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世代教科文協會邀集超過30位專家學者,成立「壯世代筆陣」,將開設媒體專欄—「壯世代觀點」,一同以文化的力量,改寫各界對高齡者的認知,打造壯世代的新未來。(圖/壯世代教科文協會攝)
作者/莊淇銘
有朋友問我:最近在網路上「壯世代」這名詞有點火,你在教授「未來學」,甚麼是「壯世代」?回朋友說:問得好,我剛好要去參加由蘇進強、吳春城舉辦的「壯世代筆陣座談會」。
在未來學書籍《第五波》中指出,社會持續變遷,自然產生不同世代。「壯世代」顧名思義,當然就是指某個年齡層的人群。比如,戰後嬰兒潮,X世代,Y世代等。
戰後嬰兒潮是指二戰後,因為重建家園,社會逐漸安定,大量生育的那個世代,1946年~1964年出生的人,掌握社會中主要財富。X世代則是1965年至1980年出生者,獨立具創意。Y世代指1980年代和1990年代出生的人,重視體驗而非所有權。Z世代又稱「千禧世代」,在2000年代至2010年代前期出生的人,亦被稱為「數位原生世代」。
朋友問:那「壯世代」是指哪幾年出生的呢?跟朋友說:「壯世代」若從出生年次來分,基本上大多是戰後嬰兒潮。朋友再問:既然如此,為什麼又要創造「壯世代」的名詞?因為「戰後嬰兒潮世代」遭遇了人類歷史上未有的情況,從大量生育時代出生,經過數十年,進入出生率大幅降低的時代。其次,平均壽命從工業社會的60歲,大幅增長了約20年。在此劇烈的社會變遷之下,除了人口結構從金字塔轉變成倒金字塔外,也導致原本的社會價值及制度,已無法滿足戰後嬰兒潮的使命與需求。
先談平均壽命,從工業社會平均壽命60歲到現今的82歲,這延長的22年,自然衍生了諸多的問題。工業社會中,三十多歲尚未結婚,被稱為「老處男」、「老處女」,是負面的稱呼。然,進入資訊及知識社會後,改為正面的稱呼「單身貴族」。類似的,在工業社會五十歲的男的被稱「半百老翁」,女的被稱「半百老嫗」,現在五十歲還正值「青壯年」。
朋友說:我了解了,進入新的社會,對戰後嬰兒潮世代而言,應該有新的價值觀。回朋友說:不只是價值觀要調整,法律、制度跟生活方式都要改變。倒金字塔的人口結構,健保給付,退休給付及長照給付等,都會破產。衛福布已宣稱,長照基金將於六年後破產。
再談退休制度,全球許多國家都調整退休年齡。調整的公式是距離平均壽命大約8-10年。工業社會平均壽命60歲,於其時,55歲左右便可退休,當時公務人員還有「55退休專案」。現在平均壽命82歲,退休年齡應調整到70-72歲。如此一來,除了工作年齡延長改變生活方式外,工作繳稅人口大為增加,領退退休金者相對減少。這某種程度的解決了退休基金破產的問題。
朋友說:我了解了。「壯世代」從出生年齡來說是「戰後嬰兒潮」,但是,因社會醫療科技發達,而多出來的20多年壽命,將產生新的生活型態及新的價值觀。觀察到此一時代現象,蘇進強及吳春成遂稱之為「壯世代」。回朋友:沒錯!這是第五波社會產生的新生命型態。所以,我才會說,「壯世代」是第五波中的新生代!
再談生活方式,在「壯世代」提出前,大部分人的退休生活觀念是「安養餘年,度過餘生」。「餘生」是負面思維的名稱,好像正一步步走向生命的終點。我在未來學中談到,如果要稱「餘生」,那麼人一出生就邁向「餘生」。年輕人對人生有夢,有追求,有成就,為什麼退休人士對人生,就不能有夢,有追求,有成就?
在《第五波》中提出「攀峰族」這個詞語,意指退休後的人生,不是只等待人生的終點,而是持續有夢,持續開創與學習,攀越人生新的山峰。花開不是為了花謝,是為了綻放。同樣的,人活著是為了活出精彩,而且,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都有新的精彩。深信「壯世代」將會在台灣創造精彩,更會將這些精彩,形成風潮,帶向世界!
作者簡介
莊淇銘,國立成功大學環境工程學士、美國俄亥俄大學電腦碩士、美國路易絲安娜大學電腦博士。現任中華詩詞藝術協會名譽理事長、智多新協會會長、台北市研考會委員、台北縣資訊委員會委員、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數位科技設計學系暨教育經營管理研究所教授。
自小成長不愛讀書,翹課離家出走是家常便飯。高中上夜校,大學考三次,最後終於考上成大。當兵期間,頓悟學習重要性,真正開始收心學習。
擔任過開南大學創校校長、高雄市立空大校長,以及國立台北教育大學三校校長、考試院典試委員、中華民國多媒體英語學會理事長、中華民國跆拳道協會榮譽理事長。
45歲開始鑽研快速學習法,致力於學習效率研究,每年受邀演講場次200場以上, 專業知識領域達23種之多。除了是電腦專家外,可以講10種語言,是語言專家、社會觀察家、創新思考、生命教育、生死學及兩性關係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