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行腳追尋中華兒女的大氣文化,從福建到河洛地區追本溯源豐富了筆者的生命。
作者/王惠珀
《解惑》
記憶為靈魂忠實記錄人生(亞里斯多德論靈魂),有人會失去記憶,忘記歷史,我不會。年節當下,慎終追遠的心思特別濃烈。
人無法選擇父母、祖先,這是生命權,而承先啟後則是責任。台灣有一群人硬生生的用政策切斷你的臍帶,搞亂你的人生,滅族之事豈是一個文明國家能做的事?
二十年來發生在你我身上,做縮編史實(從四千年到四百年)、改課綱、與中華文化脫鉤的事,踩到我的記憶紅線,剝奪我的記憶資產、侵犯我的生命權,衝撞到「甚麼是我」的疑惑,一直讓我耿耿於懷。我有一顆不屈從的靈魂,時不我予,就用足跡去體驗生命之源,而追本溯源則豐富了我的生命。
《河洛南遷》
五胡亂華,改變了很多人的命運。歷史上有三次人口大遷移。第一次永嘉之禍,西晉滅亡(311~316年);第二次安史之亂,唐朝滅亡(755~763年);第三次靖康之難,北宋滅亡(1126年)。統稱「衣冠南渡」。南渡者聚居於江蘇和徽州(今之安徽及江西),筆者王氏族譜記載:「天下王氏出太原,始祖太子晉(公元前565年),以植槐三株起家。靖康之難族人南渡,落戶福建省泉州府晉江縣。西元1751年渡海來台,定居林口。沿途居停之處皆植三槐,以示念祖」。
多年來,我依著「衣冠南渡」的路線,到過西安、洛陽、安徽、江西、閩北及廈門,同胞情以及戰亂史實,在我這島民身上起了震撼。
五胡亂華,河洛三次南遷路線圖(取自網路https_kknews.cc_history_npgb99g.html)。
《大陸行腳》
1949年共產黨解放大陸,改變了很多人的命運。這一改變,兩岸相隔不到180公里的親情就此被耽誤了40年。1987年兩岸開放,又扭轉了這些人以及另一些幾百萬台人的命運。
筆者最早進入大陸是1990年,與外子帶著婆婆回上海。這上海姑娘嫁給台灣人洪允廉(追隨其母舅李應章,抗日英雄因被通緝跑到上海開醫院),1945年隨夫到台灣。戰亂人生,讓她淒淒然地在台灣過了40年,這夫家公婆在上海的姻緣,竟是個不可預知的時代悲劇。
雙十年華的上海姑娘王潔女士1990年再回故鄉時,已是白髮老嫗。
我們隨後到舅舅移居的南京,悠遊於人人說故事,處處是歷史的古都,看遍台灣看不到的、有別於國民黨說法的中國近代史,看出了興趣。鄉親說:王氏衣冠南渡多落腳南京,佔了南京人口的7.7%,是最大姓。
再次來到南京,是2006年參加國際藥物化學研討會。會後群遊黃山,在山腳下我與一位荷鋤農婦攀談,黃山的綠色竹海是否「臥虎藏龍」的拍攝地?農婦從「.....我這村子八百年前.....」說起,如數家珍,刺激到我。原來千年故事是她生命裡的內涵,是錢買不到,別人奪不走的資產;而我,血液裡流著同樣的歷史,請問,誰有權力奪走我記憶的資產?
南京中國藥科大學尤啟冬院長夫人陪著去黃山、宏村及西遞古村落(均列名世界遺產),四個男生推拖拉,護我上了黃山。
經過蕪湖時,想著先父為躲二戰日本徵兵,避居在此的過往。他以「拓亞商會」職員名義跑到上海,嗣後進入日本運輸公司,派駐蕪湖八年。先父的回憶錄提及,抗戰期間這個有著尷尬身分的台籍日本人,在蕪湖受到了當地人的保護。
照護先父五年的惠英姐妹,在先父過世後回去福州,邀我兄妹走了一趟閩北、安徽,紀念我們兩岸一家親的情誼。我們在武夷山五夫鎮朱子巷喜遇「植槐世第」,這王家宗祠與朱熹講學的「興賢學堂」比鄰,從南宋迄今攜手走過千年歷史。
2014年王家兄妹溯源之旅,在武夷山喜遇王氏宗祠,在宏村驚艷冬日風情。
2018年我到江西上饒市,在深山交通到不了的號稱「中國最美鄉村」的婺源篁嶺渡假時,又喜遇王氏本家「三槐堂」。終於了解「衣冠南渡」指的是文化南渡,原來「不忘本」是中華民族得以源遠流長的文化基因。
在婺源簧嶺巧遇與筆者系出同源的本家三槐堂。
《河洛文化》
退休後我乃迫不及待的走上河洛溯源,去了鄭州、開封、洛陽,西安(長安)與太行山,河洛之行,歷史滿行囊,心靈很是踏實。
在鄭州踏著黃河沙,憑弔楚河漢界、霸王別姬。在登封,見識少林武功,發揚國粹。在洛陽漢壽亭侯墓參拜關公,關公文化與台灣民俗底氣一脈相承,代表著中華民族的核心價值。在龍門石窟,感佩大唐武則天彰顯佛教,對岸的香山則有白居易的陵墓。白居易,山西太原人(772~846年),我的老鄉,是唐朝中期璀璨河洛文化的代表人物,是太子太傅,所以葬在洛陽。太行山則因看了三國,山裡的故事耳熟能詳,深山裡的雲台山美若仙境,怪不得大漢開國功臣張良要辭官歸隱。
在洛陽拜關公,瞻仰龍門石窟。在登封參觀世界文化遺產少林寺,及存有248座唐宋金元明清之墳塚的塔林。太行山裡的雲台山,美若仙境。
《結語》
三十年來,開會、交流、探親、旅遊,筆者用行腳去看望祖國的土地。這時候,校園名歌《少年中國》(1976年李雙澤曲,詞改編自蔣勳原詩)總會浮上心頭。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這溯源之旅是個有深度的知識饗宴,那裡的史與我的命牽連在一起,圓了心願,人生足矣。
樹有根方站得穩。沒事時,我會到林口王家墓園跟山西太原(碑銘)的父母親說說話。在與中國祖先相遇的時光隧道裡,述說他們來時路的故事,總讓我心安神怡。
余秋雨周遊亞歐非文明古國,以歷史年輪為軸,比較同時代東、西方文明的進程,寫成《千年一嘆》,看過此書的人,少有不以身懷中華文化為傲。天地君親師,絕美中華近在咫尺,可惜有些人操弄仇恨,改寫歷史,將文化瑰寶讓共產黨整碗捧去,還真令人心酸。
~~~
作者簡介
王惠珀,台灣桃園人,台大藥學院學士、美國密西根大學藥學博士。曾任台大醫學院藥學院(系)教授及系主任、長庚大學醫學院天然藥物研究所創所所長、台北醫學大學藥學院長、行政院衛生署藥政處處長等職。專長涵蓋新藥設計開發及藥事管理。
其新藥研究曾獲十五國四十一項發明專利,及獲頒經濟部「國家發明獎」等多項發明與研究貢獻獎,並列名當代名人錄及國際年度專業人士。
王惠珀在藥政管理上致力於以智財權管理藥品之學名藥立法、推動優良藥品製造規範等,以及促成健保藥價「三同政策」。此外並曾開啟專業橋接庶民的「全民用藥教育」計畫、「人民的眼睛」計畫,蓄積藥師參與社區公共衛生及長期照護的能量,獲得行政院「參與及建立制度獎」、藥師典範獎。
其在《優傳媒》所撰專欄,榮獲第20屆卓越《新聞評論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