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普路斯的準確地理位置。
作者/ 劉敦仁
一提起地中海,人們就不禁會想到「地中海飲食」的保健傳說,似乎世界上所有的流行疾病,如老年人的心血管、高脂肪、高糖、高膽固醇,只要遵循「地中海飲食」方法,就能百病全消。其實這種「囫圇吞棗」人云亦云的所謂「保健」,只見其一不見其二,「地中海飲食」並非「靈丹妙藥」。
地中海是全球各地觀光客「趨之若鶩」的旅遊勝地。國際郵輪幾乎都視之為重要的「聚寶盆」之一,幾個較大的海島,如意大利的西西里島 (Sicilia) 及沙甸亞島 (Sardegna) ,早已成為旅客嚮往的休閒場所。法屬科西嘉島 (Corsica) 也因為拿破崙的被囚禁而歷史留名;馬爾他 (Malta) 雖已自立門戶,也因仍有原來宗主國的保護傘撐腰,才能相安無事。
但是地中海並不如一般人心目中所想像的那樣平靜安詳,碧波蕩漾的海面下卻暗藏著洶湧的驚濤駭浪。非洲及中東地區因戰火而流離失所的難民群,不時冒著九死一生的機會從地中海衝向南歐諸國,往往葬身海底,不得浴火重生。
地中海還有一個島國「塞浦路斯」(Cyprus),面積位列諸島第三,人口大約一百二十萬。它在地中海的最東邊,處於中東及非洲強國的包圍圈內。北邊是土耳其,距離476公里,東邊距敘利亞508公里、黎巴嫩234公里、加沙地帶427公里,南邊與埃及隔海相望,相距956公里,只有西邊距目前在塞浦路斯建立共和國的希臘1117公里,是距離最遠的地理位置。
塞浦路斯名稱最早的文字記載,是紀元前十五世紀的古麥錫尼希臘 (Mycenaean Greek) ,文中的古文 (Kypros), 意思是塞浦路斯人 (Cypriot)。
從文字記載中推測,有的說這個名稱來自地中海的一種杉木 (Cupressus Sempervirens);有語言學家推斷是由希臘的散沫花樹 (Lawsonia Alba) 轉化成希臘文為 Kypro;也有人推測是來自「埃狄奧塞浦利奧特」(Eteocypriot) 與銅有關的淵源。它的字根與蘇美利安(Sumerian) 的「銅」(Zubar) 或「青銅」(Kubar) 有關,這是基於塞浦路斯島上蘊藏著大量銅礦而得名。
經過海上的貿易發展,島上的「銅」字被譯成古典拉丁文語組「Aes cyprium」,意思是塞浦路斯的金屬,再漸漸地將這詞組縮短為「Cuprum」。
典型的塞普路斯居民住宅。
從字源的發展中,認識到塞浦路斯名字的由來,體現出希臘和這個島嶼的歷史淵源的重要性。因爲土耳其在1974年突然入侵塞浦路斯,將原來平安無事的島國,一夜之間被分裂為兩個政權。雖然擁有不到半邊天的「北方土耳其塞浦路斯共和國」,只處於「孤芳自賞」的地位,但安卡拉政府厚顏無恥地將其侵略視為當然。
2013年10月,筆者夫婦在前往耶路撒冷訪問前,曾借道塞浦路斯。由於時間短促,我們請當地旅行社安排了參觀的內容,由杜娜.特密絲杜克莉奧斯 (Tuula Themistokleous) 接待擔任司機兼講解員。她的父親是芬蘭人,母親德國籍,她自己喜歡上了塞浦路斯,於是決定在這個島國定居,以導遊為業。
她給我們安排的行程是參觀歷史古蹟「庫力姆」(Curium) 遺址、阿波羅聖殿 (Sanctuary of Apollo) 舊址及內陸小鎮奧莫多斯 (Omodos),對塞浦路斯作一個歷史與現代對照的了解。 我們的行程上還有幾位來自德國的客人,所以導遊杜娜一面開車,一面用英語及德語交替給我們講述沿途的風光。
塞浦路斯的歷史非常複雜,雖然是希臘裔建立的的共和國,但因為土耳其的入侵,佔領了三分之一的北方領土,造成兩國分而治之的局面,自70年代就開始由聯合國維和部隊建立了緩衝區。英國迄今仍然在土耳其控制區的東南角,及希臘控制區的極南邊,分別有兩個「主權根據地」。為避免無謂的複雜局面,我們的行程僅侷限在南部希臘掌控區域。
杜娜女士口齒清晰,而且有條不紊,對當地的複雜政治情勢不帶偏見,令車內的客人饒有興致地傾聽她的講解。
我們先到「庫力姆」遺址。它的歷史起始於紀元前萬年,一直到中古時代,曾經有過輝煌的歷史。不幸因為大地震,整個王朝遭受到毀滅性的打擊。
塞普路斯重要考古地區《庫力姆》中還原的古羅馬露天劇場。
這是小島上最具歷史「衛城」價值的遺跡,經過考古機構的嚴格修復,眼前的一磚一瓦都是舊貌的翻版,給參觀者留下無限遐思。它位在塞浦路斯島上西南角,具體位置是距離「利馬索爾」(Limassol) 地區十三公里處,「艾匹斯柯巴爾」海灣 (Episkopl Bay)相去僅一點三公里,在它一百米高的岬角上,可俯瞰整個大海。
自原來的王朝宮殿毀滅後,來自阿爾格斯 (Argos) 的希臘人即來此定居。所以希臘人和塞浦路斯的淵源已久,無論從文化上、歷史上以及政治體系上,塞浦路斯和希臘是密不可分的一個整體。
我們在遺址的廢墟裡參觀,徘徊,沈思,深感數千年留下給人類的,除了嘆息就是遺憾。一個小小的島嶼,卻在列強的你爭我奪中,艱難卻又堅定地走了過來。成為塞浦路斯的歷史縮影。
自紀元前萬年時代,島上的南岸就有人類以狩獵為主的活動跡象,到紀元前八千八百年前後,人類將狗、羊、牛和豬等家畜,以及狐狸和鹿移來島上,進一步發展人類的活動。考古學家發現紀元前七千五百年的古墓,其中有人與一隻八個月大的貓合葬,開啟了人與貓科動物共存的歷史。
紀元前1400年麥錫尼希臘 (Mycenaean Greek) 商人開始登陸,奠下希臘文明的基石。然而在後來的歷史進程中,塞浦路斯成為歐非地區各民族的兵家必爭之地,先後有埃及人、腓尼基人、羅馬人、威尼斯人、猶太人、阿拉伯人、奧圖曼土耳其人的入侵,建國,及擴張勢力,還有老牌殖民主義佔領塞浦路斯建立殖民地。基督教裡的聖保羅 (St. Paul),聖馬克 (St. Mark) 及聖巴爾納巴斯 (St. Barnabas) 等聖經上的宗教人物都曾到達島上,還改變了羅馬總督塞爾裘斯.保羅斯 (Sergius Paulus)的信仰皈依基督教。
到了二十世紀,與塞浦路斯現狀有密切關係的政治紛擾,就存在於希臘、土耳其和英國之間。英國一開始就是為了保護其通往印度的商業海上通道,以及蘇伊士運河的利益。
我們眼前所接觸的古蹟,都是近代參照歷史複製的,其中反映出羅馬帝國的藝術建築光輝,包含著能容納數千人的露天劇場、噴泉、百姓們聚集的浴場。浴場廢墟,是希臘商人艾烏斯托利奧思 (Eustolios)回到塞浦路斯後,見到公元385年被地震毀損的諸多古蹟,於是在被毀的舊居上興建了一座龐大的公共浴池,供大眾使用。這座浴室後來又毀於地震。如今看到的廢墟是在1938年考古時發現的,其中有很多塊馬賽克圖案仍完整無損,殊為難得。
希臘人艾烏斯托利奧思建造的浴場,其中被發掘的馬塞克仍然完好無損。
對羅馬古蹟稍有認識的參觀者,都會情不自禁地將這座規模龐大的浴室遺跡,與羅馬卡拉卡拉大浴場 (Caracalla Baths) 聯繫在一起,折射出羅馬帝國雄霸一方的勢力,擴張到千里之外的地中海。
在歷代的強權交相爭奪中,曾經的光輝逐漸褪色,取而代之的是雄心勃勃的奧圖曼土耳其。自1539年侵佔利馬索爾 (Limassol) 後,1570年進而佔領尼科西亞 (Nicosia)。為排除心腹之患,在當地屠殺了大量的宗教領袖和貴族,導致兩萬基督徒逃離。奧圖曼土耳其自1571年開始即完全統治塞浦路斯,一直到1878年,大英帝國開始覬覦這個島嶼,利用交換方式,將塞浦路斯交給大英帝國作為保護領土,以換取奧圖曼土耳其獲得英方的軍事支持,防止俄羅斯的可能入侵。
浴場中被發掘的大型馬塞克圖案中,留下的基督教特俗符號,見證希臘東正教的影響力。
到1914年,大英帝國開始了蠶食塞浦路斯的計畫,先軍事佔領,到1925年將整個島嶼歸納在其殖民掌控中。經歷了35年,1960年通過希臘,大英帝國及土耳其三方面在瑞士蘇黎世及英國倫敦達成的協議,結束殖民統治,並將塞浦路斯歸屬於希臘。當時的人口比例希臘裔有573566人,佔總人口百分之77.1,土耳其裔人口為104320,佔人口比例百分之18.2,其他人口為27108,僅佔人口比例百分之4.7。希臘裔以絕對優勢宣布獨立,成為「塞浦路斯共和國」。
1974年,塞浦路斯出現騷亂,希臘裔軍方發動政變,土耳其以保護土裔為藉口,揮軍大舉進攻,佔領了百分之三十六的北方領土。並以土耳其語言中的「Taqsim」(即分而治之的意思)一詞,藉口為保護自身利益要求將塞浦路斯分而治之,從此塞浦路斯再度陷入紛爭之中。
島上希臘族裔之所以歡迎大英帝國的介入,滿以為可借助其力量而造福島上的發展,殊不知這是引狼入室的極端愚蠢行徑。大英帝國一旦進入,並沒有對島上百姓生活有任何改善,反而增加苛捐雜稅,目的是要積極收回當年支持土耳其所付出的費用。當希臘族裔覺醒時已悔之莫及。
我們在歷史遺跡中繼續前行,聽著導遊講述近代史中這些錯綜複雜的情勢,不由得為這個有著千萬年發展史的小島萌生不平之情。
土耳其方面將塞浦路斯分裂為二後,得寸進尺,居然在1983年宣布建立「北塞浦路斯土耳其共和國」,其違背國際法則一意孤行的行徑,迄今為止並沒有得到國際上的承認。為避免雙方衝突,聯合國在1964在南北塞浦路斯之間建立了一條「聯合國和平維持緩衝區」(United Nations Buffer Zone),又稱為「綠帶」(Green Line) ,一個和平安祥的島嶼,便硬生生地被一道長達180公里的隔離帶切成兩半。
聯合國設立的緩衝區標識。
土耳其還霸道地在綠帶上鋪設倒鉤鐵絲網、檢查站,甚至有些地區還部署地雷陣,阻止南邊居民北行。塞浦路斯首都尼科西亞因位在「綠帶」邊緣,也被北方的土耳其方面居心叵測地建立起一道圍牆,將兩邊的居民從此阻隔,成為德國「柏林圍牆」被推倒後,世上唯一存在的政治圍牆。位在南邊的老區中,有一條日夜笙歌不停的咖啡街「拉德納街」(Ladra Street) ,也被土耳其方面用檢查站的方式堵塞住雙方的往來;雖然2004年開始略有放鬆,南邊的希臘族裔人仍心存恐懼。
大英帝國雖然在1960年結束當地的殖民,卻仍然控制著兩個「主權根據地」(Sovereign1Base Areas),一個是被土耳其佔領的東南角海港「德克利亞」 (Dhekelia),一個是在最南端的「阿克羅狄力」(Akrotiri)。早在土耳其單方面宣布佔領北方時,大英帝國不但沒有阻止,還推波助瀾地宣稱南邊為「希臘塞浦路斯」(Greek Cypriot) ,北邊是「土耳其塞浦路斯」(Turkish Cypriot)。表面上似乎是大英帝國對塞浦路斯的公平對待,事實上給這個島國埋下無窮盡的禍害。
土耳其入侵後塞普路斯版圖分裂狀況。
我們參觀了「庫力姆」後,導遊開車送我們到附近的奧莫多斯小鎮,我們在此感受到塞浦路斯希臘裔民眾的善良好客。這裡有千年盛產葡萄酒的歷史,我們在一家出售酒類的商鋪試飲了頗有代表性的「Afames 62」紅干葡萄酒,其色澤和味道不遜於任何歐洲大陸的產品。
在和杜娜話別時,我們希望將來舊地重遊時,能請她陪同我們到北邊被土耳其佔領的旅遊勝地「瓦洛莎」(Varosha) 同遊。這座位在東部濱海的城市,原來是「法納古斯塔」(Fanagusta) 省的旅遊外匯重要收入地區。
塞普路斯著名產酒勝地奧莫多斯的一角。
自土耳其佔領後,當地希臘裔居民大批南逃。一座蜚聲國際的旅遊勝地,就這樣被土耳其改變成軍事重地,瞬間成為「鬼城」。大批星級酒店無人問津,私人住宅也成為一片廢墟。
去年十一月「北方塞浦路斯共和國」單獨行動,將「瓦洛莎」部分開放,吸引外來的旅客。其目的不言而喻,為了要逼迫塞浦路斯永遠成為一個分裂的國家。
最近土耳其總統利瑟普.塔伊普.厄爾多安 (Recep Tayyip Erdogan) 突然訪問塞浦路斯,並在7月20日由土耳其政府及北塞浦路斯政府公開宣布,計畫將廢棄了近五十年已經荒蕪的「瓦洛莎」重新開放,其中百分之三點五的土地從軍用專為民用,還向希臘裔民眾呼籲,可以重新擁有他們已失去近五十年的財產權。
這一宣布立即引起國際間一片反對聲浪,咸認為這是土耳其要確立其殖民主義的一種陰謀。土耳其總統自2014年上任以來,在國際上遊走於美國和俄羅斯之間,希冀獲得最大的政治利益,而且不時插手敘利亞等中東國家事務,又在臨近希臘地中海域進行海底資源探測,無不是處心積慮地為施展已逝去的奧圖曼權勢。
在塞浦路斯島上,奧圖曼曾有過近三個世紀的「光輝」,如今亟欲重拾逝去的威風。且不管是否自不量力,厄爾多安總統倒是用帶有威迫利誘的口吻揚言,他們已經失去了47年的歲月,不可能再失去另外一個「五十年」,意思是要使得其佔領北方塞浦路斯的成為鐵板釘釘的「既成事實」。實際上島上南北兩面的百姓,只有一個共同的心願,就是如何能在同一片藍天之下,經營好自己的家園。
距我們造訪塞浦路斯已經有八個年頭了,在新冠病毒全球蔓延的逆境中,不僅位在北方的「鬼城」無人問津,可以想像的是整個塞浦路斯也許都成了一座孤島。不知杜娜女士是否因她的導遊生涯而坐困愁城?或因此而改變她將塞浦路斯作為自己第二故鄉的心願?
尼古西亞首都老城區的拉德納咖啡街,被土耳其設置的障礙物所隔離。
從杜娜女士的講解可以瞭解,塞浦路斯的居民,不論是希臘裔或是土耳其裔,都盼望恢復失去了近半個世紀和睦相處的生活環境。在古老的城區「拉德納街」上,安祥地品嚐咖啡,喝著當地的紅葡萄酒,喜悅地聆聽音樂人彈奏著古老的樂器。
當然,要獲得這「無憂無慮的太平盛世」裡的幸福安祥,前提就是,「尼科西亞」城市的圍牆早日被拆除!英國管轄的「主權根據地」要收回來!以及,「聯合國緩衝區」的完全撤銷!
(2021年7月27日完稿於溫哥華)
作者簡介
劉敦仁,出生於上海,幼年時隨父母遷居臺灣,在臺灣修畢大學後,負笈西班牙,專研西班牙文學及世界藝術史,後移居義大利,在梵蒂岡擔任大公會新聞辦公室中文組工作,工作結束後,入羅馬大學研習宗教考古,專題為羅馬的地下古墓。
1960年代曾任聯合報駐馬德里及羅馬特派員,撰寫歐洲文化藝術航訊,頗富盛名。 其後因工作需要,移居加拿大,先後在多倫多大學和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繼續西班牙文學研究,隨後在加拿大從事教學工作,並赴英國及上海等地講學逾14年。
1978年第一次作大陸之行,此行使他決定放棄教學工作,而轉為文化交流,進行美國、加拿大和大陸之間的教育和文化交流工作迄今。
2012年是中華民族建立共和百周年的一年, 他特地邀請了六十餘位辛亥先輩後裔執筆撰文, 並彙編成《民族魂》一書出版。近作外交耆宿劉師舜大使的傳記,是他費時十年的心血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