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歲的我該怎麼過日子?趁早經營小而美安居樂活的生活圈 (圖/朱銘作品)。
作者/王惠珀
《前言》
先進國家重分散醫療,為什麼台灣卻發展出群聚醫療?我覺得是政策一步錯,步步錯,幾十年一路錯下去。偏偏社會氛圍告訴我,醫療、健保好棒棒,勿通嫌台灣。
健保開張時,聽決策層級人士說 :「我看病當然到台大醫院去。」於是,人流、物流隨著健保的遊戲規則流向機構,基層奄奄一息,人民再也無法享受小而美(Keep It Small and Sweet,KISS)的近身照護。健保政策帶來扭曲的教育,教育給人民錯誤的認知,於是群聚成為共業,前行政院長就說啦,長照是社區行業,藥師在機構,長照不包括藥師。
筆者團隊做過藥事服務的環境品質民調,84%的受訪者滿意於在醫院/診所一條鞭式的看病取藥;75%沒有接受過藥師「知識判斷性」的用藥照護。顯示民眾對藥師角色有錯誤的認知,也缺少「醫藥分業才能預防風險」的鑑別力。病因出在(醫院)藥師只照顧藥(pharmaceutical care),不照護病人(patient care),藥師沒有機會給予人民用藥知識。
台灣藥事服務的環境分析(何藴芳/王惠珀,藥學雜誌2013)。
筆者畢業時不想去配藥而跑出國,四十年後,學生跟我哭訴血汗藥師做不下去了。我說 :「哭甚麼哭?血汗醫師、護士多得是,不是只有妳。」
所以,台灣很進步?好與不好是相對的,且來認識歐、美,還有急起直追的日本、韓國,如何做到「分散醫療照護,預防風險」。
《歐洲:你家的事就是我家的事》
最好的生活型態就是社區生活(十六世紀法國哲人Montaigne語),醫師、藥師,跟牧師一樣,都是社區(庶民)行業。因此「clinic」指診所,clinical pharmacy指藥師為病人做藥事照護(臨床藥學)。英國公醫制度的負擔極為沉重,藥師已實質擔綱第一線基層照護的角色了。
《1984年美國做了這件事》
1984年美國為了讓人民「盡早有便宜的藥可用」,通過了學名藥法(Hatch Waxman Act)。該法以專利規範原廠藥有20年的保護期,獨賣期間的藥價很高,但「去保護」成為學名藥後,保險只給付學名藥價。當原廠藥有了其它學名藥取代後,買方市場開始有了便宜的藥,處方箋開始外流,廣佈,分散醫療開始生根,醫院開始以住院為主業。
美國被疫情蹂躪的這一年,前半場是不完美的政治(政黨)干擾抗疫,後半場則是分散在社區執業的醫事人力(練兵)擔綱公衛,在診所、藥局、超商、公園、學校出兵出鞘(疫苗),演出超完美的疫苗防疫戰。
《日本1988年做了這件事》
日本醫藥不分業,以藥養醫既不合理也造成健保不堪負荷。於是1988年健保改革,射出三支箭:「只給付學名藥價+逐年調降藥價差R zone+給付藥師每日調劑40張處方箋」,誘使醫院釋出處方,導向健保省錢、醫藥分業及基層醫療復甦。於是藥學從四年的科學教育,轉型為六年的人本臨床教育,「藥劑師調配藥」轉型為「藥師照護人」,成為OECD國家藥事服務品質最高的模範生。
日本以18年時間(1988~2006)從事健保改革,調整醫療結構,從醫藥不分業走到醫藥分業,讓日本步入文明社會(社區化)之經驗。
筆者2003年參加「國際自我用藥照護研討會WSMI」後,走入東京巷弄觀察日本如何落實社區藥事照護。它的「處方藥局」像星巴克,有自動販賣機為你準備早點、午茶、咖啡,病人好整以暇等待藥師配藥,然後給你12分鐘的用藥諮詢。諮詢有健保給付,所以藥師樂得離開醫院,走入社區執業。
《韓國2000年做了這件事》
眼看著日本1988年開始,醫院逐步釋出處方,解決健保沉苛,韓國2000年也在醫師上街抗議中強制落實醫藥分業。筆者2003年去首爾參加APEC藥政法規會議,談到我國處方釋出狀況時,韓國代表說出「你們怎麼才這樣?」讓我好生受傷。
《台灣二十年來做了甚麼?》
台灣有里長、有超商的地方,就有診所及藥局,但衛生署將健保玩成醫院署,重醫療,輕照護,一方面造就血汗醫護群聚的醫療圈,一方面讓診所自生自滅,連疫苗都不能普遍在社區施打,藥局未與健保特約(1/3接不到處方簽),連口罩都沒辦法幫政府發。
筆者不跟風,不群聚,自己營造著KISS生活圈,連疫苗都在巷口打,閒適安心。有朋友不認同,說:「台灣的醫療太好了,當然到醫院就醫,快!」我說:「寧可閒適,錯過綠燈遲到,也不要猴急,闖紅燈肇禍。醫藥不分業,求快就會闖禍。何況你將Costco當7-11(KISS),到八十歲不能逛大賣場時,怎麼辦?」
藥品費用占健保的25%,是造成群聚醫療的誘因。筆者力陳健保應落實「使用學名藥,專利過期藥只給付學名藥價」,讓社區有藥。還要落實「藥師每日合理調劑量」,讓藥師走出醫院走入社區,才能讓人流、物流轉型,解決群聚與醫藥不分業的沉疴。遺憾地,二十年來還是空谷回音。
《結論》
集合式醫療已經過時,也經不起疫情的考驗。即使政策從現在開始導向社區經濟,也比日本晚了33年,比韓國晚了21年。從現在開始做分散服務分散風險,還要練功二十年。
人民呢?哈日、哈韓是不夠的,要哈人家的優質生活長怎樣。你不在乎風險,不求家庭醫師、藥師,不在乎老來缺乏近身照護,政府就不會動手建構環境,優化社區來照顧你。你何時要行使權利,否決對人民的困境 (政策白皮書) 無感的政客呢?
作者簡介
王惠珀,台灣桃園人,台大藥學院學士、美國密西根大學藥學博士。曾任台大醫學院藥學院(系)教授及系主任、長庚大學醫學院天然藥物研究所創所所長、台北醫學大學藥學院長、行政院衛生署藥政處處長等職。專長涵蓋新藥設計開發及藥事管理。
其新藥研究曾獲十五國四十一項發明專利,及獲頒經濟部「國家發明獎」等多項發明與研究貢獻獎,並列名當代名人錄及國際年度專業人士。
王惠珀在藥政管理上致力於以智財權管理藥品之學名藥立法、推動優良藥品製造規範等,以及促成健保藥價「三同政策」。此外並曾開啟專業橋接庶民的「全民用藥教育」計畫、「人民的眼睛」計畫,蓄積藥師參與社區公共衛生及長期照護的能量,獲得行政院「參與及建立制度獎」、藥師典範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