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驚聲》國民黨黨魁選舉:最後一次對中國使命的回眸 - umedia 優傳媒  

新聞 / 百家爭鳴
山中驚聲》國民黨黨魁選舉:最後一次對中國使命的回眸
2021-09-14 09:43:00
A+
A
A-

這次的黨魁改選,可以認知為國民黨對其中國使命的最後一次回眸,這一次的回眸並不是返回它過去百年的征程,而是向舊時的國民黨徹底揮別。轉向後的國民黨,將是另一個黨,國民黨就從此徹底死去。(圖/取自網路)

 

作者/張陌

 

國民黨主席選舉不是雞肋,卻比雞肋更無味。因為它歷來就是黨員票的堆疊與爭食而已,沒有人真的在意理念、價值與路線。國民黨自始就不是一個靠崇高的目標去爭取、從而改造群眾的政黨,它一直有個治不好的痼疾:永遠被一群鄉紳、地主與資產者,甚而是地痞、幫會份子所把控與盤剝,從而走向分崩離析。

 

這一個建立了所謂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的政黨,它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宣言,竟然必須仰賴毛澤東、李大釗、瞿秋白等共產黨員共同起草,才能寫出反帝、反封建的奮鬥綱領,才能觸及工人與農民的痛苦,並將「聯俄、聯共、扶助工農」作為三大政策。

 

但國民黨對這份宣言並沒有真實的信仰,對於以工農大眾作為黨的群眾基礎缺乏深刻認識,以至於蔣介石在北伐打下一定戰果之後,左右矛盾日劇之下,就以清黨為名,對共產黨員痛下殺手,自此遠離了群眾路線。

 

國民黨的菁英階級屬性,決定了它最終與人民徹底脫節後必然的蒼白與孱弱,而意志薄弱的菁英又總在關鍵時刻拋棄了原來的信念,向每一個湧來的潮流妥協,甚而繳械投降。

 

從一開始,國民黨就是從上層去整合它的資源與權力;它跟資本家、幫會、銀行、與帝國買辦往來,取得資金以打造與建設軍隊,從而擊潰散漫的軍閥,贏得支配整個國家的權力。孫中山的主義、學說跟他的接班者之間,並無真正的政治哲學脈絡,孫中山說民生主義就是共產主義,但蔣介石卻相信,民生主義是讓資本家發達起來的資本主義。

 

換言之,從孫中山到蔣介石,國民黨從一個大左派政黨,急劇地向右轉成了個大右派政黨;汪精衛沒有與陳獨秀共同堅持左翼路線,而向蔣介石妥協;而蔣取得整個黨的領導權後,看到納粹德國崛起,更產生艷羨心理,國民黨竟一度朝著法西斯疾疾地奔去。這可以看出,國民黨沒有篤實的信念,只有權力的欲望以及隨欲望流動的價值。

 

1949年的潰敗完全不是偶然,當作戰已經脫離了土地,每一個壕溝裡就都有了敵人的斥候:國民黨早已陌生的人民,將情報從一個村子傳遞到另一個村子裡,共產黨完全掌握了國軍的一切部署。

 

而這場內戰是國民黨命運的一次永恆的轉折,它失去了治理全中國的權利,就只能在台灣萎縮成為一個地方性政權。蔣介石帶來的治國人才一個個凋零後,它的本土菁英就只能被短暫的選舉利益所羈縻,眼界再也望不到中國了。

 

但即令這些本土菁英也無法與真正從土地中冒出來的,並且在海外各地學習過鬥爭理論的民進黨人競爭。國民黨雖然在初到台灣時,徹底檢討了在大陸失敗的原因,進行了溫和的土地改革,分潤地主的利益給佃農,但這一統治者的本質依舊是凌駕於農民之上的傳統士大夫、商賈與實業家階層的組合,以及從軍旅中崛起的軍人。

 

最嚴重的是,國民黨繼續其右派反共總路線之下,大量逮捕與槍決親共或嚮往社會主義的台灣菁英,從而與整體台灣人民產生難以彌補與挽回的隔膜,造成了統治上難以撫平的硬傷,其土改的效果也就此化為烏有。

 

到了李登輝時期,國民黨只能與派系、黑道結合才能在選舉中獲勝,等於其統治的根基已然腐爛,由蔣經國走出的一條勤政愛民結合技術升級的執政路線,在這個時期已無以為繼,李登輝試圖塑造國民黨的本土基因,但他走的卻是乞靈於殖民崇拜的岔路。

 

其實在兩位蔣總統受到強烈的反共意識底羈絆,不能乘著時勢與北京商議回到大陸經營之後,國民黨在台灣逐漸褪色、萎縮甚至於消殞,就已成了無法逆轉的命運。

 

這次的黨魁改選,可以認知為國民黨對其中國使命的最後一次回眸,而張亞中代表的就是對這一個使命的守望者角色。但張亞中的路線早已在島上成了孤自哀鳴的啁啾,這一次的回眸並不是返回它過去百年的征程,而是向舊時的國民黨徹底揮別。

 

這一次改選正逢中共百年黨慶之後,對岸的躊躇滿志映照著國民黨的憔悴歛容,歷史不是慈愛的母親,它的殘酷對失敗者尤其淒厲。不過,國民黨從此轉向台灣就能贏得生機嗎?

 

轉向後的國民黨,將是另一個黨,國民黨就從此徹底死去,它將進行一次次分裂,緬懷舊的國民黨的群眾將逐漸地跟它告別,或者也隨歲月凋零了,他們將難以再集成一束,而從此四散。以台灣為核心的國民黨則恐仍然是一個可有可無的附庸,在絕大部分選民都被教育洗腦後,國民黨終無執政的希望!

 

這次的黨魁改選,可以認知為國民黨對其中國使命的最後一次回眸,這一次的回眸並不是返回它過去百年的征程,而是向舊時的國民黨徹底揮別。轉向後的國民黨,將是另一個黨,國民黨就從此徹底死去。(圖/取自網路)

 

作者/張陌

 

國民黨主席選舉不是雞肋,卻比雞肋更無味。因為它歷來就是黨員票的堆疊與爭食而已,沒有人真的在意理念、價值與路線。國民黨自始就不是一個靠崇高的目標去爭取、從而改造群眾的政黨,它一直有個治不好的痼疾:永遠被一群鄉紳、地主與資產者,甚而是地痞、幫會份子所把控與盤剝,從而走向分崩離析。

 

這一個建立了所謂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的政黨,它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宣言,竟然必須仰賴毛澤東、李大釗、瞿秋白等共產黨員共同起草,才能寫出反帝、反封建的奮鬥綱領,才能觸及工人與農民的痛苦,並將「聯俄、聯共、扶助工農」作為三大政策。

 

但國民黨對這份宣言並沒有真實的信仰,對於以工農大眾作為黨的群眾基礎缺乏深刻認識,以至於蔣介石在北伐打下一定戰果之後,左右矛盾日劇之下,就以清黨為名,對共產黨員痛下殺手,自此遠離了群眾路線。

 

國民黨的菁英階級屬性,決定了它最終與人民徹底脫節後必然的蒼白與孱弱,而意志薄弱的菁英又總在關鍵時刻拋棄了原來的信念,向每一個湧來的潮流妥協,甚而繳械投降。

 

從一開始,國民黨就是從上層去整合它的資源與權力;它跟資本家、幫會、銀行、與帝國買辦往來,取得資金以打造與建設軍隊,從而擊潰散漫的軍閥,贏得支配整個國家的權力。孫中山的主義、學說跟他的接班者之間,並無真正的政治哲學脈絡,孫中山說民生主義就是共產主義,但蔣介石卻相信,民生主義是讓資本家發達起來的資本主義。

 

換言之,從孫中山到蔣介石,國民黨從一個大左派政黨,急劇地向右轉成了個大右派政黨;汪精衛沒有與陳獨秀共同堅持左翼路線,而向蔣介石妥協;而蔣取得整個黨的領導權後,看到納粹德國崛起,更產生艷羨心理,國民黨竟一度朝著法西斯疾疾地奔去。這可以看出,國民黨沒有篤實的信念,只有權力的欲望以及隨欲望流動的價值。

 

1949年的潰敗完全不是偶然,當作戰已經脫離了土地,每一個壕溝裡就都有了敵人的斥候:國民黨早已陌生的人民,將情報從一個村子傳遞到另一個村子裡,共產黨完全掌握了國軍的一切部署。

 

而這場內戰是國民黨命運的一次永恆的轉折,它失去了治理全中國的權利,就只能在台灣萎縮成為一個地方性政權。蔣介石帶來的治國人才一個個凋零後,它的本土菁英就只能被短暫的選舉利益所羈縻,眼界再也望不到中國了。

 

但即令這些本土菁英也無法與真正從土地中冒出來的,並且在海外各地學習過鬥爭理論的民進黨人競爭。國民黨雖然在初到台灣時,徹底檢討了在大陸失敗的原因,進行了溫和的土地改革,分潤地主的利益給佃農,但這一統治者的本質依舊是凌駕於農民之上的傳統士大夫、商賈與實業家階層的組合,以及從軍旅中崛起的軍人。

 

最嚴重的是,國民黨繼續其右派反共總路線之下,大量逮捕與槍決親共或嚮往社會主義的台灣菁英,從而與整體台灣人民產生難以彌補與挽回的隔膜,造成了統治上難以撫平的硬傷,其土改的效果也就此化為烏有。

 

到了李登輝時期,國民黨只能與派系、黑道結合才能在選舉中獲勝,等於其統治的根基已然腐爛,由蔣經國走出的一條勤政愛民結合技術升級的執政路線,在這個時期已無以為繼,李登輝試圖塑造國民黨的本土基因,但他走的卻是乞靈於殖民崇拜的岔路。

 

其實在兩位蔣總統受到強烈的反共意識底羈絆,不能乘著時勢與北京商議回到大陸經營之後,國民黨在台灣逐漸褪色、萎縮甚至於消殞,就已成了無法逆轉的命運。

 

這次的黨魁改選,可以認知為國民黨對其中國使命的最後一次回眸,而張亞中代表的就是對這一個使命的守望者角色。但張亞中的路線早已在島上成了孤自哀鳴的啁啾,這一次的回眸並不是返回它過去百年的征程,而是向舊時的國民黨徹底揮別。

 

這一次改選正逢中共百年黨慶之後,對岸的躊躇滿志映照著國民黨的憔悴歛容,歷史不是慈愛的母親,它的殘酷對失敗者尤其淒厲。不過,國民黨從此轉向台灣就能贏得生機嗎?

 

轉向後的國民黨,將是另一個黨,國民黨就從此徹底死去,它將進行一次次分裂,緬懷舊的國民黨的群眾將逐漸地跟它告別,或者也隨歲月凋零了,他們將難以再集成一束,而從此四散。以台灣為核心的國民黨則恐仍然是一個可有可無的附庸,在絕大部分選民都被教育洗腦後,國民黨終無執政的希望!

 

加入好友
優傳媒 版權所有 ©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隱私權政策 / 著作權與轉載授權 / 合作夥伴 / 法律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