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惠珀感懷隨筆》藥師智慧媽咪,上哪找 ? - umedia 優傳媒  

新聞 / 百家爭鳴
王惠珀感懷隨筆》藥師智慧媽咪,上哪找 ?
2022-01-21 07:00:00
A+
A
A-

               

美國、歐盟及日本組成的國際藥政法規協和平台IC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Harmonization),在決定著「以人為本」的藥政思維演進。

 

作者/王惠珀

 

《前言》

上周藥師節,台南市南瀛藥師公會舉辦高齡照護研討會,承蒙邀請,給我的講題是藥師智慧媽咪」。

 

這題目有底氣,是筆者擔任藥政處長時對「藥師是庶民行業」的素描:(1)先學做媽咪(愛與保護)再學醫; (2)有智慧判斷用藥風險及危機處理能力 ; (3)以可近性及日常性落實人本照護。

 

這樣定義藥師,深獲演講貴賓陳美霞教授(公共衛生促進會理事長)的認同。我們都同意,社區藥師是落實公共衛生的生力軍我的庶民思維,承襲自其夫婿林孝信教授。

 

台灣要步入文明社會,需要人民有自覺,建立健康的生活觀。這需要專業人有底氣,橋接庶民傳遞知識那麼,藥師智慧媽咪該傳遞什麼樣的科普知識給人民?

 

我認為是:(1)人吃東西的思維; (2)藥品與身體的夥伴關係; (3)以實證醫學為本的用藥風險評估;以及,(4)分散服務才能預防風險上個月彰化縣藥師公會邀筆者講授「培養自己成為具有人文素養的專業人,以橋接社會」,本意在此

 

南瀛藥師公會及彰化縣藥師公會慶祝藥師節之繼續教育紀實

             

台灣以7-Eleven式的民生經濟展現社區價值的同時,群聚式醫療卻相對落伍,血汗醫護之外,藥師也在醫院當配藥的藥劑師,告訴我們問題在政策,醫藥無法分業,藥師無分散服務的條件,如何橋接人民? 我們的藥事服務品質列名已開發國家的末段班,就容我以「人本藥學」,來談談為何文明社會需要「藥師智慧媽咪」。

 

台灣的藥事服務品質在已開發國家中敬陪末座。

                               

《人吃東西》

生活品質與知識程度的文化底蘊,息息相關。台灣人重養生,卻不思考身體不會區分吃進去的東西,是藥還是食品,是中藥還是西藥。但身體會告訴你藥食同源,等吃了東西,症狀出現時,就來不及了。因此以人為本,以風險等級區分藥/食品,才是正途,邏輯簡單明白。

 

台灣以「物本」在做產品管理。教育上教出切割的科學,施政上在制訂食品/藥品/中藥/西藥各自為政的管理法規。政府以拚經濟掛帥,利益團體則各憑本事,遊說影響施政,人民的身體就成為國家拚藥食品經濟的藍海然後在身體造病在社會製造流行病學(肝病、洗腎…)。這樣的政府在製造問題不是在解決(預防)問題

只談產品,無法讓台灣成為進步社會(健康素養,王惠珀,全國婦女國是會議2010.12.25)。

 

藥品與身體的夥伴關係》

身體本身是個社會,體內(小腸及腎臟)有公車負責吸收運輸(Absorption);有銀行(大分子)負責儲存分布(Distribution);有ATM負責物流消化(Metabolism);還有垃圾車負責排泄(Excretion)。這ADME機制在捍衛身體,外來物(藥/食品)到體內,則需做行為的情境思考。因此,不懂身體如何處理外來物的人,連如何涉險都不知道,所以需要藥師智慧媽咪來把關。

 

藥效PD與藥動力學PK)較勁(check and balance)示意圖。

                              

藥效學(PD)與藥物動力學(PK)較勁,其結果決定著藥品的效用及風險(risk-benefit assessment)。科學家不是上帝,只能服膺上帝,用科學評估讓身體避險。政客更不是上帝,執政者想揠苗助長,橫柴入灶,甩開「藥品與身體夥伴關係」的評估程序,是在傷人,上帝看得到,真正的科學家也看得到,是會有報應的。

                                                   

簡單的說,藥(藥品加說明書)是知識經濟型產品,而知識看不見,看不見的危險最危險。因此,「以人為本」是藥學風險管理科學,不再是物本的產品科學。讓身體避險,得靠藥師蹲點社會各角落,對人做面對面判斷性服務。這分散服務預防風險的教育叫做「臨床藥學」,道理簡單明白。

 

「藥」是鼓勵人樂於用藥的產品概念,「葯」則有制約用藥預防風險的管理概念。

 

《實證醫學》

從觀念到實踐,US/EU/Japan組成的ICH平台以實證醫學為本,決定著藥政法規及管理國際化的遊戲規則。1980到2020年間,其思維已從產品管理,演進到用藥風險的監測,再到「預防用藥風險的環境建構」,這程序正義的中心思想是人本,道理再簡單不過。

 

台灣呢?國產疫苗是個經典案例。經過百萬人施打高端疫苗的社會情境教育,相信人民對這個政府違背科學,違背人本,以政治凌駕專業,讓台灣人「知識低階化」,已經有所體認。

 

如果以藥品的生命周期做情境學習,來檢驗台灣的藥食環境及用藥文化,可以很清楚的看到,我們做到的(O)與沒有做到的(X)環境品質。台灣只走到產品管理的層次,藥師只做到服務藥品的層次。依ICH的標準,我們仍停留在1990年代藥政法規及管理的水準,消費者想得到藥師服務人,做知識判斷性的用藥服務,是緣木求魚。

                                                                                                                             

從台灣的藥食環境,檢驗我們的用藥文化。

 

結語:社區價值及醫藥分業》     

新冠病毒對人類生活習慣及社會文化面的衝擊是「群聚乃風險之源,分散服務才能預防風險」。我們需要的不是Costco式的群聚醫療,而是7-Eleven式的社區醫療環境。

 

藥學教育從理念到實踐,只重專業,不看社會,是不夠的。藥師需要橋接社會,從情境學習到反思專業,才能與病人溝通無礙。這是當下「臨床藥學教育」的缺失,也是本研討會急欲探討「高齡照護」的主軸。

 

餐會上被拱出來唱歌,我點唱了「何日君再來」,因為心有所感。感嘆政治凌駕專業的這些年裡,藥師智慧媽咪,何日君再來?

 

作者簡介

王惠珀,台灣桃園人,台大藥學院學士、美國密西根大學藥學博士。曾任台大醫學院藥學院(系)教授及系主任、長庚大學醫學院天然藥物研究所創所所長、台北醫學大學藥學院長、行政院衛生署藥政處處長等職。專長涵蓋新藥設計開發及藥事管理。

其新藥研究曾獲十五國四十一項發明專利,及獲頒經濟部「國家發明獎」等多項發明與研究貢獻獎,並列名當代名人錄及國際年度專業人士。

王惠珀在藥政管理上致力於以智財權管理藥品之學名藥立法、推動優良藥品製造規範等,以及促成健保藥價「三同政策」。此外並曾開啟專業橋接庶民的「全民用藥教育」計畫、「人民的眼睛」計畫,蓄積藥師參與社區公共衛生及長期照護的能量,獲得行政院「參與及建立制度獎」、藥師典範獎。

其在《優傳媒》所撰專欄,榮獲第20屆卓越《新聞評論獎》。

 

 

               

美國、歐盟及日本組成的國際藥政法規協和平台IC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Harmonization),在決定著「以人為本」的藥政思維演進。

 

作者/王惠珀

 

《前言》

上周藥師節,台南市南瀛藥師公會舉辦高齡照護研討會,承蒙邀請,給我的講題是藥師智慧媽咪」。

 

這題目有底氣,是筆者擔任藥政處長時對「藥師是庶民行業」的素描:(1)先學做媽咪(愛與保護)再學醫; (2)有智慧判斷用藥風險及危機處理能力 ; (3)以可近性及日常性落實人本照護。

 

這樣定義藥師,深獲演講貴賓陳美霞教授(公共衛生促進會理事長)的認同。我們都同意,社區藥師是落實公共衛生的生力軍我的庶民思維,承襲自其夫婿林孝信教授。

 

台灣要步入文明社會,需要人民有自覺,建立健康的生活觀。這需要專業人有底氣,橋接庶民傳遞知識那麼,藥師智慧媽咪該傳遞什麼樣的科普知識給人民?

 

我認為是:(1)人吃東西的思維; (2)藥品與身體的夥伴關係; (3)以實證醫學為本的用藥風險評估;以及,(4)分散服務才能預防風險上個月彰化縣藥師公會邀筆者講授「培養自己成為具有人文素養的專業人,以橋接社會」,本意在此

 

南瀛藥師公會及彰化縣藥師公會慶祝藥師節之繼續教育紀實

             

台灣以7-Eleven式的民生經濟展現社區價值的同時,群聚式醫療卻相對落伍,血汗醫護之外,藥師也在醫院當配藥的藥劑師,告訴我們問題在政策,醫藥無法分業,藥師無分散服務的條件,如何橋接人民? 我們的藥事服務品質列名已開發國家的末段班,就容我以「人本藥學」,來談談為何文明社會需要「藥師智慧媽咪」。

 

台灣的藥事服務品質在已開發國家中敬陪末座。

                               

《人吃東西》

生活品質與知識程度的文化底蘊,息息相關。台灣人重養生,卻不思考身體不會區分吃進去的東西,是藥還是食品,是中藥還是西藥。但身體會告訴你藥食同源,等吃了東西,症狀出現時,就來不及了。因此以人為本,以風險等級區分藥/食品,才是正途,邏輯簡單明白。

 

台灣以「物本」在做產品管理。教育上教出切割的科學,施政上在制訂食品/藥品/中藥/西藥各自為政的管理法規。政府以拚經濟掛帥,利益團體則各憑本事,遊說影響施政,人民的身體就成為國家拚藥食品經濟的藍海然後在身體造病在社會製造流行病學(肝病、洗腎…)。這樣的政府在製造問題不是在解決(預防)問題

只談產品,無法讓台灣成為進步社會(健康素養,王惠珀,全國婦女國是會議2010.12.25)。

 

藥品與身體的夥伴關係》

身體本身是個社會,體內(小腸及腎臟)有公車負責吸收運輸(Absorption);有銀行(大分子)負責儲存分布(Distribution);有ATM負責物流消化(Metabolism);還有垃圾車負責排泄(Excretion)。這ADME機制在捍衛身體,外來物(藥/食品)到體內,則需做行為的情境思考。因此,不懂身體如何處理外來物的人,連如何涉險都不知道,所以需要藥師智慧媽咪來把關。

 

藥效PD與藥動力學PK)較勁(check and balance)示意圖。

                              

藥效學(PD)與藥物動力學(PK)較勁,其結果決定著藥品的效用及風險(risk-benefit assessment)。科學家不是上帝,只能服膺上帝,用科學評估讓身體避險。政客更不是上帝,執政者想揠苗助長,橫柴入灶,甩開「藥品與身體夥伴關係」的評估程序,是在傷人,上帝看得到,真正的科學家也看得到,是會有報應的。

                                                   

簡單的說,藥(藥品加說明書)是知識經濟型產品,而知識看不見,看不見的危險最危險。因此,「以人為本」是藥學風險管理科學,不再是物本的產品科學。讓身體避險,得靠藥師蹲點社會各角落,對人做面對面判斷性服務。這分散服務預防風險的教育叫做「臨床藥學」,道理簡單明白。

 

「藥」是鼓勵人樂於用藥的產品概念,「葯」則有制約用藥預防風險的管理概念。

 

《實證醫學》

從觀念到實踐,US/EU/Japan組成的ICH平台以實證醫學為本,決定著藥政法規及管理國際化的遊戲規則。1980到2020年間,其思維已從產品管理,演進到用藥風險的監測,再到「預防用藥風險的環境建構」,這程序正義的中心思想是人本,道理再簡單不過。

 

台灣呢?國產疫苗是個經典案例。經過百萬人施打高端疫苗的社會情境教育,相信人民對這個政府違背科學,違背人本,以政治凌駕專業,讓台灣人「知識低階化」,已經有所體認。

 

如果以藥品的生命周期做情境學習,來檢驗台灣的藥食環境及用藥文化,可以很清楚的看到,我們做到的(O)與沒有做到的(X)環境品質。台灣只走到產品管理的層次,藥師只做到服務藥品的層次。依ICH的標準,我們仍停留在1990年代藥政法規及管理的水準,消費者想得到藥師服務人,做知識判斷性的用藥服務,是緣木求魚。

                                                                                                                             

從台灣的藥食環境,檢驗我們的用藥文化。

 

結語:社區價值及醫藥分業》     

新冠病毒對人類生活習慣及社會文化面的衝擊是「群聚乃風險之源,分散服務才能預防風險」。我們需要的不是Costco式的群聚醫療,而是7-Eleven式的社區醫療環境。

 

藥學教育從理念到實踐,只重專業,不看社會,是不夠的。藥師需要橋接社會,從情境學習到反思專業,才能與病人溝通無礙。這是當下「臨床藥學教育」的缺失,也是本研討會急欲探討「高齡照護」的主軸。

 

餐會上被拱出來唱歌,我點唱了「何日君再來」,因為心有所感。感嘆政治凌駕專業的這些年裡,藥師智慧媽咪,何日君再來?

 

作者簡介

王惠珀,台灣桃園人,台大藥學院學士、美國密西根大學藥學博士。曾任台大醫學院藥學院(系)教授及系主任、長庚大學醫學院天然藥物研究所創所所長、台北醫學大學藥學院長、行政院衛生署藥政處處長等職。專長涵蓋新藥設計開發及藥事管理。

其新藥研究曾獲十五國四十一項發明專利,及獲頒經濟部「國家發明獎」等多項發明與研究貢獻獎,並列名當代名人錄及國際年度專業人士。

王惠珀在藥政管理上致力於以智財權管理藥品之學名藥立法、推動優良藥品製造規範等,以及促成健保藥價「三同政策」。此外並曾開啟專業橋接庶民的「全民用藥教育」計畫、「人民的眼睛」計畫,蓄積藥師參與社區公共衛生及長期照護的能量,獲得行政院「參與及建立制度獎」、藥師典範獎。

其在《優傳媒》所撰專欄,榮獲第20屆卓越《新聞評論獎》。

 

 

加入好友
優傳媒 版權所有 ©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隱私權政策 / 著作權與轉載授權 / 合作夥伴 / 法律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