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試圖改變中國千年菁英政治 (meritocracy)導致的貧富不均問題,創造全民均富的環境,其野心與氣度「不可謂不大」!(圖/取自網路)
作者/徐作聖(退休科管教授,新竹市)
2021年入夏以來,大陸新出台的「反壟斷」政策,引起廣泛討論,針對的企業體多為「彎道超車」的信息產業,比如螞蟻集團、DD、騰訊、京東等,指它們藉由「資訊不對稱」與大數據智慧平台,獨佔壟斷了市場管道,剝削上下游產業鏈的經營者,形成獨霸的現象。有趣的是,一些傳統國營或民營製造業,如中化集團、中車、海爾等,則較少被提到。
翻開美國「反壟斷」的歷史,有的是基於市場秩序,如1911年標準石油公司的分裂。有的是阻斷技術的獨佔性,如30年代 RCA彩色CRT技術強迫授權轉移,使得不具成本優勢的美國企業,喪失全球家電市場的優勢;以及, AT&T雖然失去了半導體技術與市場的獨佔性,但半導體技術因而多元化發展,使得具有技術能力及管道操作的美國科技企業,發揮了強大的競爭優勢,至今不衰!
再看看21世紀以來「反壟斷」社會氛圍的發展,微軟、谷歌、臉書等資訊產業及企業都在全球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控訴,也比較像大陸近期「反壟斷」的針對目標。這裡,我們必須說明一下此類資訊產業特性,及其遭到反壟斷控訴的原因。
在信息產業有句俗語:"if an information business is not a monopoly, it is NOT at all." 換言之,以操弄資訊為主要競爭手段的企業,包括數據收集、智慧/數據轉換、市場應用等,若失去了「壟斷性」,就成了無商業價值的操作,難以存活。這也說明了,對於資訊產業及周邊,市場壟斷是all inevitable and natural,但為何全球許多政府都把這些資訊產業當成了整肅重組的對象呢?
這點我們必須從近 30年來資訊產業結構變遷的角度來看。
在資訊產業發展2000年 web1.0時期(client server, content is King 時代),基建佈局、網絡內容、專業技術開發應用、市場管道經營為重點目標,此以百度、Yahoo及Google 為代表廠商。當資訊產業進入2010年web2.0時期,阿里、騰訊、Amazon 及 Google 產業/市場相互動態發展,助長了人工智慧與大數據技術的精進,及市場多元化資訊開發與應用,但在算力、演算法仍有待重大突破的情況下,分佈式經濟結構的precursor 已悄然形成,競爭優勢由原來大宗產品化、市場普及化的市場範圍與規模,逐漸發展為以重視豐富的產品信息為依歸,追求以專業化、客製化為基礎的智能經營,將製造與服務融為一體。
這種現象對於標準化、模組化、數位化的產業最是明顯,因為這些硬、軟體的產業都是基於「資訊不對稱」(包括技術與管理)優勢取得市場競爭力,雖號稱「市場導向」,其實是以供應端技術、成本、管道經營為主的商業模式。
在21世紀第三個十年,人工智慧技術發展日趨成熟,需求端也有可以獲取專業知識的管道(richness reign),在消費市場及周邊市場 (preference dominated)最為明顯。再加上近年來,強而有力的5G通訊架構及區塊鏈技術的注入,擁有「資訊壟斷」優勢的智慧型企業為了繼續壟斷資訊,可能會使用更加激烈的手段來維持其壟斷地位,造成不公平競爭、違反社會公義等手段,不但傷害了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正常運行,更將破壞了社會公正性及產業轉型的契機。
基於此,我對大陸這一波「反壟斷」政策出台,抱持正面態度看待。在中國從80年代「局部富裕」,到21世紀十四五時代「共同富裕」的進程裡,維持穩定精進的步調應是政府施政的重要考量,如何在宏觀產業政策中取得平衡,是維繫永續經營的重中之重。從早期【十五計量】政府主導的 engineering 政策手段,到21世紀初期【十一五】至【十三五規劃】中,市場開發及秩序建立的 Market 政策手段;而現在【十四五】期間,基於公眾利益(public interest)及社會數位轉型(transformational)為考量,運用包括【反壟斷】在內的方法,成為首選的政策手段,證明大陸「與時俱進」的政策思考。而此時「反壟斷」政策出台更可視為「順應時勢」自然轉變的措施,其後續發展值得關注!
在習近平主政下,國企壟斷肯定加劇,一黨專政條件下管理困難,腐敗亂象叢生必然重演。但習近平試圖改變中國千年菁英政治 (meritocracy)導致的貧富不均問題,創造全民均富的環境,其野心與氣度「不可謂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