多錢在軍備上,美國之軍工綜合體將接受超大之利益。兩院諸公也一定配合無間,改寫美國預算案過去不易通過之難處。

 

 

尤其是當今美國人在「反共情緒中」找到該有之敵人,人們在此一口號下放下過往之歧見而趨一致。為了保障其高額軍備預算,反共政策成為美國最大共識,議員們不分黨派,空前團結建設世上第一的美國軍力。

 

軍火商看到了希望,也看到了滾滾而來的美鈔,當然立即發奮圖強地研發新武器。為因應新環境,預算定必有所膨脹,議員們猶乘勢自動加碼,由此可知拜登之「反中即反共」理論是有賣點的。

 

官商共同目標高軍事預算

 

由於軍事預算中超過三分之一是屬購置新武器,所以官商就自然有了緊密之合作。茲舉一例,以明瞭箇中緣由。小布希總統的副手錢尼(Dick Cheney)曾在老布希時代擔任過國防部長、白宮幕僚長等高官,於1995至著名之軍工企業Halliburton工作(專與阿拉伯國家打交道),年薪200萬美金。2000年辭職與小布希搭檔參加大選,離職金居然高到4000萬美金。由此可知此等大公司是如何討好退休大咖們的。

 

這實例說明美國軍工與退休高官之金錢關係。花大錢的公司一定要能賺大錢,這就是退休高官們的工作,是以各大企業均有「門神」,負責解決疑難雜症。當然最重要的是如何取得政府的武器訂單,這價錢是可以談的,「門神」就會發揮力量。前總統艾森豪將軍即對美國軍工業發出警言,認為這是一種不正常之交易,為害國家信用,宜盡速改進。

 

軍事基地大企業之袋中物

 

軍工複合體除了研發製造武器外,還有一項進帳,那就是與國防部共同經營海外軍事基地。例如美與阿富汗交火20年,最終在2021年9月落荒而走,丟下了一處超大之軍事基地(Bagram Air Base)。此基地號稱空軍基地,事實上就是一座城,其中有容納五千名犯人之監獄,萬人居住之軍營,以及龐大之(Postal Exchange, PX)生活中心。該中心包括商場、旅社、娛樂場所餐廳等各項設施,等於阿富汗國境內之美國都市。美國軍方在這20年到底在幹什麼,非常令人好奇。

 

美國在全球80個國家設置近800個大小基地。為了維護這些基地,各大企業均配置各類專家同在,這就是問題之所在。到底有多少隨軍文職人員?據一項非正式之統計,美國在這20年與阿交戰中,曾同時最多派出15萬大兵,然而文職人員卻有18萬之多。這一荒唐數字表示,美國這20年在阿富汗並未全力投入戰爭,實際上是另有任務。最終形成一個巨大之貪腐集團,納稅人之辛苦錢就如此輕易地為有關人士取得。

 

軍工集團賺錢之策略

 

拜登自2021上台後,即延續川普之軍國主義政策,在軍備上加碼。今日之所以能由白宮及兩院合力挖鈔票,動力來自「國防預算制訂法」(National Defense Authorization Act, NDAA)。當下之府院關係在反中、俄上是一致的,只要是有關的國防及安全預算,無不順利通過。如此迅速通過,議員諸公功不可沒,酬勞自不會少。透過選舉時的「政治獻金」,有關連之議員就在「見者有份」的原則下,雨露均霑,皆大歡喜。這就是當今「華府政治」(Beltway Politics)的真相,必將在美國憲政史上記上一筆。

 

美國自2021年9月退出阿富汗後,很快地認定下一個敵人就是中國,反中就成為美國當前之重大,也是唯一的國策。拜登的作風較川普還要直接與致命,為繼續保持霸主地位,首要工作就是奠定其為反共之世界領袖,予中國以「致命敵對」(Fatal Rivalry)的關係。美國從來不認為中美應有「大國關係」,應有的就是敵對關係。

 

中美關係於今是1979建交以來的最低潮,雙方沒有一絲和善之空間。這一輪「致命敵對」有可能持續十到十五年。是和、是戰,到時或見真章。當前兩國關係事實上已至「類冷戰」(Quasi Cold War)地步,距冷戰僅一步之遙。

 

拜登撒錢反中俄

 

在當下中美敵對情勢下,雙方已無言好之餘地,況且拜登已取得與兩院同心之約,相互在反共意識上水乳交融,是以議員們未來將快速向行政部門撒鈔票。「撒錢」(free spending)將成為美國史上少見之案例。

 

議員們在力捧升高預算時,幾近瘋狂,失去理智。他們在武器購買預算上的瘋狂加碼,有一個令人震驚的例子。某次,國防部原提案購買290架新型戰機,議員諸公卻大筆一揮加到347架。問題是,有需要這麼多架嗎?國防部之購買290架是有所本的,議員們加碼以示反中之決心,事實上回扣多少恐怕才是根本問題。

 

就在這一會期,兩院又通過擴增新款軍艦,包括3艘驅逐艦,2艘核潛,與其他13艘新款戰艦。兩院遇到軍事預算就開始有騷動,人們群起支持,一味加碼抗中,不再仔細研判是否必需,專業人士不再有用武之地,這是個悲劇。

 

當前國會諸公對於新型「超前科技」武器(cutting edge high tech)極有興趣,因此國會山莊的大伽們就目標一致地出高價購買高檔新型武器。這些高科技武器之價格是天價,未來在美國軍事預算上會再往上衝,不日或將上升到一兆美元,那真是一個可怕的數字。

 

議員諸公樂意買到高階新款武器,甚至有一種唯有高價才能買到好貨之心理,軍火商瞭然此一突槌之狀況,也就直接將價格提高。這又成為一個增加軍費之直接原因。自此美政府在2015年所追求之低軍備費,只不過是一場美夢。

 

歐巴馬在2015年曾主動減低軍事預算,然而好勇善鬥之川普反其道而行,加列軍事預算,而今拜登更不計赤字之可怕,猛加軍費。國會中當然對此大預算作風也有不滿意者,然而人單力孤,起不了什麼作用。對拜登大軍費唱反調者以民主黨中自由派者為主(liberal Democrats),然而主流派之民主黨人則大不以為然,與拜登同一陣線,要求高軍費政策。

 

國防預算有三分之一用在人事費上,這是因為美國之兵役制度是募兵制,唯有高薪才有人來。是以這一部份的花費是無法可省的。因此也牽動了榮民福利及退休金等加碼的問題。可以預見的是美國高軍費在短期內是改變不了的。

 

當代美國治世概念就是將美國定位為「法律規範者」(law maker)。其目的就在於可借此說以鏟除其它有關世界秩序之說法。

 

無可諱言的,強大軍力就是美國打遍天下無敵手之利器。美國也可藉維護世界秩序而大動干戈。今日之俄烏戰爭給予美國以最好的藉口擴充軍備,整軍經武。並且趁機將北約諸國綁在一起,是後冷戰時期美國風頭最高之時。其軍力亦日漸擴大,成為當今無出其右者。

 

美國借此俄烏爭戰良機,將俄羅斯貶為中等國家,降低俄國在全球地緣政治的影響力,與美國國力相較更形不足。美國同時找到代理人烏克蘭,自此烏國對美自是言聽計從,緊隨聽命。另外又可聚眾拉幫,孤立中國。美國在此一單邊世界政治中儼然就是霸主。美國在烏克蘭忍受戰爭之無情熱火之際,卻有了豐富的收穫。白宮的軍國主義因而大肆發揮,成為國際間之超軍事大國。

 

作者簡介

李本京,政大外交系,堪薩斯州大政治學碩士,紐約聖若望大學歷史學博士。淡江大學榮譽教授,中華戰略學會副理事長、中美文經協會榮譽理事長。近著:《傳奇‧爭議:川普與分裂之美國》。

美國在烏克蘭忍受戰爭之無情熱火之際,卻有了豐富的收穫。白宮的軍國主義因而大肆發揮,成為國際間之超軍事大國。(圖/取自網路)

 

作者/李本京 (中華戰略學會副理事長)

 

前言

 

猶如一名算命師,拜登早在2022年二月初即定言俄將於二月十六日侵烏,並宣稱這是一個可靠的情資。事實是,到了這一天,「西線無戰事」,什麼事都沒發生。然而這並未澆熄拜登之「愛講話習慣」。終於在二月二十四日俄軍向烏國開戰。令人不瞭解的是,為何拜登之如此「渴望」一場二戰後發生在歐洲的大規模國際戰爭。

 

戰爭開始後,世上有不少國家期盼雙方有話好說,以談判代替對抗。唯有拜登不作此言,而起勁地譴責俄羅斯,喚起盟友們一起對抗俄羅斯。這場美國以烏為代理人的戰爭,烏克蘭必然是最大的輸家,因為戰爭發生在烏國境內。待戰爭結束,烏國將田園荒蕪,屋倒牆毀,要想復原非三、五十年不可。這場戰爭的第二個輸家就是俄羅斯,在美國全力運作下,俄羅斯遭受到世紀級制裁,經濟瀕臨崩潰。

 

然而美國卻是大的獲利者,首先徵得烏克蘭為代理人。烏人員死傷嚴重,當前就有近千萬難民(國內約有四百萬,國際難民近五百萬),導致烏國元氣大傷,國運走衰。

 

對美國而言,則遍地紅利,成為唯一的收穫者,其中最大也最重要的收穫就是成功地收攏與國成為反中、俄之側翼,並將俄羅斯拖垮,使其從一個大國變成小一號的中等國家。

 

世界最大規模之軍工集團

 

美國自二戰結束後,因緣際會作了自由世界盟主(Hegemony)。待拜登上台後立即披上好戰軍頭之披風,帶領美國走向世界。如就軍事預算而言,美國之高檔預算非同小可,其2023年編就之軍事預算高達8130億美元,較全球所有國家加起來之總數還要多。也就在同一時間,美國軍事用品之行銷全球,其數目也較所有國之軍品販售總數為多。美國不愧是當前國際上第一名之軍事大國。中國落在第二名,其軍費約在3000億之下。俄羅斯則僅達700億左右。

 

事實是拜登較川普更熱衷發展軍事,其2021年軍費僅為7680億,如今急升至8130億。其意義即在於美國當今首要大事即是整軍經武,這樣作有利於持續坐上國際霸權之寶座。

 

在這一光鮮亮麗的建軍口號下,立即獲利的就是美國特產之「軍工複合體」Military Industry Complex)。可以預見的是,美國在未來四年將不成比例地連續數年急速加碼增加軍費,每年大幅度急速增加軍費 (speeding budget)將成常態。苦的是納稅人將付出更多錢在軍備上,美國之軍工綜合體將接受超大之利益。兩院諸公也一定配合無間,改寫美國預算案過去不易通過之難處。

 

 

尤其是當今美國人在「反共情緒中」找到該有之敵人,人們在此一口號下放下過往之歧見而趨一致。為了保障其高額軍備預算,反共政策成為美國最大共識,議員們不分黨派,空前團結建設世上第一的美國軍力。

 

軍火商看到了希望,也看到了滾滾而來的美鈔,當然立即發奮圖強地研發新武器。為因應新環境,預算定必有所膨脹,議員們猶乘勢自動加碼,由此可知拜登之「反中即反共」理論是有賣點的。

 

官商共同目標高軍事預算

 

由於軍事預算中超過三分之一是屬購置新武器,所以官商就自然有了緊密之合作。茲舉一例,以明瞭箇中緣由。小布希總統的副手錢尼(Dick Cheney)曾在老布希時代擔任過國防部長、白宮幕僚長等高官,於1995至著名之軍工企業Halliburton工作(專與阿拉伯國家打交道),年薪200萬美金。2000年辭職與小布希搭檔參加大選,離職金居然高到4000萬美金。由此可知此等大公司是如何討好退休大咖們的。

 

這實例說明美國軍工與退休高官之金錢關係。花大錢的公司一定要能賺大錢,這就是退休高官們的工作,是以各大企業均有「門神」,負責解決疑難雜症。當然最重要的是如何取得政府的武器訂單,這價錢是可以談的,「門神」就會發揮力量。前總統艾森豪將軍即對美國軍工業發出警言,認為這是一種不正常之交易,為害國家信用,宜盡速改進。

 

軍事基地大企業之袋中物

 

軍工複合體除了研發製造武器外,還有一項進帳,那就是與國防部共同經營海外軍事基地。例如美與阿富汗交火20年,最終在2021年9月落荒而走,丟下了一處超大之軍事基地(Bagram Air Base)。此基地號稱空軍基地,事實上就是一座城,其中有容納五千名犯人之監獄,萬人居住之軍營,以及龐大之(Postal Exchange, PX)生活中心。該中心包括商場、旅社、娛樂場所餐廳等各項設施,等於阿富汗國境內之美國都市。美國軍方在這20年到底在幹什麼,非常令人好奇。

 

美國在全球80個國家設置近800個大小基地。為了維護這些基地,各大企業均配置各類專家同在,這就是問題之所在。到底有多少隨軍文職人員?據一項非正式之統計,美國在這20年與阿交戰中,曾同時最多派出15萬大兵,然而文職人員卻有18萬之多。這一荒唐數字表示,美國這20年在阿富汗並未全力投入戰爭,實際上是另有任務。最終形成一個巨大之貪腐集團,納稅人之辛苦錢就如此輕易地為有關人士取得。

 

軍工集團賺錢之策略

 

拜登自2021上台後,即延續川普之軍國主義政策,在軍備上加碼。今日之所以能由白宮及兩院合力挖鈔票,動力來自「國防預算制訂法」(National Defense Authorization Act, NDAA)。當下之府院關係在反中、俄上是一致的,只要是有關的國防及安全預算,無不順利通過。如此迅速通過,議員諸公功不可沒,酬勞自不會少。透過選舉時的「政治獻金」,有關連之議員就在「見者有份」的原則下,雨露均霑,皆大歡喜。這就是當今「華府政治」(Beltway Politics)的真相,必將在美國憲政史上記上一筆。

 

美國自2021年9月退出阿富汗後,很快地認定下一個敵人就是中國,反中就成為美國當前之重大,也是唯一的國策。拜登的作風較川普還要直接與致命,為繼續保持霸主地位,首要工作就是奠定其為反共之世界領袖,予中國以「致命敵對」(Fatal Rivalry)的關係。美國從來不認為中美應有「大國關係」,應有的就是敵對關係。

 

中美關係於今是1979建交以來的最低潮,雙方沒有一絲和善之空間。這一輪「致命敵對」有可能持續十到十五年。是和、是戰,到時或見真章。當前兩國關係事實上已至「類冷戰」(Quasi Cold War)地步,距冷戰僅一步之遙。

 

拜登撒錢反中俄

 

在當下中美敵對情勢下,雙方已無言好之餘地,況且拜登已取得與兩院同心之約,相互在反共意識上水乳交融,是以議員們未來將快速向行政部門撒鈔票。「撒錢」(free spending)將成為美國史上少見之案例。

 

議員們在力捧升高預算時,幾近瘋狂,失去理智。他們在武器購買預算上的瘋狂加碼,有一個令人震驚的例子。某次,國防部原提案購買290架新型戰機,議員諸公卻大筆一揮加到347架。問題是,有需要這麼多架嗎?國防部之購買290架是有所本的,議員們加碼以示反中之決心,事實上回扣多少恐怕才是根本問題。

 

就在這一會期,兩院又通過擴增新款軍艦,包括3艘驅逐艦,2艘核潛,與其他13艘新款戰艦。兩院遇到軍事預算就開始有騷動,人們群起支持,一味加碼抗中,不再仔細研判是否必需,專業人士不再有用武之地,這是個悲劇。

 

當前國會諸公對於新型「超前科技」武器(cutting edge high tech)極有興趣,因此國會山莊的大伽們就目標一致地出高價購買高檔新型武器。這些高科技武器之價格是天價,未來在美國軍事預算上會再往上衝,不日或將上升到一兆美元,那真是一個可怕的數字。

 

議員諸公樂意買到高階新款武器,甚至有一種唯有高價才能買到好貨之心理,軍火商瞭然此一突槌之狀況,也就直接將價格提高。這又成為一個增加軍費之直接原因。自此美政府在2015年所追求之低軍備費,只不過是一場美夢。

 

歐巴馬在2015年曾主動減低軍事預算,然而好勇善鬥之川普反其道而行,加列軍事預算,而今拜登更不計赤字之可怕,猛加軍費。國會中當然對此大預算作風也有不滿意者,然而人單力孤,起不了什麼作用。對拜登大軍費唱反調者以民主黨中自由派者為主(liberal Democrats),然而主流派之民主黨人則大不以為然,與拜登同一陣線,要求高軍費政策。

 

國防預算有三分之一用在人事費上,這是因為美國之兵役制度是募兵制,唯有高薪才有人來。是以這一部份的花費是無法可省的。因此也牽動了榮民福利及退休金等加碼的問題。可以預見的是美國高軍費在短期內是改變不了的。

 

當代美國治世概念就是將美國定位為「法律規範者」(law maker)。其目的就在於可借此說以鏟除其它有關世界秩序之說法。

 

無可諱言的,強大軍力就是美國打遍天下無敵手之利器。美國也可藉維護世界秩序而大動干戈。今日之俄烏戰爭給予美國以最好的藉口擴充軍備,整軍經武。並且趁機將北約諸國綁在一起,是後冷戰時期美國風頭最高之時。其軍力亦日漸擴大,成為當今無出其右者。

 

美國借此俄烏爭戰良機,將俄羅斯貶為中等國家,降低俄國在全球地緣政治的影響力,與美國國力相較更形不足。美國同時找到代理人烏克蘭,自此烏國對美自是言聽計從,緊隨聽命。另外又可聚眾拉幫,孤立中國。美國在此一單邊世界政治中儼然就是霸主。美國在烏克蘭忍受戰爭之無情熱火之際,卻有了豐富的收穫。白宮的軍國主義因而大肆發揮,成為國際間之超軍事大國。

 

作者簡介

李本京,政大外交系,堪薩斯州大政治學碩士,紐約聖若望大學歷史學博士。淡江大學榮譽教授,中華戰略學會副理事長、中美文經協會榮譽理事長。近著:《傳奇‧爭議:川普與分裂之美國》。

加入好友
優傳媒 版權所有 ©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隱私權政策 / 著作權與轉載授權 / 合作夥伴 / 法律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