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淇銘未來事件簿》這樣的縣市合併,成何格局 ? - umedia 優傳媒  

新聞 / 百家爭鳴
莊淇銘未來事件簿》這樣的縣市合併,成何格局 ?
2021-09-09 07:00:00
A+
A
A-

為了一個人的選舉,訴諸縣市合併;不謀解決財政劃分問題,卻動不動就談升格。台灣的區域治理如此這般,怎不令人搖頭嘆氣!(圖/取自網路)

 

作者/莊淇銘

 

新竹市長林智堅提出 「大新竹合併計畫」,有同學問我,政府不是在2014年才將台灣從原有二都增加到六都嗎,為什麼又要縣市合併?頻繁的變動,對縣市長遠發展好嗎?跟同學說:頻繁的縣市變動,當然不好。而且,也顯示政府設置的國家發展委員會沒有前瞻性。

 

一個國家的發展,除了經濟成長的擘畫外,區域均衡與特色發展,也應是其核心內涵。因為,一個國家乃由不同區域所組成,不同區域擁有不同企業、文化及工作的環境。比如,金馬的特色跟台灣當然不一樣,桃園市的發展方向也當然跟台南市有所差異。

 

準此,要提出縣市合併計畫,就要有國家及區域整體發展的計畫與格局,而不是為合併而合併,或是為某些人的選舉而合併。嘉義縣長翁章梁認為,「合併」只能解決少數縣市因六都與非六都之間,所產生的矛盾問題。他指出現有的國土規劃與行政區域劃分已不合時宜,建議中央重新思考行政區域劃分。翁縣長的觀點,道出各縣市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

 

彰化縣人口125萬,是六都以外第一大縣,縣長王美惠表示,每一個縣市都應該是「都」,不該該將資源集中在六個直轄市。同學說:兩位縣長的觀點都很對,同樣的國民,分配到的資源卻相去甚遠,這是另一種不合理的「分配不公平」。

 

跟同學說:新竹縣長楊文科則表示,若新竹縣市要合併,應升格為「第七都的直轄市」。因為,只講合併,卻沒有提到升格為直轄市,仍僅停留在省轄市的位階,這樣的合併,形式大於實質,對促進新竹縣市發展並沒有太大的效益。同學說:那就是為合併而合併,沒有前瞻整體性考量。

 

跟同學說:新竹縣市是台灣科技產業重鎮,合計人口數約102萬餘人。新竹地區高科技產業蓬勃發展,除了知名的竹科外,隸屬新竹縣的竹北生技園區,其中不少企業,被譽為是未來生技界的台積電。長期以來,新竹縣市都是台灣的繳稅大戶,對稅收的貢獻,遠高於台北市以外的縣市。然而,新竹縣市繳給中央的稅金,都被用於建設其他六都,主要就是在當前《財政收支劃分法》及《地方行政機關組織準則》等規範下的不合理,讓新竹縣市民眾遭受不公平待遇,形成繳稅多的縣市,反而少獲中央補助的荒謬現象。

 

同學說:我查了一下,目前各縣市中央統籌分配稅款比率,是依1999年修正的《財政收支劃分法》,六都直轄市占了71.02%,其餘16個縣市分配其餘的29.98%。新竹縣人口由於竹北及相關鄉鎮發展得宜,人口大幅增加約14萬人,總數達57萬人,但,僅能分配1.79%,約44億元,縣民平均獲配財源8050元,排名全國倒數第2。

 

回同學說:有進步喔!妳現在問我問題,都有做功課了。另外一個不公平的問題是,公務機關的組織員額。目前新竹縣公務人員總數是依照1999年訂定的《地方行政機關組織準則》分配,當時新竹縣人口數為43萬餘人,核定編制員額為1171人。但是,現在新竹縣人口數已達57萬餘人,但行政機關的編制員額完全沒有調整,不僅不合理,更對新竹縣公務人員造成龐大的業務負擔。再者,公務人員人數不足,當然也會影響服務品質。

 

同學說:難怪楊文科縣長會提出,為落實賦稅公平正義,維護服務縣民品質,建議內政部應修改《地制法》,乾脆將直轄市升格門檻125萬人以上,降為100萬人,讓新竹縣市合併後即可升格為直轄市。否則,新竹縣市即使合併,仍僅是省轄市,人跟錢都沒有增加,合併的效益不大。

 

跟同學說:這就是視野與格局,思考的是縣市合併的未來與發展,跟服務縣民的品質。同學說:民進黨立法院黨團總召柯建銘相對的就Low了,他說要修法升格直轄市不難,可以趕上2022九合一大選。屆時不能再參選連任的新竹市長林智堅可以參選大新竹市長。這種修法就是為了某些人的選舉而修法,讓人搖頭嘆息!

 

作者簡介

莊淇銘,國立成功大學環境工程學士、美國俄亥俄大學電腦碩士、美國路易絲安娜大學電腦博士。現任智多新協會會長、台北市研考會委員、台北縣資訊委員會委員、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數位科技設計學系暨教育經營管理研究所教授。

自小成長不愛讀書,翹課離家出走是家常便飯。高中上夜校,大學考三次,最後終於考上成大。當兵期間,頓悟學習重要性,真正開始收心學習。

擔任過開南大學創校校長、高雄市立空大校長,以及國立台北教育大學三校校長、考試院典試委員、中華民國多媒體英語學會理事長、中華民國跆拳道協會榮譽理事長。

45歲開始鑽研快速學習法,致力於學習效率研究,每年受邀演講場次200場以上, 專業知識領域達23種之多。除了是電腦專家外,可以講10種語言,是語言專家、社會觀察家、創新思考、生命教育、生死學及兩性關係作家。

為了一個人的選舉,訴諸縣市合併;不謀解決財政劃分問題,卻動不動就談升格。台灣的區域治理如此這般,怎不令人搖頭嘆氣!(圖/取自網路)

 

作者/莊淇銘

 

新竹市長林智堅提出 「大新竹合併計畫」,有同學問我,政府不是在2014年才將台灣從原有二都增加到六都嗎,為什麼又要縣市合併?頻繁的變動,對縣市長遠發展好嗎?跟同學說:頻繁的縣市變動,當然不好。而且,也顯示政府設置的國家發展委員會沒有前瞻性。

 

一個國家的發展,除了經濟成長的擘畫外,區域均衡與特色發展,也應是其核心內涵。因為,一個國家乃由不同區域所組成,不同區域擁有不同企業、文化及工作的環境。比如,金馬的特色跟台灣當然不一樣,桃園市的發展方向也當然跟台南市有所差異。

 

準此,要提出縣市合併計畫,就要有國家及區域整體發展的計畫與格局,而不是為合併而合併,或是為某些人的選舉而合併。嘉義縣長翁章梁認為,「合併」只能解決少數縣市因六都與非六都之間,所產生的矛盾問題。他指出現有的國土規劃與行政區域劃分已不合時宜,建議中央重新思考行政區域劃分。翁縣長的觀點,道出各縣市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

 

彰化縣人口125萬,是六都以外第一大縣,縣長王美惠表示,每一個縣市都應該是「都」,不該該將資源集中在六個直轄市。同學說:兩位縣長的觀點都很對,同樣的國民,分配到的資源卻相去甚遠,這是另一種不合理的「分配不公平」。

 

跟同學說:新竹縣長楊文科則表示,若新竹縣市要合併,應升格為「第七都的直轄市」。因為,只講合併,卻沒有提到升格為直轄市,仍僅停留在省轄市的位階,這樣的合併,形式大於實質,對促進新竹縣市發展並沒有太大的效益。同學說:那就是為合併而合併,沒有前瞻整體性考量。

 

跟同學說:新竹縣市是台灣科技產業重鎮,合計人口數約102萬餘人。新竹地區高科技產業蓬勃發展,除了知名的竹科外,隸屬新竹縣的竹北生技園區,其中不少企業,被譽為是未來生技界的台積電。長期以來,新竹縣市都是台灣的繳稅大戶,對稅收的貢獻,遠高於台北市以外的縣市。然而,新竹縣市繳給中央的稅金,都被用於建設其他六都,主要就是在當前《財政收支劃分法》及《地方行政機關組織準則》等規範下的不合理,讓新竹縣市民眾遭受不公平待遇,形成繳稅多的縣市,反而少獲中央補助的荒謬現象。

 

同學說:我查了一下,目前各縣市中央統籌分配稅款比率,是依1999年修正的《財政收支劃分法》,六都直轄市占了71.02%,其餘16個縣市分配其餘的29.98%。新竹縣人口由於竹北及相關鄉鎮發展得宜,人口大幅增加約14萬人,總數達57萬人,但,僅能分配1.79%,約44億元,縣民平均獲配財源8050元,排名全國倒數第2。

 

回同學說:有進步喔!妳現在問我問題,都有做功課了。另外一個不公平的問題是,公務機關的組織員額。目前新竹縣公務人員總數是依照1999年訂定的《地方行政機關組織準則》分配,當時新竹縣人口數為43萬餘人,核定編制員額為1171人。但是,現在新竹縣人口數已達57萬餘人,但行政機關的編制員額完全沒有調整,不僅不合理,更對新竹縣公務人員造成龐大的業務負擔。再者,公務人員人數不足,當然也會影響服務品質。

 

同學說:難怪楊文科縣長會提出,為落實賦稅公平正義,維護服務縣民品質,建議內政部應修改《地制法》,乾脆將直轄市升格門檻125萬人以上,降為100萬人,讓新竹縣市合併後即可升格為直轄市。否則,新竹縣市即使合併,仍僅是省轄市,人跟錢都沒有增加,合併的效益不大。

 

跟同學說:這就是視野與格局,思考的是縣市合併的未來與發展,跟服務縣民的品質。同學說:民進黨立法院黨團總召柯建銘相對的就Low了,他說要修法升格直轄市不難,可以趕上2022九合一大選。屆時不能再參選連任的新竹市長林智堅可以參選大新竹市長。這種修法就是為了某些人的選舉而修法,讓人搖頭嘆息!

 

作者簡介

莊淇銘,國立成功大學環境工程學士、美國俄亥俄大學電腦碩士、美國路易絲安娜大學電腦博士。現任智多新協會會長、台北市研考會委員、台北縣資訊委員會委員、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數位科技設計學系暨教育經營管理研究所教授。

自小成長不愛讀書,翹課離家出走是家常便飯。高中上夜校,大學考三次,最後終於考上成大。當兵期間,頓悟學習重要性,真正開始收心學習。

擔任過開南大學創校校長、高雄市立空大校長,以及國立台北教育大學三校校長、考試院典試委員、中華民國多媒體英語學會理事長、中華民國跆拳道協會榮譽理事長。

45歲開始鑽研快速學習法,致力於學習效率研究,每年受邀演講場次200場以上, 專業知識領域達23種之多。除了是電腦專家外,可以講10種語言,是語言專家、社會觀察家、創新思考、生命教育、生死學及兩性關係作家。

加入好友
優傳媒 版權所有 ©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隱私權政策 / 著作權與轉載授權 / 合作夥伴 / 法律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