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向偉真話中國》重建香港,必要大力推動的幾件事 - umedia 優傳媒  

新聞 / 百家爭鳴
王向偉真話中國》重建香港,必要大力推動的幾件事
2022-03-23 07:00:00
A+
A
A-

 

香港需要一個「重建美好未來」的計劃,以及一個強有力的新行政長官,引領香港走出政治泥潭、經濟低迷和社會失和的困境。5月8日,香港將選舉產生新特首,對香港而言,這是事關成敗的關鍵時刻。(圖/取自網路)

 

作者/王向偉

 

在諸多不確定性因素籠罩之下,有一點似乎是可以確定的,即,香港這個亞洲國際都會面臨的不僅是一場公共健康危機,更是一場信任危機。

 

Omicron變種病毒株引發新一波疫情以來,港府的應對表現可謂一塌糊塗。不過,隨着防控措施的加強和落實,尤其是隨着疫苗接種率的提升,香港可望在未來數周內度過這一難關。

 

然而,要重拾信心及恢復社會和諧,絕非一日之功。疫情防控上的無序和混亂,平添了對香港未來的失望和悲觀情緒。

 

香港似乎已迷失方向。它不僅缺乏一個恢復常態的退出機制,更缺乏一個深思熟慮、旨在重振香港作為亞洲金融中心輝煌和魅力的長遠戰略。

 

香港正處於何去何從的十字路口。這話聽起來是老生常談,但事實如此。近幾年發生的諸多事件,包括大規模抗議、騷亂以及應對新冠疫情的失誤,都嚴重衝擊了香港的國際聲譽。港人非常不滿,外籍人士考慮離開,而中央官員對香港似乎也漸失耐心。

 

香港需要一個「重建美好未來」計劃以及一個強有力的新行政長官,引領香港走出政治泥潭、經濟低迷和社會失和的困境。5月8日,香港將選舉產生新一任行政長官。對香港而言,這是事關成敗的時刻。

 

選舉已近在眼前,但誰最可能會成為繼任者,仍不明朗。也許,直到最後時刻,強勁競選者才會浮出水面。

 

但無論誰當選下任特首,都必須提出清晰的重振經濟和構建美好社會的戰略。對香港來說,過去那種按部就班的行事方式,已無法適應需求。同時,下任特首必須有做出艱難決定的勇氣和智慧,敢於向既得利益者開刀,並努力爭取利益攸關方的支持,帶領香港前行。

 

其實,過去二十多年裏,對香港結構性劣勢和不平等現象,我們都瞭然於胸。對於港版「重建美好未來」計劃,我願提出以下建議和看法

 

 

首先,從上任第一天起,新特首就要實施積極大膽計劃,着力解決被視為香港社會不滿情緒之源的深層次問題,即土地和住房頑疾

 

前特首董建華首次亦或唯一一次提出解決住房問題的方案,但以失敗告終,並引發了2003年大規模抗議。之後,他及繼任者都曾躍躍欲試,大談解決住房問題,但有實際意義的努力都被大地產商、鄉議局、環保人士和立法會反對派等既得利益集團擊敗。方案提出了一個又個,但由於社會各界反對,都被擱置了。數以千萬的資金被白白浪費,或者用於反反覆覆但毫無效果的可行性研究及諮詢。

 

下屆政府已無理由或借口再拖延或猶豫不決了。《港區國安法》的實施消除了政治不確定性和反對勢力,新一屆立法會也牢牢掌控在建制派手中。地產大亨對政府的影響力已大大削弱,中央領導也多次表示,解決房屋痼疾應是香港特區政府的首要任務之一。

 

最近幾年,港府提出了不少宏大計劃,以增加土地和房屋供應,包括雄心勃勃、耗資巨大的「明日大嶼願景」以及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明日大嶼」填海工程仍處於可行性研究階段,而北部都會區則是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倡導的另一個龐大開發項目。財政司長陳茂波公布財政預算案時表示,政府已為北部都會區項目預備了1000億港元預算資金。這兩個項目聽起來非常宏大,但都需數年才能完成,因此有畫餅充飢之感。

 

然而,香港真正需要的是立即且有效的具體可行措施。總而言之,下屆政府不應再過多考慮反對聲音,應着手開發綠地和郊野公園周邊地區,以增加供地建屋。

 

香港土地中,只有24%已被開發利用,且僅有7%用於房屋建設。在全港土地中,約65%是綠地和和郊野公園。如果從綠地和郊野公園土地中,拿出幾個百分點的土地用於開發建屋,並不會損害香港的自然美景,卻可以確保多年都有充足的公屋供應。

 

其次,新政府應採取措施,大力提升香港作為亞洲金融和商貿中心的地位。正如上周專欄中所言,新特首應立即成立一個由商界和學界精英、智庫和商會人士組成的行動小組,在國際上推介香港的地位和機會,廣泛接觸不同持份者,給他們吃下定心丸,防止人才流失。同時,香港的制度優勢仍在,這包括良好的營商環境、法律體系、財政政策、交通條件、地理優越和港人的奮鬥精神等,只是現在鮮有人再談論這些罷了。

 

第三,有了源源不斷的土地和房屋供應,再有一流學校和醫院等基礎設施加以配套,香港即能重鑄其宜居、宜業及宜學的亞洲國際都會城市的美譽,吸引更多中國內地及世界各地的人才。

 

前特首曾蔭權在任時做的實事不多,但他2007年提出的一項建議,至今仍有借鑒意義。他提出,為確保全球金融中心地位,香港需不斷引入新鮮血液,人口規模應從目前750萬增加到1000萬人,達到與紐約或倫敦相當的水平。香港需與中國內地當局溝通談判,調整每日移民額度,把重點放到引進實用技術人才

 

第四,加強融入大灣區發展應是另一重點。隨着中央致力於提振國內消費,香港可以憑藉金融服務和專業服務優勢,充分挖掘和利用大灣區這個中國最富裕地區不斷增長的購買力。

 

最後一點也很重要。下任特首須改革所謂堅守政治中立原則的公務員體制。例如,香港政治委任官員,雖然他們有簽署公務員年度考評表的職責,但對公務員並無太大影響力,因為據信他們並不直接或間接參與決定公務員的晉陞和薪酬。更為重要的是,新特首要大膽和破格提拔和任用一批與之理念相同且能力強的公務員,而不是按照傳統的等級晉陞制度行事。

 

正如有讀者在上周專欄文章留言所稱,香港需要「一個新的強力管治團隊,帶領這個偉大城市走出當前的不幸窘境」。

 

(本文原載《思考HK》網媒,原標題為[十字路口的香港 急需強勢新特首],經作者同意授權轉載,不代表本網立場)

 

作者簡介

王向偉,出生於東北吉林。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學士、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新聞學碩士。

有30多年媒體從業經驗。曾任《中國日報》記者,後在英國留學和工作。1994年加入香港英文報刊《東快訊》任記者、編輯。1996年加入《南華早報》,2007年晉升為副總編輯,2012年出任總編輯。

2016年起擔任《南華早報》編輯顧問,每周撰寫《中國報導》專欄,深受廣泛關注,被公認是亞洲有關中國及其國際關係的重要評論員。

 

 

香港需要一個「重建美好未來」的計劃,以及一個強有力的新行政長官,引領香港走出政治泥潭、經濟低迷和社會失和的困境。5月8日,香港將選舉產生新特首,對香港而言,這是事關成敗的關鍵時刻。(圖/取自網路)

 

作者/王向偉

 

在諸多不確定性因素籠罩之下,有一點似乎是可以確定的,即,香港這個亞洲國際都會面臨的不僅是一場公共健康危機,更是一場信任危機。

 

Omicron變種病毒株引發新一波疫情以來,港府的應對表現可謂一塌糊塗。不過,隨着防控措施的加強和落實,尤其是隨着疫苗接種率的提升,香港可望在未來數周內度過這一難關。

 

然而,要重拾信心及恢復社會和諧,絕非一日之功。疫情防控上的無序和混亂,平添了對香港未來的失望和悲觀情緒。

 

香港似乎已迷失方向。它不僅缺乏一個恢復常態的退出機制,更缺乏一個深思熟慮、旨在重振香港作為亞洲金融中心輝煌和魅力的長遠戰略。

 

香港正處於何去何從的十字路口。這話聽起來是老生常談,但事實如此。近幾年發生的諸多事件,包括大規模抗議、騷亂以及應對新冠疫情的失誤,都嚴重衝擊了香港的國際聲譽。港人非常不滿,外籍人士考慮離開,而中央官員對香港似乎也漸失耐心。

 

香港需要一個「重建美好未來」計劃以及一個強有力的新行政長官,引領香港走出政治泥潭、經濟低迷和社會失和的困境。5月8日,香港將選舉產生新一任行政長官。對香港而言,這是事關成敗的時刻。

 

選舉已近在眼前,但誰最可能會成為繼任者,仍不明朗。也許,直到最後時刻,強勁競選者才會浮出水面。

 

但無論誰當選下任特首,都必須提出清晰的重振經濟和構建美好社會的戰略。對香港來說,過去那種按部就班的行事方式,已無法適應需求。同時,下任特首必須有做出艱難決定的勇氣和智慧,敢於向既得利益者開刀,並努力爭取利益攸關方的支持,帶領香港前行。

 

其實,過去二十多年裏,對香港結構性劣勢和不平等現象,我們都瞭然於胸。對於港版「重建美好未來」計劃,我願提出以下建議和看法

 

 

首先,從上任第一天起,新特首就要實施積極大膽計劃,着力解決被視為香港社會不滿情緒之源的深層次問題,即土地和住房頑疾

 

前特首董建華首次亦或唯一一次提出解決住房問題的方案,但以失敗告終,並引發了2003年大規模抗議。之後,他及繼任者都曾躍躍欲試,大談解決住房問題,但有實際意義的努力都被大地產商、鄉議局、環保人士和立法會反對派等既得利益集團擊敗。方案提出了一個又個,但由於社會各界反對,都被擱置了。數以千萬的資金被白白浪費,或者用於反反覆覆但毫無效果的可行性研究及諮詢。

 

下屆政府已無理由或借口再拖延或猶豫不決了。《港區國安法》的實施消除了政治不確定性和反對勢力,新一屆立法會也牢牢掌控在建制派手中。地產大亨對政府的影響力已大大削弱,中央領導也多次表示,解決房屋痼疾應是香港特區政府的首要任務之一。

 

最近幾年,港府提出了不少宏大計劃,以增加土地和房屋供應,包括雄心勃勃、耗資巨大的「明日大嶼願景」以及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明日大嶼」填海工程仍處於可行性研究階段,而北部都會區則是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倡導的另一個龐大開發項目。財政司長陳茂波公布財政預算案時表示,政府已為北部都會區項目預備了1000億港元預算資金。這兩個項目聽起來非常宏大,但都需數年才能完成,因此有畫餅充飢之感。

 

然而,香港真正需要的是立即且有效的具體可行措施。總而言之,下屆政府不應再過多考慮反對聲音,應着手開發綠地和郊野公園周邊地區,以增加供地建屋。

 

香港土地中,只有24%已被開發利用,且僅有7%用於房屋建設。在全港土地中,約65%是綠地和和郊野公園。如果從綠地和郊野公園土地中,拿出幾個百分點的土地用於開發建屋,並不會損害香港的自然美景,卻可以確保多年都有充足的公屋供應。

 

其次,新政府應採取措施,大力提升香港作為亞洲金融和商貿中心的地位。正如上周專欄中所言,新特首應立即成立一個由商界和學界精英、智庫和商會人士組成的行動小組,在國際上推介香港的地位和機會,廣泛接觸不同持份者,給他們吃下定心丸,防止人才流失。同時,香港的制度優勢仍在,這包括良好的營商環境、法律體系、財政政策、交通條件、地理優越和港人的奮鬥精神等,只是現在鮮有人再談論這些罷了。

 

第三,有了源源不斷的土地和房屋供應,再有一流學校和醫院等基礎設施加以配套,香港即能重鑄其宜居、宜業及宜學的亞洲國際都會城市的美譽,吸引更多中國內地及世界各地的人才。

 

前特首曾蔭權在任時做的實事不多,但他2007年提出的一項建議,至今仍有借鑒意義。他提出,為確保全球金融中心地位,香港需不斷引入新鮮血液,人口規模應從目前750萬增加到1000萬人,達到與紐約或倫敦相當的水平。香港需與中國內地當局溝通談判,調整每日移民額度,把重點放到引進實用技術人才

 

第四,加強融入大灣區發展應是另一重點。隨着中央致力於提振國內消費,香港可以憑藉金融服務和專業服務優勢,充分挖掘和利用大灣區這個中國最富裕地區不斷增長的購買力。

 

最後一點也很重要。下任特首須改革所謂堅守政治中立原則的公務員體制。例如,香港政治委任官員,雖然他們有簽署公務員年度考評表的職責,但對公務員並無太大影響力,因為據信他們並不直接或間接參與決定公務員的晉陞和薪酬。更為重要的是,新特首要大膽和破格提拔和任用一批與之理念相同且能力強的公務員,而不是按照傳統的等級晉陞制度行事。

 

正如有讀者在上周專欄文章留言所稱,香港需要「一個新的強力管治團隊,帶領這個偉大城市走出當前的不幸窘境」。

 

(本文原載《思考HK》網媒,原標題為[十字路口的香港 急需強勢新特首],經作者同意授權轉載,不代表本網立場)

 

作者簡介

王向偉,出生於東北吉林。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學士、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新聞學碩士。

有30多年媒體從業經驗。曾任《中國日報》記者,後在英國留學和工作。1994年加入香港英文報刊《東快訊》任記者、編輯。1996年加入《南華早報》,2007年晉升為副總編輯,2012年出任總編輯。

2016年起擔任《南華早報》編輯顧問,每周撰寫《中國報導》專欄,深受廣泛關注,被公認是亞洲有關中國及其國際關係的重要評論員。

 

加入好友
優傳媒 版權所有 ©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隱私權政策 / 著作權與轉載授權 / 合作夥伴 / 法律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