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抗、競爭和合作三種元素依然會存在於未來的美中關係中。而美中關係的基本型態,仍然很可能會持續由「有對抗的合作」,滑落為「有合作的對抗」。(圖/取自網路)
作者/戴萬欽(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博士,曾任淡江大學國際學院院長)
本月16日,拜登和習近平進行了3個多小時的視訊高峰會議,受到全球媒體和國際關係的高度注目。各方對會議的成敗和意義何在的詮釋,紛至沓來。
習近平由於新冠疫情,已經有整整21個月,不曾出國訪問。中共領導人在美國新上任的總統就職超過10個月後,仍然未坐在同一個會議室內舉行高峰會談,30年來,大約不曾有過。
美中兩國在蘇格蘭格拉斯哥氣候高峰會議閉幕之前,就氣候變遷與碳中和問題達成協議,算是合演拜習首度視訊高峰會議的前奏。
但是,中共外交部長王毅説,不能夠指望因應氣候變遷的妥協談判,是中美關係中的綠洲。
高峰會議的成果》
這次的高峰會議是有一些成果的。雙方國安與外交高階官員,在今年3月18日的阿拉斯加會談中公開惡言相向,是1971年以來的首例。
而雙方這次高峰會議的劇本架構,大抵是美國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在10月6日於瑞士蘇黎世,就已經和中共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當面談妥的。
蘇利文當時表達,希望和中共合作共同管理雙方關係決裂的風險。而根據報導,楊潔篪當時也表明,中共希望兩國的關係,能夠在中共11月初召開的第19屆6中全會開幕之前,便穏定下來。
習近平在高峰會議中,先客氣地以「老朋友」稱呼拜登。但是,習近平仍然出言警告美國,不要玩火而鼓勵台灣獨立。過去中共官員確實有不少類似的發言,但是,中共最高領導人過去倒不曾如此公開向美國總統當面警告。
其實,雙方都有充分準備,都準備好「軟中須帶硬」。拜登的答覆是,兩國的領導人都有責任確保不引發衝突。
中共外交部消息人士説,習近平在高峰會議中,曾經表示兩國在未來50年中最重要的任務,應該是找出好好相處的正確道路。
而美中兩國在高峰會議中,宣佈雙方將就核子武器問題,進行談判,也算是會議的一項成果。
中共近年已經改變為時半世紀對部署核子武器所採取的「最小嚇阻」準則,而美國現在研判中共有意將自己所擁有的核子彈頭的數目,在2030年之前,增加1千枚。
兩國未來將會進行的談判,主要有3項:核子武器問題、經貿問題和因應氣候變遷問題。雙方在這3項問題上,都大致會朝向由談判產生書面的協議,或是法案。
拜登在高峰會議上,曾經要求中共釋放出戰略石油儲備,以共同紓緩國際油價高騰的困難。石油輸出國家組織,稍早拒絕了美國的石油增產要求。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在高峰會議的兩天之前,便已經在電話上向王毅部長提出如此要求。
美國目前的戰略石油儲備,大約為7億2千7百萬桶,能夠供應美國國內90天的石油需要。而中共的戰略石油儲備,則大約有2億桶,足以供應中共接近50天的石油需要。
而在涉及台灣的問題上,美中兩國未來仍然經常會出現角力和磋商,但是卻不容易在短期內再有書面的正式協議或法案。
合作固然是此次高峰會議的首要精神,然而雙方競爭的態勢,並未退場。雙方仍然存在明顯的對手關係。
拜登政府在上任後,已經舉行「4方會談」首度的高峰會議,並且進行了聯合軍事演習。而且美國也首度説服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同意將中共視為北約安全的挑戰者。拜登政府在加強和盟邦合作抗中上,確實打下了不小的基礎。
台灣大利益未見受傷害》
拜登政府的確希望,這場高峰會議有助於為兩國避開爆發戰爭增加「護欄」(guardrail)。而中共既不願意和美國全面翻臉,也希望能夠藉機會當面講清楚中共的「紅線」立場。
拜登政府大抵還是就對台灣的安全承諾,採取「戰略性模糊」的原則。但是,拜登本人最近倒是先後脱口説出「美國會保衞台灣」和「台灣是獨立的」。這是很微妙的現象。
台灣持續擴大國際空間,依然得依賴美國提供助力。拜登政府介入,並對立陶宛作出明確的貸款承諾,才能造成立陶宛無視中共壓力,而願意台灣在該國設立「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
另一方面,歐盟和澳洲進一步提升和台灣的合作關係,也是觀看美國對台灣的態度。
高峰會應該已經影響到高齡98歲的季辛吉,對兩岸未來關係的研判。CNN電視台11月21日播出季辛吉接受扎卡利亞訪問的節目。季辛吉説,他預料,中共在未來10年內不會全面攻擊台灣。
而美國眾議院軍事委員會的共和黨籍衆議員羅吉斯則認為,中共因為看到拜登是一位弱勢總統,所以會傾向於把握時機武力攻擊台灣。
中共駐美國大使秦剛於接替崔天凱後,積極在美國努力宣傳中共政治制度的特性。秦剛9月底向卡特中心及小布希美中關係基金會所合辦的視訊研討會上強調,中共的政治體制,符合林肯和希臘古代的民本代議體制理想。
台灣是這次高峰會議最主要的利害關係人。在台灣海峽軍事緊張氛圍升高之際,拜登和習近平為兩國軍政經對峙會商如何避免擦槍走火,大抵是一件好事。
如果美中兩國現階段不能夠坐而談,而只是各自一味揮舞軍力,對台灣未必是好事。
美國現在也已經宣布邀請台灣參加12月的首屆民主高峰會。目前,看不出來台灣的重大利益,在這次高峰會中受到傷害。
台灣面對美中關係的大轉型,需要有篤定的戰略,但也需要靈巧的因應戰術。清廉施政是台灣人民對所有執政政黨的要求。在民主實踐上的持續精進,就是台灣保持人心不墜和安全鞏固的最大憑恃。
結語》
拜登不喜歡用「冷戰」來簡稱當前的美中關係。而現在美國和中共競爭的博奕本質,和以前的美蘇爭鋒,大為不同。
在美蘇對峙冷戰時期,兩國並無經貿合作和人民之間的交往。
美國長久不曾在經濟上遭遇過如中共現在這般強勁的對手。而美國對中共戰狼軍事姿態的嚇阻,也不能只靠自己航空母艦船堅礮利等軍力的展示。
拜習兩人首度的視訊高峯會議,尚未改變美中對峙的基本態勢,更尚未能夠遏止住雙方關係長期陷落入冷戰的風險。
中共在高峰會議上是有收獲的。中共喜歡美國這回聲明説,不尋求改變中共的政治體制。
如果台灣海峽現在爆發軍事衝突,會是美中兩國的「雙輸」。而對美中台3者而言,則是「三輸」。目前也看不出來有其他國家行為者,現在絕對可以藉著煽風點火漁利。
對抗、競爭和合作三種元素依然會存在於未來的美中關係中。而美中關係的基本型態,仍然很可能會持續由「有對抗的合作」,滑落為「有合作的對抗」。
但是,與其鼓勵兩大強國在短期內就不顧一切走上軍事攤牌對決的道路,不如看到他們兩者都保持鬥而不破的對話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