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大利洛雷多的聖母大教堂外貌。
作者/劉敦仁
每次到墨西哥旅遊時,對當地的城市名字,多少會帶有一種宗教性質的好奇。因為墨西哥是徹頭徹尾的天主教國家,人民對天主崇敬的程度,較之殖民宗主國西班牙尤有過之。其城市的名字很多都來自於宗教。身為天主教徒,很自然地對這些城市名字的來由,有著一探究竟的心情。
在到達下加利福尼亞州的小城市洛雷多 (Loreto) 時,好奇心益發濃郁。這個名字的意思是「月桂樹」,在歐洲地區具有非常強烈的宗教文化意義,我和妻子在當地的兩周時間裡,曾不斷探索這個名詞的潛在背景。
洛雷多是一個人口稀少的城市,是沙漠中的一個小綠洲,主要經濟來源依賴旅遊事業。我們下榻的是美國人投資的連鎖度假村,墨西哥全境的旅遊景區共有六個產業。
當地有一道極為可口的餐食,就是盛產的「巧克力蛤蜊」。這個生活在沙灘上的小生物貝殼有美麗的花紋,大多數為褐色,所以漁民們為它取了一個較為浪漫的名字「巧克力蛤蜊」。
在洛雷多的市區裡有一座十七世紀建造的教堂 Mision de Nuestra Señora de Loreto,那是奉獻給聖母的教堂,背景肯定有深邃的宗教故事。
墨西哥洛雷多十七世紀建造的聖母大教堂。
在後來的歲月裡,我曾在不同的旅程中看到「洛雷多」的城市名字,每一次都不由得會和墨西哥同名的的小城市相聯,思索著,「洛雷多」和「聖母」的一定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我發現,全世界居然有十三國家中的38個城市或小鎮,以「洛雷多」為名。這些城市都出現在信奉天主教的國家,甚至在一個國家中會重複出現。其中,墨西哥居然有七個城市都稱為「洛雷多」,位居鰲頭。其他是:
巴西五個,葡萄牙五個,菲律賓五個,意大利三個,古巴三個,玻利維亞三個,阿根廷三個,厄瓜多爾兩個,巴拉圭兩個,秘魯一個,哥倫比亞一個,法國一個。
更為有趣的是,「洛雷多」寄生的國家,以拉丁美洲為主,共佔九個,歐洲佔三個,亞洲一個。
其實意大利真正只有兩個城市用「洛雷多」命名,一個位在意大利東部亞德利亞海岸 (Adriatico) 的安格納 (Ancona),另一個則在意大利西北角的「力古利亞」(Liguria)。之所以會說它有三個「洛雷多」,是因為位在安格納的 小鎮「洛雷多」中,有一座歷史古蹟「聖家」(Santa Casa), 被保存在「洛雷多聖家大教堂」(Basilica della Santa Casa de Loreto)。有可能是因為它的地位特殊,所以當地人也將其視為一座小城,表達他們的敬仰之意。
我曾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參觀過這座小城,至今記憶猶新。因為它不僅具有歷史性,更多的是對耶穌母親「聖母瑪麗亞」的虔誠供奉,令人感動。
土耳其的聖家遺址。
它是所有三十八個同名城市中歷史最悠久的一個,且聲名遠播,是天主教中具有深遠影響的歷史古蹟,我大膽推測,這也許就是其他三十七個同名城市的起源。倘若果真如此,一個僅有一萬兩千左右人口的小鎮名字,竟然得到這等榮耀,不能不說是極為罕見的「奇異現象」。
當我第一次前往洛雷多時,是為了到省會安格納採訪,在與當地人交談時,聽到對方敘述關於「洛雷多」「聖家」教堂的許多精彩故事,引起我急欲一探究竟的興趣。
於是在結束公務後,即前往「洛雷多」。小鎮距離省會23公里,搭乘區域火車僅需15分鐘即抵達。從火車站步行到城區中心點,迎面看到的就是寬闊的「聖母大廣場」(Piazza della Madonna),為十五世紀的造型。
保存在洛雷多聖母大教堂裡的《聖家》遺址,外面建造了大理石牆是為了保護作用。
廣場中間一座裝飾有金龍的噴泉,出自兩位建築師卡洛.馬迪爾諾 (Carlo Maderno 1556-1629) 及喬凡尼.方塔納 (Giovanni Fontana 1540-1614) 之手。他們二位也是地下水渠的設計師,從雷卡拿提引水到洛雷多。
廣場的正前方就是「洛雷多聖家大教堂」。教堂左邊是「使徒宮殿」(Palazzo Apostolico) , 為當時意大利著名藝術家多納托.博拉曼狄 (Donato Bramante 1445-1514) 及安東尼奧.迪.山卡羅 (Antonio de Sangallo 1484-1546) 設計建造的,其中一部分現在開闢為藝術館,展出歷代的珍寶遺物,包括一些貴族因得到聖母瑪麗亞顯靈醫治好癱瘓病症而奉獻的寶石。教堂另一邊是天主教「耶穌會」的學院。
大廣場及「洛雷多聖家大教堂」都是在教宗保羅二世 (Paolo II 1417-1471) 統治時期下令建造的,工程從1469年開始。因為自1468年開始,土耳其軍隊在亞得里亞海岸一帶不斷騷擾,為了保護洛雷多,所以建造了教堂及堡壘混合體的建築。
這座教堂為哥德式傳統的十字架造型,後來經過其他建築師的修改,融入了文藝復興時代的造型,特別是拱頂,基本上是將翡冷翠大教堂由著名建築師費里波.勃魯內勒斯奇 (Filippo Brinelleschi 1377-1466) 設計的拱頂造型,融入在這座大教堂裡。大教堂的鐘樓裡,有一座重達7000公斤的大鐘。
拱頂下面教堂的祭台前,有一座小巧但映射出燦爛的宗教藝術價值的小教堂,就是天主教極其珍貴的「聖家」,在天主教的歷史上具有至高無上的威嚴,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信徒。
它的體積不大,長9.52米,寬4.1米,高4.3米。如不知道它的歷史,初進入大教堂時,會帶著好奇與幾分不解的心情去看待內部的陳設。一旦深入了解後,感受到的不僅僅是神奇,而且立即會興起景仰膜拜之心。
從大教堂入口處遠眺祭台前的《聖家》雄姿。
一進入大教堂,雖然離祭台有一段距離,但那小教堂莊嚴肅穆的造型立即映入眼簾。我趨前觀賞,只見虔誠的信徒們跪在牆邊的大理石地面上,順著牆沿,一邊祈禱一邊用雙膝向前移動。在他們身後的大理石地面,明顯露出兩條歷經幾個世紀,因信徒的跪拜而磨出來的凹溝,此情此景,深深感動著我。
小教堂的四面是白大理石牆,佈滿了精湛的雕刻藝術,是建築師博拉曼狄設計的傑作。洛雷多大聖堂是在1469年建成的,目的就是為了妥善保護小教堂。
八年後,博拉曼狄設計了整座小教堂的大理石外包裝。其中有著名藝術家拉斐爾 (Rafaelle da Montelupo 1504-1566) 留下的傑作,博拉曼狄的助手和學生也貢獻了相當的創作。外包大理石四面的雕塑分別代表著「報喜」(Annunciation),「誕生」(Nativity),「聖家的抵達」及「聖母誕生」。
安置在「洛雷多聖家大教堂」裡的小教堂,稱為「洛雷多聖家」(Santa Casa di Loreto), 顧名思義,就是極其重要的聖地。教堂裡一直供奉著聖母瑪麗亞的神像,因為記載中論及,信徒們深信,這間小屋原來是聖母瑪麗亞在拿撒勒出生及後來生活過一段時間的房舍,極為簡單樸實。
耶穌生前曾囑咐使徒約翰妥善照顧他母親,所以耶穌受難後,聖母瑪麗亞跟隨使徒約翰去了土耳其的艾費素斯 (Ephesus) ,在那裡度過餘生 (一說聖母在那裡僅生活了九年)。艾費素斯位在土耳其西邊的塞爾楚克 (Selcuk),其南邊有一座「聖母瑪麗亞之家」,建築在「科雷索斯山」(Mt. Koressos) 。傳說是聖母在土耳其居住的房舍。
教廷一直相信「洛雷多聖家」就是聖母在以色列拿撒勒 (Nazarech) 居住過的房舍。根據考古學家的論證,以及現代科技的探測,發現聖堂內的磚頭切割方式,建築材料及技術均與以色列聖地的建築一模一樣。同時建造「聖家」磚石上保留著的「塗鴉」與公元五世紀的猶太基督,特別是在拿撒勒的塗鴉幾無二致。
《聖家》內景,中間是供奉聖母的祭台,兩邊的石磚牆仍保留著歷史的面貌。
最為重要的是,其建築造型來自巴勒斯坦的納巴塔恩斯 (Nabataeans) 傳統。有了這些歷史論證,接下來的疑問就是,這座聖母的房舍究竟是如何搬遷到意大利的?盛傳1291年5月12日,所謂一群天使將房舍飛越過海,抵達意大利的奇蹟。當時耶路撒冷聖城即將陷落土耳其人手中,信眾擔心佔領後的暴行會影響「聖家」的命運,於是這座「聖家」首先被運到特爾莎多 (Tersatto) ,也就是今天的克羅地亞「特爾莎特」 (Trsat) 。期間聖母數度顯現聖靈,最終順利抵達洛雷多。
另一個有趣的傳說這樣記載,拜占庭有一個統治希臘地區艾皮如斯 (Epirus) 的名將尼克佛羅斯(Nikephoros) 在穆斯林入侵前,於1294年將聖母家的磚石拆卸後,運往意大利,作為女兒下嫁王族的嫁妝。之所以後來考古界認為「聖家」的磚石為真跡,是因為上面佈滿了用煤炭刻畫的羅馬數字,說明「聖家」曾被小心地拆卸,準備運到另一處重新建造。
根據上世紀62-65年之間考古學家的考證,在建築地底發現的數枚錢幣,上面刻有人名 (Guy Dux Atenes) ,是1280至1287的雅典攝政。這個年代與「聖家」遷移的時間段極為吻合。「聖家」從克羅地亞運到意大利雷卡拿提 (Recanati) 時,準備在當地將「聖家」重建,選擇的地點是當地公路上的一段路面。為此地方官員除了另闢新路外別無選擇,只能按照當地的法律規定來處理,任何未經批准的建築都面臨被拆除的命運。所以最後只得將「聖家」再次遷移到距離八公里外的洛雷多。
至今為止,天主教人士還根據下面的幾個歷史考證,認為「聖家」就是聖母的住所:考古界測驗出建造的材料是來自拿撒勒,而不是洛雷多的原產物;砌磚牆的黏合物砂漿是公元一世紀巴勒斯坦的技術,不是意大利的;牆上遺留下來的塗鴉,和耶路撒冷聖城「報喜石窟」中所見極其相似;整座「聖家」沒有地基,直接建造在平地上,地面遺留有蝸牛殼、乾橡子及核桃,還佈滿了荊棘雜草;「聖家」只是三面有牆,和拿撒勒石窟裡的一模一樣,因為將「聖家」建在石窟裡,只需要三面圍牆。
「聖家」的大理石外包裝是由教宗雷奧十世 (Leo X 1475-1521)下令建造,後來繼續由教宗克勒孟特七世 (Clemente VII 1478-1534) 及保羅三世 (Paul III 1468-1549) 先後完成。
供奉在「聖家」裡的聖母像,世人稱為「黑聖母」,因為幾個世紀以來,木造的聖母雕像日以繼夜地被油燈及蠟燭噴出來的煙霧燻黑。這座雕塑也有一段不平凡的歷史經歷。1797年當法國拿破崙軍隊入侵後,將該雕塑偷竊運到巴黎,後來歸還給教廷,在羅馬舉行了八天的朝聖慶典,直至1801年12月9日才回歸到「聖家」。 1921年遭祝融之災,聖母雕塑被燒毀,次年,從梵蒂岡花園中獲得出自黎巴嫩的杉木,再度塑造了一尊聖母像供奉至今。這尊新塑像在1922年由教宗皮尤十一世 (Pius XI 1857-1939) 祝聖並為之加冕。
另有一說是當法國入侵前,教會已經將原來的聖母雕塑隱藏在一所修女院中,用一尊仿製品供奉在「聖家」內,以掩飾法國軍人的眼目。所以他們劫奪的偽造品被送去法國歸還後,繼續供奉在「聖家」祭台上。1921年被燒毀的就是這尊仿造品,真跡一直被供奉在修女院的「聖恰拉教堂」
供奉在《聖家》祭臺上的聖母雕像,披著精湛的披風。
1510年教廷正式宣布「聖家」為朝聖聖地。經過幾個世紀的發展,現在每年吸引著數百萬人前往洛雷多參觀,其中有近四百萬信徒為朝聖而來,還有前往祈禱的重病者或是殘疾人,求聖母顯現奇蹟幫助他們恢復健康。其重要性不亞於葡萄牙的法蒂瑪,及法國的路德兩個聖地。有意思的是,這三個聖母顯靈的聖地還建立了現代化的「姐妹城市」關係。
歷代教宗和許多神職人員都曾在不同的時間段前往朝聖,並為「聖家」舉行一些特殊的典禮,作為對聖母瑪麗亞的尊崇。1920年教宗本篤十五世 (Benedict XV 1854-1922) 宣布洛雷多聖母為飛行員及空中旅行者的保護聖人。為此美國著名飛行員查爾斯.林白 (Charles Lindebergh 1912-1974) 在1927年5月20-21日從紐約到巴黎首度跨越大西洋飛行時,飛機上供奉著洛雷多聖母的雕像。無獨有偶,1968年12月21日,美國太空探月飛船阿波羅8號 (Apollo 8) 宇航員在執行探月任務時,特地帶著洛雷多聖母的徽章,祈求聖母能賜於平安。
現任教宗方濟各 (Pope Francis) 在2020年6月20日宣布,在洛雷多聖家大教堂唸玫瑰經時的「洛雷多連禱文」(Litaniae Lauretanae) 中增加了三句禱文:即「仁慈之母」(Mater Misericordiae),「希望之母」(Mater Spie) 和「罪人的庇佑所」 (Solacium Migrantium)。
這是繼教宗約翰保祿二世 (John Paul II 1920-2005) 在「洛雷多連禱文」中增加「教會之母」(Mater Ecclesiae) 及「家庭之后」(Regina familiae) 兩條連禱文後的第二次。而早在1587年教宗希克斯突思五世 (Sixtus V 1521-1590) 就曾經將所有有關讚揚聖母的連禱文取消,僅保留了「洛雷多連禱文」(Litany of Loreto),這是對洛雷多聖家的特別推崇和景仰所做出的舉措。
為表達對聖母的尊崇,現任教宗方濟各特別在2019年10月宣布,12月10日訂為「洛雷多聖母」 (domina Lauretanae) 紀念日,並決定從2019年10月8日到2020年12月10日為「洛雷多年禧」。據來自梵蒂岡的信息,教宗決定將這個「年禧」延長到2021年12月。無形中透露一個信息,這個「年禧」有可能今後成為一個固定的節日,來推崇聖母的偉大母愛。
從第一次到洛雷多膚淺地參觀了「聖家」,到後來多年的追蹤觀察,終於瞭解到為什麼全球有這麼多的城市採用了「洛雷多」,無非就是希冀沾得一點聖母慈愛的願望。
歷史上因聖母而出現的奇蹟已不計其數。今天的信徒們也許有一個共同的願望,就是盼望聖母能顯靈「奇蹟」來拯救這個被新冠病毒糟蹋得無以復加的地球,讓患者早日得到康復,讓逝者的靈魂得以安息。
然而最重要的「奇蹟」是能否依靠聖母的慈愛,打動那幫野心政客,令他們幡然醒悟,不以新冠病毒所需要的疫苗做政治炒作。他們的卑劣手段已經造成億萬人民感染,數以百萬計的無辜生命悄然逝去。
這次聖母會大發善心,為拯救那些卑劣的政治人物而出現「顯靈」的「奇蹟」嗎?佛教的真理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若然未報,時候未到!」我將天主教的聖母慈愛和佛教的真理一併分析,結論是,期待聖母的奇蹟,只能得到天大的「問號」!
(2021年10月22日完稿於溫哥華)
作者簡介
劉敦仁,出生於上海,幼年時隨父母遷居臺灣,在臺灣修畢大學後,負笈西班牙,專研西班牙文學及世界藝術史,後移居義大利,在梵蒂岡擔任大公會新聞辦公室中文組工作,工作結束後,入羅馬大學研習宗教考古,專題為羅馬的地下古墓。
1960年代曾任聯合報駐馬德里及羅馬特派員,撰寫歐洲文化藝術航訊,頗富盛名。 其後因工作需要,移居加拿大,先後在多倫多大學和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繼續西班牙文學研究,隨後在加拿大從事教學工作,並赴英國及上海等地講學逾14年。
1978年第一次作大陸之行,此行使他決定放棄教學工作,而轉為文化交流,進行美國、加拿大和大陸之間的教育和文化交流工作迄今。
2012年是中華民族建立共和百周年的一年, 他特地邀請了六十餘位辛亥先輩後裔執筆撰文, 並彙編成《民族魂》一書出版。近作外交耆宿劉師舜大使的傳記,是他費時十年的心血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