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認為的「正常氣候」,其實從地球史上看是「特例氣候」,因此,人們應該珍惜這難得的「特例氣候」。面對嚴峻的氣候惡化,我們能做的,就個人而言,盡量減少不必要的能源浪費;就政府而言,應大力修正高排碳的能源政策,就不要再印甚麼消耗大量紙張的XX券了。(圖/取自網路)
作者/莊淇銘
有同學問我,為什麼老師常說「極端氣候」這名詞會誤導大眾?跟同學說:2010年我出版「驚艷台灣」,書中內容就是以未來學的角度,指出新聞報導常稱的「極端氣候」,其觀念並不太正確。因為,那是基於與地球這五千多年來的氣候相比較,有很大的差異,所以稱為「極端」。但是,地球只存在了五千多年嗎?
同學說:地球歷史46億年,五千年只是地球歷史的最後的1%。假如地球史拍成100分鐘的電影,那近五千年就是電影的最後這一分鐘。最近十年氣候變化跟這五千年大不一樣,跟這五千年比較,則是這五千年的1/500。跟同學說:所以是地球歷史至今的最後不到一秒鐘。這最後一秒鐘的現在,人們認為天翻地覆的氣候變化,跟地球史的整個氣候變化來比,那是小巫見大巫!
同學說:是以,要談極端氣候,必從整個地球的演化談起。回同學:沒錯!地球原本是個大火球,持續了幾十億年,哪有現在的好山好水。即便到了三百萬年前,這三百萬年間還出現了四個冰河時期,最後一次冰河時期離現在約一萬年前結束。當今世人認為的「正常氣候」,是最後一次冰河時期結束後約五千年形成的。同學說:所以,從地球史來看,近五千年世人認為的正常氣候,其實,是地球氣候的特例,而且是難得適合人類及許多物種生存環境的特例。
跟同學說:妳抓到重點了。我們認為的「正常氣候」其實從地球史上看是「特例氣候」。準此,地球上可能有很多因素,會讓「特例氣候」改變。也因此,多年來持續呼籲人們應該珍惜這難得的「特例氣候」。任何核子試爆、海洋汙染、濫砍雨林都可能導致這難得適合人類居住的「特例氣候」,造成破壞與崩解。可嘆的是,多年來,言者諄諄,聽者藐藐。大多數人還是認為目前的「特例氣候」是「正常氣候」,目前發生的「極端氣候」只是偶然。
同學說:老師,你說的好像要發生了!聯合國氣候變遷小組(IPCC)發表報告指出,地球暖化速度比科學家先前觀察的還快,全球溫度很可能在十年內就升高攝氏1.5度。跟同學說:這將突破巴黎協定的升溫幅度限制。同學問:甚麼是巴黎協定?跟同學說:2015年由兩百多位科學家完成的全球氣候報告指出,地球暖化造成海平面上升,熱浪、乾旱跟野火都會到處侵襲,地球將會不適合人居住。有鑑於此,2015年全球55個國家在巴黎簽署協定,希望降低臭氧層破壞,遏止全球氣候暖化。目標是,將全球氣候暖化維持在最多升高攝氏1.5度的範圍。
同學再問:為什麼是攝氏1.5度?回同學:這是個指標,全球溫度提高1.5度,其他的傷害不說,光海平面水位就會上升2-3公尺。同學說:那台灣不是很多地方都沉到水面下了?回同學說:那是水深,還有到處因為乾旱而造成大火肆虐的火熱。這也是為什麼IPCC成立多年來第一次使用如此嚴厲的措辭,人類諸多活動已讓大氣層、海洋及地球暖化。乾旱頻率提高1.7倍,野火季將越烈越長,2050年前北極海的海冰將完全消失至少一次。
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氣候科學家琳達.梅恩斯指出,人類再不正視此一問題,情況必然會變得更糟,到時候,沒有任何地方是安全的。「屆時,人類將無處可躲,無處可逃」。台灣氣候變遷團隊更指出,台灣未來氣候將「乾越乾,濕越濕」,在最壞的情況之下,2060年,台灣就沒有冬天。
面對這麼嚴峻的氣候惡化,我們能做的,就個人而言,盡量減少不必要的能源浪費。我出門大多搭大眾交通工具,夏天至今,我晚上睡覺都不開冷氣。就政府而言,應大力修正高排碳的能源政策。
然而,高舉環保大旗的民進黨政府,連發放紓困金都多此一舉印甚麼幾倍券,既浪費資源又消耗大量紙張,完全沒有環保概念。尤其,其能源政策,更無視於全球對減低排碳的要求,未來,受害的不只是台灣的產業發展,更是台灣的生存環境!
作者簡介
莊淇銘,國立成功大學環境工程學士、美國俄亥俄大學電腦碩士、美國路易絲安娜大學電腦博士。現任智多新協會會長、台北市研考會委員、台北縣資訊委員會委員、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數位科技設計學系暨教育經營管理研究所教授。
自小成長不愛讀書,翹課離家出走是家常便飯。高中上夜校,大學考三次,最後終於考上成大。當兵期間,頓悟學習重要性,真正開始收心學習。
擔任過開南大學創校校長、高雄市立空大校長,以及國立台北教育大學三校校長、考試院典試委員、中華民國多媒體英語學會理事長、中華民國跆拳道協會榮譽理事長。
45歲開始鑽研快速學習法,致力於學習效率研究,每年受邀演講場次200場以上, 專業知識領域達23種之多。除了是電腦專家外,可以講10種語言,是語言專家、社會觀察家、創新思考、生命教育、生死學及兩性關係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