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丙喜打嘴鼓》觀光,別鬼混了,快上線吧! - umedia 優傳媒  

新聞 / 百家爭鳴
黃丙喜打嘴鼓》觀光,別鬼混了,快上線吧!
2022-03-04 07:00:00
A+
A
A-

台灣的高山、河川、海洋和溫泉是觀光的寶,問題是,政府就是不知道在其間增加親水親山的棧道等設施,環保團體又不相信觀光、經濟、人文、科技和環境保護有兼顧的方法可走。再怎麼標榜原野天然特色的景區,也不可能不加些建設。美景若是只可遠觀而不能近玩,那不是觀光。(圖/取自網路)

 

作者/黃丙喜(國家公益發展協進會理事長)

 

一場俄烏戰爭讓台灣再次登上世界輿論的焦點,也讓我們再次發現台灣的山河、海洋和溪泉的秀美,以及政府對於觀光的建設是多麼的漠視。

 

輕忽,該跟人民道歉

 

政府每年的公共建設預算動輒近兆,輕者千億。跨越廿世紀之前,全民拼製造業經濟和出口貿易,輕忽了觀光這個新世紀的黃金產業,也就罷了。新時代的機會來了,無分藍綠執政,一樣裝睡叫不醒。

 

面對全球文化創意產業新時代的來臨,國民黨沒有抓住臺灣在中華文化中的關鍵位置,民進黨沒有掌握台灣在近代四百年中多元文化交融的歷史機遇。兩者對於建設台灣的觀光產業都停留在玩家家酒的階段══硬體建設,蜻蜓點水;軟體建設,放放焰火,跟人民交待都說不過去,怎可能吸引國際觀光客?

 

看看烏克蘭,想想台灣

烏克蘭是歐洲第二大國,面積是台灣的十五倍,從十一世紀遺留至今的諸多歷史、宗教、博物建築,佇立在山川大地裡,與天空星光和現代建築交相輝映。我們不禁訝然發現,只要百年就稱歷史建築的台灣,如果再不用心,怎麼可能翻轉劣勢?

 

大有大的好,小有小的美。台灣的高山、河川、海洋和溫泉是觀光的寶,大部份都在一小時的車程之內,而且散落其間的山村、農村和漁村也各有人文特性及特產優勢。

 

問題是,政府就是不知道在其間做些畫龍點睛的功夫,增加親水親山的棧道等設施。一些環保團體又不相信觀光、經濟、人文、科技和環境保護有兼顧的方法可走。原地踏步就是退步,觀光就是如此。哪怕是標榜原野天然特色的景區,也不可能不加些建設。美景只可遠觀而不能近賞或近玩,那不是觀光。

 

疫情,解封了,觀光呢?

台灣的觀光產業財務收入年年都是赤字,而且經濟愈景氣赤字愈大。國人為何喜歡往外跑?外國人又為何總是來的少?值得觀光的地方,除了可觀、可賞之外,還要好遊、好食、好玩。台灣大部分的觀光景點就是有了這點沒了那點,老靠著「人就是台灣最美的風景」,這撐不了多久。

 

山川、海洋、建築、街道等風景和人文風貌交織而成的風格,才是觀光的核心優勢。台灣長久以來深受颱風、地震和白蟻之害,歷史建築街道和河流之美已成缺位的弱項,若是高山、海洋、溫泉再不加善用,疫情解封之後,國人勢必又往海外跑得更多更快。

 

寶島,也要金裝

台灣是寶島,而且是美麗的寶島。美麗當然是珍貴的資產,但別再用傳統的觀念把她關著,要用創新的思維和前瞻的作為,做些適當的建設和化妝。

 

作者簡介

黃丙喜,筆耕公共政策三十年,期許為國泰民安增動力,為社會公義添喉舌。

出身新聞媒體,而後轉任台灣大型和跨國企業,赴美獲管理學博士,先後在南洋理工大學、芬蘭厄爾托大學和台灣科技大學教授IMBA和EMBA學程,並任國發會、經濟部、衛福部等政府機構專案顧問,負責政策前瞻、國會溝通和危機管理。

台灣的高山、河川、海洋和溫泉是觀光的寶,問題是,政府就是不知道在其間增加親水親山的棧道等設施,環保團體又不相信觀光、經濟、人文、科技和環境保護有兼顧的方法可走。再怎麼標榜原野天然特色的景區,也不可能不加些建設。美景若是只可遠觀而不能近玩,那不是觀光。(圖/取自網路)

 

作者/黃丙喜(國家公益發展協進會理事長)

 

一場俄烏戰爭讓台灣再次登上世界輿論的焦點,也讓我們再次發現台灣的山河、海洋和溪泉的秀美,以及政府對於觀光的建設是多麼的漠視。

 

輕忽,該跟人民道歉

 

政府每年的公共建設預算動輒近兆,輕者千億。跨越廿世紀之前,全民拼製造業經濟和出口貿易,輕忽了觀光這個新世紀的黃金產業,也就罷了。新時代的機會來了,無分藍綠執政,一樣裝睡叫不醒。

 

面對全球文化創意產業新時代的來臨,國民黨沒有抓住臺灣在中華文化中的關鍵位置,民進黨沒有掌握台灣在近代四百年中多元文化交融的歷史機遇。兩者對於建設台灣的觀光產業都停留在玩家家酒的階段══硬體建設,蜻蜓點水;軟體建設,放放焰火,跟人民交待都說不過去,怎可能吸引國際觀光客?

 

看看烏克蘭,想想台灣

烏克蘭是歐洲第二大國,面積是台灣的十五倍,從十一世紀遺留至今的諸多歷史、宗教、博物建築,佇立在山川大地裡,與天空星光和現代建築交相輝映。我們不禁訝然發現,只要百年就稱歷史建築的台灣,如果再不用心,怎麼可能翻轉劣勢?

 

大有大的好,小有小的美。台灣的高山、河川、海洋和溫泉是觀光的寶,大部份都在一小時的車程之內,而且散落其間的山村、農村和漁村也各有人文特性及特產優勢。

 

問題是,政府就是不知道在其間做些畫龍點睛的功夫,增加親水親山的棧道等設施。一些環保團體又不相信觀光、經濟、人文、科技和環境保護有兼顧的方法可走。原地踏步就是退步,觀光就是如此。哪怕是標榜原野天然特色的景區,也不可能不加些建設。美景只可遠觀而不能近賞或近玩,那不是觀光。

 

疫情,解封了,觀光呢?

台灣的觀光產業財務收入年年都是赤字,而且經濟愈景氣赤字愈大。國人為何喜歡往外跑?外國人又為何總是來的少?值得觀光的地方,除了可觀、可賞之外,還要好遊、好食、好玩。台灣大部分的觀光景點就是有了這點沒了那點,老靠著「人就是台灣最美的風景」,這撐不了多久。

 

山川、海洋、建築、街道等風景和人文風貌交織而成的風格,才是觀光的核心優勢。台灣長久以來深受颱風、地震和白蟻之害,歷史建築街道和河流之美已成缺位的弱項,若是高山、海洋、溫泉再不加善用,疫情解封之後,國人勢必又往海外跑得更多更快。

 

寶島,也要金裝

台灣是寶島,而且是美麗的寶島。美麗當然是珍貴的資產,但別再用傳統的觀念把她關著,要用創新的思維和前瞻的作為,做些適當的建設和化妝。

 

作者簡介

黃丙喜,筆耕公共政策三十年,期許為國泰民安增動力,為社會公義添喉舌。

出身新聞媒體,而後轉任台灣大型和跨國企業,赴美獲管理學博士,先後在南洋理工大學、芬蘭厄爾托大學和台灣科技大學教授IMBA和EMBA學程,並任國發會、經濟部、衛福部等政府機構專案顧問,負責政策前瞻、國會溝通和危機管理。

加入好友
優傳媒 版權所有 ©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隱私權政策 / 著作權與轉載授權 / 合作夥伴 / 法律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