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萬欽瞭望國際》「拜登主義」受盡奚落 - umedia 優傳媒  

新聞 / 百家爭鳴
戴萬欽瞭望國際》「拜登主義」受盡奚落
2021-08-25 07:00:00
A+
A
A-

災難已經造成,拜登政府現在必須靠具體行動,而非只是言語,來駁斥史蒂文森所憤而代擬並加以抨擊的「拜登主義」了。(圖/取自網路)

 

作者/戴萬欽(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博士,曾任淡江大學國際學院院長)

 

前言》

 

拜登總統倉皇自阿富汗撤軍,已經備受美國國內輿論及北約盟邦批評。拜登在美國國內的支持率,降至就任以來的最低點,只有百分之46。

 

英國金融時報專欄作家史蒂芬斯(Philip Stephens) 竟然使用了「拜登主義」(Biden doctrine),來形容拜登在執行撤軍上的災難。他詮釋拜登主義的涵義為:美國除非自己本國領土遭遇威脅,不會冒著流血犧牲的風險去支持國際安全。

 

他認為,自阿富汗撤軍,象徵美國的「自由派干涉主義」(liberal interventionism) 已經結束。他抨擊拜登的政治意志薄弱。

 

阿富汗總統賈尼,快速自喀布爾乘直升機飛逃至吉爾吉斯轉往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是備受批評的。前第一副總統沙雷退守至龐吉夏省山區,自稱為看守總統。沙雷是塔吉克裔。塔吉克裔的人數,在龐吉夏省的人口中排第2位。

 

沙雷此刻雖然兵糧不足,但是已經取得龐吉夏馬紹德軍閥家族的支持。這樣的發展,其實是和若干國際觀察家原先預測的情境,相去不大。阿富汗特殊的種族及地理結構,是很難將全國納於統一治理下的。

 

拜登早已張主張撤軍》

 

拜登比川普更早就主張美國自阿富汗撤軍。在歐巴馬政府時代,擔任副總統的拜登,就曾經在2010年援引南越的例子,主張美國自阿富汗撤離部隊。

 

他當時對美國主管阿富汗及巴基斯坦事務的特別代表郝爾布魯克説:美國不必在意人道的問題,就只要自阿富汗撤軍。拜登強調,尼克森和季辛吉都做過撤軍的事。

 

拜登的回應説辭遭到批評》

 

拜登在阿富汗喀布爾機場怵目驚心情況傳佈到全球各地後,中止他在大衞營的休假趕回華府,舉行記者會。他在8月16日的記者會中,只作自己的政策說明,未接受記者提出詢問。

 

拜登在説明中,並未對造成阿富汗政府出人意料迅速崩潰,表示歉意。他也未對仍然陷在阿富汗境內的數萬阿富汗譯員及美國雇員表示歉意。他堅持,喀布爾機場出現驚恐的混亂場面,原本就是必然無法避免的事。

 

他尤其強調:「我堅定相信我的決定沒有錯。我確信永遠都不會有撤軍的好時機。」

 

拜登也道及,美國現在真正的競爭對象,是中共和俄羅斯。

 

美國國內的批評》

 

美國報紙中已經出現不少文章,都以「美國是否背叛了阿富汗?」作為標題,討論阿富汗的新情勢。不少報紙也都回顧1975年美軍撤離南越的不光彩歷史。

 

美國有軍事觀察家批評,拜登不應該撤除對阿富汗政府軍的空中支援。

 

美國參議院軍事委員會的共和黨籍參議員殷荷飛,則批評拜登根本只是倚賴民調處理阿富汗撤軍問題,而不是徴詢高階將領和情報單位對狀況的評估。

 

美國若干軍事專家原先就主張,美軍不必全撤,只要保留800人左右駐留阿富汗,就可以給賈尼政府很大的支撑力道。

 

而川普則抓住機會,批評拜登撤離美軍的方式,是美國歴史上「最大的外交政策恥辱」和「完全就是投降」。

 

在牛津大學攻讀中東政治獲得碩士學位的世界知名專欄作家湯馬斯·佛里曼,堅持認為拜登的阿富汗問題決策,是對的。

 

他8月18日在《紐約時報》上強調,塔利班並未憑恃任何超強提供的援助,而是靠著自己堅强的意志,為阿富汗的民族主義信念而戰鬥。

 

他認為,阿富汗的變局證實,美國或許可以在海外阻止壞事發生,但是卻無力在海外做出興利的好事。美國根本無力在阿富汗藉由各種多元主義建立安定和繁榮。

 

但是,佛里曼也預測,塔利班今後更要靠自己和像鯊魚一様兇悍的強鄰周旋了。這些強鄰包括巴基斯坦、印度、中共、俄羅斯和伊朗。

 

他還是承認拜登政府有失誤之處,未能夠在撤軍前,先建立適當的安全周邊範圍以及妥善的過渡程序。

 

也有兩名美國前阿富汗問題特使,敦促聯合國安理會現在必須出面調停阿富汗接下來會發生的內戰。

 

北約盟國的批評》

 

北約國家在2001年派軍介入阿富汗情勢,算是北約首度,也是迄今唯一的一次援引北約集體安全條約第5條,而採行的軍事行動。

 

英國首相強森,係被憤怒的國會自休假中召回。英國國會批評強森在美國撤軍決策中只是淪為旁觀者。而英國駐軍在阿富汗傷亡的人數,僅次於美國駐軍。

 

同為保守黨的國會議員指責強森,未好好扮演角色。兩位前首相梅傑和布萊爾也出聲批評美國的撤軍行動。前駐美國大使魏斯馬考特,則批評美國將外交政策完全視為只是美國內政的延長。

 

其實,英國、土耳其和義大利的國家領導人,曾經一度想要聯合他們自己的力量,繼續駐軍在阿富汗,幫忙穩定住局面。但是,他們顧忌缺乏美國龐大後勤體系的支援。英國國防部長華勒斯便證實,他曾經就有這種將駐軍留下的想法。

 

倫敦《金融時報》8月7日的社論,便預言美國自阿富汗撤軍,會是「悲劇性的誤算」。該報8月16日的社論,則預言拜登的誤算引發的負作用,將會貫穿他整個剩餘的總統任期。

 

《金融時報》8月19日的社論則強調,西歐國家和北約應該要找回自己的靈魂了。該篇社論也責怪説,西歐的北約成員國如今真應該要認真檢討,何以仍然未將年度國防預算提高至GDP的百分之2。

 

俄羅斯的批評》

 

普丁總統8月20日,在接待德國梅克爾總理第16次訪問莫斯科時,首度公開評論美國自阿富汗撤軍。普丁説:「我想西方很多政治人物應該開始理解,你們不能夠將自己政治生活的標準和行為,強加在其他國家和人民身上,而不顧及他們的種族和宗教信仰結構以及歴史傳統。」

 

另外,90歲的戈巴契夫,幾天前在接受記者訪問時便評論説,美軍長駐在阿富汗境內,從一開始就是錯誤的。

 

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近日也和美國布林肯在電話上討論阿富汗情勢。目前俄羅斯在中亞安全事務上的影響力,已經增加了。

 

俄羅斯國家安全會議的書記巴儲雪夫,則藉機特別對烏克蘭警告説,必須認清美國是不可靠的。

 

中共的反應和批評》

 

中共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已經分別和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及土耳其外長查武什奧盧通過電話,討論阿富汗情勢。王毅也趁機向美國表示,阿富汗的混亂狀況,證明意圖將政治體制強加在異國文化之上,畢竟是危險的事。

 

中共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對塔利班的公開評論為,塔利班現在比以前冷靜和理性。

 

中共也批評美國對自阿富汗撤軍未見章法。而《人民日報》系統的《環球時報》,則是興奮不已,既批評美國已經喪失盟國對它所作承諾的信頼,也大談阿富汗的變局,就是台灣未來命運的前兆。

 

中共目前彷彿是阿富汗變局的贏家之一。中共已經和塔吉克宣布舉行聯合邊界巡邏演習。

 

但是,中共上海國際關係研究院也有專家認為,中共未必有意要填補美國在阿富汗所留下的權力真空。一般都認為中共主要會增加對阿富汗基礎建設的投資。

 

的確,中俄和巴基斯坦3國,現在看起來都變得更有機會將自己的力量,投射到阿富汗內部。但是,蘇聯和美國都飽嚐過軍隊陷入阿富汗的痛苦。而中共和塔利班會有一段蜜月期的。中共在可預見的未來,應該是不會考慮派兵進入阿富汗的。

 

在經濟、投資和貿易上,中共現在針對阿富汗可以掌握和運用的資源,則是高過俄羅斯的。

 

結語》

 

在2009年歐巴馬政府時代,美國在阿富汗的駐軍人數,曾經升高到11萬。

 

西歐國家在這次阿富汗變局後,可能會變得更為務實,了解他們在強權博奕中,不能夠太依賴美國了。

 

川普表示擔心拜登撤軍做法,將會鼓勵中共侵犯台灣安全的野心。而倫敦《金融時報》的社論則同意,拜登自阿富汗撤軍的目的之一,可能就是為了集中資源對抗中共的軍事崛起。

 

阿富汗的新情勢,目前對中共、俄羅斯和巴基斯坦而言,是機會是大過憂慮的。但是,三者對塔利班,都還是各有必須戒慎恐懼之處。

 

拜登政府預定在12月首度主辦民主國家高峯會議,現在,這個會議原訂的籌備目標和效益,是烏雲罩頂了。

 

災難已經造成,拜登政府現在必須靠具體行動,而非只是言語,來駁斥史蒂文森所憤而代擬並加以抨擊的「拜登主義」了。

 

「今日香港,明日台灣」這句話,兩年前曾經幫綠營在總統選舉大勝。《環球時報》強調的「今日阿富汗,明日台灣」的説法,如果大為流行,究竟在台灣內部政治力量的競逐賽局中,會幫到誰,也可以思索一番。

 

世界民主先進國家多在努力收容一些阿富汗的難民。在世界舞台上積極並且活躍發光的台灣朝野,如果有困難作象徵性收容,是否也可以考慮多做一點善事?

災難已經造成,拜登政府現在必須靠具體行動,而非只是言語,來駁斥史蒂文森所憤而代擬並加以抨擊的「拜登主義」了。(圖/取自網路)

 

作者/戴萬欽(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博士,曾任淡江大學國際學院院長)

 

前言》

 

拜登總統倉皇自阿富汗撤軍,已經備受美國國內輿論及北約盟邦批評。拜登在美國國內的支持率,降至就任以來的最低點,只有百分之46。

 

英國金融時報專欄作家史蒂芬斯(Philip Stephens) 竟然使用了「拜登主義」(Biden doctrine),來形容拜登在執行撤軍上的災難。他詮釋拜登主義的涵義為:美國除非自己本國領土遭遇威脅,不會冒著流血犧牲的風險去支持國際安全。

 

他認為,自阿富汗撤軍,象徵美國的「自由派干涉主義」(liberal interventionism) 已經結束。他抨擊拜登的政治意志薄弱。

 

阿富汗總統賈尼,快速自喀布爾乘直升機飛逃至吉爾吉斯轉往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是備受批評的。前第一副總統沙雷退守至龐吉夏省山區,自稱為看守總統。沙雷是塔吉克裔。塔吉克裔的人數,在龐吉夏省的人口中排第2位。

 

沙雷此刻雖然兵糧不足,但是已經取得龐吉夏馬紹德軍閥家族的支持。這樣的發展,其實是和若干國際觀察家原先預測的情境,相去不大。阿富汗特殊的種族及地理結構,是很難將全國納於統一治理下的。

 

拜登早已張主張撤軍》

 

拜登比川普更早就主張美國自阿富汗撤軍。在歐巴馬政府時代,擔任副總統的拜登,就曾經在2010年援引南越的例子,主張美國自阿富汗撤離部隊。

 

他當時對美國主管阿富汗及巴基斯坦事務的特別代表郝爾布魯克説:美國不必在意人道的問題,就只要自阿富汗撤軍。拜登強調,尼克森和季辛吉都做過撤軍的事。

 

拜登的回應説辭遭到批評》

 

拜登在阿富汗喀布爾機場怵目驚心情況傳佈到全球各地後,中止他在大衞營的休假趕回華府,舉行記者會。他在8月16日的記者會中,只作自己的政策說明,未接受記者提出詢問。

 

拜登在説明中,並未對造成阿富汗政府出人意料迅速崩潰,表示歉意。他也未對仍然陷在阿富汗境內的數萬阿富汗譯員及美國雇員表示歉意。他堅持,喀布爾機場出現驚恐的混亂場面,原本就是必然無法避免的事。

 

他尤其強調:「我堅定相信我的決定沒有錯。我確信永遠都不會有撤軍的好時機。」

 

拜登也道及,美國現在真正的競爭對象,是中共和俄羅斯。

 

美國國內的批評》

 

美國報紙中已經出現不少文章,都以「美國是否背叛了阿富汗?」作為標題,討論阿富汗的新情勢。不少報紙也都回顧1975年美軍撤離南越的不光彩歷史。

 

美國有軍事觀察家批評,拜登不應該撤除對阿富汗政府軍的空中支援。

 

美國參議院軍事委員會的共和黨籍參議員殷荷飛,則批評拜登根本只是倚賴民調處理阿富汗撤軍問題,而不是徴詢高階將領和情報單位對狀況的評估。

 

美國若干軍事專家原先就主張,美軍不必全撤,只要保留800人左右駐留阿富汗,就可以給賈尼政府很大的支撑力道。

 

而川普則抓住機會,批評拜登撤離美軍的方式,是美國歴史上「最大的外交政策恥辱」和「完全就是投降」。

 

在牛津大學攻讀中東政治獲得碩士學位的世界知名專欄作家湯馬斯·佛里曼,堅持認為拜登的阿富汗問題決策,是對的。

 

他8月18日在《紐約時報》上強調,塔利班並未憑恃任何超強提供的援助,而是靠著自己堅强的意志,為阿富汗的民族主義信念而戰鬥。

 

他認為,阿富汗的變局證實,美國或許可以在海外阻止壞事發生,但是卻無力在海外做出興利的好事。美國根本無力在阿富汗藉由各種多元主義建立安定和繁榮。

 

但是,佛里曼也預測,塔利班今後更要靠自己和像鯊魚一様兇悍的強鄰周旋了。這些強鄰包括巴基斯坦、印度、中共、俄羅斯和伊朗。

 

他還是承認拜登政府有失誤之處,未能夠在撤軍前,先建立適當的安全周邊範圍以及妥善的過渡程序。

 

也有兩名美國前阿富汗問題特使,敦促聯合國安理會現在必須出面調停阿富汗接下來會發生的內戰。

 

北約盟國的批評》

 

北約國家在2001年派軍介入阿富汗情勢,算是北約首度,也是迄今唯一的一次援引北約集體安全條約第5條,而採行的軍事行動。

 

英國首相強森,係被憤怒的國會自休假中召回。英國國會批評強森在美國撤軍決策中只是淪為旁觀者。而英國駐軍在阿富汗傷亡的人數,僅次於美國駐軍。

 

同為保守黨的國會議員指責強森,未好好扮演角色。兩位前首相梅傑和布萊爾也出聲批評美國的撤軍行動。前駐美國大使魏斯馬考特,則批評美國將外交政策完全視為只是美國內政的延長。

 

其實,英國、土耳其和義大利的國家領導人,曾經一度想要聯合他們自己的力量,繼續駐軍在阿富汗,幫忙穩定住局面。但是,他們顧忌缺乏美國龐大後勤體系的支援。英國國防部長華勒斯便證實,他曾經就有這種將駐軍留下的想法。

 

倫敦《金融時報》8月7日的社論,便預言美國自阿富汗撤軍,會是「悲劇性的誤算」。該報8月16日的社論,則預言拜登的誤算引發的負作用,將會貫穿他整個剩餘的總統任期。

 

《金融時報》8月19日的社論則強調,西歐國家和北約應該要找回自己的靈魂了。該篇社論也責怪説,西歐的北約成員國如今真應該要認真檢討,何以仍然未將年度國防預算提高至GDP的百分之2。

 

俄羅斯的批評》

 

普丁總統8月20日,在接待德國梅克爾總理第16次訪問莫斯科時,首度公開評論美國自阿富汗撤軍。普丁説:「我想西方很多政治人物應該開始理解,你們不能夠將自己政治生活的標準和行為,強加在其他國家和人民身上,而不顧及他們的種族和宗教信仰結構以及歴史傳統。」

 

另外,90歲的戈巴契夫,幾天前在接受記者訪問時便評論説,美軍長駐在阿富汗境內,從一開始就是錯誤的。

 

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近日也和美國布林肯在電話上討論阿富汗情勢。目前俄羅斯在中亞安全事務上的影響力,已經增加了。

 

俄羅斯國家安全會議的書記巴儲雪夫,則藉機特別對烏克蘭警告説,必須認清美國是不可靠的。

 

中共的反應和批評》

 

中共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已經分別和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及土耳其外長查武什奧盧通過電話,討論阿富汗情勢。王毅也趁機向美國表示,阿富汗的混亂狀況,證明意圖將政治體制強加在異國文化之上,畢竟是危險的事。

 

中共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對塔利班的公開評論為,塔利班現在比以前冷靜和理性。

 

中共也批評美國對自阿富汗撤軍未見章法。而《人民日報》系統的《環球時報》,則是興奮不已,既批評美國已經喪失盟國對它所作承諾的信頼,也大談阿富汗的變局,就是台灣未來命運的前兆。

 

中共目前彷彿是阿富汗變局的贏家之一。中共已經和塔吉克宣布舉行聯合邊界巡邏演習。

 

但是,中共上海國際關係研究院也有專家認為,中共未必有意要填補美國在阿富汗所留下的權力真空。一般都認為中共主要會增加對阿富汗基礎建設的投資。

 

的確,中俄和巴基斯坦3國,現在看起來都變得更有機會將自己的力量,投射到阿富汗內部。但是,蘇聯和美國都飽嚐過軍隊陷入阿富汗的痛苦。而中共和塔利班會有一段蜜月期的。中共在可預見的未來,應該是不會考慮派兵進入阿富汗的。

 

在經濟、投資和貿易上,中共現在針對阿富汗可以掌握和運用的資源,則是高過俄羅斯的。

 

結語》

 

在2009年歐巴馬政府時代,美國在阿富汗的駐軍人數,曾經升高到11萬。

 

西歐國家在這次阿富汗變局後,可能會變得更為務實,了解他們在強權博奕中,不能夠太依賴美國了。

 

川普表示擔心拜登撤軍做法,將會鼓勵中共侵犯台灣安全的野心。而倫敦《金融時報》的社論則同意,拜登自阿富汗撤軍的目的之一,可能就是為了集中資源對抗中共的軍事崛起。

 

阿富汗的新情勢,目前對中共、俄羅斯和巴基斯坦而言,是機會是大過憂慮的。但是,三者對塔利班,都還是各有必須戒慎恐懼之處。

 

拜登政府預定在12月首度主辦民主國家高峯會議,現在,這個會議原訂的籌備目標和效益,是烏雲罩頂了。

 

災難已經造成,拜登政府現在必須靠具體行動,而非只是言語,來駁斥史蒂文森所憤而代擬並加以抨擊的「拜登主義」了。

 

「今日香港,明日台灣」這句話,兩年前曾經幫綠營在總統選舉大勝。《環球時報》強調的「今日阿富汗,明日台灣」的説法,如果大為流行,究竟在台灣內部政治力量的競逐賽局中,會幫到誰,也可以思索一番。

 

世界民主先進國家多在努力收容一些阿富汗的難民。在世界舞台上積極並且活躍發光的台灣朝野,如果有困難作象徵性收容,是否也可以考慮多做一點善事?

加入好友
優傳媒 版權所有 ©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隱私權政策 / 著作權與轉載授權 / 合作夥伴 / 法律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