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孫侃時政》擴大決策圈是毒藥還是補藥? - umedia 優傳媒  

新聞 / 百家爭鳴
老孫侃時政》擴大決策圈是毒藥還是補藥?
2022-01-27 07:00:00
A+
A
A-

國民黨的問題不是決策圈太小,而是決策圈太大了,而且大而無當。國民黨真正該改革的是決策形成的過程,以及縮減中常委及中央委員人數,並落實其職能。(圖/取自網路)

 

作者/孫恭正     

 

曾聽過一段傳聞,1990年的「野百合學運」,當時學生要求,由學生派出代表五人與李登輝舉行會談。由於李登輝不能確定學生會提出哪些問題,因此猶豫再三仍不敢貿然赴會。後來經高人指點,總統府對學生說,為了更加了解學生的訴求,李登輝希望學生代表由5人增加到50人。結果為了產生出這50人的代表,學生間起了內鬨,好不容易確定了人選,會談時又各說各話,最終李登輝輕鬆度過了一場政治危機。

 

連番慘敗後的國民黨氣勢低迷,朱立倫拋出「擴大決策圈」的想法,讓筆者確認「朱」腦袋果然只會想出餿主意。國民黨的決策圈真的不夠大嗎?讓我們比較一下。國民黨擁有190席中央委員,95席候補委員(此為應選出人數)及35席中常委。民進黨的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30人,候補5人,中常委10人。再看看號稱9千多萬黨員的共產黨,中央政治局委員25人,中央常務委員僅7至9人(目前為7人),上列數據顯示,決策圈越小效率越高。

 

國民黨的問題不是決策圈太小,而是決策圈太大了,而且大而無當,大到沒有用處。就像是野百合學運一樣,5個人讓李登輝卻步,50人讓李登輝輕騎過關。朱立倫張口就說「擴大決策圈」,若不是出於無知,就是刻意心懷不軌,有意造成眾口難調,以利自己獨斷專行。

 

國民黨真正該改革的是決策形成的過程,以及縮減中常委及中央委員人數,並落實其職能。四項公投、中二補選及罷昶,是誰決定高掛免戰牌?究竟是朱立倫個人乾綱獨斷,還是中常會決議避戰?若朱立倫根本沒透過中常會討論,那麼和決策圈是否應擴大有何關係?

 

中央委員及中常委究竟有何作用?其職能為何?相信明白的人沒幾個。媒體報導有中常委提議中國國民黨改為「台灣國民黨」,這位中常委了解國民黨的歷史嗎?難道改名就能改運,就能被民眾認同接受嗎?提不出感動人心的「政黨論述」,中央黨部就算掛滿了「八卦鏡」也改不了運。身處決策核心的中常委,如果都是這種貨色,國民黨還有活路嗎?

 

很明顯的,朱立倫根本找不到國民黨的「病灶」在哪裡,像個密醫一樣亂開藥方。朱說要找韓國瑜、趙少康、侯友宜、盧秀燕等組成決策圈,若是由這些人決定黨的決策,還要中常會做什麼?如果這些人做成的決策,中常會不買單,那麼該聽誰的?此外,憑什麼朱立倫說誰是決策圈,誰就是決策圈,誰賦予你的權力?

 

朱立倫千萬不要把「三個臭皮匠,勝過諸葛亮」這種鬼話當真理。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文能安邦武可定國,別說三個臭皮匠,300個臭皮匠也比不上一個諸葛亮。諸葛亮做決策時胸有成竹,從來不需要「決策圈」來替他分擔責任。不只諸葛亮,看看歷史上重大且正確的決策,從來沒有一個是靠一大堆人組成的決策圈,形成「共識」而做出決策的。想要擴大決策圈的領導人,不是想著推諉卸責,就是酒囊飯袋。

 

前立法院長王金平建議組成決策小組,這個作法倒是較為務實。筆者認為國民黨本身有組織、有智庫,黨主席根本不缺乏提供決策建議的人。但黨主席能否採納建議,才是關鍵所在。任何議題若經由智庫分析,組織內提供建議作法,再經由中常委中挑選出3到5人組成的「決策小組」研議,相信這樣的程序就已經足夠完善了。至於疊床架屋的擴大決策圈,無異於架空中常會,只會讓國民黨更加式微罷了。

 

 

孫恭正退伍軍人,東吳大學會計研究所碩士,曾任證券專業經理人,北京中律縱橫副總經理,教師。

國民黨的問題不是決策圈太小,而是決策圈太大了,而且大而無當。國民黨真正該改革的是決策形成的過程,以及縮減中常委及中央委員人數,並落實其職能。(圖/取自網路)

 

作者/孫恭正     

 

曾聽過一段傳聞,1990年的「野百合學運」,當時學生要求,由學生派出代表五人與李登輝舉行會談。由於李登輝不能確定學生會提出哪些問題,因此猶豫再三仍不敢貿然赴會。後來經高人指點,總統府對學生說,為了更加了解學生的訴求,李登輝希望學生代表由5人增加到50人。結果為了產生出這50人的代表,學生間起了內鬨,好不容易確定了人選,會談時又各說各話,最終李登輝輕鬆度過了一場政治危機。

 

連番慘敗後的國民黨氣勢低迷,朱立倫拋出「擴大決策圈」的想法,讓筆者確認「朱」腦袋果然只會想出餿主意。國民黨的決策圈真的不夠大嗎?讓我們比較一下。國民黨擁有190席中央委員,95席候補委員(此為應選出人數)及35席中常委。民進黨的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30人,候補5人,中常委10人。再看看號稱9千多萬黨員的共產黨,中央政治局委員25人,中央常務委員僅7至9人(目前為7人),上列數據顯示,決策圈越小效率越高。

 

國民黨的問題不是決策圈太小,而是決策圈太大了,而且大而無當,大到沒有用處。就像是野百合學運一樣,5個人讓李登輝卻步,50人讓李登輝輕騎過關。朱立倫張口就說「擴大決策圈」,若不是出於無知,就是刻意心懷不軌,有意造成眾口難調,以利自己獨斷專行。

 

國民黨真正該改革的是決策形成的過程,以及縮減中常委及中央委員人數,並落實其職能。四項公投、中二補選及罷昶,是誰決定高掛免戰牌?究竟是朱立倫個人乾綱獨斷,還是中常會決議避戰?若朱立倫根本沒透過中常會討論,那麼和決策圈是否應擴大有何關係?

 

中央委員及中常委究竟有何作用?其職能為何?相信明白的人沒幾個。媒體報導有中常委提議中國國民黨改為「台灣國民黨」,這位中常委了解國民黨的歷史嗎?難道改名就能改運,就能被民眾認同接受嗎?提不出感動人心的「政黨論述」,中央黨部就算掛滿了「八卦鏡」也改不了運。身處決策核心的中常委,如果都是這種貨色,國民黨還有活路嗎?

 

很明顯的,朱立倫根本找不到國民黨的「病灶」在哪裡,像個密醫一樣亂開藥方。朱說要找韓國瑜、趙少康、侯友宜、盧秀燕等組成決策圈,若是由這些人決定黨的決策,還要中常會做什麼?如果這些人做成的決策,中常會不買單,那麼該聽誰的?此外,憑什麼朱立倫說誰是決策圈,誰就是決策圈,誰賦予你的權力?

 

朱立倫千萬不要把「三個臭皮匠,勝過諸葛亮」這種鬼話當真理。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文能安邦武可定國,別說三個臭皮匠,300個臭皮匠也比不上一個諸葛亮。諸葛亮做決策時胸有成竹,從來不需要「決策圈」來替他分擔責任。不只諸葛亮,看看歷史上重大且正確的決策,從來沒有一個是靠一大堆人組成的決策圈,形成「共識」而做出決策的。想要擴大決策圈的領導人,不是想著推諉卸責,就是酒囊飯袋。

 

前立法院長王金平建議組成決策小組,這個作法倒是較為務實。筆者認為國民黨本身有組織、有智庫,黨主席根本不缺乏提供決策建議的人。但黨主席能否採納建議,才是關鍵所在。任何議題若經由智庫分析,組織內提供建議作法,再經由中常委中挑選出3到5人組成的「決策小組」研議,相信這樣的程序就已經足夠完善了。至於疊床架屋的擴大決策圈,無異於架空中常會,只會讓國民黨更加式微罷了。

 

 

孫恭正退伍軍人,東吳大學會計研究所碩士,曾任證券專業經理人,北京中律縱橫副總經理,教師。

加入好友
優傳媒 版權所有 ©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隱私權政策 / 著作權與轉載授權 / 合作夥伴 / 法律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