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惠珀感懷隨筆》人多的地方不要去 - umedia 優傳媒  

新聞 / 百家爭鳴
王惠珀感懷隨筆》人多的地方不要去
2021-10-01 07:00:00
A+
A
A-

西方的社區主義已有五百年歷史,看得見的是教堂,看不見的是家庭醫師、家庭藥師,他們蹲點於診所及藥局(clinics, dental clinics and pharmacy),對居民做面對面的照護。

 

作者/王惠珀

 

《前言》

晨光乍現,晨運的時間到了,清晨的台北空無一人,全屬於我。清風徐來,腦袋變得清晰鮮活,這是健行,也是構圖說故事的時段,今天的主題是「就地取材,追求社區主義的浪漫」。

 

千盼萬盼的疫苗來了,朋友說:「我搶到在台大打針,好多人排隊,我在戶外站了一個半小時。」我則回應:「我在巷口診所打針,閒適安心。你有體力逛醫院,不表示八十歲還能這樣。」

 

有朋友不認同,說:「台灣的醫療太好了,當然到醫院就醫,快!」我回應:「人多、求快的地方容易出錯,一旦出錯(恩主公醫院打錯針…),麻煩就很大。快,不是好事,寧可錯過綠燈遲到,也不要闖紅燈肇事。」

 

針對群聚醫療環境的不友善,我曾為文談小而美的社區價值(KISS,Keep It Small and Sweet)。看來還不夠,那就再談談就地取材的生活哲學吧 (HP Wang, The system building for safe medication, Chapter 10, InTech-Risk Management Book, Brussel, EU, 2011)。

 

你家的事就是我家的事

歐洲社區的優質文化已有五百年歷史,小而美,有著歸屬感的浪漫,令人欣羨。社區看得見的是教堂,看不見的是藏身在診所、藥局(clinics、dental clinics、pharmacy)的家庭醫師、家庭藥師。

 

英國為解決公醫制度的效率不彰以及財務負擔,社區藥師已實質擔綱第一線的基層照護。美國被新冠疫情蹂躪,前半場是不完美的政治干擾抗疫,後半場則是社區診所、藥局擔綱公衛,在超商、公園、學校出兵出鞘(疫苗),演出超完美的疫苗戰。

 

我們有過無憂的童年,現在的孩子為競爭所迫,無緣這樣過活。我們也曾有過厝邊醫生藥師就近照護的體驗,這安居樂活被健保的群聚醫療制度給剝奪了。

 

叫披薩談起

記得2003年筆者透過社區大學推展「全民用藥教育」,讓民眾接觸藥師。時值SARS侵襲,有位學員抱怨:「SARS嚇得我們不敢進醫院,到藥局又拿不到藥,世界末日到了,你們官員有想到人民的痛苦嗎?」

 

我心一橫,掰了個故事:「我煮好晚飯,孩子拿起電話叫pizza。這事一再發生,我就不煮飯了。有一天孩子說,媽你怎麼沒煮飯?我說,沒飯吃活該,自己叫pizza去。」

 

然後我說:「同樣道理,藥局在妳家旁邊開了幾十年,妳無視於它的存在,藥師不是傻瓜,藥擺到過期,以後當然不備藥。等你需要的時候,對不起,沒藥。活該!」這個敢向偉大人民嗆聲的官員,替曾經配合國家醫藥分業政策又被拋棄的藥師們,出了一口鳥氣。

  

就地取材是生活的智慧

醫療照護與科學不同,它多了一個元素「人本」,定義醫事人員是庶民行業,診所、藥局是為消費者提供有可近性、方便性、專業性與人性服務的社區行業。

 

台灣人為什麼不喜歡社區醫療?容我不客氣地說,因為健保不導向分散醫療,人民沒有智慧認知分散服務才能預防風險。

 

KISS在生活上形容就地取材,安居樂活;文化上描繪老吾老,幼吾幼,不捨近求遠追逐大牌名醫;經濟學上點出宅經濟趨勢(醫療的7-11)對高齡者的重要性;人會老病,病人要有智慧發現社區診所、藥局的重要。

 

《執政者該有同理心》

社會劇變,物聯網已經搶灘,居家工作也已是趨勢。大前研一2015年出版《一個人的經濟》敘述宅經濟發展趨勢之前,台灣的超商早已舉世聞名,人民在小眾生活圈裡享受著近身、精緻的生活。

 

這種改變對老弱病人相對不利,因為他們跟不上資訊分享的步調以及物流配送的機制,生活上雖有7-11可以倚靠,醫療照護上則直接群聚於醫院。其中埋藏的問題包括跑大醫院追求國家級服務、浪費健保資源、漠視社區價值、基層醫療資源萎縮、以及因之而來的惡性循環。

 

日本的分散式社區醫療vs台灣的集合式醫療。

 

捨近求遠的就醫過程中,有著看不見的風險(奔波、群聚…),因此陪病護親之苦,是隱身於家庭背後,家人獨自吞忍的社會問題。我身為人子、人媳、人妻、人母,工作之外走過不算短的艱辛歲月,特別嚮往KISS。比起郊區鄉下的同胞,住台北的我抱怨甚麼?弱勢人民一樣交保費,不該背負著社會不公不義的十字架。

 

我常以「一個女人」或「一介老嫗」投稿,表達小老百姓的困境。報社則改以「教授」掛名,實在讓人洩氣。因為我想表達的是台灣女人有走不出來的困境,實在倒楣。我更想表達的是,健保「友城,棄鄉」,「友大醫院,棄基層照護」;人民有難時,集合式醫療遠水救不了近火怎麼辦?老人家的抵抗力在衰弱,不敢上醫院時怎麼辦?

 

《結論》  

預防風險該是一種生活態度。政府不在乎你的困境,你更該為自己經營一個有品質的老年歲月。政府越不作為,政策越不分散風險,你就越要自保,超前部署一個就地取材的就醫環境。

 

集合式醫療已經過時。你不在乎風險,不在乎老來要有近身的醫療照護,不在乎該有家庭醫師、藥師,政府就不會動手優化社區來照顧你。選舉在即,你該行使權利,對人民的困境無感的政客說No。你該在乎政客的「醫療政策白皮書」,讓它成為你為執政者定生死的尚方寶劍。

 

作者簡介

王惠珀,台灣桃園人,台大藥學院學士、美國密西根大學藥學博士。曾任台大醫學院藥學院(系)教授及系主任、長庚大學醫學院天然藥物研究所創所所長、台北醫學大學藥學院長、行政院衛生署藥政處處長等職。專長涵蓋新藥設計開發及藥事管理。

其新藥研究曾獲十五國四十一項發明專利,及獲頒經濟部「國家發明獎」等多項發明與研究貢獻獎,並列名當代名人錄及國際年度專業人士。

王惠珀在藥政管理上致力於以智財權管理藥品之學名藥立法、推動優良藥品製造規範等,以及促成健保藥價「三同政策」。此外並曾開啟專業橋接庶民的「全民用藥教育」計畫、「人民的眼睛」計畫,蓄積藥師參與社區公共衛生及長期照護的能量,獲得行政院「參與及建立制度獎」、藥師典範獎。

西方的社區主義已有五百年歷史,看得見的是教堂,看不見的是家庭醫師、家庭藥師,他們蹲點於診所及藥局(clinics, dental clinics and pharmacy),對居民做面對面的照護。

 

作者/王惠珀

 

《前言》

晨光乍現,晨運的時間到了,清晨的台北空無一人,全屬於我。清風徐來,腦袋變得清晰鮮活,這是健行,也是構圖說故事的時段,今天的主題是「就地取材,追求社區主義的浪漫」。

 

千盼萬盼的疫苗來了,朋友說:「我搶到在台大打針,好多人排隊,我在戶外站了一個半小時。」我則回應:「我在巷口診所打針,閒適安心。你有體力逛醫院,不表示八十歲還能這樣。」

 

有朋友不認同,說:「台灣的醫療太好了,當然到醫院就醫,快!」我回應:「人多、求快的地方容易出錯,一旦出錯(恩主公醫院打錯針…),麻煩就很大。快,不是好事,寧可錯過綠燈遲到,也不要闖紅燈肇事。」

 

針對群聚醫療環境的不友善,我曾為文談小而美的社區價值(KISS,Keep It Small and Sweet)。看來還不夠,那就再談談就地取材的生活哲學吧 (HP Wang, The system building for safe medication, Chapter 10, InTech-Risk Management Book, Brussel, EU, 2011)。

 

你家的事就是我家的事

歐洲社區的優質文化已有五百年歷史,小而美,有著歸屬感的浪漫,令人欣羨。社區看得見的是教堂,看不見的是藏身在診所、藥局(clinics、dental clinics、pharmacy)的家庭醫師、家庭藥師。

 

英國為解決公醫制度的效率不彰以及財務負擔,社區藥師已實質擔綱第一線的基層照護。美國被新冠疫情蹂躪,前半場是不完美的政治干擾抗疫,後半場則是社區診所、藥局擔綱公衛,在超商、公園、學校出兵出鞘(疫苗),演出超完美的疫苗戰。

 

我們有過無憂的童年,現在的孩子為競爭所迫,無緣這樣過活。我們也曾有過厝邊醫生藥師就近照護的體驗,這安居樂活被健保的群聚醫療制度給剝奪了。

 

叫披薩談起

記得2003年筆者透過社區大學推展「全民用藥教育」,讓民眾接觸藥師。時值SARS侵襲,有位學員抱怨:「SARS嚇得我們不敢進醫院,到藥局又拿不到藥,世界末日到了,你們官員有想到人民的痛苦嗎?」

 

我心一橫,掰了個故事:「我煮好晚飯,孩子拿起電話叫pizza。這事一再發生,我就不煮飯了。有一天孩子說,媽你怎麼沒煮飯?我說,沒飯吃活該,自己叫pizza去。」

 

然後我說:「同樣道理,藥局在妳家旁邊開了幾十年,妳無視於它的存在,藥師不是傻瓜,藥擺到過期,以後當然不備藥。等你需要的時候,對不起,沒藥。活該!」這個敢向偉大人民嗆聲的官員,替曾經配合國家醫藥分業政策又被拋棄的藥師們,出了一口鳥氣。

  

就地取材是生活的智慧

醫療照護與科學不同,它多了一個元素「人本」,定義醫事人員是庶民行業,診所、藥局是為消費者提供有可近性、方便性、專業性與人性服務的社區行業。

 

台灣人為什麼不喜歡社區醫療?容我不客氣地說,因為健保不導向分散醫療,人民沒有智慧認知分散服務才能預防風險。

 

KISS在生活上形容就地取材,安居樂活;文化上描繪老吾老,幼吾幼,不捨近求遠追逐大牌名醫;經濟學上點出宅經濟趨勢(醫療的7-11)對高齡者的重要性;人會老病,病人要有智慧發現社區診所、藥局的重要。

 

《執政者該有同理心》

社會劇變,物聯網已經搶灘,居家工作也已是趨勢。大前研一2015年出版《一個人的經濟》敘述宅經濟發展趨勢之前,台灣的超商早已舉世聞名,人民在小眾生活圈裡享受著近身、精緻的生活。

 

這種改變對老弱病人相對不利,因為他們跟不上資訊分享的步調以及物流配送的機制,生活上雖有7-11可以倚靠,醫療照護上則直接群聚於醫院。其中埋藏的問題包括跑大醫院追求國家級服務、浪費健保資源、漠視社區價值、基層醫療資源萎縮、以及因之而來的惡性循環。

 

日本的分散式社區醫療vs台灣的集合式醫療。

 

捨近求遠的就醫過程中,有著看不見的風險(奔波、群聚…),因此陪病護親之苦,是隱身於家庭背後,家人獨自吞忍的社會問題。我身為人子、人媳、人妻、人母,工作之外走過不算短的艱辛歲月,特別嚮往KISS。比起郊區鄉下的同胞,住台北的我抱怨甚麼?弱勢人民一樣交保費,不該背負著社會不公不義的十字架。

 

我常以「一個女人」或「一介老嫗」投稿,表達小老百姓的困境。報社則改以「教授」掛名,實在讓人洩氣。因為我想表達的是台灣女人有走不出來的困境,實在倒楣。我更想表達的是,健保「友城,棄鄉」,「友大醫院,棄基層照護」;人民有難時,集合式醫療遠水救不了近火怎麼辦?老人家的抵抗力在衰弱,不敢上醫院時怎麼辦?

 

《結論》  

預防風險該是一種生活態度。政府不在乎你的困境,你更該為自己經營一個有品質的老年歲月。政府越不作為,政策越不分散風險,你就越要自保,超前部署一個就地取材的就醫環境。

 

集合式醫療已經過時。你不在乎風險,不在乎老來要有近身的醫療照護,不在乎該有家庭醫師、藥師,政府就不會動手優化社區來照顧你。選舉在即,你該行使權利,對人民的困境無感的政客說No。你該在乎政客的「醫療政策白皮書」,讓它成為你為執政者定生死的尚方寶劍。

 

作者簡介

王惠珀,台灣桃園人,台大藥學院學士、美國密西根大學藥學博士。曾任台大醫學院藥學院(系)教授及系主任、長庚大學醫學院天然藥物研究所創所所長、台北醫學大學藥學院長、行政院衛生署藥政處處長等職。專長涵蓋新藥設計開發及藥事管理。

其新藥研究曾獲十五國四十一項發明專利,及獲頒經濟部「國家發明獎」等多項發明與研究貢獻獎,並列名當代名人錄及國際年度專業人士。

王惠珀在藥政管理上致力於以智財權管理藥品之學名藥立法、推動優良藥品製造規範等,以及促成健保藥價「三同政策」。此外並曾開啟專業橋接庶民的「全民用藥教育」計畫、「人民的眼睛」計畫,蓄積藥師參與社區公共衛生及長期照護的能量,獲得行政院「參與及建立制度獎」、藥師典範獎。

加入好友
優傳媒 版權所有 ©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隱私權政策 / 著作權與轉載授權 / 合作夥伴 / 法律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