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本京深談花旗》20年阿富汗戰爭探源:倫斯斐主義 - umedia 優傳媒  

新聞 / 百家爭鳴
李本京深談花旗》20年阿富汗戰爭探源:倫斯斐主義
2021-08-17 07:00:00
A+
A
A-

美國出兵阿富汗、伊拉克的幕後推手倫斯斐。(圖/取自網路)

 

作者/李本京

 

前言

 

小布希的八年治績(2001-2009),引致了兩次海外出兵,一為20年阿富汗戰爭,另一為三年伊拉克戰爭。原因皆由「911事件」而起,其策劃及執行者均為倫斯斐(Donald Rumsfeld, 人稱Rummy, 本文沿用)。2006年最終在各界一片聲討中被逼辭職,結束了Rummy之政治生命,也斷送了小布希共和黨領袖之地位。

 

備受爭議的「新右派保守主義」(Neo-Conservative)八年之中發光發熱,如今也偃旗息鼓,了無生氣,祇成了歷史上的名詞了。就另一層面來看,小布希政府所執意以行的此一主義却是911事件所催生的。

 

2001年911事件發生,倫斯斐迅即於10月7日發兵阿富汗,從那一天直戰至2021年6月31日,美國用了大約2兆美金,傷亡超過六千人,最後無功而返,美國聲望大傷。就美國而言,這一長達20年的戰爭對小布希政府祇有扣分,對於倫斯斐而言,則是致命打擊,他於最後被逼下台,一世英名毀於出兵阿富汗及伊拉克。就長遠來看,美國才是最大的輸家。

 

20年阿富汗戰爭終於結束,美國師老兵疲,無心戀戰,除了退兵別無他策。拜登於2021年7月8日宣告美國未成功,任務也未失敗,却實現了反恐目標,消滅了Osama bin Laden。為了不再犠牲美國年輕人的生命,於8月31日前退出阿富汗。當記者問及如何對那些曾服務於美軍之阿國人民交代時,拜登拒不作答。這就是現實的真面目。

 

美軍於7月2日清晨三時,趁月黑風高,四顧無人之際,夜遁。離開了美軍在阿最大也是最重要之空軍基地(Bagram Airfield)。阿富汗出兵終於結束,在美國海外出兵史上必有這一頁長而不光彩之記載。促成此一記載之負責人就是倫斯斐,他也是主持揮兵伊拉克之策劃者。這雖是一次摧毀海珊政權的有效打擊,却留下了眾人抨擊的口實。Rummy在其回憶錄「知與不知」(Known and Unknown)中對其所為祇有辯解,却無歉意。就事而論,或對他有所瞭解,以明白他掀起兩次出兵海外之真正原因。

 

萬花筒中之倫斯斐

 

2021年7月2日在台北及美國各地的報紙皆登了一段新聞,上面是這樣寫著:「6月30日倫斯斐因腦髓性腦瘤病逝於新墨西哥州家中,得年88歲…」。此人經歷不凡,思想敏銳,具有說不盡的優點,也有算也算不清的缺點;是一位傳奇式人物,也是萬夫所指的罪人,不易對其一生是成功或失敗作出定論。2021年7月16日的經濟學人報(Economist)稱其為「危險的激進者」(violent extremist)。2021年7月26日的時代(Time)則稱他為「帶刺的辯論者」(acerbic)。都沒有好話。

 

他的一生起伏超級大,在政壇上有若乘著火箭直沖霄漢,未及中年,就是一品大臣。創記錄的兩度擔任防長,第一次是福特任命(1975-77),是歷史上最年輕者(43歲),第二次是小布希任命(2001-2006)是年紀最長者(69歲)。他的一生猶如不停變化的萬花筒中的圖像(A Kalidescopic Portrait of Rumsfeld),不論人們如何評論他,Rummy永遠是一個世人注目的新聞人物,值得對他做一次「完整的評述」(Grand Narrative)。

 

Rummy是標準的英年早發。他1932年出生於伊利諾(Illinois)州,先祖來自德國,小學時即參加童子軍(Eagle Scout,Boy Scout共有七級等,Eagle為最高等)。大學在普林斯頓(Princeton Univ.),在校時曾是美式足球隊及柔道隊隊長,可見他人緣甚佳,易與人相交。及後即赴海軍航空隊服役,以上尉軍階退伍。1962年當選眾議員,時年30歲,一直連選連任到1968年,足證地方勢力豐厚。

 

1969年進入尼克森政府,出任「經合會」主任一職(Offic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OED)。這是一個等同部長級的高階官員。1973年出任駐北約大使(具內閣閣員地位)。翌年再高升為福特政府之白宮幕僚長,1975年出任當年最年輕之防長。那一時段老布希僅為CIA局長,官階較Rummy低了一層。在美國歷史上,僅Rummy有此際遇。此時之Rummy聲望崇高,唯有尼克森時期之防長麥納馬拉(Roburt McNamara)可以相比。

 

不同的是,麥納馬拉自退休後寫了一本長達4百多頁之回憶錄,結結實實地自責曾擴張越戰,造成了對越南人民不可挽救之重大傷亡及損失(見李本京「麥克拉馬拉回憶錄懺悔」,新新聞,1168期,頁56-59)

 

倫斯斐主義之誕生

 

Rummy在911之前屬於開明份子,也不支持越戰,自命為「自由派保守份子」(Liberal Conservative)。他的英文程度特別高,善於用詞,尤善辯論,常常用一些疑似「白馬非馬」之說法主導談話。對「理則學」之運用頗有心得。但911事件後發生了重大變化,他一反溫和理性的態度變得偏執、好鬥,他的性向逐漸與「新右派保守主義結合,而發展出了「倫斯斐主義」。

 

當提及「倫斯斐主義」與「小布希主義」時,可能會以為這是兩個迥然不同之主義,然而事實上是「系出同門的兩位師兄弟」,內容相同。祇是在以倫斯斐為主時,這一個理念就是「倫斯斐主義」,如談到小布希時,就稱作「小布希主義」,都是「新右派保守主義」,祇是外表不同而己。既然如此,就有必要先對「新右派保守主義」有個瞭解認識。

 

先看看在小布希時期,「新右派保守主義」是那些人組成的,一般來說,就是小布希的重臣猛將了。其中扛著大旗往前衝的就是Rummy,他的理念來自「新右派保守主義」。

 

可以用三枝箭來說明,其中最主要的,也就是第一枝箭:「先發制人」(Preemptive Strike)。小布希政府之出兵伊拉克就是遵循這一支箭的。自然受到聯合國之批評,因為聯合國僅允許國家「自衛」,反對「先打人家」,也可以說美國用此手法橫行寰宇是要不得的。

 

出兵伊拉克時,美國朝野均認為美政府作了一件對的事,翻開歷史,一查就知。當年(2003年)國會審議此案時,參院以99對0票通過,眾院則以392對11票通過。這表示兩黨對出兵伊拉克是有共識的。然而由於戰事失利,這出兵事被人們罵到臭頭。民主黨更趁火打劫,猛轟共和黨的出兵。由此可看出政治多麼危險、惡毒。儘管如此,美國之政策是緊抱住這第一根箭,不會放手的。

 

第二根箭是:「單邊主義」(Unilateralism)。其主旨在誇張當「孤獨騎士」(Long Ranger)之得意處,也就是說美國單獨在世上就可搞定所有事,獨行其事,獨霸天下。因此之故,與友國建立聯盟之基礎,美國是一哥,他國合作聽話就好。打群架時,弟兄們一體向前,勝利後獨吞果實。川普對此策略特有偏好,拜登實際上也在應用這第二支箭;只是夥同多國採取行動,並以國際多邊合作的形式展現。

 

第三枝箭則是:強兵精武,軍力至上。這一點川普也做得非常精準,看看美國花了多少錢以維持第一武功國家就知道了。武力堅實才可取得世界霸主(Hegemony),根據瑞典「國際和平研究所」(Stockholm International Peace Research Institute)於2021年4月26日公佈之「2020全球軍費」,美國為7780億美元,較一年前增加4.4%,中國為2520億,年增1.9%,俄羅斯為617億,年増2.5%。在軍事上美國確是一哥,傲視群倫,領導世界。

 

走向戰爭之「軍武主義」

 

從公佈之軍費資料表可看出,美國近年軍費預算有大幅度增加。例如2003年為3961億,2020年就大增為7780億。中國要能趕上這個水準不容易。由於拜登政府沿用「大軍備」政策,美國今後仍會逐年提高軍費,以維持其世界霸主之地位。當年的小布希政府也應用了「大軍備」政策。這就是第三枝箭。中美間之軍備競賽從而開始。當年戈巴契夫與雷根為「星戰」而拼命燒錢,最後蘇聯錢不夠,祇好認輸,是以打仗就是燒錢比賽。

 

軍備競賽中最花錢的部份是比賽誰的終極武器多,而這武器定是致人於死之武器,在冷戰時代,美蘇雙方以核子武器為終極武器,雙方均有若干足可消滅對方,也可為對方所消滅,史稱「相互保證毀滅」(Mutual Assured Destruction),然而在單極外交政策下,美國就將此政策修正為「一鎗斃命」之戰略,大名就是「單極保證毀滅」(Unilateral Assured Destruction)。

 

總體來說,這一伙新保守主義者均是「擴張主義者」,迷信以武力達成在土地、人氣上的擴張。降至21世紀,殖民主義已然作古,強國不再搶土地,然而却爭著作世紀霸權(Hegemony),這就是美國當前努力尚武的目的,也是「尚武主義」之核心理念。

 

也就是說「新保守主義」就是披著羊皮的「強權政治」(Realpotik)。其主要思維就是「尚武主義」為手段,Hegemony為目的,要能達此目的首先就要先消除恐怖主義。而代表恐怖主義的後台支柱就是阿富汗及伊拉克。由於阿富汗之Taliban保護恐怖份子,必須擊之。然而要進攻伊拉克則需一個好藉口才可畢其功。這個藉口就是確立伊拉克在強人海珊領導下已有核武及化武,於是在2003年2月5 日向安理會提出證據,這個證人就是國務卿鮑威爾(Colin Powell),當鮑作證時,CIA局長就坐其身後,當然有如此份量之大員保證,UN安理會就通過出兵議案,事後始知這是一次如假包換的偽證,鮑為此非常不爽,因為他為人利用了,這段故事在名記者伍華德(Bob Woodward)的暢銷書「駝鳥心態」(State of Denial)中記載分明,值得一讀。

 

倫斯斐、錢尼、伍弗韋茲

 

此時的Rummy身心皆異,好像另外一個人似的。他具有天生的領導能力,做事明快,有決斷力,就如一個幫派老大(Ring leader)般。Rummy不齒公務員文化,認為「五角大樓的毛病就是五角大樓」,乃集結年輕聽話的幹部一起改變美國防部的老文化,這些年輕人就稱自己為「勇士」(Raider)。就另一層面來觀察他,就發現他是一個「無恥的擴充勢力者」(Brazen and Burgeoning)。

 

Rummy的拿手好戲是「文字遊戲」。他文學修養夠,對於文字的應用可謂一絕,例如他的回憶錄書名為「知與不知」(Known and Unknown),就顯出對於用字是不同凡響的。也就是說,他有接地氣方式與人交往。

 

交朋友拉關係,與部屬、朋友打成一片。人們都認為他是一個可親、可交之友。然而這一切,因911而完全變了調,走了樣。Rummy已不再是Rummy,他是一個大家都不認得的好戰份子了,一個新的Rummy誕生了。也就在同一時段,Rummy與老友或稱老學生錢尼(Dick Cheney)的師生關係却走得更近。事實上錢在表面上,已是Rummy 之長官(副總統),然而Rummy曾如假包換的帶著錢一路走在順暢的從政大道上。

 

事實上,他們二人在2001年911後,不但仍維持良好的師徒關係,也成為「新保守主義」派的雙核心。兩次海外出兵就是他二人之傑作,他倆製造了「倫斯斐主義」,也促成了合法化虐待恐攻囚犯之醜聞。

 

說到他二人之結識,就要回到1969夏季,錢尼赴眾院報到擔任實習生,指定的導師就是Rummy,是時Rummy 在眾院已是一位資深大牌議員。兩人有緣,言談投機,雙方乃有了師徒、同事、僚屬三重關係,交情之好不在話下。事實上,就因為錢尼,Rummy才能橫行政壇,無人能擋,這是因為錢當時號稱「史上最有權力之副總統」,故有錢的支撐,Rummy自然就可一手主導兩次出兵了。當時即有人戲稱錢乃一「政治木偶戲之玩弄者」(Machiavellian Puppet Master)。

 

參與「倫斯斐主義」幫的還有一位重要靈魂人物,他就是伍弗韋茲(Paul Wolfowitz)。他是這時段「新右派保守主義」派之靈魂人物,他的治國理念亦被人稱為「伍弗韋茲主義」(Wolfowitz Doctrine),因此在小布希執政之8年中,就有「新保守主義」,「小布希主義」,「倫斯斐主義」以及「伍弗韋茲主義」。事實上就是一體四件衣罷了,伍弗韋茲的理念自成一家,成為當時代之大師級思想家,於是就有人戲稱伍是「一人對世界」(One Man Against the World)。

 

伍畢業於Cornell U.,再赴Chicago取得博士,他是來自波蘭之第一代猶太人,故深恨共產主義,自稱為「自由鷹派」(Liberal Hawk)。他精通數學,也愛用數學來分析世局,常有令人眼睛一亮之高見,他精通統計,故曾任世銀總裁及副國防部長,是「新保守派」之精神導師。他自稱是(Cold War Liberal),他也是倫斯斐幫派中之理論大師,被冠以「Chief Architect of Iraq War」,人們也多認為他就是一個「投機的現實主義者」(Speculative Realism)。

 

小結

一般來說,這「新保守主義者」以小布希、錢尼、倫斯斐及伍弗韋茲四人為核心人物,彼時之波頓在領導階層外,要等到Trump上台後才大顥身手。他們在小布希2009年任滿下台後,也相繼離開了政壇,然而他們所發動之兩次海外出兵及開設關塔那摩拘留中心 ,容許虐囚之醜聞成為必須下台原因之一。這八年的風風雨雨傷了共和黨之元氣。「新右派保守主義」思想亦失去人心,民主黨利用此一良機,將歐巴馬推向大位。

 

問題是歐巴馬帶進了「新進步主義」思潮,在社會掀起一連串的動盪。換句話說,「歐巴馬主義」取代了「右派保守主義」,然而也帶來社會上的階級衝突、文化分歧。也就是說,美國民主制度因人而定,命中注定隨著白宮換主人,社會換思維,分歧的社會與破碎的民主將成為今後美國的常態。

 

多年前看了一本書,對「新保守份子」的中肯評鑑,至今仍記憶猶新,這是知名國際問題專家孟捷慕(James Mann)所寫之「火神崛起:小布希戰鬥內閣」,(The Rise of the Vulcans: The History of Bush’s War Cabinet, Viking, 2004)。作者認為「人們還未覺醒之時,主導者已悄悄地改變了美國外交理念」。作者此言實金句也。觀諸出兵伊拉克案在兩院審核時,幾近全票通過,而後出了兵,出了事,又回頭猛批小布希團隊。這問題到底出在那裡!

 

另外也有一本書作了同樣的事後諸葛評論,這就是伍華德(Bob Woodward)所著之《至死不認》(State of Denial),作者用盡平生之力對小布希團隊重磅抨擊。翻翻舊書,發現這位譽滿寰宇之大作家,更早時期寫過有關小布希之書,「布希戰爭」(Bush at War)。書中頒揚小布希不已。由此可知政客與作家時而對立,時而是好友,無奈的讀者如在霧中,對國家大事更是無從瞭解,無從判斷。

 

總體來說,經此八年不尋常之政治變動,「新右派保守主義」升得高,跌得慘。終結歐巴馬之新進步主義運動之川普,用了遠比傳統之「新右派保守主義」更偏激手法執政,川普後之美國更形分裂與對立。美國再政黨弄權下去,未來國會山莊已無政黨協商,僅有政黨惡鬥。美國不可能再有內戰,然而內亂必是常態,不知聰明的美國人有無心理準備來面對此一新情勢。

 

作者簡介

李本京,政大外交系,堪薩斯州大政治學碩士,紐約聖若望大學歷史學博士。淡江大學榮譽教授,中華戰略學會副理事長、中美文經協會榮譽理事長。近著:《傳奇‧爭議:川普與分裂之美國》。

美國出兵阿富汗、伊拉克的幕後推手倫斯斐。(圖/取自網路)

 

作者/李本京

 

前言

 

小布希的八年治績(2001-2009),引致了兩次海外出兵,一為20年阿富汗戰爭,另一為三年伊拉克戰爭。原因皆由「911事件」而起,其策劃及執行者均為倫斯斐(Donald Rumsfeld, 人稱Rummy, 本文沿用)。2006年最終在各界一片聲討中被逼辭職,結束了Rummy之政治生命,也斷送了小布希共和黨領袖之地位。

 

備受爭議的「新右派保守主義」(Neo-Conservative)八年之中發光發熱,如今也偃旗息鼓,了無生氣,祇成了歷史上的名詞了。就另一層面來看,小布希政府所執意以行的此一主義却是911事件所催生的。

 

2001年911事件發生,倫斯斐迅即於10月7日發兵阿富汗,從那一天直戰至2021年6月31日,美國用了大約2兆美金,傷亡超過六千人,最後無功而返,美國聲望大傷。就美國而言,這一長達20年的戰爭對小布希政府祇有扣分,對於倫斯斐而言,則是致命打擊,他於最後被逼下台,一世英名毀於出兵阿富汗及伊拉克。就長遠來看,美國才是最大的輸家。

 

20年阿富汗戰爭終於結束,美國師老兵疲,無心戀戰,除了退兵別無他策。拜登於2021年7月8日宣告美國未成功,任務也未失敗,却實現了反恐目標,消滅了Osama bin Laden。為了不再犠牲美國年輕人的生命,於8月31日前退出阿富汗。當記者問及如何對那些曾服務於美軍之阿國人民交代時,拜登拒不作答。這就是現實的真面目。

 

美軍於7月2日清晨三時,趁月黑風高,四顧無人之際,夜遁。離開了美軍在阿最大也是最重要之空軍基地(Bagram Airfield)。阿富汗出兵終於結束,在美國海外出兵史上必有這一頁長而不光彩之記載。促成此一記載之負責人就是倫斯斐,他也是主持揮兵伊拉克之策劃者。這雖是一次摧毀海珊政權的有效打擊,却留下了眾人抨擊的口實。Rummy在其回憶錄「知與不知」(Known and Unknown)中對其所為祇有辯解,却無歉意。就事而論,或對他有所瞭解,以明白他掀起兩次出兵海外之真正原因。

 

萬花筒中之倫斯斐

 

2021年7月2日在台北及美國各地的報紙皆登了一段新聞,上面是這樣寫著:「6月30日倫斯斐因腦髓性腦瘤病逝於新墨西哥州家中,得年88歲…」。此人經歷不凡,思想敏銳,具有說不盡的優點,也有算也算不清的缺點;是一位傳奇式人物,也是萬夫所指的罪人,不易對其一生是成功或失敗作出定論。2021年7月16日的經濟學人報(Economist)稱其為「危險的激進者」(violent extremist)。2021年7月26日的時代(Time)則稱他為「帶刺的辯論者」(acerbic)。都沒有好話。

 

他的一生起伏超級大,在政壇上有若乘著火箭直沖霄漢,未及中年,就是一品大臣。創記錄的兩度擔任防長,第一次是福特任命(1975-77),是歷史上最年輕者(43歲),第二次是小布希任命(2001-2006)是年紀最長者(69歲)。他的一生猶如不停變化的萬花筒中的圖像(A Kalidescopic Portrait of Rumsfeld),不論人們如何評論他,Rummy永遠是一個世人注目的新聞人物,值得對他做一次「完整的評述」(Grand Narrative)。

 

Rummy是標準的英年早發。他1932年出生於伊利諾(Illinois)州,先祖來自德國,小學時即參加童子軍(Eagle Scout,Boy Scout共有七級等,Eagle為最高等)。大學在普林斯頓(Princeton Univ.),在校時曾是美式足球隊及柔道隊隊長,可見他人緣甚佳,易與人相交。及後即赴海軍航空隊服役,以上尉軍階退伍。1962年當選眾議員,時年30歲,一直連選連任到1968年,足證地方勢力豐厚。

 

1969年進入尼克森政府,出任「經合會」主任一職(Offic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OED)。這是一個等同部長級的高階官員。1973年出任駐北約大使(具內閣閣員地位)。翌年再高升為福特政府之白宮幕僚長,1975年出任當年最年輕之防長。那一時段老布希僅為CIA局長,官階較Rummy低了一層。在美國歷史上,僅Rummy有此際遇。此時之Rummy聲望崇高,唯有尼克森時期之防長麥納馬拉(Roburt McNamara)可以相比。

 

不同的是,麥納馬拉自退休後寫了一本長達4百多頁之回憶錄,結結實實地自責曾擴張越戰,造成了對越南人民不可挽救之重大傷亡及損失(見李本京「麥克拉馬拉回憶錄懺悔」,新新聞,1168期,頁56-59)

 

倫斯斐主義之誕生

 

Rummy在911之前屬於開明份子,也不支持越戰,自命為「自由派保守份子」(Liberal Conservative)。他的英文程度特別高,善於用詞,尤善辯論,常常用一些疑似「白馬非馬」之說法主導談話。對「理則學」之運用頗有心得。但911事件後發生了重大變化,他一反溫和理性的態度變得偏執、好鬥,他的性向逐漸與「新右派保守主義結合,而發展出了「倫斯斐主義」。

 

當提及「倫斯斐主義」與「小布希主義」時,可能會以為這是兩個迥然不同之主義,然而事實上是「系出同門的兩位師兄弟」,內容相同。祇是在以倫斯斐為主時,這一個理念就是「倫斯斐主義」,如談到小布希時,就稱作「小布希主義」,都是「新右派保守主義」,祇是外表不同而己。既然如此,就有必要先對「新右派保守主義」有個瞭解認識。

 

先看看在小布希時期,「新右派保守主義」是那些人組成的,一般來說,就是小布希的重臣猛將了。其中扛著大旗往前衝的就是Rummy,他的理念來自「新右派保守主義」。

 

可以用三枝箭來說明,其中最主要的,也就是第一枝箭:「先發制人」(Preemptive Strike)。小布希政府之出兵伊拉克就是遵循這一支箭的。自然受到聯合國之批評,因為聯合國僅允許國家「自衛」,反對「先打人家」,也可以說美國用此手法橫行寰宇是要不得的。

 

出兵伊拉克時,美國朝野均認為美政府作了一件對的事,翻開歷史,一查就知。當年(2003年)國會審議此案時,參院以99對0票通過,眾院則以392對11票通過。這表示兩黨對出兵伊拉克是有共識的。然而由於戰事失利,這出兵事被人們罵到臭頭。民主黨更趁火打劫,猛轟共和黨的出兵。由此可看出政治多麼危險、惡毒。儘管如此,美國之政策是緊抱住這第一根箭,不會放手的。

 

第二根箭是:「單邊主義」(Unilateralism)。其主旨在誇張當「孤獨騎士」(Long Ranger)之得意處,也就是說美國單獨在世上就可搞定所有事,獨行其事,獨霸天下。因此之故,與友國建立聯盟之基礎,美國是一哥,他國合作聽話就好。打群架時,弟兄們一體向前,勝利後獨吞果實。川普對此策略特有偏好,拜登實際上也在應用這第二支箭;只是夥同多國採取行動,並以國際多邊合作的形式展現。

 

第三枝箭則是:強兵精武,軍力至上。這一點川普也做得非常精準,看看美國花了多少錢以維持第一武功國家就知道了。武力堅實才可取得世界霸主(Hegemony),根據瑞典「國際和平研究所」(Stockholm International Peace Research Institute)於2021年4月26日公佈之「2020全球軍費」,美國為7780億美元,較一年前增加4.4%,中國為2520億,年增1.9%,俄羅斯為617億,年増2.5%。在軍事上美國確是一哥,傲視群倫,領導世界。

 

走向戰爭之「軍武主義」

 

從公佈之軍費資料表可看出,美國近年軍費預算有大幅度增加。例如2003年為3961億,2020年就大增為7780億。中國要能趕上這個水準不容易。由於拜登政府沿用「大軍備」政策,美國今後仍會逐年提高軍費,以維持其世界霸主之地位。當年的小布希政府也應用了「大軍備」政策。這就是第三枝箭。中美間之軍備競賽從而開始。當年戈巴契夫與雷根為「星戰」而拼命燒錢,最後蘇聯錢不夠,祇好認輸,是以打仗就是燒錢比賽。

 

軍備競賽中最花錢的部份是比賽誰的終極武器多,而這武器定是致人於死之武器,在冷戰時代,美蘇雙方以核子武器為終極武器,雙方均有若干足可消滅對方,也可為對方所消滅,史稱「相互保證毀滅」(Mutual Assured Destruction),然而在單極外交政策下,美國就將此政策修正為「一鎗斃命」之戰略,大名就是「單極保證毀滅」(Unilateral Assured Destruction)。

 

總體來說,這一伙新保守主義者均是「擴張主義者」,迷信以武力達成在土地、人氣上的擴張。降至21世紀,殖民主義已然作古,強國不再搶土地,然而却爭著作世紀霸權(Hegemony),這就是美國當前努力尚武的目的,也是「尚武主義」之核心理念。

 

也就是說「新保守主義」就是披著羊皮的「強權政治」(Realpotik)。其主要思維就是「尚武主義」為手段,Hegemony為目的,要能達此目的首先就要先消除恐怖主義。而代表恐怖主義的後台支柱就是阿富汗及伊拉克。由於阿富汗之Taliban保護恐怖份子,必須擊之。然而要進攻伊拉克則需一個好藉口才可畢其功。這個藉口就是確立伊拉克在強人海珊領導下已有核武及化武,於是在2003年2月5 日向安理會提出證據,這個證人就是國務卿鮑威爾(Colin Powell),當鮑作證時,CIA局長就坐其身後,當然有如此份量之大員保證,UN安理會就通過出兵議案,事後始知這是一次如假包換的偽證,鮑為此非常不爽,因為他為人利用了,這段故事在名記者伍華德(Bob Woodward)的暢銷書「駝鳥心態」(State of Denial)中記載分明,值得一讀。

 

倫斯斐、錢尼、伍弗韋茲

 

此時的Rummy身心皆異,好像另外一個人似的。他具有天生的領導能力,做事明快,有決斷力,就如一個幫派老大(Ring leader)般。Rummy不齒公務員文化,認為「五角大樓的毛病就是五角大樓」,乃集結年輕聽話的幹部一起改變美國防部的老文化,這些年輕人就稱自己為「勇士」(Raider)。就另一層面來觀察他,就發現他是一個「無恥的擴充勢力者」(Brazen and Burgeoning)。

 

Rummy的拿手好戲是「文字遊戲」。他文學修養夠,對於文字的應用可謂一絕,例如他的回憶錄書名為「知與不知」(Known and Unknown),就顯出對於用字是不同凡響的。也就是說,他有接地氣方式與人交往。

 

交朋友拉關係,與部屬、朋友打成一片。人們都認為他是一個可親、可交之友。然而這一切,因911而完全變了調,走了樣。Rummy已不再是Rummy,他是一個大家都不認得的好戰份子了,一個新的Rummy誕生了。也就在同一時段,Rummy與老友或稱老學生錢尼(Dick Cheney)的師生關係却走得更近。事實上錢在表面上,已是Rummy 之長官(副總統),然而Rummy曾如假包換的帶著錢一路走在順暢的從政大道上。

 

事實上,他們二人在2001年911後,不但仍維持良好的師徒關係,也成為「新保守主義」派的雙核心。兩次海外出兵就是他二人之傑作,他倆製造了「倫斯斐主義」,也促成了合法化虐待恐攻囚犯之醜聞。

 

說到他二人之結識,就要回到1969夏季,錢尼赴眾院報到擔任實習生,指定的導師就是Rummy,是時Rummy 在眾院已是一位資深大牌議員。兩人有緣,言談投機,雙方乃有了師徒、同事、僚屬三重關係,交情之好不在話下。事實上,就因為錢尼,Rummy才能橫行政壇,無人能擋,這是因為錢當時號稱「史上最有權力之副總統」,故有錢的支撐,Rummy自然就可一手主導兩次出兵了。當時即有人戲稱錢乃一「政治木偶戲之玩弄者」(Machiavellian Puppet Master)。

 

參與「倫斯斐主義」幫的還有一位重要靈魂人物,他就是伍弗韋茲(Paul Wolfowitz)。他是這時段「新右派保守主義」派之靈魂人物,他的治國理念亦被人稱為「伍弗韋茲主義」(Wolfowitz Doctrine),因此在小布希執政之8年中,就有「新保守主義」,「小布希主義」,「倫斯斐主義」以及「伍弗韋茲主義」。事實上就是一體四件衣罷了,伍弗韋茲的理念自成一家,成為當時代之大師級思想家,於是就有人戲稱伍是「一人對世界」(One Man Against the World)。

 

伍畢業於Cornell U.,再赴Chicago取得博士,他是來自波蘭之第一代猶太人,故深恨共產主義,自稱為「自由鷹派」(Liberal Hawk)。他精通數學,也愛用數學來分析世局,常有令人眼睛一亮之高見,他精通統計,故曾任世銀總裁及副國防部長,是「新保守派」之精神導師。他自稱是(Cold War Liberal),他也是倫斯斐幫派中之理論大師,被冠以「Chief Architect of Iraq War」,人們也多認為他就是一個「投機的現實主義者」(Speculative Realism)。

 

小結

一般來說,這「新保守主義者」以小布希、錢尼、倫斯斐及伍弗韋茲四人為核心人物,彼時之波頓在領導階層外,要等到Trump上台後才大顥身手。他們在小布希2009年任滿下台後,也相繼離開了政壇,然而他們所發動之兩次海外出兵及開設關塔那摩拘留中心 ,容許虐囚之醜聞成為必須下台原因之一。這八年的風風雨雨傷了共和黨之元氣。「新右派保守主義」思想亦失去人心,民主黨利用此一良機,將歐巴馬推向大位。

 

問題是歐巴馬帶進了「新進步主義」思潮,在社會掀起一連串的動盪。換句話說,「歐巴馬主義」取代了「右派保守主義」,然而也帶來社會上的階級衝突、文化分歧。也就是說,美國民主制度因人而定,命中注定隨著白宮換主人,社會換思維,分歧的社會與破碎的民主將成為今後美國的常態。

 

多年前看了一本書,對「新保守份子」的中肯評鑑,至今仍記憶猶新,這是知名國際問題專家孟捷慕(James Mann)所寫之「火神崛起:小布希戰鬥內閣」,(The Rise of the Vulcans: The History of Bush’s War Cabinet, Viking, 2004)。作者認為「人們還未覺醒之時,主導者已悄悄地改變了美國外交理念」。作者此言實金句也。觀諸出兵伊拉克案在兩院審核時,幾近全票通過,而後出了兵,出了事,又回頭猛批小布希團隊。這問題到底出在那裡!

 

另外也有一本書作了同樣的事後諸葛評論,這就是伍華德(Bob Woodward)所著之《至死不認》(State of Denial),作者用盡平生之力對小布希團隊重磅抨擊。翻翻舊書,發現這位譽滿寰宇之大作家,更早時期寫過有關小布希之書,「布希戰爭」(Bush at War)。書中頒揚小布希不已。由此可知政客與作家時而對立,時而是好友,無奈的讀者如在霧中,對國家大事更是無從瞭解,無從判斷。

 

總體來說,經此八年不尋常之政治變動,「新右派保守主義」升得高,跌得慘。終結歐巴馬之新進步主義運動之川普,用了遠比傳統之「新右派保守主義」更偏激手法執政,川普後之美國更形分裂與對立。美國再政黨弄權下去,未來國會山莊已無政黨協商,僅有政黨惡鬥。美國不可能再有內戰,然而內亂必是常態,不知聰明的美國人有無心理準備來面對此一新情勢。

 

作者簡介

李本京,政大外交系,堪薩斯州大政治學碩士,紐約聖若望大學歷史學博士。淡江大學榮譽教授,中華戰略學會副理事長、中美文經協會榮譽理事長。近著:《傳奇‧爭議:川普與分裂之美國》。

加入好友
優傳媒 版權所有 ©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隱私權政策 / 著作權與轉載授權 / 合作夥伴 / 法律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