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大雨成災,河南官員急於斷言這場特大暴雨為「千年一遇」規模,甚至為「五千年一遇」量級,令人懷疑是不是為了減輕自己應負的責任 ?不少市民以為,沒有及時通報水庫泄洪的消息,才是造成嚴重洪災的原因。更受批評的是,災後,當局不讓市民接受海外媒體採訪,卻祇顧大力宣傳共產黨員在抗洪救災和恢復生產生活中的英雄事蹟。(圖/取自網路)
作者/王向偉
7月20日,河南遭遇了史上罕見的特大暴雨及洪災,省會鄭州等城市受災嚴重。這次災難共導致99人死亡以及近1400萬人受災。對河南而言,最糟糕的災情或已過去,但追責程序才剛剛開始。
地方官員聲稱,這次純屬天災。但問題是,氣象部門曾多次發佈極端天氣警告,官員們重視了嗎?僵化的官僚體制是否耽誤了疏散和救援時機?尤其是,隨着地鐵隧道裡積水增多水位上升,地鐵列車被困數小時之久,造成至少14人死亡。
這場特大暴雨導致鄭州地鐵被淹,交通癱瘓,通訊中斷。人們普遍認為,這確實是一場幾十年一遇的大雨。
據官方報告,一小時最大降雨量為201.9毫米,打破了1975年創下的一小時198.5毫米的記錄。在19日晚8點起的24小時內,鄭州的降雨量為552.5毫米。7月初,德國也遭受了據稱為二戰後最嚴重的洪災,但其24小時最大降雨量也不過154毫米。
7月17-20日這短短三天裡,鄭州的降雨幾乎相當於平常一年的降雨量。
鄭州的氣象專家很快就斷言稱,這場特大暴雨為「千年一遇」規模,而河南省水利部門的說法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稱之為「五千年一遇」量級。官方的這種描述的確抓人眼球,但也引發了不小的爭議,甚至令人生疑。
科學家可以根據歷史數據,通過構建模型,測算一定時間段的降雨概率,並根據概率來測算降雨量,如0.1%的概率為千年一遇的降雨量。但科學家也坦承,這種測算方式遠非完美,因為測算結果可能受對自然現象所做假設的影響。一般而言,鑒於歷史數據不全,科學家對百年跨度的測算更有信心,而不是長達千年的時間跨度。
因而河南官員急於給這場災難貼上驚人標籤的行為,顯得疑問重重,讓人不得不懷疑他們極力擴大天災的屬性,是不是為了減輕自己應負的責任 ?
一些網民翻出了當地媒體2005年的一篇報導。報導稱,當年7月,距離鄭州約 220公里的南召縣發生被稱之為「千年一遇」的洪災,共造成5人死亡,907座房屋倒塌。
值得注意的是,中央氣象台首席預報員陳濤,並不認可河南對此次暴雨及洪災「數學概念」般的描述,表示中國1950年之後才有嚴謹的氣象記錄。
同時,越來越多的報導也顯示,鄭州官員顯然沒把氣象部門的反覆預警當回事,沒有及時組織疏散行動。
據報導,7月19日晚10點到20日下午4點,鄭州市氣象局發佈至少5次最高級別的暴雨紅色警告,並建議停止集會、停課、停業,市民應撤到安全地方躲避。
然而,鄭州市民表示他們沒有收到任何強制疏散的通知,有關部門直到晚上6點才下令地鐵停運。在宣布地鐵停運時,隧道內積水嚴重及水位上升,500名乘客已被困了40分鐘。據倖存者稱,他們被困長達近三個小時之後,才被救出來。
此外,鄭州官員顯然也沒有及時通報附近水庫泄洪的消息。一些市民懷疑,這可能是造成嚴重洪災的原因之一。
至於鄭州官員為何不願下達立即疏散的命令,不得而知,官方對此也一直保持沉默。有關條例明確規定,在極端天氣條件下,應立即組織疏散,確保人員安全。
有分析人士猜測,官方遲遲不做決定可能與死板的官僚審批程序有關。有時,審批程序耗時比想像的要長得多。也有人認為,官員存在僥倖心理,認為不會發生最糟糕的情況。
中央和地方領導之後發表的講話和聲明,一定程度上也證實這種猜測不無道理。
7月26日,李克強總理在抗洪搶險救災和防汛工作會上強調,緊急情況下,地方官員應採取硬措施,即使過一些、嚴一些,工作和課程及地鐵站該停就停、該封就封。
目前,官方承認氣候變化加劇了河南洪災這樣的極端天氣事件,但在鼓勵公眾參與氣候變暖及其災難性影響的公開討論方面,中國官員幾乎毫無作為。在同樣遭受致命洪災和森林大火的德國和美國等發達國家,類似的公眾討論則進行得如火如荼。
中國的情況則相反。當局不讓市民接受海外媒體採訪。同時,官方祇顧大力宣傳共產黨員在抗洪救災和恢復生產生活中的英雄事蹟。
然而,鼓勵公眾參與公開討論,才有利於普通民眾和官員早做準備,有利於解決城市基礎設施和環境中的薄弱環節,並更有利於應對因氣候變化引發的極端天氣事件等全球性問題。這才是真正至關緊要的事。
(本文原載《思考HK》網媒,原標題為《河南洪災之問:天災還是人禍?》,經作者同意授權轉載,不代表本網立場)
作者簡介
王向偉,出生於東北吉林。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學士、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新聞學碩士。
有30多年媒體從業經驗。曾任《中國日報》記者,後在英國留學和工作。1994年加入香港英文報刊《東快訊》任記者、編輯。1996年加入《南華早報》,2007年晉升為副總編輯,2012年出任總編輯。
2016年起擔任《南華早報》編輯顧問,每周撰寫《中國報導》專欄,深受廣泛關注,被公認是亞洲有關中國及其國際關係的重要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