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份重要民生物資消費者物價指數上漲率2.57%,固然低估,卻是近二年半來的最大漲幅。眼看七、八月疫情解封困難,又值颱風季節,政府對抗民生物價上漲,可不能一再無感又無知了!(圖/取自網路)
作者/黃丙喜(國家公益發展協進會理事長)
六月份,物價上漲率只有2.57%,你相信嗎?
去趟超市,菜籃族都能感受到,菜價、肉價、蛋價從五月份疫情三級管制以來,幾乎每周上漲;然而,奇怪了!主計處公布的六月份物價上漲率居然只有2.57%。這是百姓無知?還是政府無感?
答案是,物價上漲率是政府玩的稀釋手法。怎麼說?看看物價上漲的方程式就知道了。它由兩個要件構成,一是權數及價格變動情況,一是物價乘以數量加總計算。魔鬼就暗藏在其中的細節裡。
消費者物價指數主要在衡量一般家庭購買消費性商品及服務的價格變動情形。市場上流通的商品及服務種類繁多,占支出比重也不一樣,例如食用米價格漲 10%和鮮花漲 10%,對大眾生活影響程度不同。消費者看物價指數時不能被它的加權給模糊了,政府更應該從日常商品或服務物價上漲,來正視它對民眾產生的生活壓力。
消費者物價指數係以臺灣地區家庭消費結構為權數,選取食物、衣著、居住、交通、通訊、醫藥保健、教養娛樂和雜項等七大類369產品加以平均計算。政府固然每 5 年改變七大類加權的不同比率,但官員不能對其中存在的迷湯視而不見。
物價上漲還藏著另一假象。由於它的基本計算方法,是以計算期各種商品的價格乘以商品的銷售量,再除以相對的基期。然而,民眾對物價上漲感到痛的重點在於價格。民眾貴而少買,如果把數量乘上去,指數反而降低了真正的衝擊力度。這種美化帳面的手法,民眾可別被它拐了!
當前民眾消費意願低靡原因,除疫情影響消費心理因素外,主要還是日常生活所需的民生物品售價過於上漲,消費者買不下手。
針對豬肉、雞蛋、蔬菜等農畜產品價格的上漲,農委會說是由於疫情減少批發市場人流、交易量或停止機關學校團膳等。其實,運輸、物流費用高漲,加上一些中間商的趁機哄抬,才是主因。
面對當前嚴重受挫的內需市場,蔡政府擬再度發放振興券。行政院長蘇貞昌並點名餐飲、零售、旅宿、展演等四大產業為優先補助產業。此舉確實有助於刺激消費動機,帶動市場商品或服務的供給。如果政府放任不肖廠家哄抬物價,不但將使此一措施事倍功半,更等於坐視他們公然從政府國庫和人民口袋搶錢,怎能不管?
六月重要民生物資消費者物價指數平均年增2.57%,固然失真,卻是近二年半來的最大漲幅。眼看七、八月疫情解封困難,又值颱風季節,政府對抗民生物價上漲,可不能一再無感又無知了!
作者簡介
黃丙喜,筆耕公共政策三十年,期許為國泰民安增動力,為社會公義添喉舌。
出身新聞媒體,而後轉任台灣大型和跨國企業,赴美獲管理學博士,先後在南洋理工大學、芬蘭厄爾托大學和台灣科技大學教授IMBA和EMBA學程,並任國發會、經濟部、衛福部等政府機構專案顧問,負責政策前瞻、國會溝通和危機管理。