穹宇涉獵》柏林宏博大學一座「沒有書籍的圖書館」 - umedia 優傳媒  

新聞 / 百家爭鳴
穹宇涉獵》柏林宏博大學一座「沒有書籍的圖書館」
2021-10-18 07:00:00
A+
A
A-

柏林宏博大學正門首。

                                                      

作者/劉敦仁

 

有生以來第一次公開演講 (在大陸稱為「作報告」),是1979年應邀在上海外國語學院西班牙語系任教期間,副院長魏樞原先生要我向全校師介紹西方國家的近況。當校方向我要演講的題目時,將我難住了。我從實告知,如要我給「專題」,就不如取消這一計劃,因為我平生最怕如同考試般的公開講話。彼此「妥協」的結果,我就以「閒談」的方式出場。

 

進入會場前,魏副院長告訴我,今天的聽眾除了大禮堂近兩千人之外,院方還將麥克風電線拉到學生食堂,因為那裡也有近千人等待聽我的「閒談」。

 

黨委書記陪著我走上台後,我趁他向「聽眾」做簡短介紹的機會,快速地向台下瞄了一眼,發現許多同學都手執一本書。敏感地讓我感到,今天的演講如果引不起「聽眾」的興趣,他們就有可能坐在那裡翻書,讓我尷尬。所以我的「閒談」必須要有幾分「說服力」。

 

一開始我即用詼諧的語氣向台下說,一般說來中國學生比較害羞,尤其在大庭廣眾前發問,說不定還未開口臉就紅了。我結束講話後,留下時間給同學提問題,現在請同學用一分鐘時間,將要發問的問題寫在字條上遞給我,我會一一作答。

 

話音一落,整個禮堂起了一陣熙攘,有好幾十位前同學來遞交字條,我暫且壓在茶杯底下。

 

因為是第一次在大陸公開演講,心裡難免有些打鼓,待打開話匣子後,發現自己還具有駕馭近兩千人的能力,居然在兩個小時裡,「聽眾」沒有一個在看書,而是聚精會神地聽我說得「天花亂墜」。

 

接下來答覆提問,我粗略計算了一下,手邊的提問大約有五六十個之多,我只能簡略地一一作答。其中一個問題讓我先震了一下,接著告訴自己,現代的大學生,需要的是和「老師」真誠的互動交流,於是我吸了一口氣,緩緩地拿著紙條,對著麥克風說:「下面這個問題是:劉先生,請問你對毛主席的看法。」

 

我一邊用手指著講台旁邊的兩台錄音機,一邊用幽默的口吻回答說:「這個問題很敏感,我的回答被這兩個錄音機全部錄下,哪天中國再發生文化大革命,豈不就鐵證如山,讓我成為第一個被鬥爭的對象了?」話音剛落,引起台下一片哄堂大笑。

 

接著我慢條斯理地說:「在回答這位同學的問題前,我想先簡單地陳述一下中國歷史上發生的幾件事。秦始皇在位時,曾經發起[焚書坑儒]的悲劇。到了元代,蒙古人將社會各階層分成十個等級,讀書人,也就是國內所說的知識分子,被列為第九等,介於『娼妓』和『乞丐』之間。到了滿清乾隆時代,『文字獄』的興起,知識分子又遭殃了。不幸的是,新中國將知識分子喻為『臭老九』,這個新名詞不是毛主席的新發明,而是從蒙古的『第九等』演變而來的。遺憾的是,歷史的悲劇,居然會重演。」

 

話音一落,整個大廳響起震耳的掌聲達三分鐘之久。坐在我旁邊的黨委書記臉上表情嚴肅不發一語,使我捉摸不出他對我的發言會否產生「抵觸情緒」抑或有其他的反應?我趁台下掌聲如雷時,將所有的發問紙條折疊好踹入口袋,並將餘下的問題一一作答完畢,結束了我有生之年的一次大膽嘗試。

 

事後從學院的外事辦公室得知,院方將我的演講製作了一批錄音帶,分送到上海的各大學。

 

其實當我在上海執教時,對大陸曾經發生過的許多事情,只能當作道聽途說,對遇到的政治術語則簡單迴避。 至於「文化大革命」,除了從同事或街坊反映出的抱怨或是憎恨情緒中,得知十年當中死了不少人,燒了無數的書籍和文物以外,對其真實情況並無所知。所以我在回答同學問題提到「文化大革命」時,只不過是用來作幽默解析的藉口而已。

 

提起「焚書坑儒」的歷史事件,沒有人不義憤填膺,深惡痛絕。其實這等重大罪行並非中國的「專利」,乃是古來專制王朝滅絕文化的普遍手段。公元前612年,巴比倫攻佔亞述 (Assyria) 首都尼尼微 (Nineveh) 後將王宮焚燒,其中保存歷史文獻的圖書館也成為這次浩劫中的陪葬品,是人類史上最早有紀錄的焚書罪行。

 

埃及亞歷山大的圖書館,曾經是非洲地區最大的學術中心,珍藏著無數的重要文獻。然而在羅馬帝國數度的侵略戰爭中,整座圖書館也化為烏有。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的「焚書坑儒」成為舉世聞名的焚書記載。實際上此一暴行早在秦始皇的父親時代就已經開始,只是不知為什麼歷史上始終將秦始皇作為「罪魁禍首」來看待。

 

項羽攻入咸陽後,將秦始皇保存下來的官府藏書,連同咸陽一把火燒毀。而歷史上從未將項羽列為焚書的「罪犯」行列。

 

蒙古帝國將中國讀書人列為社會階層第九等,是否真有其事,仍然是一個爭議的歷史議題。因為相傳已久的「九儒十丐」,來自於1283年宋滅後的遺民鄭思蕭 (1241-1318) 所著「心史」中[大義敘略]的描寫: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醫,六工,七獵,八民,九儒,十丐,而那是在蒙古人統治中國之前。

 

另有一說是南宋末年的官吏謝枋得 (1226-1289) 在宋亡後被元軍所俘,後強送到大都,拒絕投降而絕食殉節。他在「謝疊山集」中留下了[七匠八娼,九儒十丐]的戲稱,成為後人引用為蒙古對讀書人羞辱的來源。

 

蒙古人留下的焚書醜行,發生在1255年攻入阿拉伯帝國阿巴斯 (Abbasid)的時候。阿巴斯王朝是在750年攻佔倭馬亞王朝 (Umayyad) 首都巴格達後,將其消滅而取代,於760年建造了巴格達的哲理大學,其中的圖書館收藏有大量的珍貴書籍及歷史手稿,成為伊斯蘭歷史上文化的黃金時代。 然而蒙古人在當地一把火將大學燒毀,圖書館也化為灰燼。

 

早在東漢末年混戰中,董卓放棄洛陽時放了一把火,將整座城市付之一炬,典藏書籍均未能倖免。唐末黃巢攻佔長安後,也因戰爭失利棄城逃離時,長安陷入一片火海,大量的私人或官藏典籍也因此永久消失。

 

南北朝時公元555年西魏圍攻梁朝,梁元帝在棄城前,將宮中珍藏的14萬卷圖書悉數燒毀。

 

1860年英法聯軍侵佔北京後,將保存在翰林院中兩萬冊的「永樂大典」予以掠奪,到1894年只剩下800冊。

 

乾隆58年編篡的「四庫全書」一共抄寫了八部,分別藏在各藏書樓。1842年第一次鴉片戰後就給這本巨作埋下厄運的種子,太平天國在1856年攻入鎮江、揚州,一把火將文宗閣及文匯閣燒毀,「四庫全書」也一同陷入火海。

 

從這些層出不窮的歷代焚書中,透視出中國所遭遇的悲劇罄竹難書。然而世界各地的焚書事件亦不惶多讓,非洲的里馬,中東的伊拉克、敘利亞及阿富汗等伊斯蘭國家所遭遇的書籍被焚慘劇,雖然一時還未能解開所有的秘密,遲早必定會公諸於世。

 

2018年我與妻子前往德國東部參觀了好幾個城市,柏林也在其中。我們行前預訂好位在市中心區的威斯汀大酒店。一抵達後,對自己的安排頗感欣慰,所有的需求幾乎都近在眉睫。第一天晚上,我們先在酒店附近的一家名叫「馬拉迪斯塔」 (Malatesta)的意大利餐廳就餐,餐廳的服務人員都是來自意大利南部包括西西里島,使我們有賓至如歸的感覺。餐後依序先在附近的兩座教堂前廣場散步,廣場中央有德國大文豪及哲學家席勒 (C. F. Von Schiller 1759-1805) 的雕塑,令人感受到這座城市的文學氣息。

 

沿著我們下榻的酒店大街向東步行約五分鐘,即到達著名的柏林國家歌劇院前的「貝貝爾廣場」 (Bebelplatz)。它的聞名於世,並非因這座典雅廣場的設計者,或是座落在東側的歌劇院,而是1933年震驚世界的焚書事件。世界聞名的宏博大學 (Humbuldt University) 自1810年10月15日建成後即座落在這裡。它的主建築位在廣場對面,還有一小部分則建立在廣場的西側。

 

柏林宏博大學周圍的歷史文化分佈圖。

 

廣場與宏博大學主建築之間有一條著名的林蔭大道「菩提樹大街」(Untel den Lindens),有著近三百年的歷史,是柏林的文化歷史傳統中心,有1741年至1743年建成的「皇家歌劇院」(Royal Opera),顧名思義,這些都是歷史上皇親國戚們的生活空間。

 

「宏博大學」就建造在這個享有盛譽的區域,是普魯士腓特烈威廉三世 (Frederick William III of Prussia 1770-1840) 大帝當權時,於1809年由傑出的語言學和哲學家維爾翰.馮.宏博 (Wilhelm von Humboldt 1767-1835) ,及另兩位人士向國王進言而留下的萬年教育大計。他的弟弟亞歷山大.馮.宏博 (Alexander von Humboldt 1769-1859) 也參與了建校的計畫。亞歷山大是德國享譽全球的自然科學家、地理學家、探險家,畢生與大自然結下不解之緣。

 

宏博大學位在柏林歷史區,菩提樹林蔭道上,著名的腓特烈大帝雕塑英姿。

 

從1810年建校開始到1945年被關閉,該大學一直延用「腓特烈.威爾翰大學」 (Frederick Wilhelm University) 的名稱,直到1949年為紀念宏博先生的成就,才改名為現今使用的「宏博大學」。

 

宏博大學的校址最初是普魯士腓特烈大帝兄弟「亨利王子」的行宮 (Prinz-Heinrich Palais),至今仍保留著傳統的巴洛克造型。而在1810年移交給宏博大學作為校址。

 

宏博先生在德國的教育界一直享有盛名。他一生不僅從事語言的研究,而且是一位著作等身的哲學家。在人類學、教育學、文學及政治思想領域中都留下輝煌的成績,直接影響歐洲及西方各大學。如美國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教學方法,幾乎就是採用了宏博先生的模式。

 

宏博大學為紀念宏博博士所建立的雕像。

 

宏博先生在研究及寫作過程中,結識了德國的文學大師歌德和席勒,成為終身摯友,相互之間存有極其珍貴的影響力。宏博大學培養出來的精英份子給全世界留下深遠的影響。

 

其中廣為流傳的有德國共產黨創始人卡爾.李布克內希 (Karl Liebknecht 1871-1919),馬克思主義創建人卡爾.馬克思 (Karl Marx 1818-1883),及與馬克思在1848年合作創作了著名的[共產黨宣言](Communist Manifesto) 的佛雷德里.恩格斯 (Frederich Engles1820-1895)  ,著名詩人亨利.海涅 (Heinrich Heine 1797-1856),經過連綿戰爭,於1871年聯合了獨自行使權利的39個州,統一了德國成為首任總理的奧托.馮.俾斯麥 (Otto von Bismarck 1815-1898),以及名揚四海的理論物理學家愛因斯坦 (Albert Elinsten 1875-1955) 等。宏博大學先後產生了57位諾貝爾獎得主,為這所大學創下不朽的教育光輝。

 

歌劇院廣場側面國家歌劇院的雄姿。

 

1933年宏博大學遭遇了史無前例的浩劫,在納粹主義第三帝國的掌權下,開展了一場「焚書」的災難。10月15日,三萬多冊重要書籍及研究資料被移送到「歌劇廣場」(Opernplatz) 投入火焰中。令人震驚的是,這些被焚燒的書籍,居然是由一批學生用卡車和推車送到廣場的。其中包括德國著名物理學家及性學家馬格魯斯.赫爾希菲爾德 (Magnus Hirschfeld 1868-1935) 數千箱的研究資料及圖片,還有馬克思、恩格斯的作品,德國兒童文學作家艾利希.克斯特納 (Erich Kastner 1899-1974) 和文學作家1929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湯瑪斯.曼 (Thomas Mann1875-1955)的創作也都被投入到火海。

 

1933年5月10日晚納粹主導焚書的情景。

 

其中以馬克思及恩格斯的作品被焚為主,是否因為馬克思為猶太裔不得而知,但是他的種族背景及所提倡的共產主義,都是納粹必欲除之而後快的心頭恨。

 

因為「焚書」的運動,諸如湯瑪斯.曼等作家都被迫逃離而遠走他鄉。在焚書的那一刻,他被兩個穿著突擊隊制服的學生夾著佇立在火焰前,目睹自己作品在烈烈熊火中焚燒,也被迫聆聽納粹黨宣傳部長約瑟夫.戈培爾 (Joseph Goebbels 1897-1945) 的狂妄演說。戈培爾擁有語言文學博士學位,居然在廣場上大聲疾呼稱:「極端猶太和知識份子的世代從此結束了。」

 

納粹的「焚書」暴行引起了全球各地的一片嘩然,美國的《新聞週刊》用[書籍大屠殺]來形容宏博大學前廣場上的場景。

 

德國兒童文學作者克斯特納的遺容。

 

我和妻子漫步到這廣場時,在幽暗的路燈下,一旁古老而莊嚴的「國家歌劇院」如同年邁的老人,在那裡回憶著逝去的歲月。廣場上除了在側邊拉小提琴的街頭樂人外,空無一人。他奏出的音樂在廣場的空中迴盪,似乎是為逝去的歷史低泣傾訴。

 

我們朝廣場中央走去,從地底下向上射出頗為刺眼的蒼白光芒,吸引了我們的注意。那是一個5立方公尺的四方地窖,全部塗成白色,隔著玻璃看到裡面沿著牆邊設置了書架,但都是空蕩蕩的,象徵納粹在1933年後「焚書」的悲慘命運。為此以色列雕塑家米卡.烏爾曼 (Micha Ullman 1939-)在1995年設計了這座紀念碑,供世人憑弔。 我們佇立在那裡心緒激動不已。不知不覺間耳際響起1933年焚書時學生歇斯底里的瘋狂吶喊。

 

貝貝兒廣場上的《無書籍圖書館》是對納粹焚書的紀念碑,筆者夜間參觀更能體驗焚書的慘痛經歷。背景是柏林的主保教堂。

 

《無書籍圖書館》白天的情景。

 

白色的地窖在大白天時,很容易被忽視,只有在朦朧的夜色中,更凸顯它蒼白的臉容,引起路人好奇的注視。旁邊的一塊銅匾,右邊刻著為紀念1933年焚書的文字,左邊則刻著德國詩人海涅在1820年寫的警示名言:

 

        Das war ein Vorspiel nur dort

        Wo man Bucher verbrennt

        Verbrennt man am ende auch menschen

 

簡單的翻譯就是:

        這僅是一個序幕

        他們在那裡焚書

        終究會將人類一併燒毀

 

無書籍圖書館》紀念碑前的銅匾,上面刻著詩人海涅的警世名言。

 

不幸的是,海涅在1820年寫下的警世之言,居然成為一百年後德國的讖語,也印證了公元前621年巴比倫攻陷亞述王朝的歷史重演。瞬間,眼前「沒有書籍的圖書館」,將我的思維帶回到1979年在上海執教時演說中所提到的「文化大革命」,又何嘗不是自秦始皇以來的歷史再現!

(2021年9月29日完稿於溫哥華)

(圖片/作者提供)

 

作者簡介

劉敦仁,出生於上海,幼年時隨父母遷居臺灣,在臺灣修畢大學後,負笈西班牙,專研西班牙文學及世界藝術史,後移居義大利,在梵蒂岡擔任大公會新聞辦公室中文組工作,工作結束後,入羅馬大學研習宗教考古,專題為羅馬的地下古墓。

 

1960年代曾任聯合報駐馬德里及羅馬特派員,撰寫歐洲文化藝術航訊,頗富盛名。 其後因工作需要,移居加拿大,先後在多倫多大學和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繼續西班牙文學研究,隨後在加拿大從事教學工作,並赴英國及上海等地講學逾14年。

 

1978年第一次作大陸之行,此行使他決定放棄教學工作,而轉為文化交流,進行美國、加拿大和大陸之間的教育和文化交流工作迄今。

 

2012年是中華民族建立共和百周年的一年, 他特地邀請了六十餘位辛亥先輩後裔執筆撰文, 並彙編成《民族魂》一書出版。近作外交耆宿劉師舜大使的傳記,是他費時十年的心血結晶。

柏林宏博大學正門首。

                                                      

作者/劉敦仁

 

有生以來第一次公開演講 (在大陸稱為「作報告」),是1979年應邀在上海外國語學院西班牙語系任教期間,副院長魏樞原先生要我向全校師介紹西方國家的近況。當校方向我要演講的題目時,將我難住了。我從實告知,如要我給「專題」,就不如取消這一計劃,因為我平生最怕如同考試般的公開講話。彼此「妥協」的結果,我就以「閒談」的方式出場。

 

進入會場前,魏副院長告訴我,今天的聽眾除了大禮堂近兩千人之外,院方還將麥克風電線拉到學生食堂,因為那裡也有近千人等待聽我的「閒談」。

 

黨委書記陪著我走上台後,我趁他向「聽眾」做簡短介紹的機會,快速地向台下瞄了一眼,發現許多同學都手執一本書。敏感地讓我感到,今天的演講如果引不起「聽眾」的興趣,他們就有可能坐在那裡翻書,讓我尷尬。所以我的「閒談」必須要有幾分「說服力」。

 

一開始我即用詼諧的語氣向台下說,一般說來中國學生比較害羞,尤其在大庭廣眾前發問,說不定還未開口臉就紅了。我結束講話後,留下時間給同學提問題,現在請同學用一分鐘時間,將要發問的問題寫在字條上遞給我,我會一一作答。

 

話音一落,整個禮堂起了一陣熙攘,有好幾十位前同學來遞交字條,我暫且壓在茶杯底下。

 

因為是第一次在大陸公開演講,心裡難免有些打鼓,待打開話匣子後,發現自己還具有駕馭近兩千人的能力,居然在兩個小時裡,「聽眾」沒有一個在看書,而是聚精會神地聽我說得「天花亂墜」。

 

接下來答覆提問,我粗略計算了一下,手邊的提問大約有五六十個之多,我只能簡略地一一作答。其中一個問題讓我先震了一下,接著告訴自己,現代的大學生,需要的是和「老師」真誠的互動交流,於是我吸了一口氣,緩緩地拿著紙條,對著麥克風說:「下面這個問題是:劉先生,請問你對毛主席的看法。」

 

我一邊用手指著講台旁邊的兩台錄音機,一邊用幽默的口吻回答說:「這個問題很敏感,我的回答被這兩個錄音機全部錄下,哪天中國再發生文化大革命,豈不就鐵證如山,讓我成為第一個被鬥爭的對象了?」話音剛落,引起台下一片哄堂大笑。

 

接著我慢條斯理地說:「在回答這位同學的問題前,我想先簡單地陳述一下中國歷史上發生的幾件事。秦始皇在位時,曾經發起[焚書坑儒]的悲劇。到了元代,蒙古人將社會各階層分成十個等級,讀書人,也就是國內所說的知識分子,被列為第九等,介於『娼妓』和『乞丐』之間。到了滿清乾隆時代,『文字獄』的興起,知識分子又遭殃了。不幸的是,新中國將知識分子喻為『臭老九』,這個新名詞不是毛主席的新發明,而是從蒙古的『第九等』演變而來的。遺憾的是,歷史的悲劇,居然會重演。」

 

話音一落,整個大廳響起震耳的掌聲達三分鐘之久。坐在我旁邊的黨委書記臉上表情嚴肅不發一語,使我捉摸不出他對我的發言會否產生「抵觸情緒」抑或有其他的反應?我趁台下掌聲如雷時,將所有的發問紙條折疊好踹入口袋,並將餘下的問題一一作答完畢,結束了我有生之年的一次大膽嘗試。

 

事後從學院的外事辦公室得知,院方將我的演講製作了一批錄音帶,分送到上海的各大學。

 

其實當我在上海執教時,對大陸曾經發生過的許多事情,只能當作道聽途說,對遇到的政治術語則簡單迴避。 至於「文化大革命」,除了從同事或街坊反映出的抱怨或是憎恨情緒中,得知十年當中死了不少人,燒了無數的書籍和文物以外,對其真實情況並無所知。所以我在回答同學問題提到「文化大革命」時,只不過是用來作幽默解析的藉口而已。

 

提起「焚書坑儒」的歷史事件,沒有人不義憤填膺,深惡痛絕。其實這等重大罪行並非中國的「專利」,乃是古來專制王朝滅絕文化的普遍手段。公元前612年,巴比倫攻佔亞述 (Assyria) 首都尼尼微 (Nineveh) 後將王宮焚燒,其中保存歷史文獻的圖書館也成為這次浩劫中的陪葬品,是人類史上最早有紀錄的焚書罪行。

 

埃及亞歷山大的圖書館,曾經是非洲地區最大的學術中心,珍藏著無數的重要文獻。然而在羅馬帝國數度的侵略戰爭中,整座圖書館也化為烏有。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的「焚書坑儒」成為舉世聞名的焚書記載。實際上此一暴行早在秦始皇的父親時代就已經開始,只是不知為什麼歷史上始終將秦始皇作為「罪魁禍首」來看待。

 

項羽攻入咸陽後,將秦始皇保存下來的官府藏書,連同咸陽一把火燒毀。而歷史上從未將項羽列為焚書的「罪犯」行列。

 

蒙古帝國將中國讀書人列為社會階層第九等,是否真有其事,仍然是一個爭議的歷史議題。因為相傳已久的「九儒十丐」,來自於1283年宋滅後的遺民鄭思蕭 (1241-1318) 所著「心史」中[大義敘略]的描寫: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醫,六工,七獵,八民,九儒,十丐,而那是在蒙古人統治中國之前。

 

另有一說是南宋末年的官吏謝枋得 (1226-1289) 在宋亡後被元軍所俘,後強送到大都,拒絕投降而絕食殉節。他在「謝疊山集」中留下了[七匠八娼,九儒十丐]的戲稱,成為後人引用為蒙古對讀書人羞辱的來源。

 

蒙古人留下的焚書醜行,發生在1255年攻入阿拉伯帝國阿巴斯 (Abbasid)的時候。阿巴斯王朝是在750年攻佔倭馬亞王朝 (Umayyad) 首都巴格達後,將其消滅而取代,於760年建造了巴格達的哲理大學,其中的圖書館收藏有大量的珍貴書籍及歷史手稿,成為伊斯蘭歷史上文化的黃金時代。 然而蒙古人在當地一把火將大學燒毀,圖書館也化為灰燼。

 

早在東漢末年混戰中,董卓放棄洛陽時放了一把火,將整座城市付之一炬,典藏書籍均未能倖免。唐末黃巢攻佔長安後,也因戰爭失利棄城逃離時,長安陷入一片火海,大量的私人或官藏典籍也因此永久消失。

 

南北朝時公元555年西魏圍攻梁朝,梁元帝在棄城前,將宮中珍藏的14萬卷圖書悉數燒毀。

 

1860年英法聯軍侵佔北京後,將保存在翰林院中兩萬冊的「永樂大典」予以掠奪,到1894年只剩下800冊。

 

乾隆58年編篡的「四庫全書」一共抄寫了八部,分別藏在各藏書樓。1842年第一次鴉片戰後就給這本巨作埋下厄運的種子,太平天國在1856年攻入鎮江、揚州,一把火將文宗閣及文匯閣燒毀,「四庫全書」也一同陷入火海。

 

從這些層出不窮的歷代焚書中,透視出中國所遭遇的悲劇罄竹難書。然而世界各地的焚書事件亦不惶多讓,非洲的里馬,中東的伊拉克、敘利亞及阿富汗等伊斯蘭國家所遭遇的書籍被焚慘劇,雖然一時還未能解開所有的秘密,遲早必定會公諸於世。

 

2018年我與妻子前往德國東部參觀了好幾個城市,柏林也在其中。我們行前預訂好位在市中心區的威斯汀大酒店。一抵達後,對自己的安排頗感欣慰,所有的需求幾乎都近在眉睫。第一天晚上,我們先在酒店附近的一家名叫「馬拉迪斯塔」 (Malatesta)的意大利餐廳就餐,餐廳的服務人員都是來自意大利南部包括西西里島,使我們有賓至如歸的感覺。餐後依序先在附近的兩座教堂前廣場散步,廣場中央有德國大文豪及哲學家席勒 (C. F. Von Schiller 1759-1805) 的雕塑,令人感受到這座城市的文學氣息。

 

沿著我們下榻的酒店大街向東步行約五分鐘,即到達著名的柏林國家歌劇院前的「貝貝爾廣場」 (Bebelplatz)。它的聞名於世,並非因這座典雅廣場的設計者,或是座落在東側的歌劇院,而是1933年震驚世界的焚書事件。世界聞名的宏博大學 (Humbuldt University) 自1810年10月15日建成後即座落在這裡。它的主建築位在廣場對面,還有一小部分則建立在廣場的西側。

 

柏林宏博大學周圍的歷史文化分佈圖。

 

廣場與宏博大學主建築之間有一條著名的林蔭大道「菩提樹大街」(Untel den Lindens),有著近三百年的歷史,是柏林的文化歷史傳統中心,有1741年至1743年建成的「皇家歌劇院」(Royal Opera),顧名思義,這些都是歷史上皇親國戚們的生活空間。

 

「宏博大學」就建造在這個享有盛譽的區域,是普魯士腓特烈威廉三世 (Frederick William III of Prussia 1770-1840) 大帝當權時,於1809年由傑出的語言學和哲學家維爾翰.馮.宏博 (Wilhelm von Humboldt 1767-1835) ,及另兩位人士向國王進言而留下的萬年教育大計。他的弟弟亞歷山大.馮.宏博 (Alexander von Humboldt 1769-1859) 也參與了建校的計畫。亞歷山大是德國享譽全球的自然科學家、地理學家、探險家,畢生與大自然結下不解之緣。

 

宏博大學位在柏林歷史區,菩提樹林蔭道上,著名的腓特烈大帝雕塑英姿。

 

從1810年建校開始到1945年被關閉,該大學一直延用「腓特烈.威爾翰大學」 (Frederick Wilhelm University) 的名稱,直到1949年為紀念宏博先生的成就,才改名為現今使用的「宏博大學」。

 

宏博大學的校址最初是普魯士腓特烈大帝兄弟「亨利王子」的行宮 (Prinz-Heinrich Palais),至今仍保留著傳統的巴洛克造型。而在1810年移交給宏博大學作為校址。

 

宏博先生在德國的教育界一直享有盛名。他一生不僅從事語言的研究,而且是一位著作等身的哲學家。在人類學、教育學、文學及政治思想領域中都留下輝煌的成績,直接影響歐洲及西方各大學。如美國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教學方法,幾乎就是採用了宏博先生的模式。

 

宏博大學為紀念宏博博士所建立的雕像。

 

宏博先生在研究及寫作過程中,結識了德國的文學大師歌德和席勒,成為終身摯友,相互之間存有極其珍貴的影響力。宏博大學培養出來的精英份子給全世界留下深遠的影響。

 

其中廣為流傳的有德國共產黨創始人卡爾.李布克內希 (Karl Liebknecht 1871-1919),馬克思主義創建人卡爾.馬克思 (Karl Marx 1818-1883),及與馬克思在1848年合作創作了著名的[共產黨宣言](Communist Manifesto) 的佛雷德里.恩格斯 (Frederich Engles1820-1895)  ,著名詩人亨利.海涅 (Heinrich Heine 1797-1856),經過連綿戰爭,於1871年聯合了獨自行使權利的39個州,統一了德國成為首任總理的奧托.馮.俾斯麥 (Otto von Bismarck 1815-1898),以及名揚四海的理論物理學家愛因斯坦 (Albert Elinsten 1875-1955) 等。宏博大學先後產生了57位諾貝爾獎得主,為這所大學創下不朽的教育光輝。

 

歌劇院廣場側面國家歌劇院的雄姿。

 

1933年宏博大學遭遇了史無前例的浩劫,在納粹主義第三帝國的掌權下,開展了一場「焚書」的災難。10月15日,三萬多冊重要書籍及研究資料被移送到「歌劇廣場」(Opernplatz) 投入火焰中。令人震驚的是,這些被焚燒的書籍,居然是由一批學生用卡車和推車送到廣場的。其中包括德國著名物理學家及性學家馬格魯斯.赫爾希菲爾德 (Magnus Hirschfeld 1868-1935) 數千箱的研究資料及圖片,還有馬克思、恩格斯的作品,德國兒童文學作家艾利希.克斯特納 (Erich Kastner 1899-1974) 和文學作家1929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湯瑪斯.曼 (Thomas Mann1875-1955)的創作也都被投入到火海。

 

1933年5月10日晚納粹主導焚書的情景。

 

其中以馬克思及恩格斯的作品被焚為主,是否因為馬克思為猶太裔不得而知,但是他的種族背景及所提倡的共產主義,都是納粹必欲除之而後快的心頭恨。

 

因為「焚書」的運動,諸如湯瑪斯.曼等作家都被迫逃離而遠走他鄉。在焚書的那一刻,他被兩個穿著突擊隊制服的學生夾著佇立在火焰前,目睹自己作品在烈烈熊火中焚燒,也被迫聆聽納粹黨宣傳部長約瑟夫.戈培爾 (Joseph Goebbels 1897-1945) 的狂妄演說。戈培爾擁有語言文學博士學位,居然在廣場上大聲疾呼稱:「極端猶太和知識份子的世代從此結束了。」

 

納粹的「焚書」暴行引起了全球各地的一片嘩然,美國的《新聞週刊》用[書籍大屠殺]來形容宏博大學前廣場上的場景。

 

德國兒童文學作者克斯特納的遺容。

 

我和妻子漫步到這廣場時,在幽暗的路燈下,一旁古老而莊嚴的「國家歌劇院」如同年邁的老人,在那裡回憶著逝去的歲月。廣場上除了在側邊拉小提琴的街頭樂人外,空無一人。他奏出的音樂在廣場的空中迴盪,似乎是為逝去的歷史低泣傾訴。

 

我們朝廣場中央走去,從地底下向上射出頗為刺眼的蒼白光芒,吸引了我們的注意。那是一個5立方公尺的四方地窖,全部塗成白色,隔著玻璃看到裡面沿著牆邊設置了書架,但都是空蕩蕩的,象徵納粹在1933年後「焚書」的悲慘命運。為此以色列雕塑家米卡.烏爾曼 (Micha Ullman 1939-)在1995年設計了這座紀念碑,供世人憑弔。 我們佇立在那裡心緒激動不已。不知不覺間耳際響起1933年焚書時學生歇斯底里的瘋狂吶喊。

 

貝貝兒廣場上的《無書籍圖書館》是對納粹焚書的紀念碑,筆者夜間參觀更能體驗焚書的慘痛經歷。背景是柏林的主保教堂。

 

《無書籍圖書館》白天的情景。

 

白色的地窖在大白天時,很容易被忽視,只有在朦朧的夜色中,更凸顯它蒼白的臉容,引起路人好奇的注視。旁邊的一塊銅匾,右邊刻著為紀念1933年焚書的文字,左邊則刻著德國詩人海涅在1820年寫的警示名言:

 

        Das war ein Vorspiel nur dort

        Wo man Bucher verbrennt

        Verbrennt man am ende auch menschen

 

簡單的翻譯就是:

        這僅是一個序幕

        他們在那裡焚書

        終究會將人類一併燒毀

 

無書籍圖書館》紀念碑前的銅匾,上面刻著詩人海涅的警世名言。

 

不幸的是,海涅在1820年寫下的警世之言,居然成為一百年後德國的讖語,也印證了公元前621年巴比倫攻陷亞述王朝的歷史重演。瞬間,眼前「沒有書籍的圖書館」,將我的思維帶回到1979年在上海執教時演說中所提到的「文化大革命」,又何嘗不是自秦始皇以來的歷史再現!

(2021年9月29日完稿於溫哥華)

(圖片/作者提供)

 

作者簡介

劉敦仁,出生於上海,幼年時隨父母遷居臺灣,在臺灣修畢大學後,負笈西班牙,專研西班牙文學及世界藝術史,後移居義大利,在梵蒂岡擔任大公會新聞辦公室中文組工作,工作結束後,入羅馬大學研習宗教考古,專題為羅馬的地下古墓。

 

1960年代曾任聯合報駐馬德里及羅馬特派員,撰寫歐洲文化藝術航訊,頗富盛名。 其後因工作需要,移居加拿大,先後在多倫多大學和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繼續西班牙文學研究,隨後在加拿大從事教學工作,並赴英國及上海等地講學逾14年。

 

1978年第一次作大陸之行,此行使他決定放棄教學工作,而轉為文化交流,進行美國、加拿大和大陸之間的教育和文化交流工作迄今。

 

2012年是中華民族建立共和百周年的一年, 他特地邀請了六十餘位辛亥先輩後裔執筆撰文, 並彙編成《民族魂》一書出版。近作外交耆宿劉師舜大使的傳記,是他費時十年的心血結晶。

加入好友
優傳媒 版權所有 ©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隱私權政策 / 著作權與轉載授權 / 合作夥伴 / 法律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