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與武松示意圖(取自網路)
作者/薛中鼎
宋江的領袖特質之二 : 識才、愛才、能吸引人才
宋江的一個重要的領袖特質,就是能很快的識才,愛才,與吸引人才。
我們來看看,水滸傳的第二十三回《橫海郡柴進留賓,景陽岡武松打虎》。在這回故事中,施耐庵很生動有力的,描述了宋江與武松一見如故,惺惺相惜的過程。
話説那一日,宋江來到了滄州橫海郡柴進的莊上。柴進號稱小旋風,是後周皇帝周世宗柴榮的嫡裔。柴榮是個英雄人物,不幸英年早逝,留下了孤兒寡婦。
宋太祖趙匡胤,是柴榮的“殿前都檢點”,身受柴榮栽培之恩。後來搞了個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其實就是玩了個把戲,篡奪了柴家的皇位。
趙匡胤還算是有良心,自覺對不起柴家,所以對於柴家的嫡系子孫,給了特殊的優惠待遇。
柴進精通武藝,相貌英俊,家境富裕,慷慨好客。江湖好漢落魄潦倒,都可以到橫海郡去投靠柴進,柴進無不接待。因此,柴進在江湖上,很有名望。
話説宋江來到柴進莊上,柴進熱情招待。某日柴進、宋江把盞歡飲,不覺天色昏暗。宋江帶著八分酒意要去淨手,腳步踉蹌,轉過東廊,不小心踢到一把火鍁柄上。
廊下有一個大漢,正以火鍁柄裝了一把炭火取暖。宋江一腳,把那炭火都鍁在這個大漢臉上。這個大漢,就是武松。武松在柴進的莊上,得了瘧疾,天氣寒冷,就在廊下烤火。宋江這一腳,掀翻了炭火,讓武松吃了一驚,驚出一身汗來,病也就差不多好了。
於是,柴進介紹宋江與武松兩人認識。我們且看,施耐庵的原文,是如何描述,兩人初度見面的情景:
****
宋江道:“江湖上多聞說武二郎名字,不期今日在此相會。多幸,多幸!”
柴進道:“豪傑相聚,實是難得,就請同坐一席説話。”
宋江大喜,携住武松的手,一同到後堂席上。
柴進便邀武松坐地,宋江連忙讓他一同在上面坐 …, 讓了半晌,武松坐了第三位。柴進叫人再整杯盤,來勸三人痛飲。
宋江在燈下看了武松這表人物,心中歡喜。 (以下略 …)
當夜飲至三更。酒罷,宋江就留武松在西軒下做一處安歇 。(以下略 …)
過了數日,宋江取出些銀兩,來與武松做衣裳。
****
施耐庵描寫宋江與武松的初交過程,確實是筆法細膩。首先,宋江“携住武松的手,一同到後堂席上”,表示宋江的肢體語言很强,甫一見面,就要與武松携手共步。
再來,柴進邀武松“坐地”,是把宋江當尊客,而把武松當陪客。宋江“連忙讓他一同在上面坐”,最後是三人共坐,同爲貴客。
接下來的這句話很精彩,“宋江在燈下看了武松這表人物,心中歡喜”。
金聖嘆做了這樣的評述:
《燈下看美人,千秋絕調語。此卻換作燈下看好漢,又是千秋絕調語也。 燈下看好漢,加一倍凜凜。所以寫劍俠者,都在燈下。》
換句話説,一般人喜歡在“燈下看美人”。而施耐庵的筆法是“燈下看好漢”,更多了份劍俠的凜凜之氣。
我看到“燈下看好漢”這段敘述,倒是想到了辛棄疾的詞,《破陣子》中的句子:
《醉裏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
宋江燈下看武松這表人物,心中歡喜,似有辛棄疾“醉裏挑燈看劍”的情懷。
酒罷,“宋江就留武松在西軒下做一處安歇”。也就是說,兩人原來各有各的客房,宋江很愛才,就把武松留在他的西軒客房“做一處安歇”了。
對這段“做一處安歇”的描述,金聖嘆的評述是:
《真好宋江,令人心死》
最後,“過了數日,宋江取出些銀兩,來與武松做衣裳”。這段描述,讓我聯想到了曹操喜愛關羽,在關羽投靠曹操的那段日子,曹操特地贈送新戰袍給關羽穿。
柴進知道了此事,便自取一箱緞匹綢絹,門下自有針工,便教做稱身衣裳。
無論如何,宋江的情意是到了。
宋江與武松在莊上住了十數日,武松思鄉,要回清河出看望哥哥。武松啓程,宋江一路相送。兩人走了近十里路,最後兩人在家小酒店,擺下香案,結爲兄弟,方才分手。
武松告別宋江,緊接著就是在景陽岡,徒手打老虎的故事了。
在水滸傳七十一回本中,武松自從第二十二回《閻婆大鬧鄆城縣,朱仝義釋宋公明》出場,到第三十二回《武行者醉打孔亮,錦毛虎義釋宋江》,前後連續有十一回,都是重彩人物。可知在施耐庵筆下,武松是有非常重要的份量的。
對於武松故事,我有特殊心得。我認爲,施耐庵刻意以武松故事,來描述中國社會的問題。如有機會,我將再與大家分享,我對“武松故事”的心得。
施耐庵也是借由宋江與武松的交往,來描述宋江是如何的“識才、愛才、與吸引人才”。
我們看這段故事,要注意幾點:
武松在柴進莊園時很潦倒
宋江與武松相識於柴進莊園時,是在武松打虎之前。當時的武松,籍籍無名,在莊上受到冷落,又得了瘧疾,十分潦倒。但是宋江一眼就看出武松“這表人物”,而心中歡喜不已。由此可知,宋江確實是有識人之明。
宋江與柴進的對比
武松住在柴進莊上,有一年之久,柴進卻無法與武松建立深厚感情。宋江與武松只交往一個晚上,兩人就情誼深厚了。
水滸傳描寫柴進“龍眉鳳目,皓齒朱唇,武藝高強”。柴進的外在條件極好。可是,就“識才、愛才、吸引人才”而論,柴進遠不如宋江。
金聖嘆評述“柴進無他長,只有好客一節”。
柴進貴爲帝王世冑,江湖聲名遠播,最後在梁山排名,也只能排到第十。他在梁山的職務是“掌管錢糧頭領”,也就是“後勤部經理”。他的結局好似“敗翎鸚鵡”,頗爲不堪。
武松對宋江的貢獻
宋江與武松的結交,是一個伏筆。但是對於梁山後來的發展,以及宋江之能成爲梁山領袖,其實都有很大影響。
宋江與武松結識,在第二十二囘。到了第五十八回《三山聚義打青州,眾虎同心歸水泊》,才發揮了轉折性的大變化。
簡單來説,梁山好漢有分“群組”與“山頭”。武松後來結合了魯智深、楊志、施恩、張青、孫二娘、曹正等,在二龍山佔山爲王。這個“山頭”中的魯智深與楊志,武藝都很高强,但是他們與宋江,沒有淵源。
楊志是因爲護送生辰綱被晁蓋一夥劫持,與晁蓋等一夥老梁山,還有些嫌隙。
此外,還有少華山。這個山頭有史進、朱武、陳達、楊春等。這個山頭的頭領史進,與魯智深是好友,與宋江、晁蓋都無淵源。
另有桃花山,頭領有周通與李忠,相對來説,這是個小山頭。這個小山頭,與魯智深的關係比較深。
這三個山頭,二龍山、少華山、桃花山,加起來一共有13位“頭領”。因爲武松的穿針引線,説服了魯智深、楊志;再經由魯智深説服了少華山與桃花山;最後,這個“三山派”在宋江的安排下,都結夥上了梁山。
梁山創業寨主晁蓋的原始頭領,有吳用、林冲、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劉唐、杜遷、宋萬、朱貴等不過十人左右。宋江接二連三的送自己人上山,到了第五十八回後的“三山派”13位頭領再上梁山之後,“晁蓋系”的各方面實力,都已遠不如“宋江系”。
所謂的“量變產生質變”。在第五十八囘之後,整個梁山的“地下總司令”,已非宋江莫屬。晁蓋的“創業派”群組,已經完全被邊緣化了。
武松不是一個搞政治的人物,但是武松在柴進莊園與宋江結下機緣,後來經由他的穿梭,把二龍山、少華山、桃花山等“三山派”好漢,全都貢獻給了宋江,成爲宋江贏得“梁山首領寶座”的重要資本。
“創業派”的第一高手林冲,與魯智深是生死之交,而且兩人的性格都很樸實正義。“創業派”與“三山派”之間,靠著林冲與魯智深的緊密連結,足以維持一個和衷共濟的關係。
但是,創業派首領晁蓋,與這些後來陸續上山的“好漢”們,就沒有任何的情感連結,與歷史淵源了。
晁蓋終將不可避免的,走上一個悲劇的結局。
第五十八回《眾虎同心歸水泊》之後,很快的,在第六十囘《晁天王曾頭市中箭》,就宣告了晁蓋的死亡。
晁蓋在辭世之前,就已經清楚認識到,他的“好友”宋江,背叛了他,在暗中奪權,蓄意把他架空。所以,他做了個臨終的交代,不想讓宋江繼承梁山寨主之位。
施耐庵的原文,是這樣寫的:
當日夜至三更,晁蓋身體沉重,轉頭看著宋江,囑咐道:
“賢弟莫怪我說,若哪個捉得射死我的,便叫他做梁山泊主。”
言罷,便瞑目而死,眾頭領都聽了晁蓋遺囑。
這段筆法,很耐人尋味。
第一,“賢弟某怪我說”的説詞,有些古怪。好像是在交代,對方不愛聼的話。
第二,“眾頭領都聽了晁蓋遺囑”。換句話説,晁蓋的遺囑是衆所周知的,已經不容篡改了。
第三,大家都知道,宋江武功很差。晁蓋特別交代,要讓“捉得射死我的”成爲梁山泊主。莫非晁蓋是寄望於武功高强的創業元老林冲,捉得曾頭市的高手史文恭,成爲梁山泊的新主?
這個問題,頗值得玩味。不過,在此不做深論。《待續》
作者簡介
薛中鼎,大學讀理科,有比較嚴格的邏輯訓練,後來在政大讀企管碩士,美國讀管理科學博士。
大約有北方遊牧民族的基因,所以換了些不同的工作領域,在美國、北京與台灣都生活多年。雖然“遊牧”四方, 對於中國文學與歷史,尤其是文學與歷史的關聯性,以及歷史變遷的邏輯性,一直有濃厚的興趣。喜歡嘗試著以百年後歷史學家的角度,來分析探討當下的現象與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