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主席米利擅自與中共解放軍高層「通氣」,餘波盪漾;有關米利侵犯統帥權的討論,也不會戛然而止。這會是美國憲政硏究上的一個重要案例。(圖/取自網路)
作者/戴萬欽(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博士,曾任淡江大學國際學院院長)
隔了將近半個世紀,文人統帥的軍事指揮權問題,最近又在美國引發爭議。這場風波會如何發展下去,涉及到前後兩位總統,和兩大政黨。
美國大名鼎鼎的新聞人伍華德(Bob Woodward),在最近的新書,又揭露出華府高層政治中的秘辛。
伍華德揭露米利擅自行動》
伍華德1972年在華盛頓郵報工作時,得到聯邦調查局內的「深喉嚨」爆料,及老板格蘭女士不怕財務困難力挺新聞自由,深入揭露了尼克森下令掩飾「水門案」的真相,造成尼克森雖然連任總統,但是不得不在1974年8月黯然辭職下台。
伍華德緊追不捨,讓尼克森擔憂國會彈劾而識趣辭職,影響了美國的現代史,也深化了美國的民主內涵。
他迭有深度評析華府權力運作的好書出版。他和目前跑政治新聞的記者寇斯達(Robert Costa),最近合作寫出的新書《危急;Peril》(如下圖/取自網路),在華府政壇再度掀起千重浪。
兩人揭露,美國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主席米利(Mark A. Milley)四星上將,在川普執政的最後幾周,擅自兩度以秘密電話向中共解放軍總參謀長李作成保證:「美國不會與你們開戰」。
他們在書中指出,美軍兩個航空母艦戰鬥群當時正在南海演習,而川普又嚴詞批評中共;米利遂擔心中共會誤判美國正準備對中共發動軍事攻擊。
他們透露,米利在2020年10月30日,即美國大選投票日的4天之前,向李作成表示:「李將軍,我認識你5年了。如果我們要發動攻擊,我會事先通知你,不會突然下手。」
支持川普而不承認川普敗選的極端群眾,在今年1月6日以暴力攻擊國會。米利乃在1月8日再次擅自和李作成通電話,強調美國的大情勢是確實穩定的。
兩人在書中也提到,米利在1月8日晚間,還特地召集軍方高階將領開會,指示核子武器的發射決策和程序,都必須有他參與。
川普和拜登的不同反應》
在美國媒體廣泛引述而報導米利的作為後,美國社會對米利的評論,是兩極化的。原來高度支持川普的人士,對米利的不満,尤其嚴厲。
川普已經發表了聲明,指稱伍華德和寇斯達兩人在書中的描述,是假新聞。川普批評兩名作者常寫假故事而被他拒絕接受訪問。
但是,川普表示,如果書中所描述有關「蠢豬」米利部分的情節屬實,那麼米利就是犯下「叛國罪」。他附帶責駡米利造成美軍在阿富汗撤軍行動紊亂不堪。
其實,川普曾經不只一次表示,他並不反對動用軍隊以幫助自己繼續掌權。另外,國防部長艾斯柏在被川普解任前,也曾經向擔心川普精神狀態的外國同行朋友打電話,安撫他們的憂慮情緒。
共和黨籍的聯邦參議員盧比歐,致函敦促拜登總統,應該即刻將米利開革。衆議員蓋茲則批評米利,是「政變未遂的領袖」。
不少人批評,米利的動作,讓美國陷入不能夠嚇阻中共的危險,讓中共比較有可能對美國採取異常的軍事、外交或是經濟的攻擊手段。
目前拜登政府對米利爭議的回應,是採取冷處理原則。拜登在9月15日表示,他對米利是很有信心的。白宮新聞秘書在新聞簡報會中便強調,拜登對米利的「領導能力、愛國精神和對憲法的忠誠,是完全有信心的」。
而米利的辦公室發言人,則在書面聲明中強調,米利事先都已經和國防部及國家安全體系作過溝通及協調。
大多數美國人相信,米利擅自和中共溝通,不是為了私慾。
輿論擔心長程的負面影響》
在美國輿論的評論中,華盛頓郵報9月15日所刊出的美國陸軍戰爭學院教授李凱莉(Carrie Lee)的評論,是很有代表性的。
李凱莉認為米利的舉動,根本就是一場「危機」(crisis)。她強調米利完全弄錯了自己的身分。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主席,只是總統的「顧問」,並不負責執行美國的軍事戰略。其任務是將總統的指令,傳達給其他高階將領。
她強調米利的舉動,會對美國文人領導軍隊的制度,產生長期的負面影響。她硏判,未來的美國總統對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主席的信任感,會降低。她主張,文人領導軍隊及監督軍隊,是美國應該要加強做到的。
自由派的《紐約時報》,也重視評論米利所造成的爭議。《紐約時報》9月21日用社論的位置,刊出學者夏克(Kori Schake)的署名長文。夏克現在是智庫美國企業研究院國防與外交政策所的所長。
夏克認為,伍華德和寇斯塔對米利擅自行動的敍述,應該大致是和事實經過相符的。他批評米利不應該限制住總統運用美國軍力的能力。
但是,他認為米利所以如此為之的詳細背景,尚待深入了解,而且有可能是可以原諒的。他提及固然《華盛頓郵報》批評米利的舉動鬼鬼崇崇,但是福斯電視台報導雙方共有15位人士同時在視訊電話會談線上,其中包括美國國務院的代表。
他猜測,米利的文人上司,也有可能事先知道米利和李作成通電話。或許,米利仍有其他原因尚待清楚說明。他指出米利在那時的數月之前,曾經向總統職務備位第二順位的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説明美國總統動用核子武器的法定程序。
夏克認為,因為國會可以監督軍方,所以米利和眾議院議長談論總統的指揮權力,固然是突兀,仍然可以算是並未逾越憲法的規定。另外,中共也確實可能會誤判美軍的行動。
他指出,有些川普前政府的國安政策官員對米利所為表示驚訝,但是米利又不便公開完整說明,所以事情的真相,恐怕永遠不會浮現。
夏克又認為,米利傷害了民眾對軍方的信任,也會造成軍方未來更加「政治化」。尤其,未來有些軍方領導人的動機,可能不如米利「高貴」。
夏克的結論是,一位不適任的總統,可能會危及民主。但是,軍方將自己視為民選統帥法定權柄的裁決者,也一樣危及民主。
另外,美國學者瑞納爾(Daniel Drezner),則主張要釐清伍華德和寇斯特兩人的消息來源。他認為應該探討兩人到底是根據第二手的描述寫成,還是根據第三手的描述。他對消息提供者的用心,也有興趣猜測。
麥克阿瑟被解職的往事》
麥帥英姿。(圖/取自網路)
美國的憲政體制,堅持總統對軍隊的統帥權。軍隊由文人政府控制,是美國的民主憲政原則。沒有人見過五星上將艾森豪,在擔任總統後穿著軍服。
艾森豪在做完總統兩任任期之前,曾經特別語重心長地警諭,美國必須防範軍工複合體施展不當的影響力。
而杜魯門總統不滿五星上將麥克阿瑟擴大韓戰的主張,毅然將麥克阿瑟解職的往事,更是美國現代史上重要的一頁。
麥克阿瑟在1950年7月韓戰爆發後,被任命為聯合國部隊總司令。他在9月15日成功達成盟軍在仁川登陸反擊北韓部隊。後來,他看到中共解放軍大量跨越鴨綠江公開參加韓戰後,主張轟炸中國東北。
杜魯門召喚麥克阿瑟回到美國本土會商戰事,但是麥克阿瑟表示無暇抽身。他在杜魯門專程飛到威克島和他進行會談之後,依然公開主張聯軍要打進中國大陸。杜魯門被迫在1951年4月11日斷然將麥克阿瑟解職。麥克阿瑟返回美國,在紐約等地受到英雄式歡迎,也應邀到美國國會演講。
杜魯門的女兒瑪格麗特,在她所寫的杜魯門傳記中,詳細記載了,麥克阿瑟在知道杜魯門將向中共就停火問題提出最後通牒後,竟然先行向中共提出他自己版本的最後通牒,便已經激怒了杜魯門決心將他解職。
杜魯門在下達解職令的正式聲明中,特別強調他是依據美國憲法所賦予他的責任而決行。瑪格麗特在書中說明,杜魯門事先曾經兩度召集國防部長馬歇爾、國務卿艾其遜、哈里曼大使及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主席布萊德雷四人開會。
斯勒辛格侵犯尼克森職權》
米利這回的擅自行動,也讓不少美國專家回顧,斯勒辛格當年擔心尼克森失去理智而採取的防範行動。
季辛吉在第四冊回憶錄《Years of Renewal》中,曾經敘述尼克森政府的國防部長斯勒辛格所引發的越權爭議。
副總統福特在尼克森辭職後繼任為總統。季辛吉回憶,美國媒體當時報導,國防部長斯勒辛格曾經下令參謀首長聯席會議,如果接到尼克森指令政變,必須立即向他報告。
季辛吉在書中説,福特認為斯勒辛格恣意妄為,侵犯了尼克森總統的統帥權,便向參謀首長聯席會議查證報導的真實性。福特接著對季辛吉透露他對斯勒辛格倨傲態度的不滿。數月之後,福特便將斯勒辛格革職。
其實,美國媒體當時還報導,斯勒辛格指示高階將領,如果尼克森下令發射核子武器,他們必須立即向斯勒辛格本人,或是季辛吉報告。
結語》
有關米利侵犯統帥權的討論,不會戛然而止。這會是美國憲政硏究上的一個重要案例。未來,前國務卿龐畢歐等人,也可能發表評論。
美國輿論和學者會繼續關切和硏究,如何方可減輕米利所為對美國總統統帥權的傷害。
最後,美國在文人統帥權上所出現的問題,在其他民主國家中也都可能會發生。所以,米利案的後續發展,值得一起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